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不打不罵,好好講道理,怎麼孩子還會崩潰?

不打不罵,好好講道理,怎麼孩子還會崩潰?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們要知道,孩子聽不進去道理,是因爲他們感受不到你的愛,你們之間的連接斷開了,所以溝通就會很艱難。

前不久,網上有個視頻引發了媽媽們的廣泛討論:

一個六七歲左右的小女孩,不知道犯了什麼錯誤,父母要求她認錯;

小女孩則一直是比較崩潰的樣子,帶着哭腔大喊已經認識到錯誤,想自己靜一靜;父母認爲她認錯態度不端正,要她寫檢討,結果就這樣僵持了半天。

好友羣裏的幾個媽媽討論時,不乏困惑的聲音:

視頻裏的爸媽很耐心啊,不打不罵,也堅持原則,這不就是正面管教裏所說的“和善而堅定”嗎?這樣管教怎麼還遭到孩子的強烈牴觸呢?

是啊,現在都講究科學育兒了,孩子不能打、不能罵,可是現在好好跟她說也不行,做父母怎麼這麼難啊?

當時我看完視頻,不知怎麼一下子想到了發生在我們家的一些場景。

在我們家,我、暖爸、暖姥姥和暖姥爺四個人,平時誰有空誰送暖暖上學。其他人送的時候都挺好,只有輪到軍人出身的暖姥爺送的時候,畫風就變成這樣:

暖姥爺不停地催促着“快點洗臉、快點穿鞋、你怎麼回事啊還沒穿外套、書包裝好了沒有、快點快點……”真的有種部隊拉練的既視感。就連我們旁觀者聽了都有一種莫名的緊迫和壓抑。

於是有好幾次,暖暖會跑到我房間,一臉不開心的表情,噘着嘴說不想讓姥爺送,我只好取消睡懶覺計劃,爬起來送她。

其實按暖暖的節奏做上學準備,時間是足夠的,暖姥爺的嘮叨催促只是急性子使然,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但是站在暖暖的角度來看,她會感覺姥爺是不尊重她、不信任她、不相信她自己能做好,所以就會特別牴觸反感,不僅越催越慢,還乾脆不讓姥爺送了。

不打不罵,好好講道理,怎麼孩子還會崩潰?

記得小時候,我在同學間做了一個小範圍的“調研”,問題是:“如果考試不好,你願意被父母打一頓,還是被父母嘮叨一天?”

結果很意外的是,幾乎所有被問到的同學都選了“寧可被打”。

長大後看《大話西遊》,看到天不怕地不怕的孫悟空,簡直要被唐僧的嘮叨逼瘋的時候,哈哈大笑之餘,突然就理解了小時候的那個“調研”結果。

孫悟空和唐僧,這個關係多像孩子和父母?

父母苦口婆心地說教、無休無止地嘮叨,看似不傷筋動骨,卻好像有一個無形的金箍在孩子頭上越收越緊,讓人痛苦不堪。

不打不罵,好好講道理,怎麼孩子還會崩潰? 第2張

跟打罵比起來,這種說教和嘮叨是一種被很多父母忽視的“隱形傷害”。對孩子來說:你的態度看似和善,但我卻感受到了你的不耐煩和居高臨下。你的所謂堅定,並不是真的爲了我好,而不過是讓我無條件服從你。

你不尊重我的節奏、不信任我的能力、不在乎我的感受。那我幹嘛要配合你?

就像在這個視頻中,母女對峙了那麼久,一句沒提女兒做了什麼事情,也不管孩子爲什麼那麼難受和牴觸,只是反覆在糾纏女兒認錯的態度和方式。

而女孩在父母的不依不饒步步緊逼之下,負面情緒像氣球一樣越漲越滿,讓人很擔心她會突然崩潰。這種情況下,父母的話再有道理,她也聽不進去,更談不上配合了。

很多人說這孩子“倔”、“態度不好”、“比媽媽還兇”,但我覺得她已經在很努力地剋制自己了。

靜一靜,這已經是這孩子能想到的最好的緩和情緒的方式。她想利用這個安靜、獨處的空間,平復情緒,再一點點做自我修復。

萬幸的是,她的父母終於退讓了一步,同意讓她靜一靜(雖然緊接着提了條件:靜完了要寫書面檢討,而且不能關門)。不然這場折磨,不知道還要造成多大傷害。

不打不罵,好好講道理,怎麼孩子還會崩潰? 第3張

正面管教課上有個“掌中大腦”的遊戲互動環節讓我們非常震撼。

你也可以試一下:伸出你的右手,想象掌心靠近手腕的地方是腦幹,把大拇指彎向掌心來代表中腦,然後其餘四指合攏放下握拳,這個代表大腦皮層。指甲的地方,代表前額葉,這是我們大腦裏負責控制和調節情緒、人際關係、自我意識和社會認知的重要部分。

老師說,當我們失控、發脾氣的時候,大腦蓋子上的四個手指就會掀開,這時我們的理性大腦就不再起作用了,而控制我們的是露出來的代表動物本能的大拇指——中腦。想想真的好可怕,有多少父母正是在“大腦蓋子”打開的盛怒狀態下,引發了傷害孩子的悲劇。

老師問我們:“你們覺得孩子的前額葉皮質多大年齡才能發育成熟?”

有人說3歲、有人說10歲,但是你猜答案是什麼?

居然是:25歲左右!

所以,當孩子讓你頭疼、煩躁、暴怒的時候,首先意識到自己的大腦蓋子要打開了,趕快想辦法冷靜一下;同時也要體諒那個大吵大鬧不講道理的孩子,我們大人尚且無法完全控制大腦蓋子,一個孩子又能冷靜理智到什麼程度?

當然,處理好情緒問題,我們還要解決教育問題。

正面管教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具是:“糾正前,先連接。”

這跟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風靡世界的“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稱NVC)”有異曲同工之處。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以及請求。其實“觀察”和“感受”這兩步,就是正面管教中所說的,是在“跟孩子建立連接”。

我們經常說要“無條件接納孩子”,其實真正應該無條件接納的,並不是孩子的行爲,而是孩子的感受和信念,只有看到了孩子的感受和信念,才能真正和孩子建立連接。

如果沒有建立好連接,而直接跳到嘮叨和說教:“我讓你改正,你認錯不認錯?”這就像先切斷了你和孩子之間的情感橋樑,然後去隔空喊話,效果當然大打折扣。

那麼,視頻中的父母應該怎麼解決這次衝突?

“孩子,今天你做了一件……的事(觀察),我覺得不太高興(感受),因爲我覺得你都是六歲的大姑娘了,有能力處理好這樣的事了(需要)。當然人有時候會心情不好,我也能理解,所以我現在出去,讓你冷靜一下,過一會你冷靜好了,是否可以過來跟我談談?或者寫下來你的想法也可以。(請求)”

不主觀臆斷地評判對方,不帶有情緒地指責對方,只說出自己的觀察和需求,然後提出具體的、合理化的建議,明確告訴對方自己的期待,請求對方跟自己一起來解決問題,這纔是正面管教的內涵所在。

最後我想說,任何教育方法,都不能只學皮毛。正面管教裏所說的“和善堅定”,並不是只要不打罵孩子、不吼不叫就叫和善了,“和善”的更深層含義,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尊重和理解,是在愛的前提下進行良性溝通。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