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懂藝術的孩子究竟贏在哪裏?

懂藝術的孩子究竟贏在哪裏?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藝術是一種表達能力。但它首先是一種感受能力,不然無從表達。但是,藝術感受和表達的又是什麼?

藝術表達的是你的心和這個世界之間的關係。而這種關係隨着時間、空間、身邊的或遠或近的人的動作,不斷髮生着或微妙或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們做的所有“有用”的事往往都會有那麼一個標準答案,唯獨藝術二字永遠沒個精準。而越模糊越混沌的表達,往往越接近真實。

所以佛曰:“說不得。”

藝術就有這麼一種魔力,它說的就是——“說不得”。

我有時覺得很多同胞對於藝術有一種心底裏的膽怯。總覺得與那種陽春白雪隔得太遠,那是一種不屬於自己的生活。就算是把年假全都花費在盧浮宮,也未必真的敢回來說出個一二三。

一開始,我以爲這大概和我們從小對藝術教育的缺乏有關。可現在充斥在網絡和街頭的兒童藝術培訓多得齁死個人,真的就能解決問題了?未必。那些培訓大多也是換個方式求個標準答案的過程。

中國人最缺的不是藝術教育,而是一顆顆熱愛藝術的心。

最後想用朱光潛先生的一段話引出今天的頭條文章:

“……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爲而爲’’'的。我以爲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爲而爲’’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纔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藝術不用於影響世界,用於安頓自己

在布拉格的最後一天,我去布拉格國家戲劇院買了一張票,看了一場兒童劇。

那天布拉格下起了陣雨,但並不影響觀衆的熱情。很多孩子是放了學直接來看戲,有兩個孩子,甚至還揹着上課用的琴,閒來無事,乾脆在躲雨的屋檐下拉起了琴。

懂藝術的孩子究竟贏在哪裏?

(看到我作爲遊客,舉起相機,姑娘還對我笑了一下。)

布拉格劇院的儀式感很強,即便是孩子們,也盛裝出席,端着沒有酒精的香檳,鄭重得如赴一場盛宴,與父母們交談,毫無違和。

懂藝術的孩子究竟贏在哪裏? 第2張
懂藝術的孩子究竟贏在哪裏? 第3張

(注意,這個女孩雖然還在吃奶瓶,但依然穿着得體,她的哥哥更是西裝革履。)

這是一場芭蕾舞,講述兩個孩子的潛意識:一個是老鼠夾,一個是老鼠,他們互相追逐,在夢境裏達成和解,學會成長。

戲的象徵意義很強,我問布拉格的朋友,孩子們可以看懂嗎?

朋友很篤定地回答我,當然,看戲是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

懂藝術的孩子究竟贏在哪裏? 第4張

(我在布拉格老城廣場偶遇的一場街頭表演,表演在這裏是常態)

布拉格最美的,不是走過路過的哥特式教堂和巴洛克式的圓頂。

而是那些在各種美術館藝術館專注看展的少年。那個在市民會館裏,一杯夜咖啡便能徹夜不眠的青年,那個在街角隨意撥着吉他唱波西米亞民歌的中年人。

他們都讓我相信,這座城市的藝術魅力並不在於這裏誕生了卡夫卡和米蘭·昆德拉,而在於這裏的每個人。無論是在孩童的世界,還是成年人的世界裏,都可以去做自己的米蘭·昆德拉和卡夫卡。

而且,它無需向世界證明。因爲這份感悟如此私人,不用於影響世界,只用於安頓自己。

文盲不多了,美盲挺多的

在以建築之美聞名的布拉格,我想到有一次,美學家蔣勳帶着某電腦品牌的創始人施振榮去希臘看阿波羅神殿。

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大家都很辛苦。到達目的地後,施振榮一臉錯愕:“我們走了那麼多山路,難道就是來看六根柱子,還有三根是斷的?”

蔣勳說:“施先生,你一路上說要創造自己的品牌,什麼叫品牌?如果阿瑪尼是品牌,香奈兒是品牌,那麼這個柱子就是希臘兩千年的品牌。”

施振榮說:“走幾小時山路,難道就爲了拍張照?”

施振榮覺得,這太不划算了。

蔣勳不再回答。

看見藝術,擁有藝術,不等於懂得藝術。

希臘柱子背後挺立着的是寶貴的歷史,珍貴的創造,是無數人的信仰和踏破時光而來的人類情感的共性沉澱。

這一切,說出來,只是一句話;感受到,卻是一束光。

不要覺得那束光跟我們沒有關係。

穿着美的衣服,有的人只是爲了炫耀;“另一種人”,懂得這是一種自我約束,是爲了接近體面。

裝修一座房子,有的人匆匆掛上最貴的名畫,看上去卻像樣板間。“另一種人”,隨便搭配卻充滿自己的味道,讓家成爲靈魂棲息的表達。

聽到一首歌,有的人滿腦子只有音樂家的緋聞。“另一種人”,莫名流下眼淚,內心一個大困惑,就此解脫……

“另一種人”,都是懂得這束光的人。

我們的每一個行爲和細節,皆爲平生藝術教育相加的最終結果。

吳冠中曾說:“如今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

懂藝術的孩子究竟贏在哪裏? 第5張

藝術從來不是藝術本身,是整個人生觀

前幾天,我去劉燁的妻子安娜的工作室做客。我們聊了很多,最多的,是藝術。

她是娛樂圈少有的存在。她不開寶馬只騎自行車。勸劉燁放鬆,說接近自然比當票房冠軍重要。她跟我說《地下》這部電影,她說,那個人總看着影子,以爲那就是真相——“我們何嘗不是?那些被歌頌的都是被剪輯過的片段,我很清醒。”

在我看來,安娜從不只是劉燁妻子,她首先是藝術家,一個獨立攝影師。她6個月尚在襁褓,就被父母帶着去看戲劇;青春期在尼斯的現代藝術中心長大;她童年的遊戲,是跟着哥哥們一起玩自畫像,比誰模仿梵高模仿得更像。

她有這樣的認知,可以在各種誘惑裏出離,那麼獨立、通透、卻不尖銳,反而平和。

因爲,藝術滋養她、引導她、救贖她。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人的人生如何被藝術改變,心變成有容乃大卻溫柔如水的容器。

藝術究竟是什麼?在我看來,它不是名畫、名曲和名建築,它是世界觀本身。那麼被藝術浸染的孩子贏在哪裏?

贏在更早地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擁有感知世界的能力,擁有自我交流的能力。在我看來,這一切相加,纔是真的贏在起跑線上。

更不要說,懂得藝術的孩子,舉手投足間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無論他着裝是否奢華,這是內在優雅在外在的映照。我不覺得每個人都需要當藝術家,但我覺得,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環境,一個被藝術浸染的環境。

什麼是浸染?

坐在孩子的旁邊計算着時間,舉着小棒子打手,堅持要孩子練習彈琴。不如在枯燥的鋼琴課後組織孩子們一起編故事,然後邀請一個孩子根據故事的情節發展,隨心所欲地彈奏合適的韻律,也許孩子們都感興趣,躍躍欲試。

很多父母會責罵孩子畫畫時把衣服弄髒,胡亂畫得臉上身上到處都是。其實不如,放手一點,在水彩顏料的“池”裏打滾也好,在牆上印畫也好,無非多付出一點清潔的力氣,而孩子收穫的卻是表達的自由。
藝術教育一定是潤物細無聲的。當父母真正開始熱愛藝術的那一刻,這一切才真的發生。

藝術不是貴族的專利,藝術不在廟堂高宇。藝術就是此刻,藝術是細膩的心,是相信所有真善美的存在。

我願意成爲文藝青年,永遠不做,只是爲了生存而不是生活的無趣之人。我更願自己的人生一直與藝術相伴,因爲我知道——

人生最有價值的,說到底,都是那些“無用”的時光。

藝術當然不能當飯吃,但是他能讓你在沒飯吃的時候體會到的不只是窘迫。藝術當然是“無用”的,那是因爲大多人是把無用的當成了有用的。

最後,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把自己活成一件藝術品:內心通透但絕不造作。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