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不要把你的孩子培養成“他人的地獄”和“社會的敵人”

不要把你的孩子培養成“他人的地獄”和“社會的敵人”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子班上有一位小霸王,總是喜歡對其他小朋友發號施令。想要的東西必須得到,得不到的時候就哭鬧不止,對老師和阿姨沒有絲毫的忌憚心理。

一次,當小霸王搶奪玩具被老師制止之後,他憤怒地大喊:你等着,我今天回家告訴爸爸,讓他來揍你!

第二天,孩子的父親氣勢洶洶衝到到幼兒園“興師問罪”。

老師一番解釋,父親仍是不相信是自己的孩子有錯在先,直到調出監控查看當天記錄,這才證明老師所說的真實情況

這位父親無話可說,臨走時又扔下一句話:孩子這樣小,他懂什麼?

是的,在這位父親心裏,孩子小就是一切問題的免責金牌。

可是,再小的孩子也有長大的那一天,那張免責金牌早晚會失效。

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年之後被社會教育,那麼眼下就是教育的最好時刻。

知乎上有位答主曾經提到童年時期一件難忘的小事:

小時候自己在樓下瘋玩,一不小心用棍子把鄰居家的愛車給刮花了。父母領着自己到鄰居家登門道歉,對方說孩子還小,也不懂事,不用賠。

但是答主的父親堅持說道,我知道這是無心之過,但是該負的責任一定要負。事後,父親停了答主三個月的零花錢作爲懲戒。

答主從此明白一個道理:不管做什麼,都要有輕重。

單就這件事情來說,不同的父母處理方式是千差萬別,如果按照“我孩子還小”的放縱式父母的邏輯,別說扣孩子三個月零花錢,連登門致歉這樣的事情也不會做。

倘若真是鄰居找上門來,大概也會說:小孩子又不懂事,你就別計較了。

所有的父母都應當懂得:別人不會溺愛你的孩子,孩子在成長的時候,該受的挫折是一定要受,該有的懲罰一定要有,這是必然的體驗。

不要把你的孩子培養成“他人的地獄”和“社會的敵人”

孩子是一面鏡子,透過他們看似不經意的行爲,折射出原生家庭的教育現狀。

曾經有一位北京的老師這樣說:

現在的孩子難教育,難管理,難把握。其中最突出的特徵便是任性,遇上讓自己不順心的事不會自我平衡,而往往會通過對外界的施暴去獲得一種心理滿足。

幾年前有個14歲的少年因爲故意傷害罪被關在看守所,而他傷害別人的起因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他要把父親的筆記本電腦帶到學校,可是母親不同意。

他很憤怒,因爲從小到大,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

這個筆記本電腦是母親第一次拒絕自己的要求。

他有一種強烈的衝動,必須要傷害什麼東西,才能讓自己憤怒的心理平衡。

他在廁所看見有兩個男生欺負一個弱小的男生。

雖然他們彼此素昧平生,但是心中的惡,還是驅使他走上前去,沒問緣由,一巴掌打在弱小的男生臉上。

就是這殘忍的一掌,導致小男生雙耳失聰。

最後,少年得知對方一生都將生活在沒有聲音的世界,只是低下頭說了一句:讓我爸多賠給人家一點錢吧。

武志紅曾說,在放縱型溺愛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卻要惟命是從。

這是一種顛倒的愛,是一種最爲懶惰的愛,也是最不利於孩子自我成長的愛。

在放縱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心中只有自己,他們不尊重父母,輕視別人,也無視法律和倫理道德,他們只想肆意而爲。

所以放縱型溺愛會培養出“他人的地獄”和“社會的敵人”。

父母對於孩子真正的愛,就如同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曾說的,愛不光是給予,給予是要看情況的。愛是在恰當的時候給予的讚美,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

不要把你的孩子培養成“他人的地獄”和“社會的敵人” 第2張

兒童心理學家說,在孩子2歲之前,滿足孩子的任何需要都是可以的。

孩子在這個年齡一切行爲都可以被原諒。

但從兩歲以後,做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別人和他是一樣重要的人,他要自愛,也要關心他人。

當孩子進入3-6歲的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也會愈加強大。開始以自我爲中心,也會嘗試挑戰大人世界的忍耐底線。所以在這個時期,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如何幫助孩子在對的時期樹立規則意識呢?

01

好的規矩一定都是尊重孩子的

父母在訂立規則的初衷,必須以愛爲基礎。當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愛,自然會樂意接受約束自己的規矩。

如果父母只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強迫孩子去遵守,那最後的情況一定適得其反,孩子和父母都會疲憊不堪。

堂姐家的小兒子從小體弱多病,胃口不好,兩口子因爲工作繁忙,請老人照顧孩子。

老人接手後,開始按照傳統方法給孩子“補”身子。魚肉不斷,每每吃飯都盛滿一大碗,孩子明明不願意也吃不下,老人還是苦口婆心和威逼利誘。

而堂姐之前就給孩子定下了吃飯規矩,那就是碗裏不能剩飯。

孩子吃得十分痛苦,大哭大鬧幾次之後乾脆絕食。

所以說,孩子是千差萬別的,規矩也不能以一概全。任何規矩在設立之前,都應該首先尊重孩子的意見,考慮他們的感受。

02

立下規矩後父母就不能隨便變動

拒絕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教育策略。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必須保持一致,在大人的教育方式出現矛盾的時候,聰明的小孩很快就能學會如何和家長周旋。

一方面,對嚴厲的大人,他們會表現得很乖,言聽計從;另一方面,對於親切的大人,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無所不爲。

這種情況繼續發展的話,就會出現這樣的行爲:

在面對比自己強大或者蠻橫的人面前,唯唯諾諾,討好別人;而面對那些老實、怯懦的人,就變成狠狠欺負,任意打罵。時間長了,孩子容易養成雙重人格。

所以說,家庭教育中的唱紅臉+唱白臉=0 。

規矩一旦明確,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合格的榜樣。

有的家長在面對同一件事情喜歡從心情出發,心情好的時候,孩子怎麼胡作非爲都無所謂,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稍有不從就要重重懲罰;孩子嬉皮笑臉的時候就嚴厲批評,孩子哭哭啼啼的時候就立馬心軟。

這樣的規矩如同虛設,孩子將會變成看“臉色”來行事。

規矩只有長久得堅持一段時間纔能有效果,朝令夕改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出爾反爾,如果做父母的總給自己找出不用堅持的理由,孩子很快就能學會找出同樣理由對付父母。

03

培養規則意識的方式要恰當

說教和壓制可能會很快看到效果,但是卻很難讓孩子從內心接受規則。

尤其在強勢的父母面前,孩子很有可能會因爲弱小從而隱藏和壓制自己的個性。

雖然從當時來看孩子十分乖巧和聽話,但是在6歲之後很多會演變成調皮搗蛋,用來彌補自己6歲之前的被不斷壓抑的探索意識。

法國兒童心理學家瑟內奇耶最爲推崇的是,通過遊戲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世界上所有的遊戲都有其規則,贏了是因爲規則,輸了也是因爲規則。

也正因爲有了規則,遊戲纔有了更多的樂趣。

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通過遊戲認識到規則的無處不在。同時,遊戲可以最大程度地釋放孩子的天性。

所以說,好的方式應該是間接地,溫和地,通過講故事,角色扮演,戶外體驗等活動,讓孩子明白規則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龍應臺說: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等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的有效期就到了。該說的,該做的,應該早就做了,到了驗收的時候。

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於外界的應變能力。過期後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的有效。

所以,身爲父母,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幫助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

因爲時間真的過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