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奶粉知識 > 英國嬰兒奶粉限購禍起中國奶粉搶購

英國嬰兒奶粉限購禍起中國奶粉搶購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奶粉限購引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奶粉搶購潮,於是限購跟隨着搶購在全世界漫延開來。這不,英國的嬰兒奶粉限購緊跟步伐不願落後。

英國嬰兒奶粉限購禍起中國奶粉搶購

在德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先後推行嬰兒奶粉限購政策之後,英國日前也開始實施這一政策。英國媒體普遍認爲,這和中國近期出現的奶粉搶購潮有直接關係。

多國下達嬰兒奶粉限購令

據環時報報道,英國《金融時報》4月8日稱,一些超市4月開始限制顧客只能購買兩罐嬰兒配方奶粉。此前數月,德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已推行嬰兒奶粉限購。外電普遍認爲,原因在於中國對外國產奶粉的需求量“大得可怕”。

英國廣播公司8日稱,英國規模最大的幾家連鎖超市,莫里森、森寶利、阿斯達以及樂購已從近期開始宣佈限購兩罐嬰兒奶粉。《環球時報》記者走訪上述幾家超市時看到,奶粉貨架上已貼上購買須知。記者向一家超市的值班經理詢問原因時,對方表示這是總部的安排,沒有特別指出要注意哪一類顧客有過多購買奶粉行爲。但英國媒體普遍認爲,這和中國近期出現的奶粉搶購潮有直接關係。英國零售商協會的發言人理查德?多德對《金融時報》稱,相信這樣的新規定是應生產商要求推出的。生產商認爲,某些有組織的顧客羣體可能會大舉買入奶粉之後再出口,對企業利益造成傷害。

在澳大利亞,大約兩個月前,各大商場、藥品保健品店聯合採取保護自家嬰兒行動,每人每次限購4罐嬰兒奶粉。店內監控系統將收集到的數據輸入收銀系統,24小時內超量或反覆購買者,電腦拒絕通過。當地郵局原本也曾表示要限制奶粉郵寄量,但由於市場從源頭上卡住購買量,郵局認爲沒必要再設卡,但提高了郵寄費。現在,寄奶粉的價格基本上與奶粉價格相當,如果加上保險費,比奶粉價格還要高一些。

德國奶粉限購是從1月底開始的,德國最大的日用品連鎖店DM以及ROSSMANN等大連鎖店在奶粉櫃檯貼警示稱,“每位顧客最多隻能買3包奶粉”。近來,DM超市的限購規定又“升級”,不但限購3包,還要求出示孩子的身份證明或帶着孩子才能買。德國海關也一般只允許華人一次往中國寄5包奶粉。因此很多國內的人通過外國人代購,或通過德國食品商代買。

在德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先後推行嬰兒奶粉限購政策之後,英國日前也開始實施這一政策。

香港奶粉限購令升級

香港奶粉限購令在3月1日正式實施後不斷升級,3月15日有消息稱除了此前明確的供36個月以下嬰幼兒食用的配方奶粉以外,嬰幼兒米粉和配方粉也開始位列限制離境的產品。

到底限不限米粉?

據羊城晚報報道,對此,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在就《2013年進出口(一般)(修訂)規例》常見問題答疑時表示,根據有關定義,修訂規例適用於供3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食用的配方奶粉、豆奶粉及普通奶粉。但是該定義並不涵蓋經衝調後沒有呈現類似奶的物質的粉末,例如橙粉或由米、麥等穀物所配製的粉末。也就是說,米糊並不在限帶之列。

然而,香港食物及衛生局的解釋仍讓不少媽媽感到困惑。有媽媽在網上疑惑地問:“家裏5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吃某個牌子的米粉,就是類似奶的粉末,衝調出來後奶味很濃,那到底是限帶還是不限帶?”

香港海關人員表示,是否限帶主要看產品的成分表裏是否含有奶這一成分。“含奶的米粉,如奶米糊,確實在限帶的範圍之內,而不含奶的,及3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米粉就不受限制。”

內地乳企未得利

據投資者報報道,國外實行奶粉限購,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對內地乳企有利,這部分消費者會轉向購買內地奶粉。不過,實際上內地乳企並未得利。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實行限購後,消費者可能更多購買在內地的洋品牌,真正轉而消費內地奶粉的消費者非常少。

2012年,內地奶企的增長速度穩中有降。

伊利股份(30.30,-0.56,-1.81%)去年三季度的淨利潤增長率是-3.65%,而2011年的淨利潤增長率132.78%,2010年則爲20%。

光明乳業(15.27,0.17,1.13%)2012年的淨利潤達到3.11億元,同比增加30.88%,若考慮到其中有1億元左右的營業外收入,其增速相比2011年的22.36%並無增長,而是遠低於2010年58.71%的增幅和2009年142.82%的增幅。

光明乳業表示:“香港奶粉限購令對我司奶粉產品的影響不大。目前光明奶粉產品銷量穩定,按規劃的市場方案穩健推進。”

國產奶粉如何重建信任?

在三聚氰胺事件後,國產奶粉開始失寵。

在德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先後推行嬰兒奶粉限購政策之後,英國日前也開始實施這一政策。

據大衆日報報道,儘管乳企、政府和行業協會爲了增加廣大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品牌的信心,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根本性的制度性的問題沒有得到真正解決,使公衆在“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理之下,繼續保持着對國產奶粉的警惕和旁觀。這些根本性的制度問題,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國標”的國際接軌與超越問題。按常理來說,既然國人對奶粉崇洋媚外,要重建國產奶粉的信心,就必須採取同等的標準甚至是更嚴的標準。但至今國產奶粉的“國標”,仍給國人標準不高的感覺。加之2011年制定的乳業新國標,被稱爲標準“全世界最低”,加大了國人對國產奶粉品質的不信任。

二是質檢信息獨立真實性的問題。雖然,質檢部門和行業協會加大了對國產奶粉的抽檢力度,但公衆對檢測機構本身公信力仍有懷疑。比如,3月3日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呂新華說國產奶粉99%是安全的,現今又一下子變成了100%是合格的,不僅存在數字上的差別,更是存在“安全”與“合格”的概念替換,這不僅沒讓國人增強信任,反而加深了國人對質檢信息真實性的懷疑。

三是質檢信息透明性的問題。針對呂新華“99%是安全的”一說,全國政協委員、CCTV主持人崔永元就直截了當地說,“當然沒信心啦”,因爲“我哪知道1%在哪裏呀?”如今也一樣,“主流品牌”百分之百合格,何爲“主流品牌”?卻存在多種解讀。

四是對食品安全憂慮的疊加問題。多年以來,出口產品的檢測比內銷產品嚴格,我國食品的出口合格率,均高於內銷的合格率,這是不爭的事實。加之,國內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嚴重影響着國人對國產食品的信任。國人對國產奶粉的不信任,只是對我國食品安全不信任的一個縮影。沒有一個父母願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何況是事關孩子一生幸福的健康問題,故而沒有一個父母願意拿自己的孩子去做試驗品。

五是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缺失問題。國際上,很多國家在同一社會發展階段時,也出現過類似的食品安全危機,但他們有嚴格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很多食品生產企業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後都可能只有破產一條路。而我國無論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雙倍賠償”,還是《食品安全法》中的“十倍賠償”,都難以起到真正的懲罰作用。

重建國產奶粉的信任,只有有的放矢,真正“甩開膀子”改革,先建立起一種信任的制度以及對制度的信任,才能水到渠成。在這個意義上,重建國產奶粉信任的速度,取決於“甩開膀子”的力度,我們期待國產奶粉能夠成爲一個重塑社會信任的樣本。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