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如何控制孩子的物質欲?

如何控制孩子的物質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西的父母最近很苦惱,上小學的孩子最近看上了一個上千元的玩具,憑着父母及老人平時的溺愛,每天都在家裏鬧,而且要求每天的零花錢增加到20塊,而他們夫妻都是月薪兩三千的普通工人,根本沒辦法滿足孩子的要求。

如何控制孩子的物質欲?

隨着物質生活的豐富,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容易得到物質上的滿足,不少家庭出現如同小西這樣的問題。但另一個現象是:越來越多的富人,卻對孩子越來越吝嗇。

不要“窮得只剩下錢”

李明憲臺灣明洋餐飲總經理

李先生是臺灣一家頂級燕鮑翅餐廳的總經理,今年他來到南京工作,將全家都一起遷了過來,於是他的三個兒子——上六年級的大兒子和一對剛上一年級的雙胞胎,也轉來南京的小學讀書。三個孩子中,大兒子每週會領到5塊錢作爲零花錢,兩個小兒子則是2元。

“我在金錢上嚴格控制他們,因爲不能讓孩子耽於物質享受。

李先生說,比起同齡人,三個孩子玩的東西豐富得多,家裏有非常多的電子遊戲機、玩具等,很多都是國外最新出的,在南京很少見;孩子喜歡的耐克鞋,他也會買。

但是這些東西買回來,他會控制孩子玩的時間,並且告訴他們:你之所以可以玩最新的玩具、穿這麼貴的鞋,是因爲父母辛苦地賺錢,並且疼你,纔會給你買;並不代表你以後也能穿這個鞋;將來,你是要靠自己賺錢才能買這些東西的。

一週5元零花錢,李先生認爲足夠了,“他們需要的東西,書本學習用品什麼的,只要是合理的要求,我們都會滿足。自由支配的錢,除了零花錢之外,還有每年的壓歲錢。我給他們每人開了一個銀行戶頭,用他們自己的名字,他們會自覺地拿出一部分錢存進去,另一部分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些我們不干涉。”

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怎麼辦?“我會讓他提出理由,如果理由很充分的話,我會給他買;如果理由不充分,但是他最近某個地方表現很好,值得獎勵的話,我會買,作爲一個獎品送給他;如果實在沒有什麼理由,那就會拒絕,或者告訴他用自己的存款來買。”

“說實話,我的兒子剛從臺灣過來,由於拼音、繁體字等等原因,成績很一般,所以我也不在這方面對他有太多要求,只告訴他過關就行。”李先生說,他最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有用的人,能夠受人尊敬,至於學歷什麼的,並不是最重要。

在特長方面,他也是採取順其自然的方法,“我以前也送他去學過繪畫、鋼琴之類的,但是他沒有興趣學,所以就退出來了。有興趣學的就繼續,比如珠算、心算,他都拿到了初段的證書,跆拳道也是初段,英語從小就學……總之就是希望他們成爲一個"完全的人"。”

所謂“完全的人”,就是說身心健康,不要“窮得只剩下錢”,李先生說,他儘可能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但目的是讓他們成長、學習,而不是享受,“比如他們剛生下來時,我就讓他們聽頂級的音響和音樂,他很喜歡;後來他聽到不好的音樂時就會哭——我要培養的是他們的品位,而不是隻會花錢買音響卻不會欣賞音樂。

兒童節禮物是去福利院表演

畢大容奼而明美容連鎖公司總經理

平曉宇(化名)今年7歲。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曉宇收到媽媽的禮物,是去福利院表演自己的電子琴演奏。“這是我和另外9個家長精心準備的,平時有意識讓孩子們聚會,兒童節我希望他能用自己的特長去關愛別人。”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關愛是有姿態的,但對於孩子來說每次經歷,都是父母在向他們傳輸一種觀念,很多富家子弟可能會充滿優越感,都很容易忽視身邊的人。

“盤子裏只剩下最後一個水果,曉宇會問完家裏所有其他的人,包括保姆、鐘點工,確定大家都不吃之後,曉宇纔會去吃。”畢總說:“這是一種分享的概念,同時也是一種關愛的表現。”

含着金湯匙出生的曉宇,應該會像個小皇帝一樣享受着所有的寵愛和優越生活?畢總笑着說:“我的兒子,有一次回家對我說,媽媽,同學某某家裏好有錢啊,我剛要緊張,這個孩子是不是和別人去比富了,可緊接着孩子的話讓我放十八個心,

孩子說"他好顯擺,真丟人,有錢也是他家裏,又不是他自己的……”孩子似懂非懂的話,的確讓畢總覺得欣慰。“我從來都不會讓他覺得自己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對於物質,不能縱容已經成爲共識,但又如何培養合理對待金錢?“在我們家,曉宇是有學分制的。”所謂的學分制,把孩子所有的日常行爲,都集中到學分板上,

如果今天曉宇自己刷牙了、自己練鋼琴、讀了課文、也有幫助勞動,每一件事作完,他都可以到學分板上貼一個小標籤,一週會總結一次,學分可以用來和我們兌換玩的時間,也可以兌換錢。

曉宇有一個自己虛擬賬戶,兌換了錢,他就到自己的電腦裏結算,然後平時他的私人開支都從這裏提取。“這就是爲了讓他明白,物質是要靠自己爭取的,要夠努力才能夠得到肯定,得到獎勵。”

不讓他們感覺父母有錢

桂亮蘭南京人間嘉品總經理

桂女士和她的丈夫經營着幾家公司,她有兩個兒子,大的已經出國留學,小的則在讀高中。提起兩個兒子,她自認爲教育得還算成功,“至少他們並沒有成爲紈絝子弟。我們就是儘量讓他們感覺不到父母是有錢人。”

“孩子上初中之後,我們家裏的條件開始好起來,之前也跟其他人家沒什麼區別。但是條件好了之後,也沒有在物質上給他們太多,比其他的孩子好一點點而已。”

桂女士說,他們儘量不讓孩子感覺家裏有錢,也就不會讓他們產生攀比心理。即使給孩子買了比較貴的東西后,也會告誡他們:“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做生意如何如何不容易,會把一些苦處告訴他們,這樣孩子就會比較懂得珍惜。”

桂女士的大兒子在墨爾本讀金融,她提供了部分學費和生活費,讓兒子自己打工。小兒子很有個性,“他特別直,比如逃票啊之類他覺得不對的事情絕對不會做。總的來說兩個人都比較乖,沒什麼金錢養出來的壞毛病。”

兩個兒子各有特點,桂女士對他們的期望也不同,“我希望他們一個從政一個從商:大兒子比較八面玲瓏一點,交際能力強,善於溝通,所以比較適合做生意;小兒子是個特別有原則的人,性格比較方正,所以適合從政。”——如果他們不願意呢?“那也不強求,像小兒子快要高考了,我們讓他自己決定志願。”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