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一犯錯,幾次“填鴨式”的說教後,孩子沒有改正,不少爸媽就急於懲罰孩子。

孩子一犯錯,幾次“填鴨式”的說教後,孩子沒有改正,不少爸媽就急於懲罰孩子。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最初的行爲並沒有那麼糟糕,卻因爲我們在懲罰時加入了自己的情緒,才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最後弄得不可收拾。對孩子的“懲罰”,不是懲治、不是處罰,它更像是,一種疫苗,讓人會發燒難受,但是卻能帶給孩子強大免疫力。優媽今天選了這篇文章,是想告訴大家:免除暴力,一樣能給孩子好的家教。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一個視頻,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兩手抓着肉攤上的一塊生肉猛啃了幾口,這時旁邊的一位女性照顧者(可能是媽媽)照着孩子的嘴就是連續幾巴掌,把孩子打得懵頭懵腦直往後退。

有的網友覺得挺好,說熊孩子修理一次,下次就長記性了。有的網友心痛不已,說不應該這麼不分青紅皁白打孩子,家長才是熊家長。

孩子調皮搗蛋,有的書上說要對孩子的不當行爲實施“懲戒”,這樣孩子纔會守規則懂禮貌,長大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可是另外的書上又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能對孩子實施懲戒,否則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影響孩子一輩子。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第2張

這些書都是資深專家寫的,都有成套的理論,都有不少的案例,都言之鑿鑿。可是當自己家的孩子幹了“壞事”,犯了“錯”的時候,到底聽誰的?總不能按單雙號每天調換吧?或者查查黃曆,看看今天是否“宜施家法”?

其實關於到底能不能“懲戒”孩子,持肯定和否定意見的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都不完全,爲什麼?因爲都沒有說清楚,懲戒孩子時需要注意的四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

要有一個判斷孩子錯誤行爲的客觀標準

很多時候,父母懲戒孩子的理由是孩子犯了錯,但是我們很少能冷靜地想一想,評判這個錯誤的標準是什麼?是從成人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是從多大年齡的孩子的角度來看?

比如四個月大的嬰兒,突然開始在哺乳的時候咬媽媽的乳頭,把媽媽咬得很痛,這是不是錯誤行爲?需不需要“懲戒”?其實每個母乳餵養的媽媽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是孩子心理髮育過程中非常正常的現象,既然是正常的,說明孩子沒有錯,那就根本不必要懲罰。

但是我也遇到過一個媽媽,孩子每次咬她的乳頭,她就在孩子屁股上打一下,打了幾次,孩子再也不咬了,她很得意地向其他媽媽傳授她的經驗,但她不知道自己懷裏無故“蒙冤”的孩子心理上會受到多大的影響。

再比如兩個兩歲左右的孩子一起玩耍,互相推搡,結果一個把另一個推倒了,摔得不輕,哇哇大哭,這個“肇事者”應不應該受到“懲戒”?

如果懲戒的話,這個孩子能冤枉死。因爲他體重四十多斤,對方纔二十多斤,對方大力推了他好幾下,他都紋絲不動。他輕輕推了對方一下,對方就倒了。他推我可以,我推他就不行,我胖,我力氣大,難道這是我的錯嗎?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第3張

父母都不願意孩子對自己撒謊,覺得這是一個不良行爲。

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個實驗,事先在桌上準備一個電動火車玩具,用布蒙起來。

然後找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進到房間,讓他背對着蒙着布的玩具坐下,實驗人員把布拿掉,然後告訴孩子自己要出去拿個東西,讓孩子不要回頭偷看。

實驗人員打開玩具的開關就出去了,這時實驗室除了孩子就沒有其他人了。

孩子背後傳來火車玩具開動的聲音,時不時還發出汽笛聲,孩子快速地回頭一看,然後又轉過頭來。過了一會兒,實驗人員進來,問孩子有沒有偷看,孩子笑笑說沒有,實驗人員就和孩子一起玩這個火車玩具。

這個實驗用三歲的孩子重複了很多次,統計結果顯示有70%的孩子會選擇偷看,偷看的孩子100%都不承認,還發現越聰明的孩子越會偷看。

這個實驗說明對三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撒謊是絕對正常的反應,這是最簡單最直接的不受成人懲罰的方式,是孩子心理髮育的必經過程,是不應該受到懲罰的。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第4張

有個朋友7歲的女兒放暑假了,小丫頭很開心,撒歡瘋玩,把媽媽制定的很多規矩置之腦後。媽媽爲了保持良好的狀態,對女兒實施懲戒,在牆上小黑板上寫了孩子近期的四大錯誤行爲:

1、零食藏被子下。

2、房間髒亂。

3、隨意撕作業本

4、一心多用。

然後讓孩子面壁20分鐘思過。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這“四大惡行”實在是再普通不過的行爲,沒有什麼出格的地方,這種懲戒沒有什麼意義,只會讓孩子覺得是因爲媽媽不爽所以才懲戒我。

其實很多孩子的行爲,和成人的判斷標準不一樣,成人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這些行爲背後的意義。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第5張

有了相對客觀的標準,才能區分孩子的哪些行爲是不應該受到懲戒的,哪些行爲是應該予以懲戒的。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考慮:

第二個原則 + 第三個原則:

孩子的年齡 + 懲戒的方式

這兩個原則是緊密配合的,所以放在一起來說。孩子的年齡不一樣,心理髮育的程度不一樣,懲戒的方式自然有很大的不同。

一歲以前的孩子,絕對不能用懲戒的方式,因爲他們不會有什麼需要懲戒的錯誤行爲,而且正處在和媽媽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階段,懲戒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安全感,阻斷孩子的心理髮育進程,帶來嚴重的後果。

如果撫養者對一歲以內的孩子,都要使用懲戒的手段才能搞定孩子,這是不合格的撫養者,或是自身有心理問題的撫養者。

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建立自己的疆域,爲了顯示自己的強大,經常會侵犯別人的邊界,有時的確讓人頭痛。這時父母可以用合適的方式提醒孩子,這需要耐心,千萬不能使用武力。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第6張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米爾頓•艾瑞克森在《催眠之聲伴隨你》這本書中,描述了他和兩歲女兒之間的一番“較量”。

有一天兩歲的小女兒一把搶過母親手中的報紙扔在地上。母親要求她撿起來還給媽媽並說對不起,女兒說:“我不需要這麼做。”

家裏其他人的忠告都被她頂了回去。艾瑞克森由於小兒麻痹症的影響,行動不便,於是他把女兒放在臥室牀上,他躺下來,小女兒開始往牀下爬,他抓住她的腳踝。

女兒大喊:“放開我!”

他回答:“我不需要這麼做。”

父女兩人就這樣較勁了四個小時。

女兒終於認錯:“我去拾起報紙還給媽媽。”

他繼續說:“你不需要這麼做。”

女兒急忙說道:“我會拾起報紙,我會還給媽媽,我會向媽媽道歉。

他依舊不爲所動:“你不需要這麼做。”

女兒腦瓜迅速運轉,說道:“我會拾起報紙,我要拾起報紙,我要向媽媽道歉。”

他才說:“很好。”

可能有的朋友會覺得這位心理學家太無聊了,訓斥一頓,實在不行打兩下不就解決了,何必花四個小時跟兩歲的孩子較這勁?

其實這正是大師的高明之處,四個小時的時間裏,孩子逐漸地瞭解了自己和他人的邊界,而且把外界社會的期待內化成自身的要求,標誌就是從他人口中的“必須”變成了自己口中的“我要”。

這是一個強大而安全的懲戒過程,孩子沒有受到傷害,卻記得很牢。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第7張

親戚家的四歲孩子,有一陣子特別喜歡對人吐口水,我帶着他和兩個姐姐站成一排,擡頭向天,比賽看誰吐口水吐的最高,他中計了,吐出的口水落下來糊了自己一臉。

我再次建議比賽迎着風看誰吐的遠,他堅決不參加了,也不再對人吐口水了。

這是一個適合這個年齡孩子的安全而隱蔽的懲戒。

還是艾瑞克森,對上小學的兒子卻用了另外一套懲戒方式。

有天兒子說:“學校的孩子都被打過屁股,我卻一次也沒有。所以,我想要被打一次屁股。”

他回答:“我沒有理由要打你的屁股。”

兒子:“我會給你一個好理由的。”

於是跑去打破了家裏的一塊玻璃:“現在我可以被打屁股了嗎?”

他表示:“不,真正該做的事是換一塊玻璃,打你一頓於事無補。”

兒子賭氣又打破了另一塊玻璃:“現在,你可以打我了吧!”

他回答:“不,我得換另一塊玻璃了。”

當兒子去打第七塊玻璃時,艾瑞克森在陽臺上把兒子七輛心愛的玩具小卡車一字排開。

兒子繼續挑釁:“我打破了第七塊玻璃,你可以打我一頓屁股了嗎?”

他依舊不爲所動:“不,換玻璃纔是我該做的事。”

隨後,他對兒子說:“現在,你有七輛小卡車排在陽臺邊上,我準備讓第一輛開跑,希望它會自己及時剎車,而不至於掉到樓下摔個粉身碎骨。噢,真不幸!希望第二輛可以及時剎得住。”

兒子因此失去了七輛小卡車。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第8張

大約三個星期後,兒子興高采烈地放學回家。他一把抓住兒子,橫放在膝上,打了他的屁股。

兒子感到莫名其妙:“你爲什麼要這麼做?”

他說道:“我似乎記得你曾經要求我揍你的屁股,而我當時並未滿足你的期待。”

兒子回答:“我現在比較懂了。”

當然,他只象徵性地揍了兩下屁股。

七、八歲的男孩子,是可以使用一些“武力”了,但是不能被他們的挑釁激怒,不能在情緒上失控,不能被孩子牽着鼻子走。

只有保持冷靜,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應對方式,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

不建議簡單模仿招數,因爲這後面有很深的理論背景和良好的親子關係基礎。

即使是大師,在小女兒十二歲以前,也只懲戒了這麼一次。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瞭解孩子的心理髮育規律,每個父母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這兩個例子中也帶出了——

第四個原則:

懲戒孩子必須就事論事

如果孩子確實是在某件事犯了錯,父母應該只就這件事,用合適的方式予以懲戒,懲戒完成,這事就結束了,它不會影響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

網上有一段視頻,三歲左右的哥哥帶着一歲多的弟弟偷偷玩油漆,結果抹的滿頭滿臉滿身都是,爸爸來處理這個事件,先調查起因,再劃分責任,協商善後補救辦法,最後制定懲戒措施。

整個過程中爸爸一直憋不住想笑,還要努力做出很嚴肅的樣子;

哥哥沉着機智,總想着把鍋甩給弟弟背;

弟弟天真無邪,被哥哥賣了還幫着數錢。

在爸爸的耐心解釋下,哥倆兒都意識到闖了禍,哥哥也承擔了自己的帶頭責任,並且心甘情願地接受了對此事的懲戒——幾天不能喝果汁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第9張

有的父母抓住孩子的一件錯事,要麼順藤摸瓜,翻出各種舊賬;要麼上綱上線,擴大打擊面。

還是上面這件事,假如爸爸換一種處理方式,對哥哥嚴加斥責:

看你乾的好事!

頭上臉上衣服上的油漆怎麼洗!

昨天你把弟弟帶到泥坑裏玩,上週你把他推到水裏,上個月你害他摔了一跤,天下怎麼有你這麼壞的哥哥!

我一天工作這麼辛苦,你一點都不讓我省心!

你現在去給弟弟洗油漆,然後再洗自己,洗不乾淨不準吃飯!

第一種懲戒方式,孩子會意識到我是在這件事上犯了錯,我應該得到應有的懲罰,作爲哥哥,這件事是我帶頭乾的,我沒把弟弟照顧好,我還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

闖禍歸闖禍,但是爸爸依然愛我們,我和弟弟還是爸爸心中的寶貝。

第二種懲戒方式,會讓孩子會犯糊塗,爲什麼爸爸記得我這麼多不好的東西?!到底是我做錯了這件事,還是我在爸爸心中從來就是一個糟糕至極的壞孩子?!

孩子會覺得自己在父母心中沒有任何價值,一點都不可愛。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第10張

越是低齡的孩子,越是不太容易分辨父母到底是因爲他做錯了這件事而懲戒他,還是因爲他是個壞孩子而懲戒他。這一點需要做父母的特別留意,小心行事。

當你家的熊孩子幹了某件讓你火冒三丈,想“動用家法”的事情的時候,不妨用這四個原則捋一捋。

先從這個年齡的孩子的角度看一看,這件事是不是“錯誤”的?如果不是,那千萬不要冤枉了人家。

如果是,那再評估一下這個年齡的孩子可不可以懲戒?用什麼樣的方式懲戒是最合適的?最後一定還要記得,懲戒的時候就事論事,針對的是孩子做錯了這件事,而不是孩子是個糟糕的人。

這樣懲罰孩子,不打不罵,效果更好 第11張

父母不易,孩子也不易,既然老天註定是一家人,那就啥也別說了,一起同修吧。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