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如何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

如何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好的吃飯習慣會影響寶寶的顏值及語言能力,可不要小看寶寶的咀嚼能力,咀嚼能力對孩子很重要的,接下來看看吧。

咀嚼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咀嚼影響寶寶進食和消化吸收

咀嚼可以讓牙齒更整齊

咀嚼影響寶寶的語言學習和顏值

咀嚼影響寶寶的大腦發育

如何訓練孩子的咀嚼能力:

適時給孩子添加不同性狀的輔食

爲什麼寶寶還是不願意、甚至抗拒咀嚼食物呢?

關鍵原因就在於:咀嚼,需要學習!

咀嚼需要學習

咀嚼雖然是人的本性之一,但咀嚼能力的發展,需要兩個前提條件:長出磨牙和有效咀嚼。

什麼意思呢?具體來說就是這樣:

磨牙沒長時,應先學會咀嚼

很多家長覺得,寶寶還沒長出“大牙”,不着急咀嚼。

不是這樣的。

在孩子磨牙還沒有萌出之前,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先學習咀嚼。

比如給孩子喂米糊、菜泥時,家長嘴裏也同時嚼着口香糖等,做出誇張的咀嚼動作。

通過日常的“表演式”的行爲誘導,寶寶就能慢慢學會吃固體食物的流程:先咀嚼,再吞嚥。

長出磨牙纔能有效咀嚼

即使寶寶學會了咀嚼的動作,在磨牙萌出之前,還是儘量不要給寶寶含有太多小塊狀的食物。

這是因爲,寶寶無法真正做到將這種小塊狀的食物磨碎,這種食物通常也是被直接吞進腸胃,容易造成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不完全。

這樣,既增加了的食物的殘渣量(即糞便),同時也減少了營養素的吸收。

總結一下:家長可以先訓練寶寶的咀嚼動作,然後根據寶寶牙齒的萌出情況和月齡,來確定具體應該給寶寶吃的食物性狀。

寶寶爲什麼抗拒咀嚼?

寶寶吃輔食時,有時候表現出明顯的抗拒,不愛嚼,家長一定要仔細觀察,找找原因。

常見原因可能是:

不喜歡食物的味道和性狀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偏好。

就像大人一樣,有的人不喜歡胡蘿蔔,有的人不喜歡吃魚,一樣的道理,寶寶也有自己不喜歡的食物或者味道。

另外,有的孩子喜歡吃脆的食物,家長給餵了綿軟的食物,孩子可能就不願意吃,拗不過大人就一口吞下去的情況也有。

這些情況,都需要家長日常的觀察,可以通過選擇不同食材、不同處理方式,讓寶寶來嘗試和接受。

如何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

對這種食物過敏

這是家長很容易忽略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時對某種食物過敏,寶寶嘴裏可能會不舒服,表現出來就是不肯吃、不愛嚼,甚至往外吐。吃什麼?

家長在孩子正式添加輔食後,就要開始進行咀嚼訓練,適時給孩子添加不同性狀的輔食:

具體怎麼做呢?可以試試這些:

6個月

這時寶寶往往剛開始添加輔食,主要有兩個目的:

補充營養,尤其是鐵;

鍛鍊咀嚼和吞嚥的能力

這個時期,家長應給寶寶提供細膩的泥糊狀食物,顆粒的性狀會加大吞嚥的難度以及消化的難度並不適合初期添加。

7-8 個月

這個時期,寶寶的吞嚥能力已經成熟很多,大多數寶寶可以學着用牙牀磨碎食物了,也是進行咀嚼訓練的黃金時期。

這時,家長可以選擇小顆粒、可溶、軟爛、便於吞嚥的食物。

食譜推薦:

雞肉蔬菜粥

用時:30分鐘

食材:雞肉、西蘭花、胡蘿蔔、大米

做法:

1 大米洗淨,加入適量水熬粥。

2 雞肉冷水下鍋,加入生薑去腥。

3 西蘭花洗淨、焯水切碎;胡蘿蔔擦絲,焯水切碎。

4 將煮熟的雞肉四城小條,然後切碎。

5 在煮好的粥裏,計入切碎的雞肉、西蘭花、胡蘿蔔。完成!

9-12個月

這是寶寶咀嚼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

食物的形狀需要從小顆粒的蓉狀慢慢過渡大顆粒的碎末狀,例如雞蛋餅、小溶豆、意麪、小餛飩等等。

食譜推薦:

餃子吐司

用時:15分鐘

食材:吐司、香蕉、雞蛋(取蛋黃)

做法:

1 將香蕉壓成泥。

2 用擀麪杖將土司片擀薄,放入香蕉泥,對摺成三角形(不要放太多香蕉泥哦,以免爆出來)。

3 拿一個碗,用碗口將外吐司邊壓下來。

4 蛋黃打散,刷在吐司餃子上。

5 放入不粘鍋,小火慢慢烘煎翻面。完成!

1 歲後

這時寶寶能吃的東西已經很豐富了,飲食模式也慢慢接近成人。豐富食物種類和形式,是1 歲後咀嚼訓練的關鍵。

比如各種肉類的處理,可以慢慢接近成人的烹調方式、性狀,慢慢融入家庭飲食。

另外,最好讓寶寶自己試着進食哦~

食譜推薦:

寶寶脆皮腸

用時:40分鐘

食材:豬前腿肉、玉米粒、生薑粉、胡椒粉、澱粉、腸衣

做法:

1 將豬肉打成泥;腸衣洗淨,浸泡20分鐘。

2 肉餡中加入切碎的玉米粒、生薑粉、胡椒粉攪拌均勻。

3 肉餡中加入少量澱粉水,向同一個方向攪拌。

4 將腸衣套在灌腸器上,將肉餡加入灌腸器。注意不要太滿,容易撐破。

5 灌好後,用棉線分成一節一節的,用牙籤扎些小洞。

6 掛在陰涼處晾乾。

7 食用時取下即可。煮、蒸、煎都好吃哦!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