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早教中感恩教育不可少

早教中感恩教育不可少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常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愛心,認爲父母爲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只知道享受,不懂得給予,只知道自我,不懂得體諒他人,一切以自我爲中心。這些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不良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只知被愛,不知回報……

早教中感恩教育不可少
  在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父母寵,外公外婆愛,爺爺奶奶親,所有人只爲他一人而動。家長把養育孩子當成自我情感的滿足,給孩子處處創造優厚的生活條件,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認爲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報。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認爲得到的東西似乎是理所當然應得的,爸爸媽媽所做的事情當然也是他們應該做的。由此,使得孩子只要求別人關心、愛護、讓着自己,不會想着去關心別人、感激他人。  社會倡導感恩,人與人需要感恩,爲了給人們創造一個感謝他人的機會,我們有了——感恩節。“感恩節”是個舶來品,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原意是爲了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近幾年被“引進”國內,也延伸了內涵,包括感念父母、老師等有恩於自己的人。  可當下的社會,很多孩子不知道報恩。這除卻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外,我想還是家長忽視了對此的教育。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並非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叫報恩,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也是一種報恩。  孩子如果能常懷感恩之心,不僅能培養他們與人爲善、與人爲樂、樂於助人的品德,促進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對其今後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案例】  小宏媽媽在菜市場賣菜,爸爸也只是打些零工,夫妻倆辛辛苦苦維持這個家。有道是相親相愛苦也甜,可是兒子卻只知索取不知付出,這令他們困惑不已。雖然生活在都市的貧困家庭裏,可是學校裏的小宏,卻花錢闊綽,被誤以爲是家庭富裕的孩子。  自小宏上小學以來,爸爸媽媽便儘可能滿足兒子的需要,別的同學有什麼,爸爸媽媽就是借錢也要給孩子買,他們的本意是怕其他同學看不起兒子,哪想到,這竟成了孩子炫耀的資本。班裏只要有哪個同學帶來新鮮的玩意兒,他就嚷着讓爸爸媽媽買,不管這東西他用不用得上,在同學面前顯擺一下,他便滿足了。  小宏從來不體諒父母的辛勞,張嘴就是要錢,不滿足就耍橫,無奈的父母也只好一次次妥協。他每個學期都要求爸爸媽媽買新書包和新文具給他。有一次媽媽說,爸爸冬天一直沒有找到活兒幹,家裏錢很緊,他的書包還很新,沒有壞的地方,就不給他買新的了。聞聽此言,小宏臉色馬上變了,10歲的男孩竟然坐在地上哇哇地哭叫起來,說要是不給他買新書包,就不去學校了,還說沒有新書包,老師同學都會看不起他。看見兒子這樣連哭帶鬧的,媽媽一咬牙,還是滿足了他的願望。  望着兒子揹着新書包,高高興興上學去的背影,小宏媽媽心裏有說不出的酸楚……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讓孩子感念父母之恩  有一則這樣的故事:很早以前,一隻母羊生了一隻小羊羔。羊媽媽非常疼愛小羊,晚上睡覺讓它依偎在身邊,用身體暖着小羊,讓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帶在身邊,形影不離。遇到別的動物欺負小羊,羊媽媽用頭抵抗保護小羊。一次小羊說:“媽媽,您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羊媽媽說:“我不要你報答,只要你有這一片孝心就心滿意足了。”小羊聽後,不覺淚下,撲通跪倒在地,表示難以報答慈母的一片深情。從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媽媽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羊羔跪乳”。  羊羔知道跪乳,可作爲高等動物的人類,又是如何感念父母之恩的呢?我想起了不久前我看過的一部電影,劇情是這樣的:1969年初春,一對雙胞胎降生在江西贛南的一個公社書記家庭,父親給先出生的起名“李春”,給稍晚一些出生的起名“李東”。從小父母偏心,一切李春優先,他們把李春當正品,把李東當次品養。奶水不夠,父母就決定丟卒保車,把李東送到山區去餵養,導致李東從小營養不良,體弱多病,智商受損。父親把自己年老以後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李春身上,因此對李春百般嬌寵。爲了給李春安排好的工作與前程,當林業局局長的父親,不惜傷害女兒的利益,也不惜被人舉報“以權謀私”,目的只有一個:讓李春有個好前程。幾年後,李春考上了廣西大學的研究生,畢業後成爲一名省報記者,生活充裕。父親70歲的時候,摔了一跤成爲癱瘓病人,這個時候,一天二十四小時守在父親身邊的,是下崗失業多年的李東。而李春不僅不回去看望,就連一個電話也不打。父親想他了,給他打個電話,他卻總是以採訪忙爲藉口推卻,他並拒絕對父親盡出扶養費的最基本義務。  年邁的父母先後從幾千裏外的老家,來南寧看望這個被他們寵愛大的寶貝兒子,結果是:以各種藉口恐嚇,迫使母親當天就回去了;而重病的父親,竟被他以出國採訪爲由,拒之門外。  李春在與大姐和弟弟李東的電話中,每次提到父親,都以“老鬼”這樣的蔑稱,稱呼那個曾視他爲掌上明珠,爲了偏愛他而將其他兄妹得罪盡了的父親。他認爲父母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當初爲他好是他們想日後指着自己的自私行爲。  李春這樣的回答,讓我們簡直無地自容,這雖然不代表全部,但卻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孩子這樣的家長,又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呢?據東子近20年的觀察,溺愛孩子的家長,大多數對父母不孝,把孩子當祖宗供養,卻常棄老人於不顧。另外,溺愛的孩子,大多數幼時不知道感恩,長大後不知道孝順爹孃。  其實,孩子不知道感恩,板子不該打在孩子身上,因爲這完全是父母不當的教育所致,如果父母平時注重身教,給孩子感恩做出榜樣,再輔之以理性的言語,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就不會連羊羔都不如。電影裏的那位局長爸爸和案例中這位媽媽的苦酒,正是他們自己釀的。所以,家長對父母心存感恩,理性愛子,纔會收穫懂事理知感恩的好孩子。  要讓孩子學會感恩,首先就是要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因爲父母是孩子的至親,如果對父母的關心、疼愛不會感恩的話,那麼孩子對別人就更加不會懂得感恩。  在我家,我和孩子媽媽的生日、父親節、母親節和感恩節,孩子都會有精美的禮物相送,無論是購買的還是自制的,總會看到那上面充滿着感恩的溫馨話語。  讓孩子懂得感恩,對父母感恩,因爲他們給予了我們生命,讓我們健康成長;對老師感恩,因爲他們給了我們教導,讓我們懂得思考;對兄弟姐妹感恩,因爲他們讓我們不再孤單;對小朋友感恩,因爲他們給了我們友愛。  一個人要心存一顆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別人爲他付出的一切並非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無論是父母的撫養,還是老師傳授知識,抑或他人給予的幫助,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後,當以行動給予回報,尤其是生養我們的父母雙親。  2.讓孩子感恩於他人  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給予我們幫助的人絕不僅僅只有父母和老師,還有我們的親人、朋友、鄰里,甚至是路人。  時光大幕拉回38年前的那個寒冬,在東北平原上的一個小村莊裏,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戴着破洞的小手捂子,頂着零下30多度的嚴寒,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到半路時,孩子凍得臉發青手發麻,在路過一戶人家門口時,他終於哭出了聲。這時,從院裏走出一位60來歲的老人,他一邊和孩子說話,一邊將孩子拉進屋。進屋後,老人脫掉孩子的手捂子,用他那雙佈滿老繭但卻溫暖無比的大手,攥住孩子的小手揉搓,過了一會,孩子緩過來了,老人又把他送出門外,安慰囑咐道:“很快就到你家了,路上小心!”大家可能看出來了,是的,那個孩子就是我,那個給我暖手的老人叫嶽關四,在村中,我叫他“嶽四大爺”。  20多年後的1995年,當時我在陝西西安工作,應邀赴河北秦皇島,出席首屆全國公關策劃與企業創新研討會,開完會後準備取道北京回西安。在秦皇島火車站候車時,一不小心將手指劃破,我忙低下頭拉開行李包找紙,在我還沒有找到紙時,鄰座的一個女孩,撕開了一個創可貼遞過來,讓我伸出手指,她幫我嚴嚴實實地把傷口包好,我連聲說:“謝謝!”過了幾分鐘,她隨着檢票的人流走了,我望着她的背影慢慢離去……  至今,我也不知道這個女孩姓甚名誰,家在哪裏,甚至連長得什麼模樣,我都記不起了,可是我一直不曾忘卻她對我的幫助。  類似的事情,在東子40多年的生命歷程中,有過很多次,我相信您也一定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所以,我們每個生命,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知道感恩,感恩於社會,感恩於他人。  中國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名言。據歷史記載,漢初韓信功成名就後,費盡千辛萬苦,尋到對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優厚贍養以報其恩;諸葛亮感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儘管後主“樂不思蜀”,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古人尚且明白的淺顯道理,可是爲什麼在我們今天,知恩、報恩的聲音卻越來越少呢?是麻木。大人的麻木帶來了孩子的麻木,最終導致了羣體麻木,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羣體的麻木會導致人們喪失最基本的品行。  人類社會是在互幫互助下發展起來的,沒有彼此的幫助就沒有羣體的共同發展,個體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是在別人的幫助中,日漸成長起來的。  人是羣居性動物,無論個體多麼強壯,他都不可能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每一天都在接受他人的幫助,尤其是孩子,付出的相對要少,接受幫助的機率要高很多。所以說,作爲一個孩子來講,感恩更加的重要,感悟他人對自己的好,對自己的幫助。從小培養孩子感悟他人之意,讓孩子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長大之後才能成爲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3.告訴孩子一定要孝敬長輩  如今,提起孝順的孩子,不少人都搖頭嘆息。言下之意,在蜜罐和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缺乏責任感,沒有感恩之心,哪來的孝敬之意。確實如此,現在的孩子對父母等長輩親人缺乏行孝意識。孩子總認爲長輩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自然就丟失了這種意識。  最近,16歲的少年博士張炘煬,逼迫沒有經濟能力的父母在北京全款買房,引起關注。平時的張炘煬如果父母的話語不對他心思,他就會讓他們“閉嘴”。作爲一個16歲的男孩,不是想着自己將來掙錢,改善父母的生活環境,而是難爲父母,這至少表明這個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感恩。而面對含辛茹苦的父母竟然輕易說出“閉嘴”,說輕了是沒教養,說重了那是對長輩的不孝。這個少年博士儘管學業有成,但是不知道感恩父母,不知道孝順長輩的孩子,究竟能走多遠呢?  孝順長輩,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是一種感恩的表現,無論是自己的爸爸媽媽還是其他的長輩,作爲一個孩子來講,都應該孝敬。  可當我們感嘆或是埋怨孩子不懂得孝敬老人或缺乏感恩的美德時,是不是也當反思一下,作爲父母的自己,身教和人格感染方面做得怎樣?  孩子有無孝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從小對他們的影響。父仁母慈,子女肯定會懂得爲孝之道;要是父兇母狠,孩子又怎會善?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長輩盡孝,即便不說教,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從你的無聲行動中學會怎樣做人。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種子纔會播撒到孩子天真無邪的心田裏去。  我在外生活近30年,回老家的次數有80多次,即便是我在海口、重慶、西安和杭州工作時,每年也至少回家一次;在長春工作期間,幾乎隔一個月我就跑回去看看二老。有時我忙不過來,就讓妻子帶孩子回鄉下看望父母。所以,孩子對爺爺奶奶、對鄉親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時,孩子也把我們對父母的愛,回饋給我們,讓我們體驗到來自女兒的愛。  我們感謝上蒼,賜予我們陽光和雨露;我們感謝大地,賦予我們山川與河流;我們感謝祖先,給予我們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文化傳承。作爲一個人,知道感恩,孝順長輩,會成爲不竭動力,這種動力可以使他的天更寬地更廣,可以讓他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