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藝術培養 > 海歸媽媽:我爲什麼不讓4歲女兒上英語班,而是這樣做

海歸媽媽:我爲什麼不讓4歲女兒上英語班,而是這樣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幼兒說小編接觸了一位海歸媽媽,也是某中學的一位英語老師,她有個4歲的女兒。在說到到底是否應該讓孩子上所謂的英語培訓班,她的回答出乎意料之外:不建議上讓學齡前孩子上英語班。

海歸媽媽:我爲什麼不讓4歲女兒上英語班,而是這樣做

她跟小編說了自身的經歷。

5歲時跟一個老外學英語,在當時的年代算是非常罕見的。但漸漸地感覺到厭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玩的天性被剝奪,變成了一種每週一定要三次的任務式學習;上了初中後,學校有統一的英語教學,也沒見得自己的英語水平比其他同學好多少(據她後來當英語老師的幾年,也發現早期經過英語培訓的孩子,並不比那些沒經過培訓的孩子英語成績更優異)。

後來出國留學後,才發現自己的發音非常不標準,帶着印度口音的英語,也就是說當年的那個老外很可能是印度裔的英國人。想想當年學了1年多,日常用語學了不少,但停止後就慢慢荒廢了,因爲周圍缺乏英語的語言環境,雖然學校有英語課程,但跟真正的語言環境相差遠了。大學畢業後到了英國留學,沒3個月英語就說得崩溜崩溜的,但遺憾的是一直帶着討厭的印度音。

她得出這樣的結論:

1、沒有英語環境,上培訓班等同於浪費

很多英語機構都標榜着說3-6歲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也能提供以英語爲母語的外國老師,但從一個孩子的語言發展來說,語言敏感期針對的是母語,也就是說孩子每天接觸的都應該有英語存在纔算是母語環境,比如家庭中爸爸或媽媽雙方或單方長期固定說英語。而培訓機構每週幾個小時的學習,遠遠說不上是以英語爲母語的環境。沒有英語環境的學習,學了也是徒勞,反而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2、可能會因爲不標準的英語發音而難以糾正

社會的英語機構琳琅滿目,難免會出現以非英語爲母語的“歪果仁”,廣州某雙語幼兒園因爲出現非洲裔和俄羅斯籍的英語老師而引致家長的強烈不滿。因爲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幼年時期模仿的是不標準的英語,長大後想改過來就會很難。因爲幼年時期不標準的發音會讓孩子在腦袋裏形成深刻的印象,這種發音模式一旦烙下了記憶,長大後就很難糾正。而不標準的發音又會影響孩子的聽力和理解能力,最終不利於語言的學習。

3、剝奪了孩子愛玩的天性

歐洲曾經有一項針對把英語作爲第二語言的少兒學習者的跟蹤調查發現,從成年後的英語水平來看,7歲前開始學習英語的孩子和7歲纔開始學習英語的孩子,水平並沒有差距。如果家長不能給孩子一個長期性的英語學習環境,就不要剝奪孩子天性愛玩的童年。因爲任務式的英語學習不僅給孩子增加壓力,時間久了反而會讓孩子討厭英語,甚至增加孩子日後厭學的機率。

而這位海歸媽媽選擇這樣做:

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有趣
她將孩子的母語定義爲普通話,因爲這是中國孩子的大環境,這是明擺着的事實。平時孩子玩耍時,家裏會特意播放英語原版的兒歌 ,孩子的動畫片,她也選擇英語原版的,比如經典的迪斯尼系列動畫片。相比起上英語班,以這樣的形式接觸英語有趣多了,不僅符合年幼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還能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雖然沒有英語環境,但起碼不至於讓孩子生厭。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避免了發音不準的誤導;動畫片裏情景與語言的搭配,還能刺激兒童大腦的發育。對於孩子來說,只要在大腦中儲存了足夠的情景應對畫面,就能自然而然關聯語言,連中文翻譯都不用。就如同一個平時在家裏說方言的孩子每天看粵語電視自然就學會了說粵語一樣。這種方式能讓孩子記住一輩子。

幼兒說建議,不建議對6歲前的孩子是否上英語班一刀切。最大的原則是,孩子不反感不討厭並且家庭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上,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建議不要對培訓機構寄予太高的厚望以至於給孩子造成壓力。因爲除了語言的學習,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和外人接觸中也有利於孩子的社交發展。但如果孩子出現排斥抗拒的情緒,不建議家長再強迫,否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習熱情。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