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愛告狀”,不是“小事兒媽”(給父母及幼師們的4個應對建議)

孩子“愛告狀”,不是“小事兒媽”(給父母及幼師們的4個應對建議)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方話裏有一個詞,叫“事兒媽”,說的就是管別人管太多的類型,這類人通常人際關係不會太好。所以,當我們的孩子有這種表現時,往往會給父母帶去困擾,爲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捉急。

比如,一位媽媽新近問我:

羅老師,我孩子六歲了,總愛打小朋友的小報告,甚至喜歡到爺爺奶奶處打爸爸媽媽的小報告,看到爺爺奶奶批評爸媽就有一種成就感,這樣好不好,我們父母該如何做?孩子在幼兒園不大能和其他孩子合得來,回家總是說沒人跟她玩,我們該怎麼辦?

這個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們合不來,其實跟孩子愛打小報告有關係。從媽媽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家裏老人在孩子告狀後,批評孩子爸媽的做法,其實就是在“鼓勵”孩子告狀。

老人的做法,一部分是出於對孩子的疼愛,更多還是認爲孩子的做法“好玩兒”,在迎合孩子。這種拿孩子逗樂的做法,在我們的傳統裏很常見。

很多中國人眼裏,孩子小,什麼都不懂,逗一逗,好玩兒。可是,往往是大人樂過了,孩子卻記住了。所以,這個案例裏的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跟老人溝通好,停止對孩子的迎合,不當孩子的面批評父母。

當然,孩子告狀的情境千差萬別。關於孩子告狀,父母需要知道些什麼?又該如何做?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議

孩子“愛告狀”,不是“小事兒媽”(給父母及幼師們的4個應對建議)

▌“告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現象

應接納孩子的這種行爲

“愛告狀”在3-6歲的孩子身上比較明顯,這是心理髮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一般恰當應對,那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消失。

分析孩子們告狀的心理原因,大概不外乎下面幾種原因:

有的孩子告狀,是在面對一些衝突的時候,自己緊張或委屈,缺乏力量去自己面對。有的孩子是做錯了事想逃避責任,免受批評和懲罰。

造成這兩類告狀的根本原因,都是大人在此前沒能很好地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地去關注問題的解決,或者沒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

也有的孩子,檢舉他人,追求自我表現,希望成年人對他做出肯定,給予更多關注。造成這類告狀的原因,是孩子缺乏父母和大人們關注,而孩子發現,當他“告狀”的時候,大人們多半會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

所以,“告狀”既是孩子獨立處理問題能力尚未成熟的表現,也是孩子和他人溝通的方式之一。只是孩子們此時的是非判斷能力和獨立處事能力都相對薄弱,所以他們纔會採取“告狀”的方式。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開始“愛告狀”,那麼說明你的孩子正在努力學習人際交往,學習如何處理問題,尋找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等。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批評,而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給予孩子恰當的引導。

爲什麼不能武斷地批評呢?包括冷漠地置之不理也不是好辦法?因爲孩子還很柔弱,他們來尋求大人的意見或者力量,這種行爲本身不該被打壓下去,否則孩子以後遇到其他真正需要幫助的事,也許就不敢跟大人求助了。

▌ 告家裏人的狀——說明對規則的敏感性

家人做好榜樣,維護規則

孩子們有一類告狀會是如下這些情況

媽媽,爸爸又在玩平板電腦了!

媽媽,哥哥從外面玩回來沒洗手!

孩子到了三四歲,基本大人都在給孩子立規矩了。孩子也在嘗試內化這些規矩。所以,如過孩子記得父母平時是不讓自己玩平板電腦的;從外面回來第一件事是洗手等,並且大都無條件地相信它們的權威性,對這些規矩極其敏感,一旦誰沒有按照自己熟悉的規則去做,他們就會覺得不能理解,在孩子眼裏,沒有例外。

爲此,作爲家人,恰當的做法,首先是積極傾聽孩子的“告狀”,並積極處理這類事情。比如當着孩子的面,讓爸爸停止玩平板電腦;讓哥哥進門後先去洗手,並告訴哥哥,不洗手是不衛生的。要讓孩子知道一些正確的規則是應該遵守和堅持的。

與此同時,還要平日裏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即便的成年人或其他家庭成員也要遵守。譬如文章頭上,孩子的“告狀”行爲,一部分跟老人的溺愛有關,另一部分,則跟父母未能真正以身作則有關。

▌告身邊犯錯誤的小朋友狀——渴望獲得成人的肯定,多給予孩子關注和肯定

引導孩子去幫助他人,看見別人的優點

這一類告狀,在孩子們一起玩的時候,尤其是幼兒園裏比較常見。比如孩子們會說:

媽媽,明明又掐花啦。

老師,晶晶吃了地上撿來的食物。

孩子的這類告狀,常常是希望獲得父母或老師肯定和認同的一種方式。這也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之一。

一方面,這說明孩子希望獲得更多關注和肯定,因爲檢舉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擁有了一次表現的機會,一方面,孩子的告狀行爲也說明他們有一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

只是這樣的孩子,容易習慣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無視自己的缺點。

對此,父母以及老師們應該做的,首先是給予孩子好的行爲以肯定。比如,我們可以表揚他說:“明明摘花是不對的,你沒有這樣做是好孩子。”這也是培養孩子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良好的剋制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當然,也有時候,孩子告發別人的缺點時,自己身上也恰恰有這些毛病,那麼,這就是引導孩子改掉壞毛病的一個好時機。

比如我們可以趁勢啓發孩子:“晶晶吃了地上撿來的食物,這樣做不對,你應該怎樣呢?”並鼓勵讓孩子自己說出正確的行爲,比如告訴晶晶,這樣不衛生,會肚子疼,以此幫助孩子從中吸取教訓,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如果孩子習慣性地愛告狀,指出別的小朋友的缺點,那麼大人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勵這些孩子們去幫助別人。引導孩子去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明確告訴孩子,有缺點不怕,改掉了就好。

鼓勵孩子,若看到別人身上有行爲問題的時候,用一種更爲善意、恰當的方式去幫助對方進步。

▌與小朋友之間發生衝突,就去告這個小朋友的狀——宣泄情緒、尋求幫助

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多引導孩子主動解決問題

有些孩子,當遇到人際衝突的時候,會有告狀行爲。比如孩子們會說:

媽媽,他不讓我盪鞦韆。

老師,他推我。

這種人際衝突的當下,孩子的告狀行爲多半出於兩種原因,一是面對矛盾或者所受的委屈,不知道如何處理,來到大人面前,去宣泄緊張情緒,通過“告狀”,孩子們會減少憂慮,以求達到心理平衡。

同時,也是孩子在尋求幫助。他們希望通過大人們的“干預”,說服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對此,大人首先要做的,是傾聽孩子,弄清事實真相。不要急於打斷孩子,有禮貌的聽孩子的心聲,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記得,這個時候敷衍和心不在焉的態度會使孩子更覺得委屈,而且對孩子也是一種不禮貌、不尊重。

如果孩子一時說不清楚,大人也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回想一下發生的事情,同時父母可以適當地安慰孩子。

有的大人會擔心,這樣會不會助長孩子“愛告狀”的毛病?其實,一旦大人能夠耐心傾聽孩子的傾訴,很多問題孩子自己就能想出辦法。

需要提醒的是,大人要做的是積極傾聽,引導孩子主動相處解決辦法,而不是一聽完就立刻行動,親自出馬去幫孩子擺平。長期如此,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性,很難學會獨立解決困難。

做父母的容易心疼自己的孩子,不過一般情況下,孩子們之間的衝突都不至於造成多大的傷害,所以對於孩子的“告狀”,當父母的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正確對待矛盾,並藉此機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

最常用的一個引導孩子主動思考的句子是,聽完孩子的“告狀”,問呢一句:“你覺得應該怎麼做呢?”把問題拋給他,我們要讓他知道,除了發泄情緒之外,還要學着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