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管教孩子,如何把握嚴厲和驕縱的度?

管教孩子,如何把握嚴厲和驕縱的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孩子,過分管制與放任自流之間如何把握?如何尋找嚴厲和驕縱的平衡點?

嚴厲是好還是壞?

管教孩子,如何把握嚴厲和驕縱的度?

在一個嚴厲型的家庭裏,只有爸爸和媽媽才知道什麼最好,孩子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有規矩沒有自由,爸爸媽媽要求怎麼做就得怎麼做。

過分嚴厲地對待孩子會使他在完全的專制中忍受屈辱,他生活在冰冷緊張的家庭氣氛中,時常懼怕因犯一點點錯誤而遭受懲罰。他會缺乏主見而且自身的個性也將在父母專權下被壓制。

這種讓人難以承受的重壓之下生活的孩子,往往會產生缺乏獨立性的性情、仇恨、甚至嚴重的心理障礙。

舉個例子:一個寒冷的雨天,全世界的控制型媽媽都知道,小明應該吃熱乎乎的玉米粥才能扛過這樣的天氣。可是,小明卻有自己的想法。他看了玉米粥說:“不好吃!我不要這東西!”

於是,嚴厲型的媽媽不得不走了下面四步:

Step 1.說服小明他今天爲什麼需要吃熱玉米粥。“這樣你纔會吃得飽飽的!”可是小明根本不爲所動。

Step 2.媽媽試圖給小明上一課,讓他學會懂得珍惜生活。“小明,你想想非洲那些快要餓死的孩子吧!”小明仍然不爲所動,回答道:“那好,你給他們送去吧。”

Step 3.媽媽這時已經被激怒了,覺得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因爲她的不服從而教訓他一頓。於是,她打了小明一巴掌,並告訴他只能去餓肚子了。

管教孩子,如何把握嚴厲和驕縱的度? 第2張

有些孩子的不良行爲其實是大人建立起來的。

例如:當父母開始發號施令時,很多孩子就會“反叛”,而對於同樣的孩子,如果大人換種做法,孩子就會很願意合作,

“嚴厲型”管教的問題在於,不良行爲雖然一遭到過度管制就會立即停止,但不久就會再次出現,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過度嚴厲造成的四個R:

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Revenge)——“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着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Retreat)——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嬌縱是愛還是害?

管教孩子,如何把握嚴厲和驕縱的度? 第3張

在一個嬌縱型的家庭裏,孩子已經習慣成爲家裏的“寶貝”了,開始用長時間實踐出的老套路來操縱媽媽和爸爸。

在太過放任、嬌縱孩子的模式中,孩子從生下來起就是自己的主人,他認爲自己理當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大家都得圍着他轉,他常常不恭地對待與他最親近的人。他的家因他而處於混亂的狀態,其中最緊張的就是他母親。

當孩子小時,母親整天被拴在家單盯着他,生怕這位小魔頭出去讓自己尷尬。

孩子長大後,更是無法順服於外界的權威領導之下。

嬌縱型的家庭通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詢問需求:媽媽:“寶貝兒,今天的早飯你想吃點兒什麼?”

努力滿足:小明先要吐司加軟煮蛋。媽媽一直做到第10個雞蛋纔算達到了他的要求。

被操縱:可是,小明突然卻不想吃軟蛋吐司了,他想吃炸吐司。媽媽於是開始打蛋炸吐司。

繼續被操縱:小明看到電視廣告又說:“媽媽我要吃麥脆早餐。”在嚐了一口麥脆早餐後,他又改變主意要吃雞蛋卷,家裏沒有雞蛋卷,媽媽趕緊去商場買了回來。

管教孩子,如何把握嚴厲和驕縱的度? 第4張

小明已經習慣無需讓媽媽內疚,就可以讓媽媽24小時團團轉。

在溺愛嬌慣縱容孩子的環境中生長的孩子常表現出任性、蠻橫、不講理。嬌縱也會造成孩子任性、過分自我、缺少毅力、貪圖享樂。

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是家長不加約束,放縱教育的結果。兒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糾正的話,會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發展。同時,孩子任性時通常會伴隨着煩躁、憤怒的情緒,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

因爲任性會導致無法正確認識和判斷事物,個性固執不明事理,妨礙生活能力的發展,不善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環境,不被別人接受而陷人孤獨,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挫折,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嚴重的還會由於易衝動而犯罪。

那麼,如何不嚴厲也不嬌縱呢?

管教孩子,如何把握嚴厲和驕縱的度? 第5張

嚴厲型——“這些是你必須遵守的規則,這是你違反規則會得到的懲罰。”孩子不參與決策過程。

嬌縱型——“我們沒有規則。我相信我們會愛對方,並且會幸福,我相信你以後會選擇自己的規則。”

正面管教型——“我們一起來制定對雙方有利的規則。我們還要共同決定在遇到問題時對大家都有益的解決方案。當我必須獨自做出決斷時,我會堅定而和善,維護你的尊嚴,給予你尊重。”

和善與堅定的態度是正面管教法的基礎——“在糾正孩子行爲之前,先要贏得孩子的心。”

儘管和善與堅定被很多父母看成是非此即彼的兩個詞,我們可以用呼吸來做比喻:如果我們只吸氣不吐氣,或者只呼出而不吸入,會怎樣?答案顯而易見。

和善能抵消過於堅定所造成的所有問題(反叛、抗拒、對自尊的挫傷),堅定則能抵消過於和善所造成的所有問題(嬌縱、操縱父母、被寵壞的小淘氣鬼)

過於和善而不堅定可能會變成嬌縱孩子,過於堅定而不和善則可能變成過度嚴厲。有時候,我們必須停止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爲,而首先修復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這種修復中包括的鼓勵往往能消除孩子不良行爲的動機,而無需再直接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爲。在大人能夠通過理解孩子的錯誤目的,從而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信念之前,鼓勵似乎也不會起作用。

當孩子以各種方式鬧脾氣時,家長可採取不勸說、不解釋、不打罵的方法,讓孩子感到這些行爲並不能發揮太大的作用。

當孩子鬧夠了,從地上爬起來時,父母可以說:“寶貝兒,我們知道你不開心,並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剛纔的做法。以後你不尊重我時,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當你覺得能夠尊重我時,我會樂意與你一起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並表示出關心,跟孩子講道理,分析他

“積極的暫停”可以作爲大人和孩子都非常有效的生活技能來運用。當發生衝突時,我們會轉向選擇“戰”(權力爭奪)或者“逃”(放棄努力,無法溝通)。所以,我們需要用“積極的暫停”讓自己感覺好起來,並且在親密和信任(而不是疏遠和敵意)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管教孩子,如何把握嚴厲和驕縱的度? 第6張

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利。

作爲家長要明確規則和紀律,預防在先:平時對孩子的行爲要有明確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事先建立對孩子實際的期望及幫助他了解合宜的行爲準則,是每一個管教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立規矩前,我們先徵求孩子的意見。比如,在買琴前,我就和女兒商定了“合約”,講明“學琴時間”等細則,一旦違反,責任自負。這一來,她不僅自覺執行,還培養了誠信。讓孩子在一些事情上自己做主,擁有發表個人意見的權利,有利於自信心和自主能力的建立和培養。在對孩子安全和他人利益無礙的事情上,家長應該和孩子商量,比如週末去哪兒、報什麼特長班等;但是,如果事情是非分明,比如“紅燈停、綠燈行”,一定嚴格要求和引導,沒什麼商量餘地。

但是,只有當孩子的自我控制和生活處理能力達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在這個水平上制定相應的規則。如果你要求孩子認真學習半小時,而他這個年齡段注意力集中時間只有10分鐘,你對他的要求高於他的實際能力,卻又強迫他做到,就會給他帶來挫折感。

在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之前,必須先讓他清楚自己的哪些行爲是可以被接納的,哪些是不可以的。這一前提可以消除孩子因犯錯誤而受到批評產生的不滿情緒,否則,他們會覺得家長這麼做是不公正的。所以在沒有向孩子明確紀律以前,先不要急於懲處他們。

情緒上理解孩子,但在行爲上要堅持對他的約束。此時,即使冰箱裏有原料,母親也不應該遷就孩子給他做,應明確表示飯菜準備好了,就不應該隨便更換。如果孩子繼續鬧,可以讓他餓一頓,等他感到飢餓時,自然會找食物吃。

規則一旦制定,就要堅決執行,以此來規範孩子的行爲,如待人接物的禮貌要求、作息時間的安排等。這些規則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爲並不是隨心所的,而應該受到一定的約束。

當然由於孩子任性的表現幹差萬別,因此解決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據因人因時因事加以實施,宗旨在於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約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同時還可以採用榜樣法、暗示法等等。

管教孩子,如何把握嚴厲和驕縱的度? 第7張

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

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貢獻、願意合作)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