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管”小孩,你得先跟他“拉關係”

“管”小孩,你得先跟他“拉關係”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管”小孩,你得先跟他“拉關係”

我們的親子教育問題,不是來自於教育本身,而是在我們的大腦裏面有太多太多的有弊病的觀念和概念,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是從孩子本身去思考,而是給予某種概念去思考,這種模式就導致了我們的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這些困境恰恰是觀念給我們帶來的,而與教育本身無關。我首先給大家提供我的一些新的想法,我不想取代朋友們大腦裏已經有的東西,也不想和任何人進行抗衡,因爲它是並存主義的。 管孩子,先要和他“拉關係”

家長有一個誤區,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記了和孩子保持一種良好的關係,比如說,你越不喜歡我,我就越得管你。可是這種教育恰恰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學習越來越糟糕,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差。


其實,在保持良好關係基礎上的教育才有意義,才容易達成效果。我主張“關係大於教育,關係先於教育”。如果發現孩子有問題,先改善關係。改善關係不是去討好孩子,不是一味地認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家長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分開,比如學習,和親密關係是兩回事,比如不要說你不好好學習就不是我的兒子。


孩子很多問題都是對父母的一種憤怒,大多數是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係不滿意,所以他會逆反,比如家長要他們好好讀書,越說他越不讀。所以,家長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共情關係,家長的引導纔會順利地實現。


我們和孩子的親密關係是一條隱蔽的信息鏈,雖然是潛在的,卻是重要的。比如我們在公司和老闆說話,表面上是和老闆在彙報相應的工作,實際上你在內心裏是在期待着老闆對你的態度,對你關注的方式,親子教育也是如此,親密關係遠比你說的話要重要。

“管”小孩,你得先跟他“拉關係” 第2張

孩子行爲沒有絕對化的對錯

我們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標籤下的“好孩子”,其實,一味地盲從榜樣的方法,會帶來很大的麻煩,我們應該用並存主義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很多生活細節上的觀念沒有絕對化的對錯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灌輸給他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是對的,其他都是錯的。這樣孩子長大之後就會非常痛苦,一生都會糾纏在觀念性的東西里面。


我們要注意文化對人的內心的構建是非常強大的。我們引導孩子不要非常強烈地在乎細節事情的對和錯,因爲對錯往往是相對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長也不要總是用對錯來分析,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有年齡段的特點,不要過分強調一致性,不要和別的孩子硬性地比較,而是要鼓勵他成爲他希望成爲的那種人,雖然和高考狀元不同,但是媽媽認爲你們都同樣是可愛的,這樣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礎。


一個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時期家長灌輸給他們的某些觀念,假如家長總是把絕對化的觀念灌輸給孩子,孩子長大後總會給自己找麻煩,甚至在心理上跟社會過不去,因爲在大腦裏面他僵硬地認爲只有一種東西纔是正確的,他們不會尊重少數人,處於弱勢的文化,一旦自己成爲少數人就會非常恐慌。

“管”小孩,你得先跟他“拉關係” 第3張


個性是孩子堅強的源泉

我發現中國的很多孩子總是在自我否定,都特別害怕被老師批評,就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這樣的孩子的心理基礎是脆弱的。我們要告訴孩子個別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權利和自由,你有權作出決策,同時,你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從小告訴他你就是很獨特的,這樣的心理基礎好在哪裏呢?會使孩子在遇到心理困惑時,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未必就是不好的,他在成長中就不會害怕被否定,被排擠。

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也重要

家長教育的方式比內容更加重要,很多家長都在不斷尋找最正確的道理來教育孩子,希望“以理服人”,但是我主張不要用非常正確的道理去教育孩子,這些抽象的東西往往是非常絕對化的,對於孩子的影響,心理學認爲是一種強大的壓力。我們成年人判斷生活細節事件是對是錯,遠比孩子要寬鬆,因爲我們會首先判斷有效還是無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大道理”。


所謂“大道理”,孩子往往達不到,因爲在現實生活裏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用稍稍含混的、搖擺和模糊的內容去指導孩子,會比絕對化的正確的內容要好。自己的教育方法被某些傳統觀念認爲不好,這不重要,關鍵是要讓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中獲得他所需要的利益。

“管”小孩,你得先跟他“拉關係” 第4張

先假定他是個好孩子

有的家長會把孩子過去和現在的錯誤無限地延伸到未來,無限地加重自己的憂慮,小兒子和幼兒園同學打架了,就被家長認爲有暴力傾向。

孩子在成長中會犯很多錯誤,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如果用某種特有的眼光來看孩子,我們的心中就會產生一個求證的過程,我們認爲孩子是個“壞孩子”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變壞。因爲那時我們會產生一種心理能量,它會放大孩子的毛病,使得我們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實的面目。

我們要先積極地假定自己的孩子是個優秀的好孩子,這會給孩子內心以力量,即使孩子不受同學歡迎,被老師批評,我們也要給孩子雕刻出一個優點。即使他沒有,也告訴他有。不要侷限於眼睛所看到的真實,而要在內心建造一個“內心的真實”來引導孩子。家長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這樣的假定一旦成立,家長的思維就被僵化了,就會出現自我催眠的過程。我們高度關注某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被這個問題所催眠了,這時我們變得狹隘、固執,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請允許孩子犯很“傻”的錯誤

家長不要把孩子的困惑看作問題,而要看作一種資源。這樣我們就會幫助孩子從消極事情裏面學到積極的經驗。允許孩子犯每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這是我在臨牀中慢慢總結出來的,犯這樣的錯誤的結果往往是好的。要允許孩子犯一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這些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

家長認爲這是障礙,它纔會成爲障礙,因爲你的溝通的方式、言語會把它真正地演變爲一個大障礙,家長擔心害怕,其實是被自己嚇倒了。

孩子受挫敗沒關係,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沒有過痛苦,那肯定會被痛苦所打倒,經歷了纔會學會管理和釋放情緒。家長過度的保護傾向,以及犯錯之後父母的代替承擔的傾向,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只會把問題搞得更復雜。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