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教育的智慧,就是讓孩子快樂的順其自然成長,遠離悲哀!

教育的智慧,就是讓孩子快樂的順其自然成長,遠離悲哀!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的智慧,就是讓孩子快樂的順其自然成長,遠離悲哀!

特別喜歡梁啓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每每誦讀起來,心中忍不住的激情澎湃:“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與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關係很大;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成敗與否,又與每個家庭的教育息息相關。而家庭教育的成功無外乎幾點:親子關係充滿信任且融洽;既照顧了孩子的聰明才智,又關注到了孩子的善良品性;讓孩子有信心面對未來所有的一切,自信且洋溢着智慧的光輝;有勇氣面對所面臨的所有失敗挫折。

但現行家庭教育中,有幾個至關重要點值得商榷:

第一:孩子的表現中“乖”與“不乖”是否能夠決定孩子的未來?

現在很多家庭教育中,把孩子的“乖”體現爲孩子聽話,按照家長或者老師既定的要求做事。其實,孩子聽話與否,乖與不乖,並不能夠成爲判定一個孩子的標準。不聽話的孩子並非不乖,聽話的孩子也並非真的很乖。

這裏作爲家長要能夠明白孩子的天性與身心發展特點,隨着他們逐步的成長,他們會建立自己的世界觀與知識架構,同時也有自己看世界與判斷世界的能力。尤其是生活在信息化如此發達的社會中,孩子每天吸收到許多的信息,對人對事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這種想法往往是充滿活力與跳躍性的,也許與成人的思維並不吻合或者正好相背離。如果家長非要用“聽話”和“乖巧”來衡量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而且會本末倒置的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從小失去創造性,變得唯唯諾諾,謹小慎微。難道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好孩子嗎?而往往恰恰是這些好孩子,抗壓能力與抵抗挫折的能力相對比下來比較弱,甚至習慣於躲到成人的背後樂享其成。這難道不是教育上的悲哀嗎?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作出決定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這一研究說明,反抗行爲強的孩子,長大易有堅強的獨立意志,而這一點正是我們想要孩子們具備的素質。

教育的智慧,就是讓孩子快樂的順其自然成長,遠離悲哀! 第2張

第二:孩子面對“誇獎”與“批評”的態度最值得家長警醒。

在賞識教育深入人心的時代,很多家長會說自己的孩子識“誇”不識“吵”,往往“誇獎”會讓孩子更加進步向上,而一旦受到“批評”,就會情感受挫,悶悶不樂或者一蹶不振。所以很多家長會跟在孩子身後,儘可能的誇獎孩子,從細微處發覺孩子身上的優點和亮點,絞盡腦汁的讚揚孩子以方便孩子能夠更好;甚至和老師溝通之時,也再三請求老師對孩子格外照顧,多誇獎其優點,方便孩子更好的發展。

其實這種現象對於孩子來講並不是一件好事,畢竟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將要面臨的是各種殘酷的競爭與真實的現狀,沒有人會像父母一樣一直在後面用賞識的眼光盯着他、鼓勵他。所以“誇獎”與“批評”對於孩子來講是同樣需要面對的問題。甚至於面對“批評”的時候,孩子如何能夠快速的調整自己心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或者能夠彌補自己的不足很重要。這種強大的心理是需要家長對其進行專門的訓練,而不僅僅讓孩子沉溺於“誇獎”中。

孩子順其自然的成長,一定會面臨形形色色的問題。不同的家庭教育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也會讓孩子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不管未來如何,他們都會遭遇到各種誇獎和批評,正確的面對它們,冷靜的判斷它們,勇敢的挑戰它們,最終才能夠讓自己變得強大,無堅不摧。只有如此,才能夠讓孩子快樂的成長,遠離悲哀。

第三:孩子的心胸裏“謙遜”與“驕傲”如何能夠平衡發展?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讓人落後”這是一句亙古不變的真理。但現在如此競爭的時代,孩子們僅僅謙遜或者過於謙遜對於他們的發展並非好事,而一味的驕傲或者目空一切的驕傲也將會成爲他們成長中的致命制約力量。所以,如何平衡“謙遜”與“驕傲”的關係,也是現在孩子們要面臨的問題之一,同樣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方向。

讓孩子有足夠的眼界去看世界;有尊嚴、自由的成長;有悲天憫人的覺悟;有煮酒論英雄的氣魄,是我們想要孩子具備的基本素質。而事實上我們的孩子卻總是不自覺的被禁錮在理論知識的增長上,埋沒在無窮盡的題海中;家長張口閉口也是學校、老師、作業等等,孩子哪裏會有博大的心胸來裝無窮的理想?成績好就是英雄,值得驕傲;考試差就是差生,只能灰溜溜參與補習……事實果真如此嗎?

孩子要適合家庭教育,也要讓家庭教育適合孩子,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可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大多數家長使家庭教育與學校的關係變爲單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圍着學校轉,結果卻犧牲掉很多培養孩子品質的機會。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讓自己有一片發揮的天地,自己學會承擔結果,知道平衡得失取捨撿的關係。

于丹老師在談及家庭教育的時候說:

“山坡上開滿了鮮花,但在牛羊的眼裏,那只是飼料。 ”我們今天並不是鮮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我們越來越失去了一種審美的眼光,而把這個世界看成是同一種功利標準的篩選。我們越來越成功了,但是我們失去了成長的力量,失去了那種在漫山遍野的鮮花中漫步時心靈上的愉悅。“成功”,或許是一個評判人的標準,但只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標準。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套綜合、多元的標準體系。一個人,只要生命能成長,就一定有未來。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對料事如神的老酋長很不服氣,有一天他捉了一隻剛孵出來的小鳥放在身後,問老酋長:“我手裏的小鳥是生還是死? ”他想,你要說它是活的,我手指一捻就掐死它;你要說是死的,我手心一張就讓它飛起來。憑什麼你說的都是對的?我一定讓你錯一回!結果,那位睿智的老人只是寬容地一笑,他說:“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

這是一個好故事,它關乎生命的成長。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所有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長。

而教育的智慧,就是讓孩子快樂的順其自然發展,遠離悲哀!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