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父母皆禍害,母子之間到底有多大仇

父母皆禍害,母子之間到底有多大仇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個由11萬人組成的豆瓣小組叫做:父母皆禍害。有一種觀點是:孩子是沒有錯的。錯的都是父母。還有一種說法是:前半生,我們被父母毀了;後半生,我們又被孩子毀了。

父母皆禍害,母子之間到底有多大仇

母子之間到底有多大仇

小夥身中數刀,造成心臟等重要器官嚴重受損,生命垂危,兇手竟是父親,父子間究竟有多大仇?

16歲少女弒母,把母親捆在椅子上毆打折磨致死,母子之間到底有多大仇?

一對母女本該是世界上最親的人,慘劇發生前,這對母女之間到底發生過什麼?

她對家人的怨恨因何而起?她用深深的恨意將母親折磨致死之前,曾在一個治療網癮的學校裏,實則爲一種集中營式的管理學校裏呆了四個月。學校裏的學生沒有尊嚴。“廁所堵了,不是專業人員來疏通,而是學生拿手去掏,蹲在便池旁邊吃飯都是小事”。

在這所學校裏面的人大都是不情願被抓進去的,都是在家人的默許之下,“設套”被抓進來的。在那所學校裏面,有八九歲的小孩,也有三四十歲的大人,有網癮的、厭學的、叛逆的、同性戀的、精神病的……甚至有丈夫把妻子送入學校的。

這些人被設套抓進來,想必都是以愛之名。

父母皆禍害,母子之間到底有多大仇 第2張

以愛之名

在“集中營”式管理的學校裏過了四個月痛苦不堪的生活,之後,這位少女的親人是怎樣迴應的。

這位少女在網上發了一篇比較長的帖子,寫出了親人在她經過了四個月的非人待遇後的迴應:“跟你的親戚,當你提起這件事的時候,他們說,那不都過去了麼,我們是愛你的,你該忘了那些。……我生氣,被別人指着鼻子罵不孝逆子,不如禽獸。……把我送去的是他們,打我罵我也是他們,在背後破壞我生活,誹謗我人格的是他們,可是說愛我的也是他們。”

這位少女的母親是非常愛她,每年會抽出幾天時間陪女兒出去旅行,去她想去的地方。即使孩子讀到初中了,這位少女的母親會堅持要騎車送她到學校,而這其中的距離僅有十分鐘左右。

這樣的愛,俘獲不了這位少女的心。在一則日誌上,她寫到自己和父母的關係:“父母從(我)小的時候就霸權主義,不會跟我講理。”她形容父親,“脾氣暴躁,控制慾極強,導致家庭關係太差。”

而在父親的微信朋友圈裏,他發過不少與女兒有關的內容,卻多是些舐犢情深,也有些爲父親的無奈。

出事前不久,這位少女和父親起了衝突。衝突中,她把父親紮了一刀,陳永林被送到醫院。後來,他到外面租了一間房子住下。

這位父親拿女兒沒辦法,開始考慮把她送到封閉式學校裏。這個學校當時表示不會打孩子。這位父親信了,隨後就簽下合同。

以愛的名義替孩子做選擇,會讓父母覺得自己做得很對,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反抗。但是這種方式,通常會讓孩子和家長都因此感到苦惱,父母發現,他們必須一直爲孩子操心,而孩子則會經常感到“悶”、“煩”,有窒息感。因爲這種窒息感,他們有時候會自殺,有時候會殺死給他們窒息感的人。

弒母少女就是這樣將母親殺死。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的長篇小說《無聲告白》莉迪亞就是這樣將自己殺死。

父母皆禍害,母子之間到底有多大仇 第3張

非愛行爲

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爲叫做“非愛行爲”。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爲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中國的家庭模式與教育方式,讓父母成爲世界上最操心的父母,也讓孩子成爲地球上被管教最多的孩子,而父母的“以愛之名”進行的非愛行爲,也成就了子女們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輕。

父母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的想法,這並不常見。例如,家長口中的“我是你媽啊,別人誰管你?!”

不少母親也經常會對孩子說:你看看,自從生了你以後,我工作也落後了,人也變老變醜了,我一切都犧牲了,都是爲了你,你爲什麼不好好唸書呢?變老是人之常態。變醜是你太懶了,工作落後是因爲你不求上進,這些和孩子有什麼關係呢?

所有這些,都是父母用愛來對孩子進行的控制。

目前家長針對孩子的幾類“非愛行爲”。

一是有條件的愛。

對孩子過高、過多的要求就是一種“非愛行爲”,其心理基礎是,你如果變得非常優秀,才能配得上我的愛。

二是沒有原則的愛。

最常見的是家長無限制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其心理基礎是,你要什麼,我都給你什麼了,你還想讓我怎麼樣,你才能好好學習,你才能按照我的要求做。弒母少女的母親則被指對她過於溺愛,不時應女兒要求買菸買酒。這位少女曾離家出走,少女的母親曾想着,如果找到她,就什麼都順着她。

三是強制或限制的愛。

家長往往打着愛的旗號,要麼替代包辦孩子的生活,要麼強求孩子達到自己的標準。這也許就是上面那位弒母少女的父親所做的。其心理基礎是,我那麼愛你,肯定不會害你,你按照我說的做,肯定沒錯。於是,少女就被“設套”送進了網戒學校。這所學校不僅治療網癮,還治療“叛逆,不聽話”。

當母愛走向極端,所有的寄託、溺愛、束縛、控制,都成了最沉重的藉口,令人窒息卻又無法擺脫。

當“理想父母”遇到“理想孩子”

父母心目中有一個理想孩子,父母是按照“理想孩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比較諷刺的是,孩子心目中也有“理想父母”的形象存在。

父母因爲有“理想孩子”標準,於是他們就會對孩子做出各種要求,比如:

孩子應該聽話,專心學習,心無旁騖!

你怎麼不像我?怎麼現在越來越古怪?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差別這麼大?

……

孩子也會因爲有“理想父母”標準,他們就會對自己的父母也同樣有各種要求,比如:

爸媽應該支持、理解、無條件的愛孩子!

爲什麼我的爸媽是這個樣子?

怎麼代溝這麼大?我是親生的嗎?

……

我們給彼此設定一個近乎完美的標準,實際上就是畫了一座監獄。裏面的人只能待在裏面,按這種標準去愛我,稍微的越線就是不愛。不愛的情緒一旦蔓延,家庭氛圍會影響其中的每一個人。一個人開始發火,另一個也不甘示弱。

網癮和叛逆,需要不需要治療呢?

“煙”、“夜店”,對於一個16歲的女孩來說,的確是一個叛逆的青春,但這種叛逆,在青春期卻又是正常的。究竟值不值得被虐待式的“治療”,值得反思。

叛逆期是一個很常見的概念,但什麼是叛逆,叛逆會到達什麼程度。實際上,在父母眼裏,其叛逆標準是,孩子叛逆到什麼程度自己可以接受。

一個在青春期之前的乖乖女,突然父母都不認識了。父母眼中的理想孩子與孩子眼中的自己開始碰撞。認識自己,開始對自己進行思考是青春期成長的一大步,但這也意味着,一場痛苦的自我意識覺醒的革命即將到來。

單單是要擺脫父母的要求,成爲自己就已經會有一波權力之爭了,在意識覺醒後,孩子更會對父母進行對比。在這個階段,孩子會突然發現自己的父母居然也有那麼多的缺點,於是孩子會對父母的權威產生質疑。於是,在這個時候,父母如果再依照以往的方式,還要求孩子對自己百依百順,實在是太不現實了。

父母對孩子做出的決定越多,孩子的反抗也會越來越強。其常見方式是網癮和叛逆,而極端方式則是自殺和殺人。

那位少女已經上初中了,上學的距離僅只有十分鐘,母親還一直堅持着送她上學。處於花季的少女,決不會願意父母還每天接送自己。“不要管我”,是青春期的吶喊,如果被人這樣管着,難免會產生,“悶”、“煩”,甚至還會有窒息感,就彷彿有人在掐着自己的脖子一樣。他們需要的是自己的空間。

網癮和叛逆,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只是一種反抗的形式。網癮這種說法本來就不科學。上網多長時間算是網癮,有的家長甚至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每天上網半個小時,即使這種上網並沒有影響到學習。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這樣說地:“幼童時代,父母無條件的愛就像是打造一個安全島。心中有了安全島,孩子纔會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和人交往。他們深信,如果受傷了,受挫了,可以隨時回到這個安全島上來。許多孩子之所以迷戀網絡,一個常見的原因是,他們沒有一個可靠的安全島。他們被父母、學校‘遺棄’了,他們的安全島四分五裂。於是,他們去網絡上構建新的、虛幻的安全島。”

不去詢問孩子爲什麼那麼依戀網絡,卻只想着改變孩子的這種行爲,是一種不把孩子當人,不承認人是一種擁有心理的生物。這種父母只會將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孩子只有聽了自己的話,纔是一個好孩子。

我們知道玫瑰會長成玫瑰,所以會精心修剪,但是孩子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的要做的不是修剪,而是擴大可能性,給他自由生長的空間。然後帶着驚喜的心情看他最後長成什麼。

按照這位少女的父母的標準,最近將皮特休掉的大名星朱莉最應該進入那所類似集中營式的學校,少女時期的朱莉是絕對的不良少女。朱莉的30歲之前,幾乎把所有“任性”的事都做了。

14歲就和男友同居,並且開始有了自殘行爲,她和男朋友互砍,倆人渾身都是血。

16歲,搞老媽的男友。

25歲去過精神病醫院,還曾嘗試僱一名殺手幹掉自己。

有雙性戀傾向,還跟女孩睡過覺。

有段時間幾乎嘗過了所有的毒品。

早戀,自殘,睡老媽男朋友,同性之愛,吸毒……在那位少女父母眼裏,這孩子理應抓到那所奇怪的學校,每天往死裏揍。

幸好朱莉生在美國,沒有怪異學校敢公然擄人。

雖然離婚了,但是業界評述稱——她是位善良、有愛、而且非一般勇敢的女人。她和皮特生了三個孩子,又領養了三個不同國家的孩子。她給難民捐款,奔走呼號,呼籲國際社會關注難民問題,被聯合國難民署授予親善大使,被《價值》雜誌評爲全球最有影響力的25位慈善家之一。併成爲2016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女人,多年第一。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