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犯錯了怎麼教育 正確引導十大技巧

孩子犯錯了怎麼教育 正確引導十大技巧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由於年歲小,不懂事,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犯錯,家長見了容易動怒去懲罰孩子,但殊不知,懲罰是有方法的,是有講究的,方法不得當教育就會適得其反,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犯錯了怎麼教育呢?

一、孩子犯錯了家長怎麼做:

一、緩一緩
  孩子的缺點錯誤,有時會使師長十分惱火,如果在氣頭上批評孩子,難免會有一場“暴風驟雨”,這樣會使孩子恐懼、緊張,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這是對幼苗的摧 殘,有害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此時,最好緩一緩,先讓自己的火氣消一消,等心平氣和了,情緒消沉了,再選擇恰當的方式和語言去批評教育孩子。

二、問一問
  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是非曲直,不要錯怪孩子,不要冤枉委屈孩子。要以商榷疑問的口吻婉轉地詢問,放下師長的架子,以平等民主的關係進行調查、瞭解事情的真相。若用簡單粗暴壓制的方法,強硬的口氣,非但問不出真相,反而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三、選一選
  選擇合適的時間、場合批評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愛護孩子的自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在融洽的氣氛中,孩子心境愉快時,輕鬆愉悅,樂於接受批評。而不分時 間,不分場合地嘮嘮叨叨,或者當着衆人的面批評訓斥孩子,不但孩子接受不了,而且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有辱孩子的自尊和人格。

四、辯一辯
  孩子犯了錯誤,要允許孩子爲自己辯白,做師長的要沉住氣,靜下心來,聽孩子說心裏話,從而瞭解孩子的心態、觀點。不要板着臉,瞪着眼,擺出一幅嚴肅的面孔, 說些過頭的話,而要留有餘地。要讓孩子把話說完,允許爲自己辯解。因爲孩子雖小,但他們有獨立的人格尊嚴說的有理,應予讚賞、肯定:說得不合理,可以進一 步交換、辯解。這樣,不僅可以使孩子與師長之間的交流增多,距離拉近,而且可以在辯解過程之中使孩子認識自我,校正自我,完善自我。

五、導一導
  素質高的師長,當孩子犯了錯誤,不是像公司經理對犯錯誤的屬下那樣一味地指責、訓斥,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顧問一樣,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誘導、啓發孩子,精 心地反思,弄明白自己爲什麼犯了錯誤,找出內在的和外在的因素,今後應該如何改正。這樣,孩子在家長的“顧問”下,認識錯誤、改正錯誤、解決自身問題的能 力就會大大提高,使“失敗的收穫”大於成功所得,使幼苗健壯成長、拔節。

六、激一激
  每一個孩子的好勝心都很強,他們都有表現自己價值的心理要求。尤其是他們犯了錯誤時,更需要師長的理解和鼓勵。這些孩子身上那不易被人覺察的潛能一旦被激 發,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成功。反之,如果此時師長予以輕蔑、冷落,他們身上的種種潛能將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殆盡。因此,師長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可以用激 將法,使孩子改正缺點,並且適時運用激勵的手段,把孩子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孩子犯錯了怎麼教育 正確引導十大技巧


二、孩子犯錯家長切勿犯以下忌諱:

最忌諱之一:亂出手--皮肉之苦最傷孩子自尊

5歲的宣宣彈琴時表現出極大的隨意性,老師講過的正確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腦子裏沒有留下絲毫的印跡,彷彿從來就沒有學過似的。媽媽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親自示範,可宣宣擺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態度,在琴凳上扭來扭去,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沒過兩分鐘又嚷嚷着累了要歇會兒。

錯誤批評:
內心的怒氣終於衝破了忍耐的底線,媽媽一巴掌揮了過去,宣宣的手背頓時就紅了——說服教育升級爲武力懲罰。
留下的傷痕:
從根本上說,武力懲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使雙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繼續下去的學習中途擱淺;在父母的拳頭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敗塗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對所有的批評刀槍不入,那可真是兩敗俱傷。
它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你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和他周圍的人——對暴力行爲的模仿是輕而易舉的。由於父母的壞榜樣,孩子在獨立面對自己和小朋友的衝突時,頭腦中的第一反應就是“先下手爲強”。

“剪枝”有方:
媽媽此時不如使用“表揚式的批評”方法,去發現孩子的點滴長處,先褒後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這一遍強弱感覺掌握得不錯”,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樣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點,速度如果再放慢一點會更好。來,我們來試一試,我想宣宣一定沒問題!”孩子需要在比較和實實在在的誇獎中發現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點成績,她會有信心糾正自己的九個錯誤;相反,父母對孩子的一個錯誤採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會毫無心情保持自己的九個優點。

孩子犯錯了怎麼教育 正確引導十大技巧 第2張


忌諱之二:大聲嚷叫--失控的情緒難以給孩子正確引導

陶陶每天都把家裏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畫筆、畫紙攤滿了桌子,牀上也堆着他的各種小玩意兒,自己最喜歡的書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時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沒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觀。

錯誤批評:
屋內的一片狼藉點燃了媽媽心中的怒火:“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從哪兒拿來的東西玩完了還放回哪兒去。你就是不長記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們扔掉!”說着假裝把孩子最心愛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陣急風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傷痕:
不是你的嗓門越高就越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聲調和結果往往成反比;並且大喊大叫使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尊嚴的存在,也把你的修養咆哮得無影無蹤。如果大人孩子都發脾氣,批評很有可能會升級爲哭鬧和打罵,教育的效果抵消爲零。而且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媽媽嘴上說“扔掉”,但是手上卻沒有真正“扔掉”,媽媽的威信也由此喪失。

“剪枝”有方:
心平氣和地批評孩子,有助於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也能達到批評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氣,讓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難養成的習慣,媽媽應該對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東西就鼓勵一下。孩子被媽媽的肯定激勵着,會慢慢學會獨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最後大家知道了吧,平日裏大家最習以爲常的做法其實被證明都是不正確的,正確的方法有助於引導和教育孩子,所有父母都要認真的學習下,對將來孩子的成長髮揮這關鍵的作用,不要讓一失足成千古恨,這種低級錯誤發生在我們的下一代。

孩子犯錯了怎麼教育 正確引導十大技巧 第3張


三、孩子犯錯誤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十大技巧:

1,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爲的後果,但仍要爲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並勇於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並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他將受到加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孩子誠實、負責的性格。

另外,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應,否則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後就很難保證實施的有效性。

2,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爲了孩子的良性轉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爲。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爲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爲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3,要依照規則進行懲罰

家長應和孩子協商制定一個獎懲規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後將受到什麼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當孩子犯錯後,家長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衝動而隨意懲罰孩子。若是孩子以後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5,罰了又賞要不得

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家長中的一方認爲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繫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6,及時懲罰莫遲疑

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儘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爲,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7,最忌諱諷刺挖苦

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範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爲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髒話時,自己也“出口成髒”,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8,點到爲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爲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着家長的意思,爲了早點結束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爲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爲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於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爲止。

9,就事論事莫牽連

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鹹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瞭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10,事後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着教與被教的關係,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將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後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爲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並不等於他已明白事理,並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纔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