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對待孩子成績,家長需要明白的四件事

對待孩子成績,家長需要明白的四件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麼會有隻在乎孩子成績的父母?

“我是小學語文老師,班上有個女孩成績一直在中上游,按說成績還可以平常也挺努力的,可家長就是不知足,持續對她實行高壓政策,認定孩子沒有名列前矛是因爲她還不夠努力認真。每次和女孩的父母談話後,他們更是變本加厲地嘲諷和謾罵!你說怎麼會有這麼奇葩的父母?

孩子長期處在高壓狀態下,大腦中的「杏仁核」區域會不斷放電,讓大腦處於焦慮狀態;身體也會分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和焦慮有關的激素,長此以往免疫力會嚴重下降。

同時,大腦內負責控制學習功能、記憶功能和壓力控制的「海馬體」也會退化萎縮,導致大腦神經元減少,而這種影響會是終身的。所以教育孩子應該用鼓勵而不是打擊,謾罵和嘲諷只會讓孩子低自尊和自暴自棄,學習能力下降,狀態一蹶不振。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容易患上一種新的心理疾病,叫做「強迫性人格障礙」。得了這種病的孩子,你不讓他學,他就渾身不舒服。不過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爲當事人是非常痛苦的,他的生活中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他便無法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做不了任何學習之外的事情。

而事實上他學習的時候,也很難真正進入狀態,這種心理障礙更容易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然後進一步表現得更加着急,從而陷入一個死循環。

您之所以覺得他們奇葩,是因爲你們對孩子的期待不同。在您看來只要孩子盡了最大努力就夠了,他們卻覺得沒有名列前茅就是不夠努力。此時最好的辦法是跟家長進行一次促膝長談,瞭解他們的期望,表達您對孩子的理解。他們很有可能是由於工作繁忙,對孩子沒有全面瞭解,不知道孩子在學什麼,就會容易造成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想法。

而關於家長對孩子的譏諷和謾罵,你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是去教授家長如何跟孩子溝通,如何有效地使用一些外在的刺激,只有雙方都從孩子的出發點討論,才能更好地幫助到孩子,不讓她在夾縫中求生。

對待孩子成績,家長需要明白的四件事

對待成績,家長需要明白的四件事

分數至上是一種簡單粗暴

一味依靠考試分數來衡量孩子的學習,往往會對孩子產生更多不良的後果。孩子可能因此懼怕學習、逃避學習、自尊心和信心受到傷害,更有甚者爲了得到更好的成績、免受家長責備而不擇手段。將分數視爲反映學習問題的標尺,而非衡量孩子一切的標準,纔是恰當的態度。

成績不等於你的面子

成績低=學習差=家長沒面子,家長如果陷入這樣的邏輯,想必很難理智地面對分數。學習本應是一件自願自發的事情,是爲自己而學,你的面子將變成孩子不能承受之重。揹負着如此重擔的學習,缺少內在的動力,即使非常努力也難以取得相匹配的學習效果。

要看向分數的背後

分數確實可以反映孩子某一階段的學習狀態,無論高低,家長都需要看到背後反映的問題,解決了問題,纔有切實的進步。另外,若只在乎答案的正誤與得分,孩子的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的能力必會得到削弱。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學會批判性思維,不懈探索與質疑,跳出標準答案的桎梏。

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每個孩子擅長的方面都各不相同,每個孩子的短板也各不相同。社會學者朱大可曾說過:在西方教育發達國家,分數只佔總分的60-70%,還有30-40%屬於天賦、品德、社會組織和交往能力,這些方面的成績,需要通過組織校園社團、參加社會活動、投身公益事業的情況來綜合評估。

作爲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全面素質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興趣、情感、性格;更要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發展孩子的個性,發掘孩子所蘊藏的潛能。

別讓成績的重擔摧毀了孩子的意志力,更別讓一紙試卷阻隔了你們之間的親子關係。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