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可怕的中國式教育 教育標準化=思維被固化

可怕的中國式教育 教育標準化=思維被固化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位網友寫的《可怕的中國式教育》的帖子在網絡瘋傳,並引來衆網友的討論,中國式教育對孩子來說,有着怎麼樣的弊端呢?從下面的帖子你就能找到答案。

可怕的中國式教育 教育標準化=思維被固化

  原帖:可怕的中國式教育,有孩子的一定要看看啊!

侄子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公元哪一年死?最遠打到哪裏?答不出來,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

它的題目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

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會建立。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說:“棒,分析得好。”但他們沒有分數,只有等級A。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總是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

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爲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裏?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

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臺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裏經過,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上場,就開打。

按照判斷,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

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摩擦,會從東海開始,從臺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2015年至2020年之間。

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

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題。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什麼時候丟了臺灣、澎湖,賠償二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背得滾瓜爛熟,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

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嘛!銀兩都給了嘛!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

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這是值得深思的部分。

看外面的教育,再看我們的教育。

老媽去參加我侄子的家長會,帶回了兩套侄子的考試試卷,我很好奇,拿過來看了現在小學生的試卷後,我震驚了!這是什麼狗屁教育?這樣的教育有希望嗎?

下面給大家詳細說說我看到了什麼!

侄子在本市某著名小學讀書,有這麼幾道題:

一個春天的夜晚,一個久別家鄉的人,望着皎潔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鄉,於是吟起了一首詩:( ),( )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後面是一把大大的X,我就奇怪了,我也是想到的這兩句。好奇的問侄子,這個不對??那答案是什麼?侄子說標準答案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哎,這就奇怪了,因爲是個春天的夜晚,就要是這句有春風的???要這個思念故鄉的人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說出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話的!!一個東北人春天思念故鄉,會說春風又綠江南岸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應該更準確。再扯遠點,思念故鄉,一千個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樣的詩,這個也可以有標準答案的麼?

接下來是默寫,題目是:我們學過《桂林山水》一文,請將下面的句子默寫下來,然後就是整段的要默寫,這有什麼用?死記硬背別人的文字有什麼用?

還有個題目:《匆匆》這篇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寫的,同學們都很喜歡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

我侄子寫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後面好大的一把X。

但標準答案是: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這就更奇怪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歡這句,我可以喜歡那句,難道最喜歡的一句話也要統一麼?爲什麼“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這句不能喜歡?就一定要喜歡“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句??? 對比這兩句,我也喜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這句話!!我覺得這個題目應該是“你能把老師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纔對!

再看別的試卷,更莫名其妙了,比如“請說出阿拉伯數字的來歷,是哪個國家創造的?”侄子不知道,問我,我也不知道,我只好上百度去搜一下,才知道是古印度人發明的。莫非我吃塊豬肉,還一定得知道它是哪個養豬場養出來的?

最後有個題目讓我徹底崩潰了:請用一句話說明“π”的含義。侄子的回答是:π的含義是圓周率。竟然打的是X,這就奇怪了,正好我老婆讀大學說讀的是理科,我馬上問她,π是什麼意思,她說圓周率啊。

兩個人狂汗,問了侄子半天,他也沒說明白,大概的意思是,標準答案是:π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領域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

教育標準化=孩子思維被固化

這一篇網友寫的《可怕的中國式教育》引來了熱烈的討論。文章比較了中國教育與美日等國教育的不同,例如中國老師出的考題都有標準答案,美日的考題都是創造性的、開放式的“研究”。其中列舉的中國部分考題對“填鴨”的追求,可謂到了變態的程度。以至於有網友吐槽:孩子們被硬生生地壓成了同一個模樣,學生時代只剩下了:活着、聽話。

對“中國式教育”的吐槽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當年爲是否廢除科舉制度,全國上下舉行大辯論。最終在內憂外患下,改革派佔據了上風。雖然現如今的教育教授的知識與科舉大相徑庭,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填鴨式、灌輸式的應試教育也部分傳承了科舉的弊端。

例如有道考題是:請把最喜歡的、印象最深的朱自清《匆匆》中句子寫下來,孩子答“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結果得了一個大 “×”,答案是:“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類試題以及所代表的教育理念,難道和科舉時代把聖人之言當作不可質疑的真理有區別嗎?

有報紙評論當下的80後一代暮氣沉沉,其實50後60後們又何嘗沒有暮氣沉沉過?歷史學家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研究發現,比較中外學生,百年以來中國“兒童成人化”現象最爲嚴重。兒童必須去背誦其不理解的東西,這些書只有到了成年才能理解的,因此就要求兒童先死背下來再說。兒童自然對這種枯燥與陰鬱的教育心懷恐懼,興趣索然,過早變得成熟世故。如魯迅所說,“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氣的材料,並非將來的‘人’的萌芽。”譬如那個“標準好兒童”身披五道槓的黃藝博,再譬如最近兒童猥褻案中的小學生也有風塵女子的做派,兒童的成人化讓人憂心不已。

當小孩只是父母、家庭、老師、學校炫耀福氣的材料,教育自然喪失了養成人格這一重要使命。“中國式教育”的背面其實是“中國式過馬路”,因爲兒童成人化所以暮氣沉沉,不能成長爲一個健全的“個人”,這導致成人反而像個兒童——亂過馬路、亂寫“到此一遊”並不爲恥。

有網友早就吐槽,中國的中小學生是“許三多”。即我們的孩子背書包的多,外國孩子帶滑板的多;我們的孩子戴眼鏡的多,外國孩子戴球帽的多;我們的孩子坐着的多,外國孩子跑着的多;總之,我們的孩子眼鏡多、胖子多、坐着的多,就是“許三多”。早在20世紀初,面對東亞病夫的恥辱,中國教育家們就疾呼,要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當下的青少年也許民智上已經超越了前輩,但任由暮氣沉沉蔓延的話,民力和民德的教育顯然是失敗的。

最近熱映的《中國合夥人》,正是展現了“中國式教育”的悖論。中國考生依靠中國式教育養成的死記硬背功夫獨佔鰲頭,但最終心目中追求的是開放的、創造性的異國式教育。這一劇情本該屬於上世紀80年代,當下的“中國式教育”不應該培養“中國機器人”,這需要新的一代超越自己。

@胡桃夾子_rr:講教育的差異,講我們的教育存在的弊端。可是,這麼多年了,我們還是停留在討論階段。

@軍009:本質上的差距!爲什麼把所有的人的精力都浪費了……這是不是傻子式教育?

@至誠善:中國特色的教育,要麼適應得高分,要麼個性走左道,傷害的是每一個孩子。

@黃博士123:我們的教育就是標準化考試,孩子的思維被固化。

@沒枝葉的樹:我們的教育不見得全是壞的,西方的教育未必全是好的!

當小孩只是父母、家庭、老師、學校炫耀福氣的材料,教育自然喪失了養成人格這一重要使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