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阻止孩子鬧情緒有哪些禁忌

父母阻止孩子鬧情緒有哪些禁忌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鬧情緒時,家長這8個雷區不要踩!以暴制暴只會給他留下陰影。有時候是上學快要遲到了,有時候是在公共場合,一鬧情緒就哭個不停。

父母阻止孩子鬧情緒有哪些禁忌

而她又是天生受不了孩子哭鬧的,一聽到孩子哭鬧,特別容易煩躁,孩子不管這些,越哭越厲害,當她的耐心一點點地被耗盡時,就會對着孩子吼道:“不許哭!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當着這麼多人的面哭,煩不煩?再這樣就把你丟在這,不要你了!”

看媽媽這麼生氣了,孩子的哭聲會小點,淚眼朦朧地被媽媽拉着往前走。

管孩子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尤其是在孩子鬧情緒的時候,總是讓許多父母手足無措,有的選擇妥協,有的選擇打罵,有的選擇沉默,有的選擇哄騙……面對孩子的情緒,你最常見的反應是以下哪種呢:

1、以暴制暴:

“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這些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會讓孩子採取自我破壞或被動的攻擊行爲進行報復。

2、當孩子情緒的奴隸:

“不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3、不許哭:

其實哭,是孩子情緒發泄的一種途徑。一旦家長讓孩子不許哭,會帶來許多危害。比如,孩子內心會變的害怕,膽小,變的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挫折。不讓孩子哭,也會造成孩子負面情緒的積累。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有一個詞是“強迫性重複”,意思是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痛苦的情緒中,如果沒有人幫忙,很難從這個痛苦體驗中逃脫。

當孩子無法在哭中獲得一些宣泄,孩子就會去別的地方尋找宣泄的途徑,比如去幼兒園欺負別人,或者在家中搞破壞,使用暴力等。一旦經常在父母面前哭的時候被強行制止,孩子就會變得隱忍,與父母的關係也會受到阻礙。

情緒需要釋放,而傾聽,則是幫助孩子釋放壞情緒最好的方式。

4、爲孩子的情緒貼標籤:

”你這個壞孩子,爲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5、流於說教:

“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6、回力球效應:

“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7、阻斷話語:

”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8、歸咎他人:

”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爲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孩子鬧情緒時,我們需要這麼做

培養情緒能力,愈早開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父母可採取以下三個步驟:

1、換位思考,感同身受,學會傾聽

誰都會有心情不好,失落的時候,孩子也是如此,更何況孩子的心靈往往比成人更加脆弱!

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說,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面對哭泣不止的孩子,請你冷靜下來,此時孩子最需要你的接納,只有接納,才能破解孩子的情緒密碼。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週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涌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如果不接納負向的情緒,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會以“不可以這樣”,或是輕忽壓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例如: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麼辦?

如此一來,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爲,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爲必須被規範。

2、引導孩子理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響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瞭自己的感覺。

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理清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如,毛毛有一次鬧情緒很嚴重,跟他小表哥打架,於是毛毛媽媽趕緊把孩子拉開,把孩子帶到臥室。看到孩子一直在哭,毛毛媽媽心裏也不是滋味。只見孩子一直在吐槽小表哥的錯誤,毛毛媽媽就安靜的聽着,覺得孩子情緒已經穩定下來,才向孩子問清起因。原來是因爲小表哥有新玩具,他沒有。孩子感覺到毛毛媽媽不愛他了,只喜歡小表哥,才因此鬧情緒。

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養育孩子是慢工出細活,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收穫,當孩子用哭鬧來發泄情緒時,更需要我們的傾聽。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