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你知道會有什麼後果嗎?

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你知道會有什麼後果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總是會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的閃光點,而看到自己家的孩子的缺點,往往拿別人家的孩子的閃光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作比較,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你知道會有什麼後果嗎?

幾年前的一天晚上,橙子和姥姥視頻聊天。隔着屏幕,橙子給姥姥比劃他們學的京劇健身操,就聽姥姥說:“跳得真棒,你媽就不會……“

我在旁邊做家務,有一句沒一句地聽他們聊。

一會兒,橙子又給姥姥演示什麼動作,姥姥又說了一句:“真棒,你媽就做不了這個。”

我忍不住湊過去說:“你們聊你們的,幹嘛總扯上我啊?”

很小的一件事,但姥姥的這兩句話卻讓我心有所動,思考了好久。

很多時候,我看姥姥姥爺和橙子的相處,就像是在“考古”,從他們對待橙子的方式中,我隱約會找到一些自己當年的成長痕跡,推測出他們當年是怎樣教育我的。

總的來說,父母對我的教育是很寬鬆的,記憶中,我沒有捱過罵,沒有捱過打。我很感恩,父母給了我一個寬鬆、民主、尊重的成長環境,讓我的身心可以健康成長——他們已經做到了他們能力之內的最好。

當然,作爲社會中的人,他們也免不了他們那代人、那個崇尚集體的時代的侷限性。

比如說,比較。

他們會有意無意地拿我和鄰家的孩子比,和同事的孩子比,比學習,比做家務,比爲人處世,比性格開朗。

當然,他們可能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比較,只是在閒聊中提起:誰誰家的孩子怎樣怎樣。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慢慢地,我就明白了父母心中理想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我就會努力去做得比那些孩子更好。

只是,我不可能永遠在比較中佔上風。

有的方面,我做得比別人好,比如學習,我就覺得挺得意,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有的方面,我不如別人,比如性格內向,不善社交,就會覺得自己不好。

這樣比來比去,造成的一個後果是:我變得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

因爲,我的自我價值感是從比較中得來的——

我比別人好,就會生出一種優越感,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我不如別人,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別人對我好。

更重要的是,那種優越感其實是虛假的、不堪一擊的,只要換了一個更強大的比較對象,我就會立刻從洋洋自得變成自卑。

如果沒有學習心理學,沒有自我覺察,我恐怕一輩子都發現不了自己的比較之心。

我是到了三十多歲才發現,自己的內心一直有一個天平,總是把自己和別人放到天平上比較。

遇到人,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心裏掂量掂量,對方的職位、閱歷、個性等等。

如果覺得相比之下,自己在心理上佔了優勢,就會很放鬆。

如果覺得自己不如對方,處於下風,就會拘謹很多,時時擔心對方看出自己的“不好”來。

可能在表面上別人根本看不出什麼,但這些內心戲只有自己最清楚。

自得和自卑天天像蹺蹺板一樣上上下下地翻騰,真的好累。

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你知道會有什麼後果嗎?

我記得,幾年前,我和幾個女友一起吃飯。

聊天時,我半是客套半是真心地誇朋友:“你做得真不錯。”這樣的話說了好幾次之後(我都沒有意識到),一個女友對我說:“你爲什麼總覺得別人很好,你自己也很好啊!”

當時我愣了一下,很認真地想:“我很好嗎?我不覺得自己做得有多好啊!”

後來我才明白,自己爲什麼會那樣想:我看到的別人的好,是通過和自己比較得來的。所以,別人好,也就意味着自己不夠好。

這種不自信是根深蒂固的,無所不在,即使面對一個幾歲的孩子。

由那次姥姥和橙子聊天,我才發現,我誇獎橙子時,末尾總會帶上一句類似的話:你比我強。

比如:“哇,你疊的紙飛機真棒,我就做不了。”

“你是怎麼做到的?我都沒想到。”

橙子做得好,我直接誇他就可以了,爲什麼總要加上這麼一句呢?

我看到了自己的比較之心,也看到了自己的低價值感——不由自主地就擡高別人,貶低自己,哪怕是自己的孩子。

幾年前,我意識到自己這個內在模式後,開始有意識地覺察,一有比較之心就會提醒自己:“嘿!你又在比較呢。”

這個模式跟了我幾十年,已經根深蒂固,很多時候,就算是覺察到,也控制不住自己。下意識的比較,幾乎成了一種自動化反應。

你明明知道這樣不好,不該這樣做,就是做不到。

那種感覺,很讓人有挫敗感。

不過,就這麼一次次地堅持覺察,比較之心一點點地淡化了。

如今,我已經變得好多了。我越來越有一種感覺,感覺自己慢慢活開了。

所謂活開了,就是不那麼在意外在的評判標準,不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心中篤定,知道自己的好,也清楚自己的薄弱之處,好與壞統統接納——我就是這樣啊。

我的好,我會繼續發揚光大。

我的薄弱之處,我也承認,但我會努力改進,這就可以了。

自己與自己達成和解,內心不擰巴,就會通暢很多。

而且,我發現,人和人是沒法比較的,你在這方面好,他在那方面好,怎麼會有一個精準的比較呢?

更何況,所謂的好與不好,這個標準是從哪裏來的呢?仔細想想,這些標準往往來自主流價值觀,甚至來自一些想當然和偏見。那麼,憑什麼說這樣就好,那樣就不好呢?

這幾年,我也慢慢發現,每個人都有光彩之處,每個人也都有無奈之處,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的黑與白,而是深淺不同的各種灰度,所謂的好與壞都是摻雜在一起的。

我開始學着欣賞一個人的閃光之處,理解一個人的無奈之處。我練習着不再評價一個人,只是看到他有這樣那樣的特質。

欣賞的出發點是:我很好,你也很好。

慈悲的出發點是:我知道自己的不容易,我也看到了你的不容易,大家都不容易。

當我不再比較,我就有了解脫之感,不把自己和對方束縛在一個對立、競爭的關係中,不被別人的眼光所綁架,也不被自己的比較之心所綁架。

我做好自己,我知道自己是好的,是有價值的——這件事,我就是知道,不需要外在的東西來證明,也不需要通過比別人強來證明。

一旦有證明之心,說明你還是不相信自己是好的。

當然,我也沒做到大徹大悟,也做不到完全不比較。

馬克思他老人家早就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從生到死都處在各種社會關係中,完全不比較,很難做到。

我可以和自己比,比過去的自己做得更好,那就很好。

更重要的是,當我確認了自己是有價值的,比較對我來說,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比較,就意味着所有人擠在一條跑道上,誰先到達終點誰算贏。

可是,人生並不是只有一條跑道,也不是隻有唯一的輸贏標準。

人生就是一段旅途,有人爬山,有人涉水,有人穿越森林,道路不一樣,沿途的風景、一路的收穫都不一樣,怎麼比,比什麼?

當你想清楚了這些,比較對你來說就失去了意義。你忽然就覺得,比來比去,挺沒勁的。

比較,就意味着評價,就意味着競爭之心,就把對方當成了對立面。

比較,也意味着不自信,你不覺得自己好,所以纔會在別人身上找自己的價值,而這個“別人”是不固定的,你認爲自己好、認爲自己壞都是隨着別人的變化而變化的,你對自己缺少一種恆定的價值感。

終歸,你是不自信的。

我花了幾十年時間,纔看清這個模式,才慢慢從中解脫出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走同樣的路。

我告訴橙子:你是你,別人是別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不要和別人比較。

我想,橙子多少get到了我的意思。起碼,給他種下了一顆不做比較、不做評判的種子。

有時候,大人爲了激勵他,會說:“你看看誰誰,一頓飯能吃二十個餃子。”

有時,我們也會在情緒中脫口而出:“你看看誰家孩子像你這樣?”

橙子會說:“我是我,他是他,我不和別人做比較。”

我很高興橙子這樣回答。

凌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出版人,9歲孩子的媽媽。專注兒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致力於自身成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