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不慌不忙,這樣管理“磨蹭”小孩

不慌不忙,這樣管理“磨蹭”小孩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的孩子特別磨嘰,磨蹭的不行,每次出門前,得好幾道手續才能出門。經常一頓飯也是,要吃上半天才行。催促、提醒再多次好像也沒用。這樣的孩子以後長大了,會不會同樣動作慢,愛拖延?

不慌不忙,這樣管理“磨蹭”小孩

父母們的擔心到底有沒有道理?孩子們又爲何愛拖拉?爲了尋求答案,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幅四格漫畫:

不慌不忙,這樣管理“磨蹭”小孩 第2張

漫畫講的是:寶寶在睡覺,媽媽在門口喊:“起牀了,快起牀”,然後就趕緊給寶寶準備好毛巾、水、牙刷,讓寶寶開始自己洗臉、刷牙。接着又把早飯準備好:“快喝奶了、吃麪包了”,最後抱着孩子急匆匆地趕上了校車,終於鬆了一口氣:“終於趕上了”。

這個漫畫只反應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從中我們卻能窺見不少孩子變得“拖延”,原因何在。

下面,我列出了孩子拖延的幾種常見原因,原因分析裏,同時也給出瞭解決辦法,供父母參考:

不慌不忙,這樣管理“磨蹭”小孩 第3張

別用成年人的速度去要求孩子

▌孩子本來就慢,建議給孩子一個合理的“節奏”刺激

孩子從3歲到7歲,其實一直在“長腦子”。

所謂的長腦子就是在增加腦容量,增加刺激連結,讓大腦皮層的面積不斷增大,大腦皮層上的連接不斷的增多。

這之後,孩子纔可能兼顧很多方面,當大人對他提出一些要求的時候,孩子才能很快給予反應。而在這之前,孩子的所有拖拉,跟成人的“拖延症”是完全不同的。

孩子越小,做事情的時候越慢。催促沒用。孩子的生理限制,他們是快不了的。他們需要“慢慢”地去長大。

相反,催促多了,要麼給孩子帶去無助的感覺,讓孩子反覆體驗到挫敗:我好像很難達到父母的要求。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讓孩子變得逆反。

最好的做法是,利用更巧妙的辦法,給孩子輸入“短頻率和快頻率”的刺激。

這是什麼意思呢?

比如說,每天早晨起來的時候,我們都可以跟孩子說的是這樣的一個語言信息:“寶貝,看我們兩個人誰穿衣服穿的最快;寶貝,看我們兩個誰先到達洗手間去刷牙;寶貝,看我們兩個……”

就是當你跟孩子有這種比賽或者競賽關係的時候,孩子就真的能意識到了時間的緊張,並且心甘情願地想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速度。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這種想要變得更好的意願,他一定會自動變得更快一點,試圖要去戰勝你。

所以,如果跟孩子玩兒這種遊戲,要更多讓孩子贏,父母適當示弱,並給予孩子及時鼓勵。

那,如果有孩子不吃這一套呢?

比如孩子的確氣質類型本身就比較慢。你說跟他比賽他也快不起來,那麼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放低自己的節奏,陪伴孩子一起去做某件事。因爲很多生活習慣方面的事情,比如穿衣服、洗漱等,大人不教孩子孩子是不懂得如何更有效地做好的。

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用語言進行鼓勵:寶貝,媽媽相信你能做好的,一步一步來。中間可以再提醒孩子:哦,已經完成多少多少了,嗯,媽媽一定能夠很快看到你完成的。

即不催促,但是過程中,給孩子一個節奏,他就能慢慢地按照大人的節奏去努力。等到再大一點,他慢慢的就快了。

孩子再大點,還可以帶孩子一起製作一個“時間表”,和孩子一起學習時間管理。

簡言之,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就是在不斷地長大腦、完善大腦內連接的時候,你就一定要給他這種不停的刺激——不是用語言催促,強迫孩子跟上自己的節奏,而是要有效刺激,並給孩子時間讓他去重複。

不斷的去重複相同的行爲,而且是在短頻率和快頻率下去重複,慢慢地孩子大腦內的連接就穩固了,孩子也就記住了。

不慌不忙,這樣管理“磨蹭”小孩 第4張

包辦替代,會讓孩子懶得快起來

▌父母做太多,孩子疲沓了,請減少對孩子的包辦

第一種方法,適用於一般情況,但也有些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好像不僅僅是“拖延”,還有一種惰性在裏面。這在大孩子身上尤其明顯。

大人在,還能收斂一些;大人不在,就完全懶散,不能自我管理。

這其實跟父母包辦過多的教養方式有直接關係。上面那幅四格漫畫中的故事,其實就講的這種情形。

人都有一種慣性,或者叫惰性傾向,孩子也不例外。一樣,一個習慣了媽媽提醒起牀的孩子,鬧鐘都省了。因爲,他已經對媽媽的提醒形成了依賴性。

所以,很多拖延的小孩,其實就是父母一手培養出來的。

父母做的太多應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導致孩子不做主動加工,只做自動加工。彷佛每天上學、起牀睡覺、吃飯穿衣、學習愛好,所有這些,都是和孩子自己無關的事情,反倒是父母的事。父母介入的多了,那依賴父母也挺好。反正,他們好像什麼時候都會在。

針對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區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該父母幫忙的事,父母幫的事情,該幫到什麼程度。

比如,吃飯就一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該做的,是做飯,規定好吃飯的時間與地點,定好規矩後,其他交給孩子。比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早期父母可以適當教孩子如何做,但後面就應該立好規矩,由孩子自己去做而不是代勞。

不慌不忙,這樣管理“磨蹭”小孩 第5張

情緒好了,動作就快了

▌孩子體驗到的消極情緒太多,感到害怕和受挫才拖延,請放鬆,並給孩子足夠的信任

一位媽媽曾經問:

我家孩子現在六歲,我就感覺他有點不自信。每次他回答問題,或者我們或者是老師提的,他明明答對了,但是再第二遍再問他的時候,他就要麼改了要麼就是搖頭說不知道。我想問這怎麼辦?而且,現在他幾乎每天上學都會遲到,總是磨磨蹭蹭的,我都拿他沒辦法了。

在深入聊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問題。

每天孩子幼兒園放學後,媽媽都會像是審訊一樣地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玩兒得怎麼樣啊?跟小朋友好不好啊?老師表揚誰了?孩子就會一五一十地回答。比如孩子說,老師今天表揚了自己。媽媽都會反問道:是嗎?

孩子一下子就猶豫了,迴應媽媽道:啊。

我當時問,你爲什麼要問孩子第二遍呢?媽媽說,有時候就是想要確認下,我就是感覺他不堅定。

這位媽媽明顯對孩子不信任。

她希望掌控孩子的一切,尤其她不相信孩子會很好,很乖,不惹事。媽媽偏於消極和不信任的習慣性迴應方式,給了孩子一種強烈的暗示:你可能不那麼好。

正是媽媽一次又一次對孩子的懷疑,讓孩子無法體驗到快樂、積極的情緒,反而有種莫名的恐慌,導致孩子不喜歡去幼兒園。因爲,一旦去幼兒園,他就要承受的那種無助、消極的壞情緒的折磨。

我們可以試想,在工作的過程當中,有一個領導在你頭上就經常問你,你這做得對嗎?你再想想?你沒有更好的方法嗎?你真的做好了嗎?如此,你真的有一天會懷疑自己。何況是自我評價還遠不完善的孩子。

所以,我給這位媽媽的建議是,在生活當中把那些遲疑的語氣、問號,都變成驚歎號,如:“是的,老師表揚你了,挺好的!不錯呀!”“因爲什麼事表揚的你啊?這件事你做得確實很好!”重點是,媽媽給予孩子的迴應,一定要傳達出驚歎、肯定的意味。

不少孩子有這樣的情況。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常常會有消極情緒,有迴避一些事情的跡象,那麼就需要考慮,是不是你給孩子的信任太少,你傳遞給孩子積極的東西太少了。

孩子之所以回答問題遲疑、去上學要磨蹭,就是因爲害怕。

害怕什麼?負面的壞情緒。

這一點也再次告訴我們,孩子們生來就是嚮往美好、渴望正向生長的。只是我們缺乏對他們的信任,有意無意中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構建,給孩子的成長帶去了不該有的阻礙。

不慌不忙,這樣管理“磨蹭”小孩 第6張

有時孩子的拖沓,是故意跟父母對着幹

▌父母太專制,孩子在對抗,請降低對孩子的期待

我有一個朋友,吃飯特別慢。也不是一口飯她需要嚼的次數比別人多,而是吃飯的中間,她會停下來,做點別的事情,歇一歇,然後再繼續吃。別人10分鐘能夠吃完的飯,她一般都要一個小時左右。

她告訴我說,已經習慣了。小的時候,父親對她特別嚴。尤其是在飯桌上,規矩特別多。不許剩飯,不許挑食,不許邊吃邊玩等。

可是很奇怪,爲了吃飯的事兒,父女倆“鬥爭”了近二十年直到自己出嫁,最終父親也沒能贏。

我跟她說,其實她是享受那種與父親鬥爭的感覺。那樣,會讓她覺得有力量。

我遇到過一個父親,是數學老師。他對兒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尤其希望孩子數學方面的學習,要有不錯的表現。孩子寫作業,他有時間就會陪着。尤其是孩子寫數學作業的時候,他必定要親自監督,寫完了還要嚴格檢查。有意思的是,這孩子的數學一直是最差的一個科目。

到最後,孩子對數學達到了厭惡的程度,一道很簡單的題目擺在面前,他就是遲遲不能下筆,大腦習慣性地空白。

其實,孩子不是真的討厭數學,他討厭的是父親對待自己的監控模式。後來父親放鬆了對孩子的監督,嘗試與孩子好好溝通。在親子關係得到了有效改善以後,孩子對於數學的無感困境,竟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所以,如果你對孩子逼的太緊,而且發現你逼的越緊,情況變得越糟糕,那就需要想一想,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上述常見的四種孩子“拖延”,簡言之,問題都出在父母。

甚至可以說,“拖延”二字本身就是不客觀的,它是我們往孩子身上貼的一個標籤而已。

所以,要養出優秀的孩子,就要先尊重孩子。爲此,我們需要不斷學習,逐漸去讀懂孩子的發展階段和需求,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加從容地去陪伴孩子成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