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不要把“爭搶”的觀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不要把“爭搶”的觀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過去物質資源嚴重貧乏的年代,人們基於生存的壓力,無法避免有“爭搶”、“競爭”、“攀比”的觀念。在相對富裕的當代,我們給了孩子比較充裕甚至是過多的物質條件,但是在心理上,您是否也將自己或在上一輩身上繼承下來的“爭搶”、“競爭”、“攀比”的心態傳給了孩子呢?

在過去物質資源嚴重貧乏的年代,人們基於生存的壓力,無法避免有“爭搶”、“競爭”、“攀比”的觀念。在相對富裕的當代,我們給了孩子比較充裕甚至是過多的物質條件,但是在心理上,您是否也將自己或在上一輩身上繼承下來的“爭搶”、“競爭”、“攀比”的心態傳給了孩子呢?

攀比心是怎樣出現的?

我們都知道攀比不好,我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攀比意識。我們不希望孩子之間比名牌、比爸爸開的車、比假期都去哪旅遊了、比誰的爸媽的關係更硬……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們感慨:現在的孩子怎麼該比的不比,專去比物質享受呢?怎麼不比比誰的成績更好,誰更自覺更抓緊呢?

我的孩子還很小,所以我大概更容易看到孩子的攀比心理到底是怎麼來的。

走在小區裏,但凡遇到年齡相當的孩子,家長們的心裏就開始比較了。先問問多大了,好比比孩子長得大不大。如果一個孩子讓抱着,另一個孩子自己走,大人就說:“你也下來自己走啊,你看人家小朋友都自己走。”大人哄孩子吃飯,就會說:“再多吃點,人家孩子一頓能吃8個餃子!看你才吃這點!”大人哄孩子吃飯,就會說:“再多吃點,人家孩子一頓能吃8個餃子!看你才吃這點!”家長這些不理性的比較教給了孩子什麼?

孩子從懂事起就學到了攀比的心態。孩子會認爲,評價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跟他人進行比較,比別人好,我就是有價值的,值得爸媽愛的;比別的小朋友差,我就沒有價值。孩子不知道各種行爲背後有着多少複雜的因素,個體間差異性之大使得很多比較沒有任何意義。

家庭教育的問題是如此複雜,以至於家庭動力學家們都覺得研究難以進行,因爲其中的因素和變量太多,難以通過比較得出有價值的結論。那麼,這些表面化的比較又有什麼意義?

家長們去硬性比較的結果,就是培養了孩子的攀比心態,並且給了孩子錯誤的價值觀。孩子學到了這些,一生中就將面臨無盡的煩惱和困惑。

有的家長認爲,比較帶來的壓力能夠變成動力,能促使孩子向榜樣看齊、更抓緊、更上進。從短期來看,這種動力似乎很有效。比如孩子在學校,名次排到了後面。這種壓力使得孩子抓緊學習。但是,如果我們從一生的眼光來看,那麼這種比較的意識無助於培養健康的心態。

孩子可能下次考試真的提前了幾名,但他未來的一生中將會有無數不快樂就此產生。他會重新體驗我們家長體驗過的那些攀比所帶來的陰暗心理。他會感受到同學會上的尷尬、同事間利益分配的不公感;他會在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因攀比而感受到種種不快,並導致教育失誤。

攀比心理就這樣被傳遞給下一代,並且再繼續傳下去。

其實,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即使我們家長不去讓他互相比較,他自己也是會比的。英語裏有個詞叫“peer pressure”,就是指這種同齡人間的比較所帶來的壓力。而家長所要做的恰恰是要讓孩子淡化這種比較意識,從而緩解壓力。

不要把“爭搶”的觀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人生是一場比賽嗎?

曾經有一句很流行的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雖然不斷得到批判,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這仍然是許多家長們腦子裏的潛臺詞。

之所以流行,就是因爲它反映了家長們的一種錯誤的看法:把人生看作一場賽跑。而更加錯誤的是,人們還選擇了錯誤的起跑線。即便人生真的是賽跑,那個起跑線也不是我們通常認爲的那些東西。

人生的基礎應該是品德、情商、生活能力等等。就是說,真正的起跑線是學會如何做人。

人生當然不是一場賽跑。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在無數次競賽中勝出、得第一。如果我們以競賽的眼光來看待人生,那麼我們多數人是註定要輸的,因爲冠軍只有一人。那樣的人生命中註定是失敗的人生。那麼,我們的人生豈不就是沒有意義的、不值得一過的?

有這樣的看法,是因爲我們的生活中的確時刻都面臨着各種形式的競爭。成人社會這種爲了生計而你追我趕去奔波、去競爭的狀態,在英語裏有一個形象的詞,叫“rat-race”。如果我們想讓孩子不去重複這種“rat-race”人生,不去這樣爲了一點食物,沒頭沒腦地去爭搶,我們就要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把競爭看作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不要把“爭搶”的觀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第2張

競爭的真相

人們常說現在是競爭社會。要想成功,你一定要有競爭力。並且不僅我們自己要有競爭力,我們還要培養我們孩子的競爭力。似乎只有具備了強大的核心競爭力,你才能成功、幸福。

競爭是個人人都無法迴避的、人人都在努力去適應的字眼。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相關的概念是關係、整體、協調合作等等。而競爭意識源自個人主義。在以個人主義爲主導的西方文化中,競爭是常見現象。個人主義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人們崇尚英雄、追求勝利、喜歡公平競賽的方式。

現在,我們總是看到集體主義的缺點,其實,兩種文化各有優勢劣勢。從實踐中,我們也能看到:合作永遠是上策,競爭永遠是下策。

因爲競爭的結果往往是“零和遊戲”。零和遊戲的意思是,在嚴格的競爭下,一方的收益意味着另一方的損失。一方加多少,另一方就減多少,兩方相抵消,因此,總體的價值仍然爲零。

以企業經營爲例:最成功的企業家反倒不會把競爭看得太重要,他們真正考慮的是怎樣爲社會創造出最大的價值,更好地造福人類。而他們最有效的手段則是整合資源、聯合對手,他們追求合作、互惠、雙贏。當他們的目標更高遠時,他們自然更有凝聚力,因而更加強大。正如古語所說:“君子不戰而勝”。

可見,我們需要改變對競爭的看法。

真正有價值的競爭力是你的共存指數。要想成功,最好的策略是:把超越競爭的能力變成你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對於個人來說,競爭意識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情緒上的干擾,讓我們無法正心。

當競爭意識主宰我們的頭腦時,我們很容易變得目光短淺、重利輕義、自私自利、以自我爲中心、不擇手段。比如,我們學會了去跟他人進行一些無意義的、不理性的比較,我們學會了去攀比。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讓孩子學會自己跟自己比。

我們在表揚孩子時,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而不是誇他比別人強。

我們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知道什麼是好的、對的,什麼是壞的、錯的。讓孩子有自己的評判能力。

我們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幫助孩子克服從衆心理,不去人云亦云,不隨大流。

對攀比心理的抵制將幫助孩子塑造一個強大有力的精神自我。

不要把“爭搶”的觀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第3張

謙讓的價值

“ 競爭社會裏,我們是否還要講究謙讓呢?如果讓孩子去謙讓,會不會讓孩子更容易受欺負?我們的孩子學會了謙讓,將會有何受益呢? ”

我們通常談謙讓的價值,多是強調謙讓可以化解衝突,有利於搞好人際關係。這當然是不可否認的。但是這種理解會讓人覺得謙讓是一種很無奈的做法,似乎我們謙讓,就是爲了躲避災禍,是一種委曲求全的、一種退縮的處世策略。這更多讓人聯想到過去中國人的老成圓滑的做派,會讓一些追求公正的、血氣方剛的現代人不情願去接受。其實,這是對謙讓的誤解。

謙讓有着無比積極的意義。

謙讓,會給你帶來更平和的心境。當你不認爲一定要削尖了腦袋去跟別人爭搶時,你真的會少了很多壓力和焦慮。

有人可能會說,大概是你條件太優越,沒必要去爭搶,我們可是沒辦法啊。誰願意去爭,但是情勢所迫,別無選擇啊。真的是別無選擇嗎?這就涉及到了謙讓的另一大積極價值——謙讓帶給了你更多的選擇空間。

當你沒有擠在那裏跟他人爭搶時,你會發現你忽然多了一大片選擇的空間。你可能暫時沒有得到某些似乎很搶手的東西,但是你得到了一種自由,一種非常難得的、寶貴的自由。當你認真去考慮、去考察那些被衆人所冷落的道路時,你會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驚訝,你會奇怪爲什麼其他人對此視而不見(因爲正如前面所說的,競爭意識會讓人目光短淺)。

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家最終是殊途同歸。人們走的道路可能差距很大,但是我們總會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自己的心靈棲息地。回頭看,當初大家都在爭搶的東西並不是那麼的必不可少。

不要把“爭搶”的觀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第4張

謙讓,還可以讓你把人生過得更具優雅的姿態。

被競爭意識所左右的人生往往是狼狽的、身不由己、疲於奔命的。

謙讓,態度可以給我們的內心留出空間,讓我們的潛意識、直覺去發揮作用,從而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有時,我們明知道有些事情是可以帶來利益的,但我們不急於去爭搶,而是選擇放棄。實際上,這種放棄很可能就是你的直覺發現了這個事情裏有着某種違揹你的價值觀的東西,比如不公平、不道德等。謙讓的態度無意中使我們更能聽從自己的心靈的判斷。過後,當我們回首往事時,跟錯失利益相比,我們更多是爲沒有聽從自己的內心而後悔。

總之,在我看來:

謙讓——

體現的是一種從容自信,是一種勝券在握的感覺。武林高手總是讓對方先出招,那是因爲他知道自己必勝,因而不去計較這點小小的優先。

下棋的高手會先讓對方几個子兒,以示謙讓,那是因爲他自信對全局的把控。

謙讓——

表明我們有能力主動讓出一些給別人,我們有能力支付這些資源或特權上的些微出讓。

我們有信心,這些小的損失不會真的損害我們的整體利益,不會對我們的成功、幸福有實質的影響。

謙讓——

更體現了一種對他人尊重的姿態。這種尊重是文明的標誌,它能給他人帶來溫暖,給我們自己帶來心靈上的滿足和愉悅。

即使單從個人利益來考慮,我們也應該謙讓。因爲我們知道,自己跟他人本無分別,本是一體。

不要把“爭搶”的觀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第5張

與人即是與己

這是我們都需牢記的真理

先人後己

我們不論在物質上還是在心靈上

都會更充盈、更富足

世界是一個動態的、相連的整體

人與人之間以無比緊密的關係

互相牽連、互相影響

因此,只有他人過得好了,我們纔會真的過得好

只有當別的孩子有進步、開心、健康成長

我們自己的孩子纔會擁有更好的人的環境

不要教育孩子被謙讓

教育孩子謙讓,最忌諱的就是不講清楚背後的道理,而只對孩子提出行爲上的要求。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如果是“被謙讓”了,就是違背自己意願地去謙讓,那麼還不如不做,因爲那會帶來心理問題。孩子會覺得委屈,覺得自己應有的東西或權利受到了侵犯。孩子本來就有着很強的佔有慾和自我意識,如果他經常被要求讓步,把自己的東西或權利讓與別人,那麼久而久之,他甚至會自卑,會認爲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因爲自己無權支配本應屬於自己的東西。他會變得自卑、懦弱,甚至會自暴自棄、心生仇恨。他在內心積累的怨氣要麼會爆發,要麼會導致身體或心理上的疾病。

很多家長害怕教孩子謙讓就會讓孩子變得好欺負,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我們是怎麼教的,我們是強制要求孩子去謙讓,還是給孩子講清楚背後的道理,然後耐心等待他主動做出選擇。這兩者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孩子主動選擇去謙讓,那麼他將感受到謙讓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包括實際的好處和心理上的滿足。這時,他在心理上是強者,他是施與別人、幫助別人的一方,他具有成功者的心態。當他感到情況過於不公或是自己的謙讓被誤解被利用時,他會有足夠的勇氣停止他的謙讓,因爲他知道自己有這個自主權。相反,如果他總是被動謙讓,那麼他不僅不會體驗到謙讓的好處,還會真的變得“好欺負”。

當孩子主動地、發自內心地去謙讓時,謙讓纔有意義,孩子纔會因此而變得更滿足、更強大。

不要把“爭搶”的觀念植入孩子的基因…… 第6張

其實我們成人也是如此。只有當我們認識到了他人即是自己,我們淡化了他人和自我的對立,這時我們纔不會去計較自己同別人利益上的先與後、多與少,我們纔有了主動謙讓的可能,纔不會有委屈的感覺,不會覺得受了欺負、受了壓抑。

此外,我們在教育謙讓精神的同時,並不是說要丟掉公平、公正等原則。我們同樣要給孩子講公平、公正的道理,要支持孩子去建立並遵守合理的、平等的秩序,這樣,孩子就不會無原則地謙讓。

這裏強調謙讓,只是因爲這一品質現在被誤解太多、被忽略太多。

總之,謙讓與公平、公正、自信、維護自己的權益等等並不矛盾。只有一個有自信、有資本、懂得公平競爭和維護自己權益的孩子,纔會真的做到主動去謙讓。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