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爸媽!你不懂我,怎麼愛我?

爸媽!你不懂我,怎麼愛我?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種是自己帶的孩子,父母對孩子不瞭解,實在是沒辦法。

還有一種是爺爺奶奶參與帶的,父母更不瞭解,加之多了老人這個保護傘,孩子的問題更多。

我一直強調父母的學習和成長,因爲父母應該是最懂自己孩子的那個人。

因爲只有父母懂孩子,就會發現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比如父母明白孩子發展的心理特徵、規矩的樹立、教養者之間應該擔任什麼樣的角色!今天好好談談,文章有近5000多字,不過不是論文,都是一些家常,慢慢讀吧!

爸媽!你不懂我,怎麼愛我?

先看看孩子需要什麼?

他需要愛,需要你的擁抱,需要你的陪伴,需要你給他講故事,需要你帶他一起玩。這些是精神的需求。還需要吃喝拉撒,這些是基本的生活需求。

以上這些需求,想盡辦法滿足他。

比如孩子小,擰不開水壺蓋子,裝水這個事肯定要父母做的。孩子一要,你要馬上給他。

但是孩子還會有其他的需求,比如滿足好奇心,滿足自己的一些慾望。我們有一句話說了幾千年,孩子跟你要天上的月亮,你摘下來給他吧。

還有時候,想一口氣喝一瓶汽水,或者像大人一樣喝啤酒、吃麻辣燙,要一堆玩具,還想把爺爺的鬍子全部揪下來。

這些需求就是不合理的需求了,你肯定不能滿足他。

於是孩子就哭鬧,期望滿足他。

但是你要明白,當你的孩子躺在地上哭喊着,其實他不是在傷心地哭,而是在使用這種方式獲取大人的注意,期待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你,好讓你滿足他的那個需求。

如果家裏有一個人妥協了,那這個孩子就被成功地“毀“了。

接下來,他會不斷地利用這個技能來獲得滿足。

如果不糾正,等他長大後,他會利用離家出走、自殘等威脅方式來滿足自己。

有個中學生在貼吧裏說:“他們要是不給我買蘋果手機,搞煩了,我就跳樓!讓他們傷心一輩子,後悔一輩子!”

現在很多的孩子知道拿父母的愛來要挾父母,或者抓住父母的軟肋控制父母:原來,孩子知道他是你的最愛,他就是你的軟肋、你的命門,最有效的挾持就是—將你最寶貴的東西毀給你看!

因爲孩子的要求一慣都得到滿足,所以,這一次你也必須滿足我的要求。

而一旦去了社會,這些小技能根本就沒有用了,於是就消沉、自卑地遊走。

爸媽!你不懂我,怎麼愛我? 第2張

我家那個小傢伙在兩歲的時候也曾有過這樣的行爲。希望通過哭鬧來獲取滿足。

但是我一直保持冷靜,不爲他的情緒左右。我就讓他從小覺得爸爸是一個非常愛他的但是又有原則的人。

我讓他一個人在沙發上躺着哭。哭了一會覺得沒有人理他,自然就不會去哭了。沒有哪個孩子會無緣無故地去哭下去的。

我們常見的就是有人馬上哄,或者是馬上氣急敗壞地罵。

這樣是最糟糕的,孩子要麼得到了你的臣服,要麼看到你的憤怒情緒和壓制。

你不如心平氣和地尊重他,允許他去哭泣,去發泄自己的情緒。而等他平靜下來之後,再跟他說說話,跟他分析下剛剛的那件事,爲什麼我沒有聽你的。

同時告訴他,應該怎麼做(這個很重要,問題是很多父母自己都不知道該如何做,更苦的是覺得上次可以做,這次不能做的不確定,所以你自己得搞清楚.)

當然,要設立一個底線,就是孩子不能傷害自己。如果他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事,那就要及時約束,不要讓這個成爲常態。

爸媽!你不懂我,怎麼愛我? 第3張

情緒的管理和表達。是需要一個建立過程的,這需要父母自己修養好情緒之後,給孩子一些方法指導。

我一直跟孩子說,“你要說出來,爸爸很願意聽你講,而不喜歡你發脾氣地表達方式,因爲那樣我不知道你要什麼,大家都很難過,對不對。”

當你真正尊重孩子,這個尊重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告訴孩子,我們是平等的。我們不可能去事事聽你的,我有自己的想法,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們都可以說出來。

從小讓孩子感受這種教養的力量,非常重要。

而孩子明白了這個之後,他不會去哭鬧着要求你如何如何,他會跟你說他想做什麼,他會問你更多的爲什麼?

這個時候,你在情緒管理這一塊的教育基本成功了。能表達會交流之後,很多親子間的問題就很容易通過語言、繪本故事得到解決。

這遠比孩子一直滾地,你一直憤怒而無奈要好的多。

有媽媽會說,這種管教方式會不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我告訴你,不會!

只有你沒有陪伴他,冷落孩子,長期情緒不穩定,教養沒有原則纔有可能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因爲有規矩的愛更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就好比你住在小區裏,是不是希望小區有小區的規矩,人車嚴格分流,外來人員嚴格登記。希望每天早上8點出門時看到小區的門口乾乾淨淨的。知道在小區拐角有一家很好的早餐店。知道你的那個位置總是等着你。知道老闆娘會跟你說什麼話。

就是這些規則和你的確定性讓你覺得安全。

爸媽!你不懂我,怎麼愛我? 第4張

孩子的成長也是這樣。你越是毫無章法,今天打他一頓,明天寵他一天,過兩天又教訓一頓,反反覆覆地情緒教養,越讓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

當然,我們還是需要對孩子的心理髮展多點了解。因爲很多孩子的無名火,其實是有原因的。你得懂他,這是你教育孩子的前提。

秩序敏感期 2-4歲

特點:這個敏感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比如爲什麼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把杯子放一個固定的地方,爲什麼一定要先穿左邊的鞋子,爲什麼一定不準爸爸睡他的右邊而要睡左邊?爲什麼門一定要他來開?很多時候,我們以爲這是孩子任性,其實不是的,這個敏感期對父母的挑戰非常大!

大部分孩子3歲至4歲進入秩序敏感期: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身邊每一件事得按照他的想法,否則情緒就會產生劇烈變化,發脾氣,哭,鬧。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認爲:兒童執拗的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常常被認爲是“任性”和“胡鬧”,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目前還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兒童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這個是每個父母都應該認識到的。

建議:孩子會因爲秩序產生自然的快樂,也會因爲秩序錯亂而亂髮脾氣。對於正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只要物品離開了它們應該在的位置,他就會很快發現,並且要求把物品迴歸原位。因此,家長需要耐心觀察孩子的行爲表現,關鍵要理解和變通。理解並幫助孩子秩序感的發展。

佔有敏感期 3-4歲

特點:孩子強烈地感覺到了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並且對你的大道理一概不聽。

比如有一次,一個小傢伙趁着我們在玩的時候,拿走了小小魚放在草坪上的小火——一隻有翅膀的紅色恐龍玩偶。

這個時候,兒子發現了。

我知道他不高興,趕緊轉移他的注意力,說趕緊玩一個新遊戲。

“行,我的小火。”

“借給那個弟弟玩一下吧!”

“不行!”

“他不會拿走的,就玩一下,會還給你的。”

“不行”這個時候眼淚都掉出來了。

這個時候我只能安慰他了,說讓弟弟還玩一會,爸爸給你要回來。

幸好那個小傢伙玩一會,他媽媽把玩具放回了原地。

因爲我明白小火對他的重要性。睡覺、聽故事,看動畫片、外出都要帶着的。

心理學認爲: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擁有物質並可以自由支配時,纔可能去探索物質背後的精神,纔可能超越於對物質的佔有。而當這些物品的所有權完全屬於孩子自己時,交換就開始了,而這要靠孩子的自覺,家長不要過早地進行干涉。可以給予引導,慢慢讓孩子進行人際交往。

建議: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願,不要覺得孩子是老大就一定把玩具從孩子手裏搶走送給那些小的。在這個問題上,年齡和麪子都不應成爲傷害孩子的利器。

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比如一個屬於孩子自己的房間或者區域。在你進入他的房間或者區域時,一定要徵得孩子的同意,尊重孩子的空間。

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1歲6個月-3歲

特點:區分我的和你的、我和你的界限。主要表現:從開始說“我的”到開始說“不”到開始打人、咬人、再到模仿他人,漸漸地孩子們有了自我意識,這時的孩子出現的最多的現象是劃分我的,以便清除你的,同時通過說“不”使用自我的意志的感覺,我說了算是最重要的。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思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孩子們的表現是完全以自我爲中心,出現的年齡2-3歲。

建議:不要用自己做父母的權威來壓抑孩子的自我獨立覺醒,孩子成長到大約2歲時,開始了獨立的第一步脫離。從這時開始,孩子的父母要有意識地給他創造適當的身心獨立空間。不要壓制他的反抗,而要觀察思考和理解他反抗後面的心理原因和意義,找到緩釋和解決的辦法,否則可能會阻礙他內在自我的發展。

瞭解了上面這幾個孩子的心理特徵後,我們就可以給孩子樹立規矩了,並且需要堅定地執行自己樹立的規矩。

爸媽!你不懂我,怎麼愛我? 第5張

有一位媽媽,在兒子入小學的第一天,寫下“慈母多敗兒”五個字送給自己。她說:“這是要不停地提醒自己,愛他,卻不能寵溺。要享受當下,更要幫助他建立更美好的未來。”着眼於孩子長長的一生,這纔是真正的愛。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當你想好好教訓一下孩子的時候,老人馬上跟你說“不要打,孩子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

我媽就這樣說過。

記得孩子那時候總是要奶奶餵飯,我覺得非改了不可。

於是培養他自己吃飯的習慣,每次吃飯就玩,眼巴巴的等着老人餵飯。

有這麼一座靠山,誰還想自己去吃飯,張張嘴比動動手要舒服多了。

有一次我很認真地跟我媽說,不要給他餵飯,這個事你必須聽我的。

“爲什麼不能喂!吃涼飯未必好?孩子小,還做不好,長大了未必還不會吃飯啊!”

這理由看上去真的無懈可擊。

但是我還是會將飯碗從她手上拿走。

抱歉,這個原則問題,我說了算。

而這樣做的結果,是如今他能自己很順利地吃完一碗飯,並且已經養成了習慣,你說要給他喂,他會不樂意的。

給孩子吃飯這個問題我定了三條規矩:

1、除了水果在上午和午睡後能吃之外,禁止一切零食。如果你們家零食滿屋,要孩子不吃,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父母對於零食,特別是一些重口味的零食,最好不要帶家裏去。有些媽媽在公司跟同事吃得很嗨,不會帶回去,這個習慣很好。

如果孩子只吃水果加水,不會像糖那樣有飽腹感。吃飯的時候胃口會很好。

2、吃飯必須自己吃,不要指望着喂。其實每次都會很期待吃飯,因爲他餓啊!每天這麼大的運動量,肚子不餓纔怪。

3、吃什麼,尊重孩子的選擇。我每次帶他買菜都會問他今天想吃什麼,跟爸爸說,爸爸一定給你做得很美味。每次吃自己選擇的菜,孩子會很樂意接受。而給孩子吃的東西注意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不要因爲自己不想吃就讓孩子也吃不到。

而爲了執行這些規矩,家長之間必須高度配合,彼此支持。

不要覺得執行規矩太嚴格了,傷了孩子。其實孩子沒那麼容易受傷。反而你給了規矩的孩子,更能承受住心理壓力,更能抵禦風雨。

俞敏洪提到給兒子樹規矩,我覺得很有代表性:

我兒子以前擦鼻涕,紙就扔地上。我說他,他不聽我的,還故意再來一次,一個3歲小屁孩居然敢反抗他爸爸,我老婆說“哎喲你給他撿回來不就得了”,我不同意。大冬天我就把他直接關門外去,他害怕了,過5分鐘敲門。我問他回來幹嘛,他說回來撿紙。從此之後,他再也不敢往地上扔紙了。

當然,規矩的嚴厲性和合理性,都是必須考慮的。

我相比俞敏洪老師來說要緩和一些。我不會真的關兒子,只是會告訴他,你不做的話,我覺得你站屋子外邊反省更好一些。

當然他知道我是說到做到的人。因爲在很多地方,我已經讓他感受到了。父母的執行力很重要。如果你定了規矩,但是自己卻不去執行。

那就跟喊狼來了的那個放羊的小孩一樣。

爸媽!你不懂我,怎麼愛我? 第6張

孩子的觀察力是驚人的,他們的心思細膩,善於觀察大人的一舉一動。

媽媽教訓孩子,邊上誰一插嘴求情,他們馬上就能找到漏洞。

特別是爺爺奶奶一出現,救星來了。

這樣的教養往往是無力的。

在一個家裏,每個人都是有角色的,父親必須承擔父親的教養作用,母親也要承擔母親的責任。而老人則要明白,必須尊重孩子爸媽的教養方式,自己不要太操心了,該偷閒時就偷閒吧。

如果你發現孩子成長的環境不適合規矩的執行,那就得改變教養者的態度。或者換一種教養環境。

如果可以,孩子最好是自己帶。不要怪老人太溺愛。其實老人沒有帶孩子的責任。父母纔是這個擔當的角色。

所以,真正的教育還是父母自己的教育。

記住這句話“要教育好孩子,先教育自己”。只有你真正的強大起來,優秀起來。很多的問題會迎刃而解。

希望在這個充滿浮躁和功利的社會裏,爲人父母的你還能有思考的能力,學習的時間。

因爲,你懂孩子,才能說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