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逼着他用功”不如“培養他興趣”

“逼着他用功”不如“培養他興趣”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讓孩子做好一件事,首先就一定要讓他喜歡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這件事裏摻雜進讓他感覺不快的因素。

“逼着他用功”不如“培養他興趣”

文=尹建莉

孩子在各個學習時期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不一樣,就現階段我國的教育體制來說,我認爲小學階段主要解決學習興趣的問題,初中階段主要解決學習方法的問題,高中階段拼的纔是勤奮。

從興趣、方法到勤奮,是個因果關係,前一項不存在,後一項就不能很好地實現。在每一個學習過程中,它們也無法截然分開,而是並存於各階段中;從橫向來看,也是這樣的順序。所以,在每一種學習活動中,“興趣”始終重要,呵護好了興趣,纔可能產生方法,有了興趣和方法,才能生長出勤奮。

學習的理性是逐漸形成的,各個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好了,學習品格的形成才能呈現出良好的狀態。

當然,家長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們不一定有能力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要用我們的眼神和行動告訴他,學習是件“不苦的事”。我們也許沒有能力讓孩子對學功課像打球或玩電腦遊戲一樣有熱情,至少要讓他覺得這件事像睡覺吃飯一樣正常而必需。這就需要我們在對孩子的管理中不斷思考,和孩子說話時關注自己的潛臺詞,體會自己的話傳達給孩子的到底是個什麼信息。

有位中學老師對我說了這樣一件事。她所在的學校一個男生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男孩的家長被邀請去給在校學生的家長們講自己如何培養孩子。這位家長總結的經驗就是:“沒別的,就是逼着他用功。”她說家裏衛生間也擺着英語書,讓孩子連上廁所的時間也不要浪費。這位家長的經驗頗受其他家長們的認可,結果是許多家長都回家狠逼孩子學習,在孩子上廁所時也強行給孩子塞一本書。

“逼着他用功”不如“培養他興趣”

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做得很細很有特色,恰是那些日常細節成全了孩子。但在總結經驗時,很多家長不善於捕捉細節,沒發現自己行事的精髓,往往只能按俗套談出一些表面的東西。我相信這位家長說的“就是逼着他用功”是真的,但她只是孤立地陳述了一種狀況。我幾乎可以肯定,她一直以來一定有高於這一手段的真正聰明的做法,否則的話,孩子十幾年的學習一路走來,一定不會有今天的結果。

不是她不想告訴大家,可能是她不會總結。這和現在市場上賣的一些成功家長談家庭教育的書一樣,家長的“成功”是真的,書中談到的方法也不假,只是家長由於專業或表達水平的限制,沒有把真正有效的、核心的方法提煉和展示出來,卻更多地呈現一些皮毛的、非本質的東西。這些東西對其他家長並沒有什麼參考意義,甚至會有誤指。家長們如果只是學點皮毛,回來簡單地抓“用功”,把孩子上廁所的時間都要抓起來,恐怕最後要大失所望了。

還有一個原因使得人們特別願意逼着孩子用功,是因爲有太多的事例佐證着“吃苦”與“成功”的因果關係。

我們經常讀到一些古今中外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們如何廢寢忘食地工作和學習的故事,這些故事常常被當作“刻苦努力”的例子來激勵後人。它們使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是真理。

“逼着他用功”不如“培養他興趣” 第2張

事實上,每一個忘我地投入到學習或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對學習或工作建立起了興趣或責任感,這種興趣和責任感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常常超越了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們在飲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們置身於喜愛的事情中的“樂”,就以爲他們是憑藉“苦”取得成功的。實際上,他們不“苦”,他們只是“癡”,其中的樂趣別人體會不到。

正如一些孩子對電腦遊戲表現出癡迷,上了機,他們也可以做到不睡覺,不吃飯——這叫“刻苦”嗎,是否叫“迷戀”更恰當?“刻苦”和“迷戀”都意味着付出了體力和心思,給當事者帶來的感受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儘管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區別“刻苦”和“迷戀”的異同,但在教育中一定要意識到不同的感受對孩子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

想讓孩子做好一件事,首先就一定要讓他喜歡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這件事裏摻雜進讓他感覺不快的因素——學習不要“刻苦努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