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教孩子學會如何控制自己

教孩子學會如何控制自己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父母被動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那麼父母就會成爲孩子的奴隸,即使忙得四腳朝天也不會讓孩子得到一半的滿足。   我們應該設法讓孩子懂得:誘惑無處不

教孩子學會如何控制自己



  如果父母被動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那麼父母就會成爲孩子的奴隸,即使忙得四腳朝天也不會讓孩子得到一半的滿足。 
  我們應該設法讓孩子懂得:誘惑無處不在,慾望隨時產生,但是,世界不是以他爲中心,因此,必須學會等待,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爲。 

  事件追蹤:一塊果汁軟糖的誘惑──在等待中學習剋制

      斯坦福大學著名的“成長跟蹤實驗” 

  教室裏坐着幾十個年僅4歲的小孩,每個孩子面前都放着一塊果汁軟糖。 

  老師告訴他們:等他離開後,大家可以去吃放在桌子上的那塊軟糖。但是,如果誰願意先不吃,等到老師辦完事情回來,誰就會再得到一塊。就是說,如果孩子能夠堅持等待老師回來再吃,他就可以吃到兩塊果汁軟糖。 

  面對糖果的誘惑,部分孩子決心熬過“漫長的”等待時間。爲了抵制誘惑,他們或是閉上雙眼,或是把頭埋在胳膊裏休息,或是喃喃自語,或是哼哼嘰嘰地唱歌,或是動手做遊戲,或是乾脆努力睡覺。憑着這些簡單實用的技巧,這些小傢伙們勇敢地戰勝了自我,最終得到了兩塊糖的回報。而那些性急衝動的孩子幾乎在老師走出教室的瞬間,就立刻去抓取並享用那一塊糖果了。大約12-14年後,當他們進入青春期時,這些孩子在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差異已經非常明顯。那些在4歲時就能夠爲兩塊糖果等待的孩子,顯然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較高的效率以及較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夠更好地應付挫折和壓力,他們不會自亂陣腳、惶恐不安,不會輕易崩潰。因爲他們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辦事可靠,所以普遍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 

  但是,那些在當年經不住誘惑的孩子,其中約有1/3左右的人顯然缺乏上述品質,心理問題也相對較多。社交時,他們羞怯退縮,固執己見又優柔寡斷;一遇挫折就心煩意亂,把自己想得很差勁或一錢不值;遇到壓力往往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對於一個年僅4歲的小孩來講,這的確是一次精神考驗,是衝動與剋制、慾望與自控、即刻滿足與更大滿足之間反覆的激烈較量。 

  這就是著名的“成長跟蹤實驗”。心理學家米切爾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孩子們進行跟蹤研究,從他們4歲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這個實驗的最終結果表明孩子當初做出怎樣的選擇不僅從一種角度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未來的人生道路。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欲求過分。欲求過分有兩層含義:一是欲求的對象過分。剛吃過一塊冰激凌還想再吃一塊;剛買

過一個書包,還想再買一個。二是欲求的時間過分。不管什麼需求,一旦產生必須馬上滿足。看見商店櫥窗裏有趣的玩具,立即要買,即使爸爸、媽媽答應回家拿錢來買,都會哭鬧不已。 

  孩子產生“欲求過分”的問題,表面上看原因似乎在孩子身上;實際上根子還是在家長身上。是家長“有求必應”的行爲滋長了孩子的這種習慣和心態。 

  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完全要靠父母的幫助,餓了,渴了,他們往往急不可待地表達需求,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嬰兒用大聲啼哭表達吃奶的要求,就很正常,因爲此時孩子的表現是真實需要的反應。但是半歲之後,父母就應該可以跟孩子解釋:牛奶還在微波爐裏,等1分鐘就好。不要以爲他們聽不懂,聽多了,他們會理解的。孩子哭,就讓他在那裏多哭幾分鐘,不用過於擔心。當孩子漸漸長大後,尤其是當他們學會利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後,父母就更應該有意識地訓練他們具有耐心,懂得等待,利用等待培養抵制誘惑和慾望的能力。 

  在西方的聖誕節日,家家戶戶都要在家裏佈置聖誕樹。我有一個美國朋友,他在節日來臨的數天前,就將禮物包好,放在樹底下。全家每個人都有禮物,但是通常要等到聖誕節這一天的清早才允許打開禮物。我朋友的孩子不到3歲,他知道他的禮物在哪裏,他會跑過去,看一看,很高興地跟大家說:這是給我的!但他不會迫不及待地打開。這個孩子不簡單,但他家每年都是這樣過節的。他一開始也哭鬧過,要求馬上打開禮物包,但爸爸媽媽很堅決:哭鬧也沒用,這禮物你要到聖誕節的早上纔拿得到。禮物反正在那裏,也不會跑,總歸是你的。但是父母會幫助孩子度過這難熬的幾天,比如,幫他倒計時,或讓他每天去摸一摸禮物。總之,原則是原則,孩子必須遵守,但父母也想盡辦法讓等待變得不那麼痛苦。經過這樣的訓練,孩子就變得有耐心,能剋制自己的慾望了。 

 

  該怎麼做:耐心和剋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培養

  兒子有着很壞的脾氣。一天,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得在後院的圍籬上釘一根釘子。 

  第一天,這個男孩一共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釘子的數量在減少,因爲男孩發現少發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更容易一些。 

  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改掉了亂髮脾氣的惡習,父親又告訴他,從現在開始,每當他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時,父親就去拔出一根釘子。 

  一天天過去了,父親終於把所有的釘子都拔了出來。 

  父親帶着男孩來 到後院說:現在,你已經是一個好孩子了。但是你看看那些圍籬上的洞,這些圍籬將永遠無法恢復成從前的模樣。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這位父親給孩子上了一堂生動的 “自我剋制課”。它像寓言故事一樣生動且具有震撼力,建議那些沒有機會給孩子上這樣一堂人生課的父母,能將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 

  性格是一種能力,很多父母並不否認這種說法,但同時他們發現性格培養似乎要比教孩子識字難得多,他們常常感覺無從下手。其實,細心的父母是不會找不到機會的。 

  一天,媽媽正在廚房蒸雞蛋羹,英子聞見香味跑了進來。 

  “媽媽,我要吃蛋羹。” 

  “蛋羹還沒有蒸好,再等5分鐘吧。” 

  “我不要等,我現在就要吃。”3歲的女兒不答應了。 

  “英子,蛋羹沒有蒸好怎麼能吃呢?你如果餓了,就先去吃塊麪包吧。” 

  “不,不,我就要吃蛋羹。” 

  媽媽瞭解女兒的心理,知道她自控能力差,難以抵制外在的誘惑和內在的慾望。爲了讓她明白什麼是等待,媽媽把她帶出了廚房,不再理她了。 

  過了5分鐘,女兒又跑了回來,焦急地對媽媽說:“5分鐘到了,我要吃蛋羹。” 

  這時蛋羹的確已經蒸好了,但爲了使女兒有耐心,媽媽並沒有立刻給她,而是讓她再安靜地等一會兒。 

  “再等一等,蛋羹雖然蒸好了,但它現在很燙,你不能吃。” 

  “不,我不怕燙,我現在就要吃。”英子哭鬧起來。 

  “英子,你要學會‘等一等’,如果再這樣糾纏,我就不給你吃了。” 

  女兒生氣了,一下子衝出廚房,跑到自己房間裏哭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媽媽把蒸好的蛋羹放在了餐桌上,對女兒說:“哇,蛋羹好香呀,現在可以吃了。” 

  看見女兒沒有反應,媽媽知道她還在生氣,也並不理會,繼續做其他的事。就在此時,英子悄悄地從房間裏走了出來,到餐桌前吃起了蛋羹。 

  英子的媽媽利用“等一等”的方法,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 

  許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欲求過分,常常在有意無意中縱容和培養了孩子的這種心態和習慣。爲了滿足孩子馬上喝水的要求,父母把熱水從保溫壺倒進大碗,又從大碗倒進小碗,最後還不斷地用嘴吹,試圖讓水儘快涼下來。爲了立刻滿足孩子的喝水要求,父母動用了5-6個容器,無暇顧及其他事情 ,孩子還在旁邊急得直跺腳,大人則在忙亂中不斷地安撫着,“就好了,就好了,快了,快了。” 如果父母被動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那麼父母就會成爲孩子的奴隸,即使忙得四腳朝天也不會讓孩子得到一半的滿足。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設法讓孩子懂得:誘惑無處不在,慾望隨時會產生,但是,世界不是以他爲中心,因此,必須學會等待,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爲。 

  耐心的父母纔可能把孩子培養成有耐心的人 

  要訓練孩子的耐心和自制力,父母必須首先具有耐心,能夠沉住氣。     

  有一天小維尼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到公園去玩。” 

  媽媽當時正在寫一篇論文,就對女兒說:“等媽媽把文章寫完後再去。” 

  “不,現在就去。” 

  “維尼,這篇文章很重要,媽媽必須寫完它。你先玩一會兒玩具,等會兒我一定帶你去,好嗎?” 

  過了大約一刻鐘,女兒又來催促:“媽媽,還要等多久?” 

  當媽媽告訴她還要再等一會兒時,維尼便一聲不吭地走了出去。 

  媽媽寫完論文之後去叫維尼:“我完成工作了,走吧,媽媽帶你出去玩。” 

  “不,等一等,這個故事我正看了一半”,女兒捧着一本書,模仿着媽媽的口氣說道。 

  因爲終於完成了論文,媽媽也很想馬上出去走走、放鬆一下。但此時,這位媽媽卻很有耐心,她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等起了女兒。 

  最後,等到小維尼讀完那個故事,母女倆才一起出門。 

  有些父母只讓孩子等自己,不能讓自己等孩子,這往往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得不到尊重,從而不願接受父母的要求。 

  家長謹記: 社會生活對於幫助孩子形成美德是十分有效的。 

  對於兒童來說,幼兒園就是很好的社會活動場所。比如,我們不能向一個3歲的孩子傳有關忍耐和自我剋制的美德,但是,社會經驗卻可以。如果一個玩具正被一個兒童使用,另一個兒童也想要,他就必須等前者用完後才能使用。重要的社會品質就是這樣形成的。 

  在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兒童會漸漸形成良好的品德。他會明白必須尊重別人的工作,不是有人教過他必須這樣,而是因爲他在每天的經歷中都會碰到這樣的事實。如果數年中的時時刻刻都是如此,那麼尊重別人、輪流等待的思想就會慢慢變成孩子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並且越來越成熟。社會並不依賴個人的願望,而是依賴於各種活動的和諧。這是一種通過抑制的方法而產生的對衝動的否定,從兒童的經驗中,忍耐和自我剋制的美德就會得到發展。所以,作爲父母,培養自己良好的教育習慣不僅是對自己的孩子負責,也是在對整個社會負責。
在幫助孩子發展自我精神時,做父母的也應該如此。當兒童聚精會神地做某項工作時,我們絕對不要干涉他。但是,如果兒童希望得到我們的贊同,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支持他。父母服務的主人就是兒童的精神,當它表現出某種需要時,父母必須迅速做出反應。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