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父母愛嘮叨 孩子易出走

父母愛嘮叨 孩子易出走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兒子太不像話了!”一位父親氣憤地說,兒子小童今年13歲了,“每次批評他,你看他那個不服不忿的樣子。”這位父親說,有好幾次小童竟威脅他們,如果再嘮嘮叨叨,他就離家出走。“現在我們都不敢說他了,萬一他真出走了,可怎麼辦?”

青春期的孩子以出走威脅父母的例子不勝枚舉。家長們先不要自亂陣腳,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特點,也許你就能找到“破解之法”了。

父母愛嘮叨 孩子易出走

孩子小時候,對是非並沒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做錯事被批評時,通常會唯父母是瞻。而當他們到十三四歲時,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外部世界開始有自己的認識,逐漸將自己定位於獨立主體。這時,父母再像以前那樣批評教育,他們就覺得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於是產生對抗情緒。

另外,各種束縛和壓力增多導致孩子心理焦慮,他們會變得更“不聽話”。小童說:“我覺得壓力很大,如果他們總喋喋不休,我就更煩了。”這些孩子的壓力絕大多數源於學習,上初中後,他們要承擔更重的學習任務。而且,發達的通訊設備和大衆傳媒讓他們對社會有了更多更深的瞭解。一旦意識到社會競爭的激烈和優勝劣汰的殘酷,他們就開始爲未來擔心,從而產生了焦慮的情緒。此時,父母的批評在他們聽來非但不是“金玉良言”,反而會激起他們的反感。

如果家長還像小時候那樣管教孩子,只能加深親子關係的裂痕。他們需要放下架子,不再“我說你聽”,而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溝通,尊重他們作爲獨立主體的存在。

有些家長喜歡節外生枝,批評孩子的時候總要帶上諸如“你這個沒出息的東西”之類的話。這種教育方式很不可取。家長最好就事論事,不把問題擴大化。尤其要注意的是,教育孩子時,最好不要絮絮叨叨。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