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父母嘮叨出的問題

父母嘮叨出的問題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做父母的一心一意地爲孩子着想,大事小情都爲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惟恐因爲自己的疏忽、不周和提醒不到而耽誤了孩子。父母很累、很辛苦,但孩子卻往往不領情。

父母嘮叨出的問題

案例:

夏鈞家的早晨永遠是這樣的景象。

媽媽早早的起來,一邊收拾房間,一邊爲夏鈞準備早餐。6:30,牛奶、雞蛋、麪包準時端上桌,媽媽就開始一遍一遍地叫夏鈞起牀。不知媽媽叫了多少遍,一直到快7:00了,夏鈞才懶洋洋地起來。胡亂刷刷牙,抹兩把臉,夏鈞坐到飯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對付着這頓早餐。這時,媽媽在爲他疊被子,收拾凌亂的衣服、物品,嘴裏還不停地嘮叨着:“看看你,老是把那那兒都弄得亂七八糟,讓人跟在你屁股後面收拾。每天叫你起牀都得喊破嗓子才動,早飯都涼了吧?總吃涼飯,還這麼狼吞虎嚥的,胃要壞的,天天跟你說也沒用。要是媽一叫你就早點起來,不是就不用這麼緊張,也不會老是遲到挨批評了……”

夏鈞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只顧把吃的、喝的填進肚子,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媽媽早已經爲他放到客廳沙發上的書包,轉身就往外走。媽媽追在夏鈞的身後喊着:“着什麼急呀,就吃這麼幾口呀,一上午的課呢,會餓的。哎,上學的東西都帶齊了嗎,別又落點兒什麼,每天得讓人提醒也不行……”

等媽媽追到門口,夏鈞已經沒影兒了。媽媽站在門邊,無可奈何地搖着頭:“我這是造的什麼孽呀,你爲他忙活來忙活去,他連理都不理你就走了……”

錯誤診斷:

這是父母,尤其是中國父母最常見、最可怕的錯誤——嘮叨。做父母的事無鉅細、無微不至地“關懷”着孩子,每天把叮嚀囑咐時時刻刻掛在嘴邊。當孩子沒有做好時,更是說個不停、抱怨個沒完。

影響和隱患:

做父母的一心一意地爲孩子着想,大事小情都爲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惟恐因爲自己的疏忽、不周和提醒不到而耽誤了孩子。父母很累、很辛苦,但孩子卻往往不領情。這是因爲:

1、有些事情是孩子不願意做的,是父母代孩子做主、安排的,孩子當然沒有積極性、自覺性。父母越是提醒、嘮叨,孩子越是反感。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無論對錯,全當作耳旁風。而當出現問題時,孩子卻往往會把責任推給父母,覺得是父母沒有爲他想周全,或是沒有提醒他。

2、有些時候,父母的要求過於籠統、含糊,比如:“你得好好學習”、“你得乖”之類的話,讓孩子不得要領,也就無所適從。而父母見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往往會更多的嘮叨、不斷的抱怨。由此,成爲不良的循環,使父母與孩子的矛盾越來越激烈。

3、隨着孩子獨立意識的增強,他們希望擺脫父母的安排,能自己做決定,找到長大成人的感覺。如果父母仍然把他們當作小孩,無微不至的“關懷”着、“囑咐”着,孩子必然會厭煩,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並由此而產生逆反、對立情緒。尤其是父母在外人、同伴面前數落他時,這種逆反會更加強烈。

糾錯方案:

1、不要過分限制孩子的自由,或是總代替孩子決定事情,讓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權,父母所要做的是幫助他理解他所選擇的事情的意義。自覺自願要做的事情,孩子的積極性和興趣都會很高,根本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提醒。

2、父母要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進行一些管理、指教。在對孩子有要求時,父母要儘量用簡潔的、孩子可以聽懂的語言,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講清楚,並提出具體的建議、指導,讓孩子真正明白父母的意思,並允許孩子對此提出他的意見和想法,然後再去做。

3、在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要明確的表明態度:“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或是“你以後要自己收拾房間”,“你每天早上必須按時起牀”等,並且要就事論事,不要動不動就嘮叨個沒完,把孩子多少年的錯誤糾集在一起大發議論。

4、對於孩子完全清楚,並有能力自己處理好的事情,讓他自己來解決,並自己承擔後果。如:不按時起牀就會遲到,這是每個學生都很清楚的。他做不到,自然會受到應有的批評和懲罰。父母完全不必每天不斷地提醒他,如果他總是遲到、被批評,他自己就會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了。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