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作業該不該陪伴?看哈佛爸媽怎麼做

孩子作業該不該陪伴?看哈佛爸媽怎麼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作業該不該陪伴?看哈佛爸媽怎麼做

當前,學業的競爭,讓父母們焦躁,孩子的成績牽扯着父母的心。而陪伴孩子寫作業已經成了許多父母,特別是媽媽的一項重要任務。從幼兒園的手工到小學的生字,再到初中的補學課程,甚至孩子上了高中,即使是輔導不動孩子了,也還要一直陪着孩子把作業做完,纔會放心安穩睡覺。

父母好辛苦!但一些孩子的學習成績卻並沒有因爲父母的陪伴而有起色。有些孩子甚至得了做作業依賴症,媽媽不在身邊,就不去寫作業,不會寫作業。自覺學習,自我負責的意識難以樹立,被動學習使得這些孩子在學習上成了斷不了奶的孩子,無法自我奔跑。

作爲教育工作者,因孩子作業問題,前來詢問的很多。這讓我想起前不久採訪了哈佛畢業的男孩孟雨晴的爸爸和笑笑的媽媽,他們的教育方法,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啓發。

孩子作業該不該陪伴?看哈佛爸媽怎麼做

他是怎樣看待教育中孩子和父母的關係的呢?

他這樣告訴我們:“馬拉松隊員比賽的時候,他前面有個引領人。這個人既不能靠他太近,也不能在他旁邊,而是需要一定的超前量。如果引領人擋了跑步人的路,或者跑步的人根本看不見引領者,或者引領人過來具體指導跑步人,都會影響選手的發揮。做到既不影響跑步速度,又能保持一定距離的引導,是引領者的責任。”

這個引領者就是父母,那個跑步的人就是孩子。


人生是個馬拉松,孩子在馬拉松的最初,就必須學會自我奔跑。

從一年級開始,他們從來不請老師爲孟雨晴補課,父母只給予適當的輔導。他們告訴孩子,在家裏,爸爸、媽媽、孩子都有各自的責任,都要唱好自己的角色。如果想當好學生?就自己去定位,去努力,去發展。要什麼樣的成績,什麼樣的未來,想怎麼樣發展,所有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都由孩子自己來決定。

孩子作業該不該陪伴?看哈佛爸媽怎麼做 第2張

他們在教育的初始,就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的責任只是引導。

雨晴一二歲開始講話,待孩子有基本的語言能力後,他就啓發孩子,一天至少問三個爲什麼。他告訴孩子,可以問任何問題,所有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所有身邊發生的事情,問出來就要表揚,如果有本事問倒爸爸,問倒了,就有大大的獎勵。

就這樣,他用自己的方式,通過引導孩子學會觀察思考,讓他感知學習的樂趣,養成學習的興趣,也在孩子的心底安裝了永不停歇的發動機。或許,這比僅僅陪着孩子寫作業,要管用的多,也有效的多。

同樣,哈佛畢業的笑笑,他的媽媽燕子也同樣堅持這樣的理念。她說,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持久的比賽。賽的不是上更好的大學,而是人生需要的健康和愛心。即便是拿到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不過是在馬拉松賽跑中取得了一個相對好的站位而已。


她看到身邊很多國內來的華裔媽媽們,爲了讓孩子不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一直非常辛苦地陪讀着,讓孩子承受着重壓,也讓自己始終處於緊張的狀態。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這樣,她希望孩子既要跑起來,也要有足夠的能量堅持下去。

孩子作業該不該陪伴?看哈佛爸媽怎麼做 第3張

這樣的理念,讓燕子對孩子教育一直立足於長遠,一直落腳於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長。孩子上學了,他們放棄了離家不遠,入名校率特別高的私立高中,讓孩子上了自己小區的公立學校。笑笑學習期間,燕子從來沒有過問過孩子的考試成績。她一直認爲,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或許有人會說,你介紹的是哈佛爸爸媽媽,他們的孩子個個聰明,當然不用陪伴。我們的孩子沒有那樣高的智商,也沒有那樣好的自覺性,我們不陪,她(他)的成績就會一落千丈。

孰不知,這正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永遠的陪伴,就不會有真正的獨立。不會去啓發孩子的思考和興趣,孩子就永遠缺乏自我前進的動力。

當然,在這裏,我們不排除孩子智力因素的差異,但是人類的智商呈現正態分佈,就是兩頭小,中間大。大部分人的智商都集中在80—120之間,人與人的智商差距不是很大,真正的差異就在於後天大腦的開發和引領。大腦的潛能無限,或許正是由於每個父母挖掘方式和引領方式的差距,才造成結果的天壤之別。

孩子作業該不該陪伴?看哈佛爸媽怎麼做 第4張

誰就敢肯定自己的孩子一定就沒有上名校的智商!?真正差異的或許是父母的智慧和用心。也許兩個哈佛父母輔導孩子的例子,我們不能照搬照抄,但他們教育孩子的理念一定會對我們有所啓迪。

教育的本質不是塗抹,而是發現。真正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爲自己。每個孩子都有潛藏在身體裏的心靈密碼,父母要做的,就是給予合適的環境,給予恰當的引領,等待孩子的天賦發芽,讓他學會自我成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