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隔代幫忙“可以有”,隔代撫養“儘量別”

隔代幫忙“可以有”,隔代撫養“儘量別”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下,隔代撫養的糟糕後果已顯現出來,但人們一直錯誤地歸因,最庸俗淺薄的說法就是“溺愛”——不靠譜的解釋除了誤導人,更讓人無法找到有效的預防手段。很多人爲了不“溺愛”孩子,故意對孩子嚴格,這對“隔代撫養”的孩子來說,真是雪上加霜。這些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不是得到的愛太多,而是太缺乏。

孩子出生前幾年,往往正是父母們在事業上打拼最忙的時候,但這不能成爲自己對孩子大撒手的理由。須知想做一件事總能找到理由,只要想對孩子用心,時間總會找出來,辦法總是有的。如果此時的奮鬥是爲了將來有更好的生活,那麼對孩子的陪伴,實際是一種收益極高的投資,受益者不僅是孩子,也是父母。

在我女兒圓圓一歲三個月時,她爸爸到南方工作,我堅持不把孩子送到遠在外地的奶奶家,一定要親自帶孩子。上班時,把圓圓送到附近一個老太太家,下班接回來。當時能一邊看護孩子一邊把飯做熟,已是不容易,總顧不上收拾自己。記得有位同事開玩笑對我說,你以前挺精幹一個人,怎麼有了孩子就變成這樣了?真難想象自己當時的形象是多麼的不堪。過分忙累,讓我的血壓降到要休克的程度,醫生甚至建議我臥牀休息。因爲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天都有許多快樂,所以我當時並不覺得有多苦。也哭過兩次,總體感覺一直充實而幸福,孩子也用她日後的良好表現回報了我。

隔代幫忙“可以有”,隔代撫養“儘量別”

避免隔代撫養,並不是說家長都要像我這樣單打獨鬥,也並非意味着父母必須有一方辭職回家專門看孩子,更不是否定老人們幫忙的價值。能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是一種幸運,堅持“隔代幫忙”而不是“隔代撫養”其實也很簡單,孩子只要基本上天天能見到父母,經常有和父母親密接觸的機會,這就可以。父母和孩子每天相處一小時,孩子獲得的滋養就夠正常成長了。

我遇到過一些家長,他們持有這樣一種觀點,以前一家有幾個孩子,送一個出去寄養,會出現感情偏差;我只有一個孩子,是唯一的愛,我不愛他愛誰啊。況且老人疼愛孫輩往往超過疼愛子女,所以孩子完全交給老人帶不會有問題。

隔代幫忙“可以有”,隔代撫養“儘量別” 第2張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有太多的例子說明,“唯一”並不能保證愛的深刻。如果相守的程度不夠,哪怕只有一個孩子,親情照樣會打折。在孩子小時候和他分開幾年,也許一輩子就無法親近了。

當下,隔代撫養的糟糕後果已顯現出來,但人們一直錯誤地歸因,最庸俗淺薄的說法就是“溺愛”——不靠譜的解釋除了誤導人,更讓人無法找到有效的預防手段。很多人爲了不“溺愛”孩子,故意對孩子嚴格,這對“隔代撫養”的孩子來說,真是雪上加霜。這些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不是得到的愛太多,而是太缺乏。

隔代幫忙“可以有”,隔代撫養“儘量別” 第3張

有一次,我聽一個正在少管所接受教育改造的16歲的孩子說起他失足的經歷。他父母只有他這一個孩子,在他1歲時就外出打工,把他留下和奶奶一起在村裏生活,他每年只是春節期間能見父母一次。算下來,他長這麼大,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時間總共不超過兩年。他說小時候特別想父母,天天都盼着他們回家,但幾乎每次父母回來都鬧不愉快。父母在短短的相處時間裏,總是想抓緊時間教育他,可是又不得法,所謂教育只是不停地指出他哪裏不好,告訴他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每次十幾天的相處,還沒來得及彼此熟悉,父母就該走了,他記憶中所謂和父母的相處,就是父母不斷地挑毛病。即使這樣,他也對父母充滿眷戀,在10歲時,有一次和奶奶鬧不愉快,一個人偷偷坐火車去深圳找父母,沒找到,流浪了幾天,被警察送回村裏,爲此又挨奶奶一頓打罵。父母在電話中也對他好一頓訓斥,沒有一點心疼的意思。他說最令他傷心的一次是13歲那年,父母春節回來,看見他個子一下長高了,第一句話是:怎麼駝背了?挺起胸來!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也總是不停地告訴他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很少向他表達愛和感情,這讓他感覺父母橫豎看他不順眼,自己在父母眼中真是不可愛,自此以後,徹底對父母失去希望,於是離家出走,開始墮落。

隔代幫忙“可以有”,隔代撫養“儘量別” 第4張

一般來說,無論爺爺奶奶多疼愛孩子,孩子在感情上仍然是和父母更近,孩子最依戀的,永遠是父母。這是自然選擇,天性所定。有時聽到爺爺奶奶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孫子是“白眼狼”,再疼他,他也是和他爸他媽親——這其實是值得慶幸的事情,說明孩子和父母情感正常。相反,如果一位奶奶驕傲地宣稱:“我家這孫子,只是從他媽肚子裏過了一下。現在跟我比跟他媽還親!”這反倒暗示着某種隱患。

中國許多王朝的敗落,後代一代不如一代,我認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皇子皇女雖然含着金湯勺出生,而且自幼都配備着高水平老師。但他們往往從嬰兒期就不和母親親近,吃奶睡覺交給奶媽,生活起居交給宮女,遊戲玩耍交給太監——奶媽、宮女和太監成了皇室後代的直接影響人和學習榜樣,不少皇室後代和奶媽的關係要超過和親媽的關係。所以皇宮造就的,並不一定是善良漂亮的公主和瀟灑勇敢的皇子,皇宮也常常出產懦夫、混混和暴君。心理和感情如果沒有獲得正常的營養,錦衣玉食、血統高貴,也無法讓一個人身心健康。如果有人從這個角度來研究歷史,我想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人在感情上很少能愈挫愈勇,越是感情不滿足的人,越是變得敏感、斤斤計較。孩子的思念沒人理解,而且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化解痛苦。情感上的欠缺必定會在生命中留下一些無法痊癒的內傷,即使不出現品行方面的問題,也會影響到未來的生活質量。

比如有些年輕人在戀愛或結婚後,不會和伴侶相處,要麼過分依賴,要麼過分苛刻,總扮演情感的傷害者和被傷害者角色,也有人心底自卑,外表傲慢,身上有種說不出的彆扭,難以和他人合作相處。這些成年後的問題,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時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愛,就是爲了在一起。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母愛不應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認識上,應建立在情感基礎之上。”對父母來說,在一切養兒育女的目的中,沒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一切因出於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標犧牲和孩子相處的行爲都是得不償失的。
有一對定居美國的中國夫妻,他們的孩子出生在美國。爲了孩子學好漢語及中小學基礎課程,他們就把6歲的孩子送回國內讀書,由爺爺奶奶照看,父母半年見孩子一次,準備到上高中再接回去。父母送孩子回來時,爲孩子置辦齊了一切,甚至牙膏都從國外帶回來,擔心孩子不習慣國內的牙膏。他們周密打點孩子的每個生活細節,卻唯獨沒想當他們乘飛機遠去時,孩子內心有多失落,生活將出現怎樣巨大的缺陷。

小孩都十分重感情,對父母的依戀之情深如海洋。我女兒圓圓上幼兒園和小學時,我出差比較多。每次準備走的時候,我都能感覺出她是如何地不捨。有一次我又收拾出差帶的東西,圓圓在旁邊圍着我轉,獻小殷勤的樣子,她突然說了一句:“媽媽,你還沒走呢,我就開始想你了。”

想象一個小孩子,如果父母突然大段時間地從他生活中撤出,這會讓他多麼悲傷!很多人並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心,認爲反正小孩子是愛哭的,離開爸爸媽媽,哭幾天就沒事了,習慣了就好了。大多數孩子確實是哭幾天就不哭了,但這並不表明他們的感情已從挫傷中康復,心裏也許要哭幾個月、幾年,甚至一輩子。

父母是否願意和自己的孩子相處,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還是客串,這在當下只是形式和數量上的差異,最終卻是一個孩子生命質量的差異。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