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被打,還讓“忍”?你們是親媽嗎……

孩子被打,還讓“忍”?你們是親媽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都希望小孩子知道什麼是錯,什麼是對,有正確的是非觀。打人是不對的,罵人也是不對的,遇到不公平的事想辦法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是對的,我們都希望小朋友們你愛我我愛你都是好朋友,但是,倘若萬一發生類似的事情要怎麼辦?希望孩子相信我,希望他明白父母是他最親的人最強大的後盾,我們會盡所能地保護他,任何事!讓他不要怕,爸爸媽媽在呢,首先告訴我發生什麼事了。學會反抗,也許爸媽不能替他解決這個事,但是會一直陪着他解決。

據我所知,多數的家長在得知孩子被欺負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是“你別理他”。可是這其實從任何意義上來說,都是最無用的對策。在這裏分享一則校園欺凌大國日本母親的家訓: 如果不能避免打架,不許用工具和牙,也不許戳眼睛,除此以外可以狠狠地打,媽媽希望你能打贏。
但更害怕有些父母不負責任地教孩子:“誰打你你只管打回去,大不了我去賠禮道歉付醫藥費!” 你怎麼知道受傷的一定是對方孩子? 最可怕的是,這種做法會埋下怨氣,留下隱患。
你問我教不教孩子還手?當然要教
孩子被打,還讓“忍”?你們是親媽嗎……

但重要的是你要明白,還手是爲了什麼?還手是因爲我知道,忍讓換回的,90%都是得寸進尺,孩子的世界只會變得更殘酷。非常喜歡《換子疑雲》裏一句話:不主動惹事,但奉陪到底。所以怎麼教是重點。
第一是要保證孩子自己的安全,其次是起到教訓的作用防止對方得寸進尺,最後纔是維護尊嚴。你還手首先需要保證自己安全,氣勢要足,態度要硬,手段要巧。其次表明你不是包子,有些熊孩子就是撿軟柿子捏,你跟他講仁愛禮貌沒用,家長、老師都沒用,你只能比他強。最後纔是尊嚴,其實我挺反對打得過打不過都要打這種論調。尊嚴這個東西沒有命重要,雙方實力懸殊的時候不要逞強,不然吃虧的是自己。
如果情況很嚴重,家長需要採取的步驟是和學校輔導員談談,如果情況沒有任何改善,去和校長談談,向學校管理層諮詢是否可以開設課程教育學生寬容和同情。告知老師,你覺得你的孩子和哪些學生在一起會有麻煩,要求老師讓你的孩子換座位,換小組等等。讓老師知道你從孩子那裏瞭解到的情況。聽一聽老師的觀點。問一問老師,孩子受到的欺凌對他的生活是否有不良影響。
此外,雖然這一條可能會引起廣大家長不適,不過我還是要說,家長記得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一些在這個年齡段中比較糟糕但是可以避免的缺點(比如不講衛生…),如果真的有,要督促孩子改。最後自己不被欺負了,也別去欺負別人。這個應該是所有家長都贊同的話。
爲什麼“要教育孩子打回去”呢?
孩子被打,還讓“忍”?你們是親媽嗎…… 第2張

會提出這種解決方案,無非是因爲擔心自己的孩子在遇到類似問題時不會自我保護而已。
一般而言,在遭遇肢體衝突時,最好告訴孩子以如下順序進行操作:
1、先期警告:你再這樣做,我就要去找老師了!2、絕不先動手:絕對不能第一個動手,只要動手就是錯誤的。3、無危險性與攻擊性的自我防衛動作:比如把先動手打人的人推開,只推開即可。4、在任何可能的時機中,尋求成人的幫助與調解:這是最有效的處理手段與方式,也是最正確的解決方案。

這套機制的優點在於:

1、通過先期警告,孩子可以先學會遇到類似問題是如何不進行衝突用,僅用語言嘗試解決問題。

2、絕不先手的原則可以讓孩子無論在班上還是在任何情況下,站在輿論與道德的優勢位置。因爲只要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裏,無論是老師、社羣還是法院,對於自我防衛永遠是秉持寬容態度的。同時這也會是一個磨練孩子韌性和耐力的絕佳機會。

3、即便真的動起手,我們的目標不是要“把架打贏”,而只是簡單地保護自己,其目的一方面在於保護自己;另一方面,在於不給對方造成潛在的傷害,以免致使輿論立場顛倒過來,同時藉助第二點所說的優勢位置來更好地解決衝突與爭端。
在不同年紀,都該有不同的捍衛自己的方式,在那能力不足以以理服人的年紀,孩子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捍衛自己。如果連這最原始的權力都從孩子身上剝奪去,恐怕長大成人後會失去捍衛自己的能力。打人固然不對,但受人欺負卻無動於衷,那更不對。
“以暴制暴”還是“文明禮貌”
孩子被打,還讓“忍”?你們是親媽嗎…… 第3張

估計有些家長會覺得還手,打回去是“以暴抗暴”,畢竟我們學的教育準則是要教小孩“文明禮貌”。但是,我想說的是:讓孩子躲避,容忍,並不是會讓孩子健康成長,這種躲避和所謂的容忍,只會讓孩子意識到:我的力量不如別人、我太弱小、我需要保護、我沒有能力……全部是負面,這就會導致孩子心理方面的疾病在累積。此外,一個壞人的成長是因爲好人的不做爲,整個社會的不安定,也是因爲善良者的沉默。如果受到侵犯,或者受到冒犯,當時當地就予以還擊,既可以憑實力與同伴建立平等的關係,又在當下就宣泄了壞情緒,保證心理健康。父母不可能陪伴小孩一輩子,老師不可能時刻在小孩身邊,小孩子遭遇人際方面的麻煩,遲早得自己去應對。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大人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就是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如果是在學校還可以告訴老師,特別是幼兒和小學階段,老師一般會禁止打架,畢竟主流的教育觀還是團結友愛,無自我保護能力的情況下,向老師求助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關鍵在家長,特別是幼童的家長,對經常性的欺負必須早介入,不能等事態發展爲凌霸才着手挽救。當然,打架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打人的孩子和被打的孩子同樣缺少社交技巧,都需要補課。
只會忍讓的孩子,並不值得讚賞
孩子被打,還讓“忍”?你們是親媽嗎…… 第4張

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是正常的,我們也鼓勵讓孩子們自行解決,可有的孩子一直以來只會退縮,靠讓步來換融洽,然而這種表面上的融洽,掩蓋了孩子自身社交能力的不足。不管任何情況下都只會讓步的孩子,在同伴關係中處於弱勢,靠得是犧牲自己的利益求來的友好,是單方面的付出。該讓步的時候讓步,該爭取的時候爭取,孩子分不清,我們就要教他,與他討論各種解決矛盾的辦法。
儘管孩子打架與成人價值觀取向無關,但處理不好,會讓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很多的包子估計就是在這個時期練成的,會影響孩子終身。
有遠見的家長一定要努力培養孩子的合羣性格,不要盲目對抗而要儘量融入;禁止寶寶交往會給孩子留下終身後患---缺少與同齡人的交往,孩子會自私,孤僻。
孩子被打,還讓“忍”?你們是親媽嗎…… 第5張

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學會交往(這種學習必須親力親爲有所感受後才能夠得到),儘量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同齡人交往(這其實就是情商培養),在交往中,寶寶可以學會關心別人,剋制自私,保護自己等,同時培養寶寶的性格,好記仇的教他寬容;嘴笨的教他說話;怯懦的鼓勵他告狀。
當然,所謂的反抗和打回去不是說主張以暴制暴,如果真的像有些父母認爲的那樣,教孩子打回去,孩子就能打回去,以後不被欺負,那教育孩子也太容易了。對於那些性格內向,天性柔弱的孩子,退縮和忍讓本身就是他們的遠離風險的方式,父母如果直接罵他慫,逼着他出手跟別人對着幹,可能不僅幫不了孩子,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因爲這些孩子很可能做不到。
孩子被打,還讓“忍”?你們是親媽嗎…… 第6張

實際上,我們在最剛開始,所教授給自己孩子的許多經驗,孩子在與環境不斷碰撞的過程中,往往自己就會發現,有些過去適用規則,漸漸變得不再有效。真正勇敢且聰明的孩子,在面對全新的社交環境時,便會開始嘗試調整自己的策略,去適應新的環境。而那些無法適應新環境的,則會漸漸丟失自己的節奏,與新環境格格不入。然而很遺憾的是,這個適應的過程,家長是不可能幫助孩子去完成的。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時候能做的事情,也只有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並在孩子需要時提供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而已。
教育是爲了讓孩子能夠建立自己獨立生存的法則,不是簡單的打回去就能了事,每一次的衝突都是給孩子建立明辨是非能力的機會,在整個過程中,但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都不要代勞,獨立處理事件的喜悅感,比家長給予的安全感更重要。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