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華川:孩子屢次偷拿錢花,不打不罵還能行嗎?

華川:孩子屢次偷拿錢花,不打不罵還能行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在廚房忙活晚飯,兒子說要自己下樓去玩一會兒。結果這“一會兒”就是一個多小時。等他回來時,卻連連表示不餓。我瞟了他一眼,非常滿足自得的樣子,應該是真的不餓,因爲嘴角還掛着食物的殘渣。

我高度懷疑孩子自己拿錢去買了零食,但是必須找到證據。於是尾隨兒子觀察,發現他從褲兜裏取出自己的錢包,放回了書櫃的抽屜。等他離開後,我偷偷拿出錢包,發現一疊十元二十元的人民幣——遠遠超過了我們給他的零花錢。

真相揭曉,我進到自己的臥室,閉門思索了10分鐘。

華川:孩子屢次偷拿錢花,不打不罵還能行嗎?

對於學齡前兒童,偶爾拿錢不算什麼大錯,反倒是孩子財商發育的標誌。

我的憂慮在於:孩子已經年滿7歲,也完全懂得“偷”和“拿”的區別,並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我是該擺出證據給兒子一頓恐嚇,還是繼續堅持溫和而堅定?

思忖良久,我選擇了後者。首先,嚴刑逼供不是文明人的做法,我得讓孩子自己說出實情。

我耐心詢問他下樓後的每一個細節,很容易就抓住了他言辭上的破綻,他開始有了做錯事的慌亂表情。

然後我問:“媽媽發現家裏丟了一些錢,你覺得該不該報警?”

兒子躊躇一會兒,問道:“媽媽,如果是我拿了你的錢,你會怎樣對我?”

“不會打你,也不會罵你”。

兒子似乎鼓了一把勁兒,才全盤說出實情。

爸爸得知了真相,神情憤懣地走過來,有點兒摩拳擦掌的意思。

“很早就給他講過這個道理了,看來真是不打不長記性”。

我示意爸爸住口,但是很坦誠地跟孩子講了我們那一代人經歷過的事:小時候鄰居家的孩子偷了家裏的錢,被爸爸痛打了一頓,那個小孩從此改正錯誤,再也不拿別人的的東西,因爲捱打很疼,他記得很深。

有句老話是“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對於今天這起事件,必須讓孩子“長記性”;同時,作爲負責任的家長,還要懂得保護孩子脆弱的身心。這看起來很難很矛盾,我一時也拿不定主意,然後全家一起頭腦風暴尋找方案。

-兒子:“我可以保證,以後絕不再犯這個錯誤了。”

-爸爸:“口頭保證效果不好,5歲時你就保證過了。”

-兒子:“不然你打我屁股五下,別打疼就行。”

-媽媽:“我們說好了不打你,而且不打疼也沒效果。”

-爸爸:“還是先讓孩子去‘冷靜角’反思一下再想辦法。”

-兒子:“怎麼反思,就待着不動嗎?”

-媽媽:“你可以把‘我再也不拿別人的錢和東西了’寫100遍,這樣應該能加深記憶”。

好吧,孩子點頭,爸爸也表示同意。

兒子拿着筆和本開始去寫。寫到20遍時,他表示有點累,擡頭看了我們一眼,仍然埋頭堅持;寫到50遍時,兒子表示手痠腿麻,要求“減刑”。爸爸認爲手痠才能加深記憶,定好的方案不能再改。兒子噙着眼淚回到書桌,又過了一個多小時,才終於把100遍寫完。

他放下鉛筆,深呼一口氣,大徹大悟般來了一句:“我發誓再也不會做這種傻事了!”

事實再次證明:只要家長肯用心,總能找到文明的管教方法。

其實,對於學齡前兒童,尤其是“初犯”的話,管教方式可以更加溫和。因爲低齡孩子對所有權的理解跟成人不同,尚未分清“偷”和“拿”的區別。

華川:孩子屢次偷拿錢花,不打不罵還能行嗎? 第2張

帶着3歲的女兒逛超市,有營銷人員提供免費糕點的品嚐,我順手取了一塊。等我買完東西回家,發現女兒的衣兜裏裝着未開封的棒棒糖,來自超市收銀臺旁邊的貨架。我知道,女兒還不理解免費品嚐跟有償購買的區別。這個時候,我不會對她說教,羞辱,甚至不必讓“偷”字出現。我要做的,是蹲下身,耐心的,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釋幾種行爲的區別。

有位媽媽向我諮詢,他5歲的兒子經常偷錢買玩具,一偷就是兩三百,多次責罰,屢教不改。

一般情況下,四五歲的孩子開始對“錢”萌生興趣,因爲他們識得了錢,也識得了數字,還學會了簡單的計算,非常希望自己有掌控財務的能力。因此,這個階段“偷錢”行爲最容易產生。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是想要成長的呼喊,這是培養孩子財商的最好時機。

後來,我給這位媽媽提出這樣的建議

(一)溫和地跟兒子解釋“所有權”的概念,給他設定行爲的“禁區”——不要觸碰任何人的錢包。

(二)家長收拾好自己的錢包或卡券,不要刻意誘惑孩子。

(三)給孩子一定的“財務權”,讓他擁有自己專屬的錢包和零花錢。甚至給孩子提供賺錢的機會。

(四)零花錢數額、發放頻次、可消費選項,等其他具體事宜,可以開個家庭會議一起討論,讓孩子充分表達,在尊重孩子,尊重家庭客觀條件的前提下,制定一個方案,並堅定執行。

(五)引導他合理消費,並且對每一次花費進行記賬(文字或圖畫) 。

一段時間後,我看見這位媽媽在朋友圈曬兒子的“記賬單”,對於孩子的變化,她感到非常欣慰。

其實在我兒子5歲多時,第一次出現“拿錢”問題後,我就按以上五個步驟執行了,長久以來也沒出現什麼問題,爲何7歲的他卻再次犯錯?

後來我知道了更多原委:這段時間我跟川爸都非常忙,所以兒子經常自己去院子裏找小夥伴玩,有一次小夥伴給他買了根冰棍,他覺得有必要“回請”,卻手頭比較緊。然後正巧發現了餐桌上散放的一些錢幣(買菜的零錢我沒即時收好)。我也記得某天孩子在客廳大叫“媽媽,這是誰的?”當時我正對着電腦查資料,所以只隔着門窗不耐煩地回了句“媽媽忙,別打攪我”。於是,就發生了後面的故事。

所以,孩子有些不良行爲,實際上是因爲缺少關愛所致。同樣,要解決教育的難題,愛,就是最好的“藥方”。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