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學會3個方法,和孩子溝通不再煩

學會3個方法,和孩子溝通不再煩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溝通是父母與孩子交流的一個最基本的工具。只有懂得怎樣讓自己的情緒不失控,才能一方面好好引導孩子,另一方面讓我們自己的內在得到安撫和平靜。

認識“我”和“你”的不同力量

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特別注意要學會用“我”,而不是用“你”。

“我”和“你”是兩個力量完全不同的詞語。如果用“我”來開頭一句話,它的特點是在反映說話人的感覺和經歷,但沒有要指責對方的意思;如果用“你”開頭,去和對方進行溝通的話,那麼這個句子就會變成直接指向對方的動機、感受、行爲甚至是品格。

比如我們特別容易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怎麼那麼不聽話?”這幾乎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但這句話對孩子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它僅僅是一種指責並給孩子帶

學會3個方法,和孩子溝通不再煩

來如下兩種體驗:

第一種體驗是戒備反擊,就是:“我哪有不聽話?”

第二種體驗是自我否定,就是:“我真是太失敗了,我永遠不可能成爲一個聽話的孩子。”

舉一個例子:

比如孩子今天在學校闖禍了,家長被老師叫去學校,心裏很火,回到家裏就會說:“你今天在學校裏又幹什麼了?你知不知道你的行爲讓媽媽被老師請到學校裏罵了一頓?媽媽的臉都被你丟盡了!”

如果你以這樣一套語言體系去開頭的話,孩子的內在可能有兩個反應:一個是戒備反擊——“我沒有,老師冤枉我”;另外一個就是自我否定,低頭不說話,默默抵抗,很多時候孩子的自信心就是這樣被降下去的。

如果同樣的經歷,你回到家準備和孩子進行溝通,開頭的第一句話是從“我”開始:“我今天被老師叫到學校去了,聽到老師反映了一些情況,我當時第一個感受就是有點慌張,因爲我自己的兒子好像做了一些不太被老師接受和認可的事情,讓其他的小朋友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了傷害。”

在這個語言表達過程中,你先把你作爲家長知道了他的狀態後的感受表達了出來,比如我有些慌張,同時我也有些擔心,我當時聽到你跟其他小朋友打起來的時候,我在想你有沒有受傷,因爲你在學校裏能不能每一天都健康快樂是我很關心的一件事情。

在這個溝通過程中,你給孩子的方向是什麼呢?是我聽到別人跟我陳述了一件事情後我對這件事情的體會。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經向他表示:你願意跟他交流。因爲你告訴他,這是別人告訴你的情況,實際上是在引導他,讓他把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告訴你。你們只有都看到同樣一個面,纔可能進行一個平等的互動和交流。如果一個球一邊是紅一邊是藍,你看到的永遠是紅,他看到的永遠是藍,那你們能夠就這個球的顏色達成一致嗎?不可能!

但是很不幸,大部分的父母和孩子都是彼此看着不同顏色的球體而去要求對方承認自己是對的。當然,孩子拗不過父母,最終都會向父母屈服,但是他口服心不服,一旦有能力反抗,第一件事就是逃脫你對他的控制,你就會覺得自己這麼多年的心血好像都白費了。

但是你沒有想過,是你過去站在你的那一面,把你的色彩強加給了他,讓他無法感受到他自己世界的顏色,也無法感受到他自己存在的價值。

清晰地向孩子表達你所需要的目標

學會3個方法,和孩子溝通不再煩 第2張

我們該怎樣去表達一個指令,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你所表達的內容?那就是要學會把內容描述詳盡。

舉個例子:

孩子上學後,大家會不會經常跟自己的孩子說這樣的話:“你就不能好好學習嗎?你知不知道好好學習對你未來有多重要?”

“你就不能好好學習嗎?”——孩子第一個反應是我學得挺好的,我怎麼不好好學習了?我一直在好好學習呀,在學校裏我就把已經把作業都做完了。

那麼你給孩子下達的指令,指向的目標——好好學習,它的意義不是具象的,是完全抽象的。我們每一個人對“好”的理解都不盡相同,可以是高高在天上,也可以是在海平面的位置,如果我在海洋底,海平面真的是一個很高的高度了。

所以,父母在教育和引導孩子的過程中,你給孩子的指令不正確或者不清晰,孩子直接反駁或者抵抗你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要通過明確的指令,讓孩子沒有機會和你發生正面衝突。

同樣一個學習問題,你可以跟孩子這樣去表述:媽媽希望你在放學之後,能夠把功課第一時間完成,在學校裏完成也很好,回家可以休息,可以看動畫片,但是你還要記得每天看半小時的課外書,再把明天的功課預習一下。

這就是有標準的指令:第一個標準是每天第一時間完成功課;第二個標準是充電,每天看半個小時的課外書;第三個標準是你要把明天的課程提前預習一下。這樣你就爲“好好學習”這四個字指明瞭一個方向,孩子也可以評估他是否能做到。

如果孩子對你的這些指令聽得很清晰,他就可能會跟你討論,比如:媽媽我想回家先玩一會兒,但是我保證在晚上5點之前把作業做完,吃完晚飯看一會課外書之後,我想再看一小段動畫片,然後睡覺。如果你覺得他的要求可以滿足,同時也能兼顧“好好學習”的這個標準,那你就答應他。你只要制定出一個原則,然後你們共同商定其中的程序和規則,這樣你的指令到達孩子那裏纔會被接收,進而主動自發地做出來的可能性纔會變大。

所以,我們要想讓孩子能夠自己掌握自己未來的人生,就要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讓他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這樣他在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纔有可能自己去面對人生。

學會鼓勵,放下表揚

作爲父母,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掌握鼓勵的力量,鼓勵是引導成長非常有力量的工具,那該怎麼用鼓勵去替代表揚呢?

我們中國人其實最愛的是表揚,我們經常聽到:這個小姑娘好漂亮!你兒子好聰明!這是我們聽到最多的話。但是殊不知,孩子其實並不太清楚自己因何而被表揚,當你不斷地誇孩子長得漂亮或者聰明的時候,他就會按自己的理解認爲這種表揚是因爲我的頭腦或者我的容顏不一樣,而這種不一樣讓我可以隨時高高在上,因爲有人不停地用這點來表揚我。

但是鼓勵,就是要讓孩子很清晰地知道他哪一件事,哪一個點在哪個時刻做對了。比如這一次考試考得特別棒,就一定要跟他說“我看到你這一次在複習的時候全力以赴,而且還能總結和思考出題規律,這種總結能力和進取能力很棒。”

這一系列的鼓勵就是讓孩子認定他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去發揚這種勤奮的精神和這種總結學習的方法,他會更明確地知道自己行爲的標準在哪裏,你指出孩子做對的行爲的時候,正是在樹立他們人生的行爲標準。

所有對於孩子的鼓勵的過程,是讓他們懂得標準的過程,你和孩子的標準越相近,你們就能更快地在同一個事情上達成共識。衝突絕不會建立在共識之上,衝突一定是建立在彼此的不認同之上。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就把我們彼此的標準統一下來,讓他知道,這樣的行爲標準對他自己是有好處的,並讓爸媽覺得可以接受,甚至是正向去鼓勵他。

如果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能做到上述三點,我相信你跟孩子之間的障礙和衝突就會不斷減少,直到真正地彼此理解、彼此支持。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