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沒有不鬧情緒的孩子,只有不會做的父母!

沒有不鬧情緒的孩子,只有不會做的父母!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孩子也同樣,這是一種自然規律。然而,孩子因爲缺乏自制力,他們鬧情緒的時刻非常多,因爲很多情緒問題是他們沒有辦法自控的,這也讓父母感覺非疲憊累。在我們的生活中,尤其是爲人父母之後,我們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處理孩子的情緒,做一名積極智慧的父母!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能力最重要的開始,父母更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練。

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作爲父母最不應該犯的錯誤一定要注意:

沒有不鬧情緒的孩子,只有不會做的父母!

1. 用暴力制裁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父母肯定會出現比孩子更煩躁的情緒,然而嚴懲、恐嚇和威脅的話語都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反而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會使孩子採取自我破壞、被動的攻擊行爲當成報復。

2. 被孩子的負面情緒牽制:

有的家長因爲覺得孩子小,在孩子因爲一些小事情鬧情緒的時候經常會用“不要哭,馬上帶你去吃”、“好了好了,這個玩具給你買吧,別難過了!”這樣賄賂、哄勸的方式確實可以短期內息事寧人,然而這樣做的後果則是縱容了孩子更大的問題“情緒勒索”。

沒有不鬧情緒的孩子,只有不會做的父母! 第2張

3.給孩子哭的權利:

“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女孩子總是哭,這樣的小朋友會沒有朋友的”哭泣,只是孩子宣泄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和懦弱還有小姐脾氣,其實沒有根本的聯繫。在孩子小的時候,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該給孩子哭的權利,因爲只有宣泄了負面情緒孩子纔會逐漸平復……

4.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說教=無效教育:

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會以憤怒,甚至更加嚴重的宣泄方式與家長抗衡,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沒有不鬧情緒的孩子,只有不會做的父母! 第3張

5. 爲了安慰孩子將錯誤歸咎他人:

我們經常見到的這樣的形式“寶貝,疼不疼!都是地板害的,這個破地板!”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爲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改正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迴避自己的錯誤“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孩子的情緒培養及好習慣的養成,是越早開始越好,且在糾正孩子情緒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方法和技巧。

作爲家長應該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的時候,作爲父母首先要用同理心和傾聽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平復下來。當還自己心情平復之後,你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就會相對容易很多。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週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涌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方式。

沒有不鬧情緒的孩子,只有不會做的父母! 第4張

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後只能是一發不可收拾。

“二胎寶媽MC”提示:我們必須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情緒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不當的行爲必須被規範。

教會孩子表達情緒,學會梳理原因

孩子的情緒平復之後,父母一定要非常正式的和孩子交談,運用言語反饋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狀況。迴應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父母是理解的。之後,要做的就是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情緒是正確的。

引導孩子學會用思考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

沒有不鬧情緒的孩子,只有不會做的父母! 第5張

情緒管理的基礎是自我覺察。最早提出“EQ”概念的耶魯大學教授,彼得?沙洛維建議父母,要多和孩子談感受,讓孩子和他的“感覺”在一起,問“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哪一種情緒的感受最深刻?”幫孩子把潛藏的感覺引發出來。情緒就像畫家手中的繽紛顏料,唯有自由的經驗各種情緒,才知道如何運用它、調整它。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