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5招治療孩子的“拖延症”,這病真不能再拖了!

5招治療孩子的“拖延症”,這病真不能再拖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知大家有沒這種感覺,小時候經常湊一起玩兒的幾個孩子,看起來都一樣聰明不分上下,但是開始上學之後,學習成績就漸漸有了差距,而且越來越明顯。成績好的孩子對學習越來越有興趣,學習效率也越來越高,還可以增加更多的課外活動,每天過得也開心快樂;而成績差的孩子可能會對學習越來越感到厭煩恐懼,學習效率越來越低,家長也不得不把原來正在進行的興趣才藝擱置一邊,一切都爲學習成績讓路,可越是這樣,孩子越發感到每天的生活索然無味,臉上也少了以前的笑容。

前陣子我去參加了本地圖書館一個專門爲homeschool家庭學校(孩子不在學校上學,而是在家裏接受符合教師條件的父母或專門教育人員的教育,美國這種情況還挺普遍,尤其是在經濟條件比較寬裕的家庭,能有一位全職家長或請得起優秀私教)家長舉辦的講座活動,主講人April老師畢業於範德堡大學教育學院,有着20多年家庭學校私教導師經驗,她一上來就給大家列出了以上這兩種對比。

造成這種區別的關鍵是什麼呢?April老師在工作中發現,尤其在中小學階段,孩子學習好不好,過得怎麼樣,幾乎都跟一件事情正相關——那就是孩子的自律能力,說得更精確具體點,是他對自己時間的管理和掌控能力。孩子的厭學、懶散、拖拉,很大程度的原因是他的時間管理出了問題,成了procrastinator(拖延者)。這時,外界的約束和壓力能起到輔助作用,好學校能給孩子一個很好的“他律”環境,但更治本的方法是要幫助孩子學會“自律”,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讓他能走在自我驅動的良性循環道路上。

說到時間管理,大家肯定會想起日程、計劃、各種表格啥的,可是做計劃容易,怎樣才能保證它被執行?結合April老師的分享和我自己的帶娃體會,其實讓孩子懂得這些纔是關鍵:

“死板的日程”讓你更自由

用日程計劃表格幫助孩子管理時間的確是個很棒的方法。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他對在每天要做的日程計劃上劃勾勾,貼星星還比較有興趣,但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如果家長稍有放鬆,很快就會不了了之。

即使有些孩子小時候做得還不錯,但長大些卻不再願意遵守,有點像“機器人覺醒”一樣,開始有自主意識,要求自由,不願意循規蹈矩地受那些日程計劃的約束。可是,自由的結果就是,整天整天的玩遊戲瞎混混,一天兩天看起來好像是快樂了,但久而久之,尤其當學習跟不上的時候,那可是玩也玩不好,學也學不好,成績一差毀所有了。

5招治療孩子的“拖延症”,這病真不能再拖了!

解決的關鍵是要讓孩子從內心就接受那些時間管理的方法,而不是“爸爸媽媽這樣說,就只好這樣做”。一直記得逃逃的學前班老師Mrs. Keller在鼓勵家長們幫助孩子每天規律作息學習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Let them know, Routines give you freedom.” (讓孩子知道,日程管理讓他更自由) ,因爲它能幫助你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精力把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完成,剩下的時間孩子可以自己支配,既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也有發呆的自由,也就是有更多自由的“留白時間”。

所以,當孩子開始能聽懂道理時,我們就該跟他討論溝通,看起來“死板的日程“並不是用來束縛他的,而是能讓他更加自由,否則晚上本來可以開開心心地上牀聽故事準備睡覺了,卻發現作業還沒做,不得不從舒服的牀上爬起來。儘管實踐起來可能還是會偷懶,但這種思維的轉換,能讓孩子真正理解到,時間管理對他有實實在在的好處。

甭管軟柿子還是硬柿子,開始“捏”就對了

對有些孩子來說,嚴格地規定幾點到幾點幹什麼會讓他覺得很不自在。畢竟每天的狀態和心情都不一樣,有時放學回來精力還很充沛,可以順手把作業做了,可有時卻覺得很累,想休息或者先玩會兒遊戲輕鬆下。

這時,一個簡單的to-do list(待辦事項清單)比嚴格的日程表可能更管用,和孩子列出每天要做的事情的清單,但具體怎麼做,先做哪個再做哪個孩子可以自己拿主意。

5招治療孩子的“拖延症”,這病真不能再拖了! 第2張

有些孩子喜歡先做簡單的,有些孩子喜歡先把困難的完成,無論哪種順序,爸爸媽媽都不需要太糾結,就像葡萄是先吃甜的還是先吃酸的其實都無所謂,只要最後能把它都吃完就好,so,Just do it!

太難了,那就只做10分鐘

OK,如果孩子的確是只挑“軟柿子”捏,現在捏完了,剩下的都是很困難的任務可怎麼辦?比如放學回來後把該做的作業寫了,該讀的書也讀了,戶外運動也做了,就剩下最討厭的練鋼琴了,咋整?

同樣地,還是得幫孩子轉換思維,把注意焦點從“做這件事有多難“轉移到”完成後有多開心“上,比如練完琴後今天該做的事情就全都完成了,剩下的是敞開玩的自由時間,不用一直心欠欠的,而且搞定得越早,剩下的自由時間就越多;另外,多練習後,下次到老師那上課時自然底氣更足;或者哪天小朋友到家裏玩的時候顯擺一下也很不錯啊……

5招治療孩子的“拖延症”,這病真不能再拖了! 第3張

如果這些招數都不奏效,咱們就退一步,只練10分鐘就休息,很多時候讓孩子開始一件事會特別困難,但只要這10分鐘他全身心扎進去了,可能會突然發現“咦,原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啊,練琴也不是那麼難受,而且越彈越好很有成就感呢!” 當然,實際情況不一定每次都那麼美好,那練10分鐘就休息唄,休息幾分鐘再繼續,總比永遠不開始好。家長可以趁休息時間和孩子討論一下剛纔完成了些什麼,肯定他的成果,鼓勵他下一次可以比上一次再多做些,比如從10分鐘到15分鐘。

信不信?習慣了這樣說話,孩子能做得更多!

April老師給大家推薦了一本專門寫給孩子的時間管理圖書,叫《See you Later, Procrastinator! 》(別了,拖延症!),我後來從圖書館借了一本和逃逃一起看, 很多道理跟一些寫給大人看的時間管理書籍是相通的,不過這本書裏作者用非常童趣的方式給出了小讀者馬上就能做到,簡單易行的小方法,比如這招,轉換你的語言:

5招治療孩子的“拖延症”,這病真不能再拖了! 第4張

“有一天,我會…” ->” 週一,我就會…” (有確定的時間,更有可能會實現,否則會遙遙無期哦)

“我不能…” ->” 我可以試試…” (不試你怎麼知道呢)

“我希望…” ->” 我可以…”

“我可能…” -> “我會…” ( “希望 “和” 可能 “都太虛了,說了等於沒說~~要有更加堅定的態度)

“我好討厭做這件事。” -> “把這件事搞定後,感覺肯定棒極了!” (就是上面說的,轉換思維,把注意焦點從“做這件事有多難“轉移到”完成後有多開心“上)

5招治療孩子的“拖延症”,這病真不能再拖了! 第5張

“可是我不想做!” ->” 我會去做的!”

“可是它太難了!” -> “我知道我可以做到的!”

“可是我太忙了!” -> “我知道我可以完成的!” (把藉口統統丟掉)

“可是我想出去玩!” “我會先把功課做了,然後就可以盡情快樂啦!” (現在的小快樂 vs. 把事情完成後的大快樂)

以前曾經給大家分享過斯坦福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關於“成長型思維“的理論,她認爲人的思維認知是可以不斷成長改變的,而促進這個影響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你平時的說話習慣,改變你的語言可以改變你的思維方式,“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mindset“。所以,如果孩子習慣了使用更加積極的語言,他的學習生活態度也會更加積極。

別隻“顧着”學習

最後,要提醒各位爸爸媽媽的是,時間管理是一項綜合能力,如果只是運用在學習,而生活上還是亂糟糟的話,孩子還是隻會把它當成任務,不會養成習慣。其實生活裏有很多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時間管理能力的地方,比如老美家庭常使用的chore chart(家務任務表)。

5招治療孩子的“拖延症”,這病真不能再拖了! 第6張

養成定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品,整理自己的牀鋪,房間,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孩子在生活上能做到有條理,不拖延,這種好習慣也會被帶到學習中去。

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那句話一樣“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對應到孩子的學習上也是一樣的, 大多數情況下,還拼不到智商,對時間的使用和管理能力已經讓孩子之間拉開差距。

關於怎麼幫助孩子做好時間管理的實踐方法有很多,具體到每位孩子身上還應根據孩子的特點有所調整,不過有些根本的、像前面所介紹的這些概念和思維轉變,是幾乎適用於每一位孩子的,它能讓孩子從心理上、語言和思維上慢慢去接受、習慣和擁抱時間管理,孩子可能一時還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沒法都做到,沒關係,不斷堅持就會漸漸走在良性循環的軌道上。

最後,再來和大家總結一下:

日程計劃讓你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不糾結先做難的還是先做易的,做完就是王道

困難的事情要有勇氣開始,哪怕只做10分鐘

改變你的語言,可以改變你的思維,從而改變你的行爲

時間管理是一項綜合能力,學習時間要管理,生活的時間也要管理

套用下第三條,時間管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越是困難越要有勇氣開始,哪怕先管理好一天,三天,一週…..過段時間,你也許會驚訝地發現,家裏的“拖延症”小蝸牛不見了^_^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