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我爲什麼讓三歲兒子學英語?

我爲什麼讓三歲兒子學英語?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憨爸有一位14歲就出書的文豪朋友 - 伊姐,當她給自己孩子選擇英語啓蒙的時候,於學習和快樂之間,她也不由得產生了糾結,

到底是我們妖魔化了學習,還是我們神聖化了快樂?

伊姐經營了一個關於親子、生活和婚姻的公共號 - 伊姐看電影,在光影中分享人生的感悟!感興趣的話可以長按一下!^_^

(from 伊姐)

“我們妖魔化了學習,又神聖化了快樂。”——伊姐

* 當我們談論英語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最近跟閨蜜L和N聚會,N爲三歲的女兒選擇了一家專業的教育機構,每週的週六,她女兒會完全沉浸在英語氛圍的娛樂和學習中。L大叫,你太殘忍了,你的女兒纔多大啊!我就發誓過,一定要讓孩子有個快樂童年,我也不覺得孩子非要學英語,崇洋媚外。

我發現,當提到“學英語”,這三個字,很多家長腦海裏出現的是痛苦的背單詞、學語法和無休止的考級。

很多家長,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對英語是有潛在的抗拒心理的。因爲應試教育的那條路,把英語作爲一種手段和目的,完全站在了語言的對立面。可以說,很多說着一口流利英語的中產家長,也並沒有真的享受英語帶來的快樂。

我爲什麼讓三歲兒子學英語?

但英語在我看來是什麼呢?它從來不止於一種語言,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比如,我們中國人習慣把姓放在前面,把名放在後面,英語國家的正好跟我們相反,他們習慣把名字放在姓的前面。

因爲我們是文明古國,對祖先和出處很敬畏;美國人崇尚自由獨立,他們更尊重自己。

比如,英語按照事情重要程度描述問題——“I saved a boy who fell into water when I was walking alone”,中國人按照時間順序描述問題——我上午散步的時候救了一個落水兒童。

因爲中國人很含蓄,強調事物發展的過程;美國人很直接,強調結果和效率。

電影《西雅圖不眠夜》裏有一句經典臺詞——失去妻子的薩姆得到一份深情地勸說:真正愛過,才懂得怎樣再一次去愛,這是對愛的尊重。

但這跟中國人的觀念是不一樣的,“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我們會覺得,真正愛過一個人,內心再也容不下他人。

我爲什麼讓三歲兒子學英語? 第2張

語言規律裏,無處不在地包含着民族習慣、文化背景、思維方式。所以,學習語言,從來不是學習語言本身,學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只有語言,可以把這種方式,潛移默化成一種本能。

如果粗暴且不科學地把中文思維方式比作左腦,英文思維方式比作右腦,它們兩個沒有優劣之分,但我希望我的孩子同時擁有。這樣,未來他看待問題的時候,會多一個出處和選擇。

我爲什麼讓三歲兒子學英語? 第3張
*沒有錯的學習目的,只有錯的學習方式

現在談論讓孩子參與學前學習,是揹負巨大壓力的,動輒就會被“成功學、功利心和虛榮”這頂帽子壓垮。我認識很多父母,偷偷摸摸給孩子報私教,明面上,卻擺出一副我要給我孩子足夠快樂童年的樣子,生怕他人指責。

我不明白,什麼時候,學習和快樂已經如此對立?

到底是我們妖魔化了學習,還是我們神聖化了快樂?

我爲什麼讓三歲兒子學英語? 第4張

孩子的學習是天性。從他從努力把勺子準確地放進嘴裏,從他滿頭大汗協調雙腿踢出第一個球,從他字句不暢地第一次發表觀點,好奇促使他模仿,學習是一種本能。

開放的環境、充足的資源、良性的引導,是可以做到自然而然地捕捉和激發孩子的學習慾望的。

沒有錯的學習目的,只有錯的學習方式。

比如,你希望三歲的孩子學習英語,這個初心並沒有錯;但你逼他每天背多少單詞,多少天內看懂原聲英語電影,甚至考不到證書就打擊羞辱,你的方式錯了。

這就是典型的,作爲家長,教育的控制慾和控制力沒有匹配。

葫蘆現在三歲,我們引導學習英語的方式是看英語原版的《Peppa pig》,動畫片裏不斷重複的“This is my little brother George.”是他的口頭禪,我們也會每天從他看的動畫裏挑一句話,有意識地重複,給他模仿。

我們也下載了一些軟件,每天起牀時播放英語叫醒歌,多以簡單單詞重複的歌曲爲主,漸漸他也會哼唱幾句。

還有就是,我們夫妻倆也會在餐桌上偶爾用英語對話,這樣一些隱私爺爺奶奶就聽不懂,又激發了葫蘆想參與的熱情,一舉兩得。

我爲什麼讓三歲兒子學英語? 第5張
*教育的本質,只是爲孩子提供一種可能

有人會說,這一切理由,都是變相的“孩子我爲你好”。

不,強調付出感的“我爲你好”需要回報,但不論帶孩子學習什麼,包括英語,請不要強調回報;甚至,請不要苛求效果,這只是你自身經過思考後,提供給孩子的一個“可能”。

我們讓孩子去嘗試那麼多可能性,是爲了他們有朝一日評我們爲好家長嗎?這一天恐怕不會到來,參考一下現在我們對父母的種種不滿,以及,遇到任何困惑都可以扔進“原生家庭”這個大籮筐,我們很容易就會想明白——爲人父母,幾乎是註定會被用戶差評的一份工作。

父母的使命,不應該爲換回感激而存在——我們的努力,是避免因爲我們的不思考、不覺察、不作爲,孩子失去了另一種可能。

我爲什麼讓三歲兒子學英語? 第6張

寶貝,你學了一些英文,下次在三里屯吃飯,遇到很多膚色的孩子,也許你就不會猶豫,會毫無障礙地走過去跟他們一起玩玩具。

寶貝,你學了一些英文,也許心中就埋下了對某個原版繪本、某個外國電影中提到的城市或者故事的好奇,想去多一點了解。

寶貝,你學了一些英文,也許接納起印着英文的東西會容易些,儘管你不全懂。有個世界離你還遠,但那並不讓你陌生。

本文開頭的閨蜜N,她帶孩子去學英語,也是提供一個這樣的“也許”,提供讓“英語”成爲孩子去了解、適應和做選擇的一份參考。

我爲什麼讓三歲兒子學英語? 第7張

我將來也會做這種選擇——葫蘆真的學得很不開心,我可以退回來;嘗試後發現,他開始學習的這個階段不適合,我可以退回來;他獨立思考後,堅決表達不想多學習一門語言的決心,我也可以退回來。

但我不允許自己從沒帶他進去過。

所有的故事,一旦開始,就會有延綿不斷的後續,可能會停頓、可能會退後、可能會反覆,但如果沒有開始,故事本身都不存在。

我爲什麼讓三歲兒子學英語? 第8張

我很喜歡一句話,命運命運,家長給出了命,孩子走完自己的運。這命,不僅是說財富、地位、學識,而是父母給孩子提供了多少可能,讓孩子有了多少選擇。但孩子有沒有理解,不是我們該要求的東西。

我去做那麼多,只是想放多幾把未知的鑰匙在你的手裏,你去碰碰運氣,開開不同的門,感受一下不同的風景。

這就是,爲什麼我會讓孩子學英語的全部原因。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