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總是跟你對着幹,聰明家長知道怎麼做嗎?

孩子總是跟你對着幹,聰明家長知道怎麼做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時候的孩子老愛粘着爸媽,是爸媽的開心果,長大了總愛跟父母對着幹,這是爲什麼呢?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從大小不同的錯誤中得到大小不同的懲罰,從而學會怎樣行動。

和幾個媽媽聊天,大家一致感慨,真想孩子們早點開學。

熊孩子們在家裏各種鬧騰也就忍了,最可氣的是,什麼事情都和你對着幹,你還拿他們沒辦法。

回東北過年的阿莉就給我說了她兒子和她對着幹的故事。

東北有多冷大家都知道,但這個小傢伙,就是不喜歡帶帽子,每次出門前阿莉給他帶好,轉眼就自己脫掉了。

所以阿莉從來不敢讓他自己出去玩,每次出去阿莉都跟着,他脫掉,她就立馬給帶上。

“每天都重複這個動作,我快瘋了。”阿莉說,她擔心兒子的耳朵被凍壞了,但兒子又總和自己對着幹,非不戴帽子,她現在完全就成了兒子的隨從。

“恨不得明天就回深圳。”阿媛恨恨地說。

其實,她的心情我也能理解,因爲我女兒第一次在新疆過冬天的時候,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那會她喜歡夾雪球玩,也是不願意戴帽子,在經歷了和阿媛同樣的煩惱之後,有個當老師的朋友告訴我,你先試着不用強制她戴帽子,讓她被凍一會。

於是,當她又一次抗議戴帽子時,我同意了,她興高采烈地跑了出去,我拿着帽子,默默地站在她看不見的地方。

一分鐘、兩分鐘……眼看着她的耳朵和小臉蛋越來越紅,我正要上前勸她,她忽然喊着媽媽就哭了起來。

我趕緊出現,她指着我手裏的帽子說,媽媽,戴帽子。

我將她緊緊擁在懷裏,拉着她的小手搓搓她的臉蛋和耳朵,順便讓她感受一下不戴帽子臉和耳朵又多冷。

於是,奇蹟發生了,從此但凡要出門,她一定會主動戴帽子手套。

那個告訴我方法的朋友說,這個利用自然後果法則的效果。

我查了下,自然後果法則最早是18世紀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的,叫做“自然後果的懲罰”,19世紀英國教育家斯賓塞在此基礎上,在他的《教育論》一書中,又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這個教育原則。

所謂“自然後果的懲罰”,按照盧梭的說法就是讓孩子從經驗中去取得教訓。

斯賓塞也認爲,孩子犯了錯誤,造成一定的不良後果,不要去批評、懲罰,而是用孩子自己的行爲所引起的必然反應和不可避免的“自然後果”,使之從中得到不愉快的體驗,甚至得到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過失。

同樣都是孩子在寒冷的天氣不願意戴帽子,我和阿莉最大的不同就是,我讓孩子體驗到了不戴帽子的後果,而阿莉沒有。

顯然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行爲帶來的不良後果,他們會自動的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爲,反而如果是家長一位的強迫,孩子在逆反心理的作祟下,就會始終和家長對着幹。

由此看來,想要緩解或者避免孩子和自己對着幹,聰明的媽媽都會好好利用自然後果法則。

熊孩子是不分國界的,前幾天,泰國一位媽媽帶着5歲兒子撿垃圾的新聞火了。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撿垃圾,有圖有真相。

據說,這個5歲的小傢伙吵鬧着不想去上學,媽媽就向學校請了一天假,帶着他去大街上撿垃圾賣錢。

頂着泰國的炎炎烈日,母子倆走了2公里,共撿到了2公斤塑料瓶,賣了2泰銖(0.4人民幣)。

一路上小男孩都在問:“能坐巴士嗎?能吃冰淇淋嗎?...”但由於他勞動的成果不足以享受這些。

所以一天下來,小男孩已經滿頭大汗,坐在路邊不想動了,最後跟媽媽說“很累,想回家,想去學校。”

這個撿垃圾的經歷被媽媽記錄在FB上,全世界的網友們都感慨這位媽媽實在太聰明瞭。

而這個聰明的媽媽教育兒子用的就是自然後果法則,讓兒子體會到如果不讀書就要從此靠撿垃圾度過一生是什麼樣的感覺

這比傳統的說教和懲罰效果好多了,因爲懲罰是人爲地給予痛苦,而這種方法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自作自受”的方法,即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結果。

泰國媽媽那個視頻出來後,很多網友都留言表示,這個方法的確很有用。

有網友就說,他以前也有不想上學的經歷,爸媽苦口婆心的講道理,甚至最後皮鞭也上了就是不好使,後來,爸媽無奈之下只能讓他幫忙照看家裏包子店的生意。

每天起早蒸包子,白天洗碗,幫父母擇菜……一個星期後就乖乖去上學了。

還有位媽媽說,女兒每次吃晚飯都很磨蹭,非要邊看電視邊吃飯,勸說幾次沒有效果後,有次她一氣之下,直接把晚飯倒掉,並命令女兒一個晚上什麼都不能吃。

結果第二天早上早餐吃的比平時多還快,而且從那以後,吃飯再也不敢提什麼要求了。

也就是說,雖然很多家長並沒有讀過盧梭和斯賓塞的教育著作,甚至很少有人聽說過“盧梭”和“斯賓塞”其人,更不知道他們提出的這個教育法則,但卻有不少家長在對孩子進行管理教育時,自覺不自覺地採用過這種教育方法。

讓孩子在他們自己的過失所造成的後果中得到教訓,孩子會更加深刻的意識到家長的良苦用心,自然也就不會和你對着幹了。

孩子總是跟你對着幹,聰明家長知道怎麼做嗎?

那麼,爲什麼自然後果法則會有這麼好的效果呢?

原來人們往往是從對行爲結果的體驗來判斷行爲的好壞的。

比如,我們之所以說熬夜是壞事,因爲熬夜傷害身體,給熬夜的人帶來身體上的不舒服。

對此,斯賓塞就說:

無論從什麼假定出發,一切道德的理論都公認:一種行爲,如果它當時的和日後的整個結果是有益的,就是好行爲;而一種當時或日後的整個結果是有害的行爲,就是壞行爲。

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讓孩子有不好的體驗時,他就會判斷這個行爲是不好的,因爲人們就是從結果帶給自己的愉快或痛苦中來判斷行爲的好壞。

當然,就孩子本身來說,還有個特點就是錯誤行爲引起痛苦的反應是和過失成正比例的。

用斯賓塞的話說就是,小的意外引起輕微的痛苦,較嚴重的引起較厲害的痛苦。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從大小不同的錯誤中得到大小不同的懲罰,從而學會怎樣行動。

也正因爲此斯賓塞斷言:

“真有教育意義和真正有益健康的後果,並不是家長們自封爲‘自然’代理人所給予的,而是‘自然’本身所給予的。”

這說的就是自然後果法則,也是這個教育方法的理論基礎。

當然了,採取“自然後果法則”糾正孩子過失,看起來簡便省事,效果也比較靈驗,但所有的方法都有其必須要堅守的原則,這個方法也不例外。

家長採取自然後果法則,有個最重要原則就是最初的動機是爲了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而且要確保初心和想要的結局是一致的。

比如那位泰國媽媽,她的初心是希望兒子能夠通過感受到撿垃圾的辛苦而最終選擇繼續回學校讀書,所以在整個過程中,面對兒子要吃冰淇淋、坐巴士的請求,她都拒絕了。

這就是確保最終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局。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這個媽媽心疼兒子,給他準備了各種美味的食物,還不讓他太累,或許,結局就是兒子覺得撿垃圾果然比上學有趣多了。

這就違背了她的初心。

其實,現實中很多父母都會違背這個原則。

比如孩子不按時吃飯,一面說錯過吃飯時間就不許吃了,一面不忍心孩子捱餓,又偷偷給他做好吃的,甚至比正常吃的還要豐盛。

這樣做,即使是給予再嚴厲的懲罰,也不會有號的效果。

因爲孩子行爲上雖然出現了過失,造成了損失,但並沒有對他的生活帶來什麼不便,行爲上沒有受到任何的限制,個人的實際利益也沒有受到損害。

孩子沒有從中親身體驗到行爲過失的危害,對行爲過失就不會產生“非改不可”的迫切要求。

小孩子隨着時間的推移,受處罰的事很快就會忘記,也不會有什麼印象,在行爲上還是“依然故我”。

自然後果法則雖然看起來簡單易用,但其實想要用好並不是那麼容易。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我們面對和自己對着幹的孩子,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去制止或者用自己的方式說服孩子不要和自己對着幹。

所以,我們身爲家長,首先就需要努力抑制自己內心的衝動,不去過多地干預,不要試圖去提醒或者替他們做他們本該做的,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承擔責任。

同時呢,有三點必須要注意:

第一:我們要確保不會傷害孩子的身體健康

比如我當時讓女兒不要戴帽子在零下幾十度的室外玩耍,我心裏是有數什麼時候我必須去幫她的,不能真的讓女兒凍壞。

第二:不要傷孩子的自尊心

我們千萬要記得保護的自尊心,因爲當我們運用自然後果法則時,難免會使孩子感到不舒服,有時候會有羞辱之心,這是正常的。但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像那位泰國媽媽一樣,只是讓兒子體驗撿垃圾的不容易,並沒有對兒子進行語言的抨擊。

第三:事後要指出孩子究竟錯在哪裏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我們還要及時指出孩子究竟錯在哪裏,幫孩子分析原因,告訴他有什麼危害,今後應當怎樣做,爲什麼要這樣做等等,使孩子從根本上提高認識。

當然了,我們也必須清楚,沒有一種教育方法是能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方法能解決所有孩子的所有問題。

所以我們要綜合運用多種教育方法。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才能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