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吼罵孩子或許管用,可我偏偏不想再吼

吼罵孩子或許管用,可我偏偏不想再吼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一次打罵孩子,是在兒子兩歲多的時候。那時候我工作忙,兒子由老人帶,當terrible two 到來時,我沒有心理準備。病急亂投醫,我也匆忙補看了一些育兒書,結果非但沒找到高效的捷徑,反而是加重了焦慮。我清晰記得在某一次出差等航班的無聊時刻,被一本書的封面吸引:《三歲決定孩子的一生》。我買下此書一口氣看完,然後整個人都不好了:我的兒子已經兩歲多,他的人生已經毀了大半!

回到家裏,我開始依葫蘆畫瓢給孩子定規矩,熊孩子卻屢屢違規,好言相勸不行,便開始用“吼”,剛開始還是挺有效果,吼到50分貝孩子就收手,然後漸漸的下一次要提升到60分貝,80分貝,但孩子也漸漸學會了對我咆哮。

當兒子第100次亂扔玩具時,我狠狠打了他的手心,他開始嚎哭,我心煩意亂把把他關進書房叫他“反省”,兒子膽小怕黑,哭得聲嘶力竭,我卻鐵石心腸不開門。

總之,每一次以吼罵開始的母子衝突,雙方都死傷腦細胞無數。兒子經常哭得筋疲力盡,就直接掛着眼淚睡着了。

我現在也回頭反思,爲什麼當初努力很多,也看書學習,最終還是選擇重回最簡單粗暴的育兒法?

美國心理學博士,“平和式養育法”倡導者勞拉.馬卡姆女士說:“育兒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你努力了,卻依然會受挫,這時候,潛意識的‘惰性’可能會使你放棄繼續努力。”

“但是,吼罵絕對不好,這個研究結論已經非常明確”,勞拉博士強調說。

首先,許多實驗證明,人在生氣時,身體裏會產生毒素,危害健康。

美國《科學雜誌》(《AmericanScience Magazine》)登了一個真實案例:一個媽媽早上五點半給孩子餵奶,喂完奶之後這孩子就死了,然後送到醫院解剖檢查,發現孩子是奶水中毒死亡。醫生追查這個媽媽吃了什麼,發現沒吃什麼不好的東西。最終媽媽回憶起,早上五點鐘跟丈夫吵了架,五點半餵奶,奶水裏有毒。

另外還有衆所周知的“吹氣實驗”,據說平和的人吹出的氣凝結的晶體是無色的,生氣的人吹的氣凝結後卻有奇怪的顏色。

這種報道相信大家沒少見,卻多被當作天方夜譚,以爲離自己很遠。

兒子3歲那年,我參加單位常規體檢,果然就查出一個小腫瘤,雖然確診爲良性,我卻像是捱了一悶棍。主治醫生親口叮囑要放寬心態少生氣,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改變呢?從此我下定決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算爲了苟全性命!

可是被我罵過吼過的孩子,身體裏究竟產生了多少毒素?會不會影響到他的一生?

時隔多年,當我終於學會心平氣和時,那些夾雜着嚎啕哭聲的吼罵孩子的場景,依舊時不時在我腦海裏回放,這是我一輩子痛之悔之的陰影。抱歉我的孩子,但願不要成爲你的陰影。

另外,專家一致認爲:吼罵或懲罰,所帶來的管教效果是短期的,具有欺騙性的。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膽怯或者虛僞討好,會喪失自我激勵的能力,更可能學會“以暴制暴”。

吼罵孩子或許管用,可我偏偏不想再吼

“正面管教”倡導者簡.尼爾森博士說:“是什麼讓我們以爲,想讓孩子做得更好,首先要讓他感覺很糟?”

我們可以在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做得更好。這不是神話!曾經壞脾氣的我可以做到,大多數父母應該也能做到。

只要你肯學習,長期的孜孜不倦地學習。哪怕遇到“挫折”,也應該當成我們繼續努力的鞭笞,而不是懶惰放棄的藉口。

比如學習育兒理論,就應該全面系統地學習,要了解整個理論體系的全貌:不同的時代背景,家庭背景,年齡階段,性格特徵(父母和孩子的),分別對應着不同的養育方法——這是一個巨大的網絡矩陣,你瞭解了全貌,才能找準自己和孩子的座標。

只讀過幾本成功個案式的育兒書是不夠的。因爲這類書的作者只把自己的一個孩子養育成功(極可能孩子本身就有很高的天賦),當你把書裏介紹的“獨門祕笈”應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時,往往不起效,反而會加重焦慮。

真正的好書,是建立在人類學、心理學、醫學、教育學等權威理論基礎之上的,並通過海量的“臨牀研究”之後得出的理論精華。

今天,華川給大家推薦幾本讀過的好書,也是這些書,驅散了我的焦慮,能讓我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育兒問題。

育兒百科類

1、《育兒百科》

作者:松田道雄,日本知名小兒科醫生。

這本書類似一本育兒詞典。從嬰兒誕生前一直寫到孩子上小學,以孩子的年齡段爲單元劃分,詳細介紹給個年齡(或月齡)孩子餵養方法,環境,異常情況,集體保育等,詳細解答了育兒時遇到的各種問題,父母只需閱讀孩子同年齡段的部分即可,使用方便,實用性強。

2. 《斯波克育兒經》

作者:本傑明. 斯波克(1903-1998),美國兒科權威,醫學博士。

全書分爲發育、飲食營養、精神健康、行爲培養、學校教育、安全等六大部分,針對育兒最新研究成果設立了全新的章節,還對母乳餵養、兒童常見疾病、免疫、行爲和心理障礙、意外傷害等內容進行了更新和補充。

家庭教育類

1、《正面管教》系列

主要作者爲美國教育學博士尼爾森編著,倡導的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這個系列衍生出來叢書有幾本:《正面管教A-Z》問答式的解決方案,《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3~6歲孩子的正面管教》,《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

2、《父母平和 孩子快樂》系列

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勞拉.馬卡姆。倡導“平和式教養法”以及“父母和孩子並重”。

相關著作有:《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勞拉博士有問必答》、《平和式教養法.多子女篇》

心理學類

《兒童教育心理學》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兩本書的作者都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得勒心理學也是“正面管教”系列著作的理論根源,但文字稍微晦澀,需要有靜下心來慢慢讀。

本次推薦三類書籍,難度是逐步遞增的,每一類只推薦了兩種書,如果大家時間有限,可以在每個推薦裏 “二選一”即可。

閱讀不能囫圇吞棗,光看不練也遠遠不夠。這些書裏有很多日常教養的案例,你可以對照着進行實踐,這樣更有助於加深理解。

比如昨晚,我3歲的女兒,因爲被阻止玩媽媽的眼鏡而發脾氣。有了那些家庭教育和心理學書籍的閱讀基礎,我可以透過孩子的行爲表現,去參透他大腦內部深層次的動機:

(1) 她很好奇

(2) 她不知道摔壞的後果

(3) 她此刻的注意力,全被這兩片玻璃吸引

當我明白孩子不是故意犯錯,我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接納孩子的因失望而產生的壞情緒。“同理”和“共情”是處理衝突的第一步,於是我溫和地抱起她,告訴她我理解她的感受。

當然這還不夠。我需要從她的動機裏尋找解決方案。(1)用另外一件東西轉移她注意力,滿足她的好奇心。(2)通過圖片,或者動作,跟她演示摔壞的後果。(3)或者問問孩子,自己有沒有更想玩兒的。

如果孩子仍然不接受,繼續哭,那就讓她哭一會兒吧,她需要釋放自己的情緒。

哭完以後,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爲有界限,耍賴也無用;身爲家長,我始終保持心平氣和,不吼不罵。這就夠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