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被長大”的孩子童真何在

“被長大”的孩子童真何在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童真,即兒童的本真,它一直被認爲是人類擁有的一份如此不可思議的禮物。達爾文視人從胚胎到兒童的成長爲人類整個生命史的復演,黑格爾則將人的童年當做重現人類的整個文明史,中國古代文明認爲童真是自在圓滿而又神祕莫測的。童真曾激發過人類無數天才的靈感,爲世界留下數不盡的物質和精神遺產。

然而,今天的人類似乎遺忘了這筆巨大的財富。當看到“五道槓少年”的穩重、小學生“夏天到了,春天還沒來”的蒼涼詩句、女童一本正經演唱《忐忑》,我們不禁感嘆,童真在失落。而失去了童真的未來世界,真的是我們期待的嗎?

觀點碰撞

■孩子“被長大”是對成長環境的拷問

前些日子,有媒體報道說,現在一些孩子用着印有“愛你一輩子”的作文本、穿着低胸露背的小短裙,拍寫真也被打扮成“小大人”,他們都過早“被長大”了。事實上,“被長大”又何止反映在兒童用品上,兒童本身的成人化在今天也早已是司空見慣了。本該稚氣未褪的孩童,卻表現得一個比一個古靈精怪,一個比一個老到深沉,這種現象正在變成一個常態。前不久被輿論熱議的武漢那個從不玩遊戲、只看新聞聯播、官氣十足的“五道槓”黃同學,就是一個典型。我們可以說成人化的兒童商品在爲兒童成人化推波助瀾,然而倘若以爲前者是根子所在,那是打錯了板子。孩子的成人化有着更爲深刻的原因。

孩子成人化的背後是“心早熟”。孩子爲什麼會“心早熟”,這不是對孩子的拷問,而是對孩子成長環境的拷問。童稚本是天性,童言更是無忌,然而今天的孩子想說什麼、想做什麼,由得了他們嗎?家長對孩子的耳提面命是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希望的是孩子“大器早成”;學校要的是孩子成爲“考試機器”,分數差了點就被打入另類。在這樣的導向之下,天真的早夭也是必然的。天長日久,不是沉默失語,就是學會了說大話、空話應付。當孩子習慣於此的時候,“心早熟”其實已和他們如影隨形了。

■少一些童聲版《忐忑》

前兩天,在“中國達人秀”節目中,一名6歲女孩露出驚恐的眼神,眼珠翻上翻下,搖頭晃腦,嘴裏唱着“阿的刀,阿的刀”,一曲兒童版《忐忑》笑翻全場。

其實,不管是在電視節目還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不靠譜的“成人調”。這能責怪孩子唱這些歌嗎?肯定不能。事實上,如今適合孩子們唱的兒歌,實在是少之又少。影響了一代人的兒歌童謠,也大多“時過境遷”,很難再引起當下小朋友的興趣。

是孩子們真的愛唱這些歌嗎?我看未必。哼唱“成人調”,也許恰恰就是大人們的意願。特別是在電視節目中,孩子模仿成人是個與衆不同的“賣點”。在這裏,大人完全按自己的喜好來打造孩子,而孩子更多地被當成了 “笑料”,他們認真、抓狂、失控或另類的表情都成爲娛樂的附屬品。究竟是孩子娛樂了我們,還是我們在娛樂孩子?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充滿童心,天真爛漫,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童話世界”。還是少出現一些童聲版的《忐忑》吧!

■“成熟”的孩子受歡迎,我該教孩子放棄童真嗎

前些日子在表姐家吃飯,慶祝他兒子過生日。表姐的兒子去年剛上初中,但是言行舉止已經透出一股“成熟”勁。她兒子從小到大學習成績優秀,一直是班幹部,被譽爲我們大家庭裏的“希望之星”。我常常拿他作爲我女兒的學習榜樣,教育女兒要向大哥哥學習。

那天飯桌上表姐的兒子做事情、說話都一套一套的,看得我十分驚訝。男孩子小小年紀就知道敬酒的禮儀,雖然喝的是低度的啤酒,但是他的姿勢、口中的祝酒辭都非常到位。他告訴我們,老師之所以提拔他當班長,就是因爲他做事情夠穩重,想法比較成熟,既懂得與老師溝通,也懂得與下面的同學打成一片。他比我女兒大三歲,可是差距實在太大了。

回想我們小時候,生活環境比較侷限,不如現在的小孩子有那麼開闊的視野和學習鍛鍊的平臺。表姐夫就說,他經常會帶上兒子一起去參加一些大朋友的聚會、活動,目的就是讓兒子開闊視野,多接觸社會。

以前我始終把女兒當小孩子看待,讓她看動畫片,帶她去兒童樂園玩,所以她言行舉止都很孩子氣,不夠成熟,也不討老師的喜歡。儘管表姐兒子的成熟有時候讓人覺得有些“過”了,但是現在大家都很認同“成熟”的孩子,爲了女兒能更受歡迎,我很糾結,是不是也該教她放棄童真呢?

■別再樂此不疲地給孩子灌“膨大劑”了

當家長一次次給孩子“面授機宜”,教會了孩子怎麼討老師歡心,或者帶着孩子去給老師送禮,請老師“多多關照”;怎樣在評選三好學生時拉同學的選票,怎樣在班幹部競選前與同學搞定關係……當弄虛作假也進了校園,上一堂公開課,事先也早有教師帶着學生在不公開的課上千錘百鍊了無數次,甚至連哪一個問題由哪一個學生回答,都已作了分工,演習到爐火純青的時候,孩子如要想不成人化也難矣!

當孩子從開始被逼着,繼而習慣於說大人話,甚至學會了說大話、空話、套話的時候,我們社會失去的就絕不只是孩子們的童真了。施用激素催熟催肥的果蔬、雞鴨,如今在市場上已變成乏人問津的另類。爲什麼對孩子的“催熟催肥”,我們似乎並不在乎,而且還樂此不疲呢?

■“爬梯實驗”等研究一次次告訴我們,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我們該做的僅僅是尊重自然規律

童真丟失,很多時候是源於我們違背了孩子的成長規律。有一個著名的“爬梯實驗”,美國心理學家和兒科醫生阿諾德·格塞爾博士給自己的孿生兒子做了這樣的實驗性研究:哥哥從46周開始,每天接受10分鐘的爬梯訓練,連續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練地爬上5級樓梯。而弟弟到第53周時,即使有人扶着也不願嘗試爬梯,但第54周之後當他再看到樓梯時,卻能一直爬到樓頂端,並且不用旁人幫助。也就是說,弟弟到了某一時期,不用預先訓練,爬樓的成績和哥哥一樣好。這表明在某些方面,兒童的成長是受成熟機制制約的,人爲地提前訓練,效果往往不會更好。

另一個研究是美國北卡羅米納大學做過的一個實驗:把175個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由父母按一般條件進行教養,另一組從3個月開始進行早期教育。之後,每15個月測驗一次,他們發現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點。然而,並不能以此得出這種早期教育優勢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結論,因爲有些擁有這種優勢的兒童在進入小學四年級時,就逐漸喪失了這種優勢,而接受父母循序漸進地教養的孩子通常都趕了上來。

教育即生長,生長有着天然的規律,“爬梯實驗”等研究一次次告訴我們,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我們該做的僅僅是尊重這種規律。

名人名語

法國思想家盧梭: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前蘇聯心理學家列伊捷斯:兒童超過自己年齡的發展對於判斷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還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據,也不排除缺少早期發展,後來卻發生躍進的可能性。

哈佛大學兒科專家佈雷澤爾頓:絕大多數人都想培養最聰慧的孩子,而不是全面調教得最好和心情最舒暢的孩子。

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魯迅: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朦朦朧朧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慾望。

這些傻事,你小時候做過嗎?

1、下雨天轉雨傘。

2、對着電扇喊“啊”,聽顫音。

3、有街沿的地方一定要“走邊邊”。

4、踩別人的影子。

5、用吸管往水裏吹氣,還要按照節奏吹一首曲子。

6、用放大鏡聚焦太陽光,點着廢紙或火柴。

7、洗襪子時往襪子裏灌水。

8、吸筆帽、切橡皮。

9、吃完糖果把糖紙重新包好去騙人。

10、和小夥伴比賽水裏憋氣或者洗臉的時候自己在臉盆裏玩憋氣。

11、用化掉的蠟燭油玩指紋認證。

12、把塑料包裝紙上的氣泡全部擠破。

現在的孩子,童年幾歲終結?

據世界人口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每隔25年,溫帶地區孩子的性成熟年齡就提前一歲。目前,全球孩子的性成熟的平均年齡已經在12歲左右。

兒童普遍早熟已成當代社會之憂。美國最大兒童圖書出版商之一“蘭登書屋”英國分公司,曾對英國1170名有18歲以下孩子的父母展開調查,結果顯示,55%的人認爲現在孩子的童年時期11歲就宣告終結。

調查顯示,儘管成年人才可飲酒,仍有約75%的家長承認自己對“糾結的壓力”讓步,允許未成年兒童飲酒。16歲孩子的父母中,一半以上允許子女夜晚11時後回家,45%允許子女外宿異性朋友家,而參與調查者承認,他們在18歲前都被禁止這麼做。

此外,約75%的被調查父母承認子女對家長的權威毫不在乎,經常和他們對着幹。72%的受訪者認爲自己給子女自由度遠大於自己童年時得到的自由度。

不止是英國,兒童早熟已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人類的童年正在縮短。

最受歡迎育兒熱文
“被長大”的孩子童真何在
最萌寶寶趣圖
“被長大”的孩子童真何在 第2張
傻瓜育兒指南
“被長大”的孩子童真何在 第3張
疫苗接種攻略
“被長大”的孩子童真何在 第4張
童裝有獎調查母乳餵養:選擇正確的哺乳姿勢解讀決定寶寶性別的小祕密孩子吃飯問題多 九大禁忌需重視提高寶寶免疫力的10種食物準爸爸飲食決定BB是否聰明寶寶洗頭攻略 讓寶寶輕鬆洗頭髮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