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太懂事”的孩子,其實只是被愛的不夠!

“太懂事”的孩子,其實只是被愛的不夠!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寶今天身體不舒服,從醫院出來帶他去商場玩。

生病的人都矯情,孩子更是如此,一路上,他見魔殺魔見鬼殺鬼,脾氣臭到不行。

到了商場,要喝奶茶要吃漢堡要買玩具要去玩跳跳牀。我一邊答應着好好好忍受他的臭脾氣,一邊做他的垃圾魚把他浪費的食物吃掉。

我媽在一邊看得火冒三丈,直罵我慣壞孩子,說孩子不懂事,媽媽不稱職。

我一邊敷衍着是是是,不該慣他;一邊心裏嘀咕,你倒是沒慣過我,我倒是懂事,但我沒覺得你對我好,也不願領你情啊!

童年的我特別少的對父母提要求,也基本不說我想要什麼。我媽現在還常誇我小時候懂事,不會因爲要東西在商店裏哭着不走,說了不能買我就乖乖走掉不提第二次,把我當好孩子的表率。

但其實,她記憶裏我懂事的瞬間,都是我最委屈,最不開心的瞬間,我並不是真的不想要,只是不敢要。

“太懂事”的孩子,其實只是被愛的不夠!

出於對“溺愛“的誤解、對“吃苦教育”的吹捧,再加上我們不習慣表達愛的傳統,父母那一代,尤其喜歡要求孩子艱苦樸素,無慾無求。

我媽就是這樣。買根棒棒糖,要回憶半小時苦難,憶苦思甜;弄壞了一個玩具,就是背叛祖先的大惡行;

我還記得小時候的暑假,週末,經常被爸爸丟掉老家田裏去勞動,曬成小黑炭,牢記粒粒皆辛苦。

所以小時候我就知道,如果我要求得到了某件東西,會有一連串的負擔、承諾要揹負,爸媽不會痛痛快快滿足我的。

爲了逃避附加的這些責任,我選擇了從源頭切斷,不再開口提要求;

在父母憶苦教育、有附加條件的給予下,我還很自覺地勸自己說:爸媽讓我吃飽穿暖有書讀就該感激涕零有所回報了,一定不能再去要求更多。

這種教育的唯一好處,就是讓匱乏感、愧疚感跟了我20多年,一直生活在焦慮和自卑中,不相信有人會無條件愛“我這個人”,過得特別不開心。

遺憾地是,很多家長依舊在延續這種“匱乏”教育,在“愛孩子“這件事情上製造各種各樣的界限規則,跟孩子較勁兒。

怕給多了孩子會貪得無厭,怕擁抱多了孩子會不自立,把“慣壞了”當成萬金油,無論孩子出了什麼狀況,都往上一貼。

比如這一次,成年人生病的時候還愛矯情、脆弱要抱抱呢,何況一個小孩子,這時怎麼寵愛都不過分吧。

但我媽就會覺得,孩子這是在無理取鬧。她要永遠規則明確,要永遠高標準高要求,不能縱容孩子。

但哪有被愛壞的孩子啊,每一個攻擊行爲背後,都是對愛的強烈渴望。

及時的迴應和溫暖的大抱抱才能化解他的攻擊行爲,讓他感受到被愛,讓情緒得到平復。

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但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一點上,卻顯得出奇地吝嗇。

在孩子沉浸在得到禮物的歡樂、成功的歡愉時中時,非要去告訴他們要珍惜、要感恩,打着爲孩子好的名義,讓孩子處處擰巴不開心。

這種“刻意製造的匱乏感”、“延遲滿足”是根本不必要的。

孩子特別易於滿足,及時滿足迴應他們,並不會讓他貪得無厭,反而會讓他對物質不再執念,也更願意分享,有更高層次的追求。

反觀長期生活在匱乏感中的孩子,他們習慣接受了“延遲滿足”的程式,主動內化“不提要求”的模式,表面上是懂事識大體,實際上卻特別缺乏安全感,敏感又膽小。

小時候的合理需求不被滿足,長大後這些需求則會成爲一種執念,得到再多,也填補不了內心匱乏的黑洞;

另一方面,習慣了“延遲滿足”的程式,在升職加薪、事業成功這些事情上,也會不自覺地自己給自己下絆子,延遲成功、喜悅的到來。

“太懂事”的孩子,其實只是被愛的不夠! 第2張

看《我的前半生》時,最心疼的就是玲玲的兒子佳清。乖巧的他有着和年齡不符的成熟,特別會察言觀色,擅長讀懂大人的心思。

明明很想去找爸爸,因爲媽媽不開心就主動說不去了;不想接受陳俊生,反對的方式是把自己鎖在房間裏而不敢大聲說出來;週末想留在家裏,不想分享自己玩具給平兒,也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同齡的平兒呢,相對起來沒有那麼懂事。他會不理解媽媽的氣憤,執意要在奶奶家玩更久,會因爲不願意住新房子不顧媽媽的疲憊哭鬧不止。

他不夠懂事,但他比佳清更快樂,也更像一個孩子;他也能夠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適應新環境。

佳清不哭不鬧地跟媽媽一起住進陳俊生的家裏,很長時間還是把陳俊生爺爺奶奶當外人,受了委屈要等到媽媽回來纔敢釋放。

從內心裏,佳清並沒有接受這種變化,但他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就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把委屈嚥下去。

平兒搬進新房子時又哭又鬧,但情緒釋放後,他坦然接受了現實的變化,和媽媽住得開心,和爺爺奶奶爸爸也相處得愉悅。

羅子君要去深圳時,他也能夠很好調整自己情緒,開心地去探索新的世界。

情緒需要適度釋放才能自然流動,哭鬧和要求是孩子來證明自己被愛,試探父母邊界的方法。

如果他的要求被及時滿足,就會停止這種試探,得到我很好,我值得被愛得訊號;

過於懂事的孩子,則自己掐滅了情緒流動的渠道,將不公平對待內外成“我不配”、“我只能”。

看起來懂事的孩子,他們只是把委屈和難過埋了起來,內外成“是我不夠好”,表面接受和乖巧,內心更多是憤怒和恐懼。

懂事是他們的保護自己的面具,討好別人的工具,他們寧願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讓別人開心,不然就會愧疚不安。

因爲自己曾經是個“懂事”的孩子,所以做了媽媽後,我就有意識地覺察自己,不給自己的愛附加條件,在自願又有能力的前提下對他好,讓他更開心。

因爲吃過懂事的苦,所以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那麼懂事;因爲懂得匱乏感的苦,所以想要及時迴應、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人總會學着懂事,但在父母面前,只需理直氣壯做自己;

而對父母來講,如果孩子過於懂事,就該反思自己,是否愛得不夠。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