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家長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好情緒,不要有過度的情緒反應

家長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好情緒,不要有過度的情緒反應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好情緒,不要對孩子有過激的情緒,有沒有藉着教育孩子發泄情緒?回想一下我們過去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內心是平靜的還是波濤洶涌的?我們是在教育孩子呢?還是藉此也在發泄自己的不快?家長可要好好學會自我調控情緒。

“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去掃大街吧!”“你怎麼這麼笨啊!”“現在條件這麼好還不好好學習。”……孩子一不聽話就嘮叨,嫌他不夠努力。

工作遇到困難,被領導批評,被同事擠兌,回家後最容易挑孩子的毛病,然後藉此對孩子斥責一番。

下班後特別累,想歇歇,孩子卻在家裏瘋了似的亂跑,更加心煩意亂,馬上對孩子教訓一番。

孩子期末測試沒考好,你給他講題,越講越生氣,開始斥責孩子“怎麼這麼笨”。

一聽說別的孩子鋼琴都過了多少多少級,就想到自己爲孩子同樣付出那麼多,孩子卻不爭氣,立馬就逼着孩子不斷地練習。

社會上傷害孩子的事件層出不窮,每次聽到消息,就趕緊告訴孩子“不要自己亂跑”“遠離陌生人”“不要隨便去別人家”“別隨便開門”等等,唯恐天下大亂。

“要努力學習啊,學不到知識,以後就考不上好中學,也就考不上好大學,工作也掙不到錢……”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恐慌和焦慮。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我們也在不停地指出、糾正、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爲習慣,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如我們所願地長大。

我們都很關注孩子的教育,原本教育孩子的初衷也都是爲了孩子,但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不是都能就事論事地去處理問題呢?能平靜地面對孩子的錯誤嗎?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其實很難做到。

我們自身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方式。

家長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好情緒,不要有過度的情緒反應

當我們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更容易放大孩子的問題;

當我們焦慮的時候,我們無形中會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

當我們對家人的不滿無處發泄時,處於弱者地位的孩子往往是被髮泄的對象(當然我們會藉口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等來教訓孩子);

當我們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便我們打着教育孩子的口號,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在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反應過度時,該怎麼辦?

若孩子被我們當成了宣泄情緒的對象,我們當然會內疚、後悔。其實,我們教育孩子的最佳狀態當然是我們能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緒,不把孩子當替罪羊或情緒垃圾桶。但大多數人很難一下子就做得到。

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反應過度了,我們去補救也還來得及。

1)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向孩子承認自己言行過度。

但是別忘了,一定是有個什麼事做的導火索。對於那件您認爲孩子確實有錯的事,要堅持您的看法,承認的是自己的反應有些過分。

如果這樣去解釋,會讓孩子明白,他的某些行爲會引起他人什麼樣的想法和感受,這是在增加孩子對自己、對他人的瞭解。承認自己言行過度,就是承認自己的錯誤所在,認錯與道歉是兩回事。

2)接下來,我們要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

當家長剛纔有過度的言行和情緒時,我們及時問問孩子“你害怕了嗎?還是很生氣?還是委屈、羞愧、怨恨?”

我們要接納孩子的這些情緒,承認孩子的這些情緒是由剛纔的互動引起的,我們要承擔責任。這樣做,孩子的情緒和反應會得到家長的理解,也有了釋放的機會。

家長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好情緒,不要有過度的情緒反應 第2張

3)做完第二步,我們可以道歉,爲自己不恰當的反應造成孩子的困擾而道歉。

如果一上來就道歉,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梳理和接納,孩子還會誤解家長的動機,以爲你就不該管我,我做錯了的事你也不應該生氣,等等。而且一上來就道歉,也會逼迫孩子原諒你,讓孩子更加委屈,讓孩子學不會去平衡和梳理好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