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別再黑“老人們”,隔代教養其實對孩子成長好處多多

別再黑“老人們”,隔代教養其實對孩子成長好處多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說到隔代教養,相信有不少爸媽腦子裏立刻浮現出這樣的畫面:

孩子想在外面多玩一會兒,爺爺說:“趕緊回家,外面不安全!”

天氣剛轉涼,奶奶說:“快多穿點衣服,否則要凍出感冒來了!”

孩子寫字用左手,外公說:“被老師看到要打手的哦,趕快改過來!”

吃晚飯時,孩子邊玩邊看電視,外婆端着碗一口一口喂……

確實,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嬌慣、缺乏獨立性等各種問題。

然而,來自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父母爲主三代同堂”,對孩子成長最爲有利!

別再黑“老人們”,隔代教養其實對孩子成長好處多多

研究發現:

中國三代同堂成主流

這項“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問題研究”,調查了北京、蘇州、廣州、哈爾濱、成都、鄭州6大城市3601個家庭,結果顯示:

①老人帶孩子,學齡前比重最大

79.7%的家庭存在祖輩(包含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參與兒童家庭教養的現象:

△學齡前:超七成家庭存在祖輩參與家庭教養,兩者比例分別爲77.7%和72.9%。

△小學階段:祖輩參與家庭教養比例仍是多數家庭的選擇,佔比達到60.1%。

△父輩爲主祖輩爲輔的聯合教養形式成爲過半家庭的選擇。

②老人協助,幫兒女帶孫輩,不會影響親子關係

調查顯示,祖輩參與聯合教養,不會對家庭中的親子關係質量造成不利影響,但如果父母在0至6歲期間把孩子全權交給祖輩,會對親子關係質量造成持續性的傷害。

③老人帶出的娃,生活能力不差

從調查情況來看,如果祖輩只是參與聯合教養而不是在教養中發揮主導作用,那麼並不會對孩子的生活適應能力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且在生活適應能力方面的表現甚至比單純由父母帶大的孩子還要好。

總體來看:

☆在0~6歲學齡前:接受“父母爲主祖輩爲輔的聯合教養”的兒童當前心理健康狀況最好,接受“單一的祖輩教養,父母基本不參與教養”的兒童當前心理健康狀況最差。

☆6歲後小學期間:不同家庭教養模式對兒童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不顯著。

父母爲主三代同堂

對娃好處多!

上面的調查數據是不是讓忙於工作的父母鬆了一口氣?的確,在三代同堂的家庭裏,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助照顧孫兒/外孫,是很自然的事。家中有老人照看孩子,年輕父母在外工作,就可以少了許多後顧之憂了。而且,祖輩在照顧孩子方面擁有的6大有利條件也是年輕父母難以具備的:

01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管孩子

很多老人退休後,時間和精力都比較充裕,而且大多也自告奮勇,願意幫着照顧孩子的生活、學習。

02對待孩子有足夠的耐心

不同於年輕父母要面對緊張的工作、生活、競爭壓力,老人們的心態相對比較平和,而且老人們跟孩子更容易親近,他們對待孩子不會像年輕父母那樣衝動、焦躁,而是有足夠的耐心。

03撫養和教育孩子經驗十足

一般來說,大部分老人們已經成功地帶大了年輕父母這一代,所以他們在撫養和教育小孩方面有足夠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於小孩各階段的發展特點也更瞭解,爲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

04能夠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老人們對孫兒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他們樂於爲孩子奉獻,爲寶寶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給寶寶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也爲年輕父母解除了後顧之憂。

05給孩子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老一輩會更多地保有着傳統的中華文化和美德,有他們參與教育孫輩,寶寶們不僅可以接受先進的文化的薰陶,也有機會更好地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美德。

成功的“隔代家長”的10大特徵!

剛纔說了那麼多老人帶娃的好處,爲什麼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發現老人帶養有明顯的,甚至致命的弱點呢?關鍵時刻到了!要想讓隔代教養成功,祖輩應該具備以下10大特徵哦!

①身體狀況良好,精力充沛,樂觀向上,具有養育孫輩的積極心態。

②心理正常,情緒穩定,沒有心理方面的障礙和問題。

③有良好的家庭和個人衛生習慣,最好是不吸菸、不喝酒。

④具有照顧孩子必須的飲食和護理方面的基本常識。

⑤性格好,開朗樂觀,具有良好的交際能力,不固執己見,具有良好的耐心。

⑥注重戶外運動,有能力經常帶孩子外出,讓孩子多接觸外面的世界。

⑦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啓蒙教育。

⑧對孩子要一顆寬容的心,同時還有寬嚴並濟,不溺愛、縱容孩子。

⑨心思細膩,可以體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同時注意和孩子的父母溝通。

⑩具有好學的精神,可以接受並且樂於學習一些先進的、科學的方式來撫育孩子。

帶娃觀念不一致

如何溝通?

別再黑“老人們”,隔代教養其實對孩子成長好處多多 第2張

祖孫三代同居一室其樂融融,但年輕父母和祖輩畢竟屬於不同年代的人,在教育觀念方面難免會有分歧甚至難以調和的矛盾,以下幾種情況特別典型:

1補償自己童年的缺憾

很多老年人成長在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這種物質和精神上的匱乏感在他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得他們認爲,給孩子吃得多、穿得暖、長高長胖,才叫做養得好。

其實,這是借孩子來補償當年童年生活缺憾的一種思維模式:

總覺得孩子還沒吃飽的祖輩,一定會做超出孩子飯量的飯菜,一定會餵飯,因爲他們的童年就欠了這麼一口沒吃飽。

總是擔心孩子着涼、冷着了,也是把童年缺衣少穿的遺憾全都“想象”到孫輩身上了……

2忽略孩子情商的成長

年輕父母,除了孩子的吃穿學習之外,也特別注重孩子的心理素質、品格塑造、習慣培養。

然而,祖輩在教育觀念上則比較傳統,多從孩子衣食住行、安全角度考慮,處處爲孫兒“護駕”,如:

爲了不弄溼衣服而制止孫兒玩水

爲了不搞壞鬧鐘而把它收藏起來

不打破杯子而不讓他自己倒水喝

爲了不摔倒而限制他過度的跑跳

爲了不割傷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

爲了不交壞朋友而限制他與同伴交往

……

這些行爲扼殺了孩子最初萌生的最寶貴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慾,澆滅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和興趣,也不利於孩子獨立生活的培養,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性。

3維護自己的權威

很多祖輩因爲自己在家裏年紀最大、輩分最高,一貫對子女想說就說,想批就批,而當年輕父母教育孩子時,也往往插手干預,包庇孩子:

“別怕,有奶奶在,他不敢把你怎麼樣。”

“你小時候還不如他(我孫子)呢!”

4不恰當的溝通方式很多年輕的父母,生完孩子就把孩子丟給祖輩,無視老人們帶娃的辛苦,還對祖輩帶娃的做法十分挑剔:

“不要給TA吃甜食啊!”

“不要給TA喂那麼多啊!”

“幹嘛給TA弄這個?

”“不行!不可以!”

不僅如此,一旦發現孩子身上有什麼缺點,或是比別的孩子稍有不足,往往會把責任都推在老人身上。

隔代溝通“小技巧”

¤說事實

當發現老人對孩子有溺愛現象或不妥當的教育方法時,要顧及老人的自尊心,最好從側面提醒,說話只說事實,而不帶批評或任何讓老人馬上改變自己做法的要求。

¤找對理由

在養育上和老人產生分歧時,不要在問題表面爭論不休。如果有科學依據,不妨將反駁的理由建立在此基礎上。這樣既體現了對老人尊重,又容易讓老人接受建議。畢竟,所有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是願意孩子越來越好的。

¤把握時機

如果對方此時心情愉悅,或是正好碰上孩子出現這個問題,建議和意見易於被老人接受;如果氣氛、場合不對,說服則易遭遇反擊,最終問題沒有解決,還導致不歡而散。

¤冷處理

對於老人在育兒上的一些錯誤做法或說教,有時候不必爭個面紅耳赤,冷處理反而效果更好。年輕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對老人的指責、不滿權當沒聽見就好了。不過,適當的時候,撒撒嬌,表示自己很無奈什麼的,老人的氣也就消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