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爲什麼不能嘮叨孩子

爲什麼不能嘮叨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嘮叨的父母,或許也愛孩子,但一定用錯了愛的方式,千萬不要打着道德的名義爲“嘮叨”正名。不然,我們將一代代把錯誤的教育方式傳下去,受苦的還是我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叮嚀囑咐型嘮叨也好,牢騷抱怨型嘮叨也罷,傳達的都是焦慮和消極,傷害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長。

爲什麼不能嘮叨孩子?

嘮叨導致孩子自尊心受挫,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因爲父母頻繁叮嚀也好,時常抱怨也罷,這些嘮叨傳達的都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和不滿意。

“你別忘了拿書包!”——孩子聽了就會覺得自己很“無能”,好像連這點小事都記不住。即使孩子一兩次曾忘記過拿書包,家長每次都揭傷疤,更是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你怎麼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看看人家誰誰誰!”這種父母普遍用的“激將法”,不但不會激發孩子上進心,反而導致孩子叛逆

自信,是從一件件做事的成功裏逐步建立起來的。總是被家長嘮叨的孩子,束手束腳,不敢嘗試,是不會建立起自信心的。不被父母肯定,也容易缺失安全感。

爲什麼不能嘮叨孩子

嘮叨導致孩子依賴心嚴重,不利於孩子的自立。

“該起牀了”,“該寫作業了”,“該換衣服了”……表面上看,孩子很依賴父母的嘮叨,是孩子不行。尤其當孩子依賴心理養成後,父母繼續嘮叨:“我不說,你就不知道吧,你就不能自覺點”。實際上,這是在最初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階段,父母沒有放手導致的。

父母的嘮叨,體現的是一種內心的控制:沒我,你就是不行。

我們一邊控制孩子長大,一邊嫌棄Ta不成熟。

嘮叨導致孩子叛逆心增強,性格不完善。

很多從父母嘮叨環境裏出來的孩子,脾氣不好,說白了就是情緒控制力差。所謂上行下效,嘮叨就是一種情緒管理不善的外在表現,孩子浸漬在這樣的環境裏,不是嘮叨,就是暴躁。

孩子爲什麼聽多了嘮叨就會叛逆?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纔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別再以愛的名義去嘮叨,真愛講方法

1、平等對待,一起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不自覺地學習父母身上的優點,耳濡目染遠遠大於口頭傳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多家長認爲“我當年做不到,是因爲沒人給我講這個道理”,可是,別忘了“說比做”容易地多。自己做不到的事,想通過嘮叨、指揮孩子去做,孩子當然不能心服口服。長此以往,還失去了在孩子心目中的敬畏,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爲什麼在教育孩子束手無策時,不能跟孩子坦誠交流呢?你是第一次當孩子,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啊。

我同事Meeka的兒子9歲,自從他接觸了一款“我的世界”遊戲,日漸沉迷。Meeka爲此跟兒子溫柔認真地談了一次話。

“媽媽沒玩過‘我的世界’這款遊戲,但是看你被它深深吸引的樣子,一定很好玩。換做我小時候,可能也會這樣。或者,換做將來你的孩子,Ta可能也會這樣。哎,咱們不如一起商量下,如果將來你有了孩子,Ta一玩遊戲就是一兩個小時,你會怎麼辦呢?”

小石頭撲哧一笑,“啊,我的孩子啊?”很明顯,他感到這種設想遙不可及,又有點意思。看到媽媽認真思考的樣子,他也想了一會兒,然後說:“嗯,玩手機久了眼睛會疼會近視,還有可能睡得太晚,第二天起不來,上學就遲到了。嗯,媽媽,我想我不會像你那麼倒黴,有個這麼不聽話的兒子的。”調皮的小石頭說完哈哈笑起來,Meeka也被他逗笑了。

神奇的是,小石頭從那次談話以後,就不再玩遊戲超時了。他主動讓媽媽給他買了一個沙漏,時間到,就主動放下手機。

所以,爲什麼不能跟孩子開誠佈公地探討問題、一起成長呢?

我們有時候低估了孩子的自控力,總是不敢放手,反而去嘮叨,去控制,然後適得其反。如果像Meeka那樣嘗試着跟孩子平等對待、民主商量、啓發思考,或許就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2、用規則代替說教

我朋友的孩子,去年9月份上小學一年級以來,總是起晚導致遲到。媽媽每天都喊好幾遍,但不到最後一刻,孩子不起。後來,他媽媽跟他制定了一條規則。

“你把鬧鐘設置成提前十五分鐘響,鬧鐘響了後,你先賴會兒牀,七點整我喊你起牀,就喊一次,怎麼樣?如果你不起,我也不叫你了,遲到的結果,自己承擔。”因爲這個規則是商量制定的,所以孩子很痛快地答應遵守。

起初因爲不習慣,繼續遲到了兩天,還捱了批評。但後來,孩子按時起牀,甚至不等媽媽喊他,他就起來了,再也沒起晚遲到過。

所以說,用規則代替說教,不但鍛鍊孩子的自立,還能讓孩子將行爲和結果聯繫起來,培養責任感。

3、信任孩子,適當放手

適當放手,讓孩子敢於去嘗試,這也是培養孩子的勇氣。我們總是一副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的樣子,其實也是一種盲目自大的無知。世界上的道路無數條,我們才走到哪裏?哪怕是孩子走的那條路是我們走過的,哪怕明明知道路上有一塊絆腳石,只需適當提醒和告知就好了。如果孩子還是決定去嘗試,我們不妨放手支持。令我們摔跤的絆腳石,或許孩子就能輕鬆繞過去;即使摔倒,吸取的教訓也比我們說教來的深刻。

當孩子心理上構築起抗拒嘮叨的“防火牆”,再好的道理也難穿透。父母自以爲的“諄諄教導”,或許是孩子眼裏的“喋喋不休”,甚至令孩子頭痛、反感。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