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父母嘮叨多了害處多

父母嘮叨多了害處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嘮叨多了害處多
  “起牀、起牀,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會熱嗎?會冷嗎?你就這樣穿着出門嗎?別忘了鋼琴課在今天下午,所以你要練!出去外面玩,別玩太瘋,別鬧太兇。今晚不準玩電腦!我說了算!我是你媽!……這是一首風靡網絡的以媽媽的各種嘮叨爲歌詞的《媽媽之歌》,這首歌之所以受到關注,引起人們的共鳴,是因爲很多人都有個“嘮叨媽”,有關調查顯示,九成孩子認爲媽媽太嘮叨,有人甚至說“嘮叨”是“媽媽”的代名詞,你也是一個嘮叨媽嗎?  嘮叨媽覺得自己爲孩子操碎了心,可孩子不領情,早已經不耐煩,甚至產生了厭煩和反抗心理。媽媽們愛嘮叨的原因是什麼?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怎樣才能不嘮叨又效果好呢?  孩子心聲  媽媽,別嘮叨了好嗎?  我們來看一下幾個中學生對媽媽嘮叨的感受:  小龍:  我的媽媽是個“嘮叨”媽。小到生活起居,大到做人做事,她都嘮叨:起牀晚了她要嘮叨,吃飯少了他嘮叨,看會兒電視他嘮叨,寫作業稍遲一會兒他嘮叨;放學回家晚一會兒她嘮叨,不知道她哪兒來得那麼多話、那麼多擔心,嘮叨簡直成了她的“愛好”,我特煩,真受不了。以前,我常跟媽媽吵,家裏充滿了火藥味。後來,我懶得和媽媽吵了,她一“嘮叨”,我就“屏蔽”,就是說,她說的時候,我就想別的事,根本聽不見。  阿雅:  “早晨,鬧鐘聲剛響,媽媽就準時開始嘮叨起來:起牀了,再不起牀就要遲到了。我剛從牀上爬起來,媽媽又在嘮叨:快去洗臉,別忘記刷牙。還沒等我從洗手間走出來,媽媽的嘮叨聲就又鑽進了耳朵:別磨蹭了,快吃早飯。下午放學,剛回到家,媽媽的嘮叨再次響起:快寫作業,不寫完作業就別想玩。終於寫完作業,剛打開電視準備看會兒動畫片,媽媽又嘮叨上了:看電視坐遠點,少吃零食……”我每天被她的嘮叨轟炸,弄得頭昏腦漲的,煩死了!  欣欣:  “每天我一回家,媽媽總是嘮叨個沒完。先是催促我趕緊寫作業,我開始寫作業了,她又說坐姿要正、做作業要認真、寫完好好檢查、別忘了預習明天的功課,一會兒提醒我多喝水……整天重複強調的就那幾件事,我早就都明白了。現在,一聽媽媽說話,我就腦袋大。”  小利:  上次考試我沒有考好,媽媽很不高興,每次我想多玩會的時候,媽媽就說:光知道玩,看看你的成績,考得那麼差,還好意思玩?  ……  從孩子們的心聲中可以看出,媽媽們的嘮叨涉及孩子們看電視、學習、玩、上學出門、放學回家、穿衣、吃飯等各個“領域”,幾乎無所不包。沒看上面幾個“樣本”之前,你或許不認爲自己是個“嘮叨媽”,看了“樣本”是不是發現原來自己也不知不覺地“嘮叨”着孩子?  原因分析  媽媽到底爲何愛嘮叨  媽媽們“嘮叨”不止,是覺得爲孩子着想,對孩子好,其實不然。專家們給出了嘮叨的“實質”。  香港心理專家李維榕認爲,父母的嘮叨是出自於一種緊張,一種放心不下,於是不能停口。父母不斷的訓話,很多時候是說出來讓自己安心,不是說給孩子聽的。父母通過嘮叨,向自己也向孩子證明:我能夠對孩子做的都已經做了。  親子專家將“嘮叨”概括爲四種情況:關心式、命令式、習慣式、發泄式。  關心式:家長“嘮叨”的本意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實質上是不相信孩子,覺得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總是不放心。  命令式:不知道怎樣纔能有效地教育孩子,一遍一遍地命令孩子幹這幹那,管教方式太過簡單粗暴,難以從本質上解決問題,讓孩子越來越反感。  習慣式: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不習慣,未想過好的溝通方式,也沒有意識到嘮叨的無效。  發泄式:自己心裏煩或者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就嘮嘮叨叨宣泄自己的情緒。  你的嘮叨屬於哪一種呢?  不良影響  嘮叨的不良後果  媽媽們嘮叨的出發點是愛孩子,但對孩子是否真愛,不能光看出發點,最重要的是看“結果”。嘮叨會帶來一下結果:  使人聽覺模糊反覆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裏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產生的不在乎。做父母不要只怪孩子不聽話,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嘮嘮叨叨只會令人厭》  使孩子產生逆反情緒在家長的嘮叨聲中長大,大多數孩子練就了對付嘮叨的過硬本領,結果是父母嘮叨越多,孩子防禦能力越強。當孩子在心上構築起嘮叨“防火牆”,“金玉良言”,也很難穿透了。——《家教指導:家長切忌嘮叨》  教育效果低下反覆說教,不斷給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可使孩子養成“心理惰性”,失去對父母的敬畏。最終當再次出現相同刺激時,教育效果便隨之下降,甚至消失。——《嘮叨式說教與心理慢性症》  引發親子矛盾嘮叨是反覆、單調的刺激,是對孩子精神上的疲勞轟炸,沒完沒了的重複批評只會使孩子厭煩,挑起孩子的敵意,使氣氛緊張,矛盾更加激化。——《牽手兩代——親子課程》  由此可見,“嘮叨”的弊端多多,媽媽們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不嘮叨。  解決之道  怎樣才能不嘮叨  媽媽怎樣才能改掉嘮叨的習慣呢?專家給出以下方法:  1、相信孩子。每個孩子都想作個好孩子,有向上求進之心。一時表現不好一定有他的原因,我們要和孩子一起面臨問題,共同尋找改進的有效方法。  2、尊重孩子。有的父母有很強的“控制慾”,總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的人生路線,有權利決定怎麼做,沒有必要處處按照父母的“規劃”去做,如果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對待生活,我們應該覺得欣慰而不是失落。  3、就事論事。孩子犯了錯誤,就告訴他錯在何處,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們就不用再說;孩子有什麼需要改變的,我們就明確指出問題所在並提出我們的期望,同時尊重孩子改變的過程。就事論事,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來表達。千萬不要陳年老賬全翻出來從頭開始數落,那樣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  4、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是無關緊要的,隨着長大,會自然改變。因此,家長不要那麼瑣碎、對孩子盯得那麼緊,要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長中的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習慣、方法等。說得越多,孩子聽從我們的機會就越小,我們的威信也就越低。科學的方式是:可說可不說的就不說;同時有好幾件事要說的,就揀一件最重要的說,其他的事情等這件事了結後再說;複雜的事情要分步驟說,先從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驟說,完成這一步再說下一步。  5、適時放手。該孩子承擔的,我們儘量不要參與,孩子做不好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比如賴牀導致遲到),孩子會因此糾正自己的行爲。每個人都需要自己長大,都需要懂得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孩子很難懂得自己不曾經歷的事情,我們提醒無效不妨放手,孩子會“吃一塹長一智”。  6、學會等待。一些家長有這樣一種心理:希望自己一說,孩子馬上聽、馬上改正,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其實不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年齡特點。孩子就是孩子,他的心智和能力沒有發展到那麼成熟,一些事情他可能還沒有理解,一些事情可能暫時無法做好,做家長的必須要學會等待,允許孩子有反覆。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這個時間不會因家長着急、嘮叨而縮短。  媽媽經驗  用眼神交流更有效  梅子易:  我以前每天喋喋不休孩子書桌文具擺放紊亂,不利於寫作業。說的多了,女兒也見怪不怪,不當回事。現在,我改爲:先幫助孩子收拾一遍,然後神情嚴肅注視她一小會兒,我用眼神告知她:我已經給你示範了,請你按照這樣收拾,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必勞我躬親,文具擺放合理,做作業效率才高。孩子收到我的目光,她很驚奇,目光不敢與我長時間對接,主動遊移了。我想她應該是明白了我的意思,我看她再用文具盒時,非常注重定置擺放。看到她如此,我對她投以讚許的目光,她的眼神高興地迎接上來,我們會心一笑。“此時無聲勝有聲”,當孩子接受到我眼神中的信息並做出相應的反應時,我是快樂的,她亦是快樂的。這和我歇斯底里的吼她改正,她卻若無其事不改正相比,眼神交流更文雅和有效。  專家主張  換種方式督促孩子  天津兒童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王虹翔:  家長們長期針對某一事例的重複強調,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屬於一種負面情緒的累積。特別是當孩子認爲已經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時,再三聽到家長的嘮叨時,他們就會認爲爸媽對自己缺少信任,從而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叮囑要適度,多培養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儘量“一事一講”。即便孩子一時沒有做好,也不要簡單重複,而要換個角度、換種方式督促他。此外,父母在叮囑孩子時,應該多用“對於這件事,我的想法是……”、“我覺得這樣做會好些……”等商量式語氣,而少用“你應該”、“你必須”等命令式口吻,這樣不但會減少孩子的牴觸情緒,效果也事半功倍。  域外教育  日本媽媽以身作則不“嘮叨”  日本東京附近有一個“母親讀書會”,容納了遠近49所中小學在校學生的媽媽。她們定期聚在一起,看書學習,交流心得。  原來,日本也有些孩子不愛學習,媽媽嘮叨、催逼,喊破嗓子,卻收效甚微。於是,媽媽們自發成立聯合讀書會,抓緊空餘時間讀書學習,既爲孩子作了示範,又能不斷充實自己,同孩子們也有了共同的話題。媽媽潛心讀書代替了以前“喊破嗓子”,言談中的書卷氣息代替了以前的“嘮叨”,飯桌上常以談論知識爲話題代替了以前空泛的“催逼”。使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大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