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學習,說的從來都不只是學習

學習,說的從來都不只是學習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習,說的從來都不只是學習

學習——學校 老師 同學課本 考試 英語 困 累 疲憊束縛 學不進 拖延缺陷 抗拒 焦慮差距 提升好奇 興趣 開心 拓展 滿足享受 生活陪伴 自由……

以上哪些詞語和你的有共鳴?你又希望和哪些詞有關?學習,似乎不單單是一個概念,它於每個人心裏都被賦予着不同的意義。

現代家庭的普遍結構爲421模式,4個老人,2個大人,1/2個孩子,孩子大多時候會成爲家裏的中心,雖然家中每個人都會爲不同的事情而焦慮,但七轉八折,有一部分的焦慮總會落在“學習”,這個說得着又推不掉的事情上。

學習,說的從來都不只是學習 第2張

它就變成一個大盒子,裏面裝着好多故事,各種情緒,大人和孩子都往這盒子裏扔各自的東西,冷不丁擦槍走火,盒子裏爆發了戰爭。學習不好的拖拉、厭學逃學、沉迷遊戲,學習好的居然也抑鬱、強迫。這一仗讓人折騰地着急上火又措手不及。


學習怎麼就這麼難了呢?打開這個盒子讓我們看看裏面究竟有些什麼

學習,說的從來都不只是學習 第3張

先來看看家長——焦慮淹沒一切。一類情況,家長有時候有意無意會把孩子當做一件“作品”,特別是主要負責人,主要照料人,孩子的表現好壞直接意味着,這個撫養人是否盡責盡力,是培養出了有能力有出息的孩子還是一個差生。
學習,說的從來都不只是學習 第4張

所以孩子學習的狀態,成績的好壞,不僅僅關乎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本身,還關乎家長的榮譽一戰。由此家長就會附加很多期待,期待孩子能在學習上取得進步,把學習看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再來,也有的家長在學習上有過較強烈的個人的體驗,對學習形成了有傾向性的認識,比如只有學習好才能出人頭地,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不被社會淘汰,才能賺到錢,纔不會被看不起,才能獲得更多的控制感等等。所以將這樣的信念也傳承給了孩子,並且因爲孩子的學習狀態不佳而感到着急,因爲這不僅代表了這次、這段時間,更代表了一眼就能看到的未來。
學習,說的從來都不只是學習 第5張

除了上述情況外,也會有一些其他情況,但是歸總都會落在“他(孩子)如何如何,該怎麼辦呀?”這樣的問題上。這其中除了要了解孩子究竟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外,還應該反觀一下,作爲家長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以至於被焦慮的感覺淹沒了一切,一直在盒子外兜兜轉轉,尋找怎麼辦,總是徒勞無果,在嘗試了各種方法都不見效後,只能徒增家長和孩子雙方的無能和無力感。


再來看看孩子——自我發展的需要和認同父母的需要衝突。

學習,說的從來都不只是學習 第6張

自打孩子一出生,學習便是本能,如同動物世界裏,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會跟着父母通過觀察、模仿、練習等方式,學會覓食、捕獵、躲避危險等。 相對來說人也如此,並且在學習上表現得更多元化,在文化環境下,學習會被單獨羅列出來形成一個重要環節,因爲這是拓展個人,拓展人類思想,探索生命意義的一條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爲自己的優劣勢,而形成各自的擅長和困難。有時候在擅長的地方,孩子會期待被看見,如果得來的回饋是:嗯,雖然這點很好,但不要驕傲,離某某某或離最好還有一定距離哦!那麼優勢轉瞬間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換回的是我不夠好。

學習,說的從來都不只是學習 第7張

當遇到困難時,孩子原本所具備的資源不足以應對眼前的困難便可能本能地走向迴避,逃跑。此時孩子渴望得到一個安慰和幫助,但很有可能這時家長的焦慮感更勝,來不及處理孩子原本的困難,而被自己的着急給帶跑了。隨着孩子年齡的成長,自我發展的需要也在不斷提升,他希望瞭解自己的特點,相信自己的感覺,根據自己的節奏來成爲獨特的自己。但同樣也會“看父母眼色”,即瞭解父母的需要,滿足父母的需要,此時形成的內心衝突,會讓孩子不曉得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或者一心爲了抵抗而壁虎斷尾,將自我發展擱淺至一旁。

學習,說的從來都不只是學習 第8張

因此每當我們要談學習的時候,從來不只是在談學習,打開盒子,看看裏面有啥。
木心先生說:一個人到世界上來,來做什麼?愛最好聽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這不是在說,只有好好學習,才能成爲更好的人,才能賺更多的錢,只有賺到更多的錢,你纔會擁有最好的。而是說一個人要成爲他自己,要能夠通過自己的感受來體驗豐富的世界。而文化學習是其中一條通往羅馬的道路。它是幫助人們瞭解世界,通向自己,連結他人的一種方法。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