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百科知識 >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教育的話題,從來都是社會的熱門話題。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表明:20年前,只有1%的中國家長質疑“高分低能”和“教育體制”問題;20年後,只有20%的家長堅定支持精英教育,而80%的家長程度不同的對精英教育模式提出了異議。其實,他們不僅僅只是在發牢騷,這些家長已經在迫切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方剛博士新作《我的孩子是“中等生”》,記錄自己的孩子從出生到小學畢業,12 年間走過的路。作爲心理學教授、社會學博士的父親,是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同孩子一起成長的?全書通過一個個成長中的小故事,引導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寵愛孩子,就讓他做“中等生”吧!

這不完全是一本私人的紀錄,而是時代背景、文化背景下,一對父母和他們的孩子的心路歷程。從中,聰明的讀者一定可以獲得多種啓發。

這本書中,我提倡“寵愛教育”,也提倡“養兒當做中等生”。兒子過去 12年間經歷的點點滴滴,都爲這兩個理念做着註腳。

想出《我的孩子是“中等生”》這個書名的時候,我清楚地知道會遇到兒子的強烈反對。果不其然,雖然我事先做了充足的鋪墊,但一說出這個書名,兒子仍然大叫:“太丟人了!你別寫我名字了!應該是《我的孩子是”優等生“》。”

我對他解釋: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中等生”,“中等生”不一定不好,“優等生”不一定好。

我寫完這書的時候正值 2010年高考過後,媒體有調查和總結,過去 20多年那些身爲“高考狀元”的優等生,工作後都成績平平,在任何一個領域中都沒有傑出的人才,而那些昔日的中等生,許多人卻成爲精英人才。因爲“優等生”太規矩了,可能喪失了很多創造力,而中等生一方面應付着規訓,另一方面保存着自己的創造力。

我還告訴孩子:規規矩矩、老實聽話、成績永遠 100分的“優等生”,你確實不是。你就是一個淘氣活潑、經常惹禍、不聽訓教的中等生。但是,讓父母自豪的是,你擁有太多的快樂,你保持了太多孩子的天性,你的思想是自由的,你的心靈是開放的,我們從你身上看到了潛在的優秀品質。今天的中等生,很可能是明天最優秀的人才。

我對兒子說,我要給中等生正名,讓爲人父母者、爲人師者,知道他們是傑出的好孩子,珍惜他們。

兒子說:“你的書如果賣好了,我的名聲就慘了。這樣吧,你給‘中等生’加個引號吧。”

於是,我們就成交了,因此纔有了現在這個書名。

事實上,“中等生”上的引號是我原本就要加的。

我們的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仍然是一個充滿等級偏見的社會,當我們使用“優等生”、“中等生”,甚至“差等生”這些名稱的時候,就強加了污名與歧視。因爲,我們通常是以學習成績來做這樣的劃分的。

但是,學習成績的中等,可以被說成一個學生是“中等”的嗎?孩子的思考能力、創造力、人格整體素質,又該如何劃等呢?

我們的教育體制,在對一個個幼小心靈進行規範的時候,在把他們往“等級”裏面強塞的時候,又剝奪了多少快樂、自由心靈的成長呢?在“優等規範”下長大的孩子,保持了多少反思的能力、獨立的精神,以及創造力呢?

當我們哀嘆中國沒有產生世界級的人才的時候,是否反思過,這個將學生按等級規訓的教育體制,在這過程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我的兒子,以我們的眼光,在他的學校,他應該算是優等偏下、中等偏上的。但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牛孩”太多了。一比,他就是絕對的中等生了。不是我們不夠“優秀”,是“優秀”的太多。不是我們不可以“優秀”,而是我們不願意承受“優秀”的代價。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很自豪:我的兒子是一箇中等生。

您會看到,這是一個在父母寵愛而非溺愛下長大的中等生,這是一個生活中充滿着愛的中等生,這是一個快樂的中等生,這是一個自由的中等生,這是一個思想開放的中等生,這是一個具有創造力潛質的中等生,這是一個完好地保存着純淨心靈的中等生,這是一個在以思考的目光看世界的中等生……

這,就是財富。

這是一個普通男孩兒的成長曆程。他既不是神童,也沒有顯出任何一方面的異乎尋常。所以,這不是一本你想培養“天才”時可供借鑑的書。

作爲孩子的父母,我們也從未想將他塑造成天才。我們只是希望他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享有快樂、自由、幸福的幼年,以及整個人生。所以,本書記錄的,是如何使一個孩子更快樂與自由的心得。

讓孩子真正擁有快樂與自由,其實絕不比塑造出一個“天才兒童”容易。

天才兒童也好,快樂兒童也罷,在我看來都需要我們加倍寵愛才有可能。

我在本書中論證說:好孩子都是寵愛出來的,所以,讓我們充分地寵愛自己的孩子吧!

中國文化一向反對寵愛孩子。但是,寵愛並不是沒有章法的溺愛,本書試圖探討一些寵愛而非溺愛的“章法”。其中許多觀點,對傳統的育兒理念提出了挑戰。

我想告訴人們:

孩子其實從來不會犯錯誤,犯錯誤的總是成人。如果孩子不接受一種規則,則一定是這規則本身有問題……

孩子從來不會說謊,說謊往往是上進心的表現,而成人誤讀了他們……

世界上沒有“問題孩子”,認爲孩子有“問題”本身便說明有問題的恰是這些成人……

孩子不會“淘氣”,也不會“搗亂”,成人斥之爲“淘氣”與“搗亂”的行爲,都是因爲沒有真正讀懂孩子的心……

要鼓勵孩子的虛榮心,虛榮心同樣是成長的動力之一……

……

這本書,是過去 12年間每年隨手寫的。出版前做修訂的時候,我彷彿便又一次目睹了從他出生之前的準備,到上幼兒園,再到上小學,再到小學畢業,這 12年間我們和孩子一起經歷、一起思考、一起成長的過程。其中一些教育理念,在 12年間發生了變化。但是,“寵愛教育”與“養兒當做中等生”這兩個核心沒有變化。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天使。我們不會游泳,但我們還是嬰兒時不會淹死;我們以爲自己跑得不快,但我們最初其實都是跑得最快、最有激情的那枚精子。

爲人父母者,爲你的孩子是一個“中等生”而自豪吧!

第一章  大於負一,小於等於零

1997年 10月,妻子懷孕了。那時我們已經結婚多年了,但一直沒有做好要一個孩子的心理準備。而到了 1997年,我們已經很渴望要一個孩子了。我們相信,只有在這種心情下,我們才能更好地愛這個孩子,爲他付出,給他更幸福的家庭。後來有多位剛結婚的朋友問我什麼時候要孩子最好,我都回答說:“在你做夢都想要孩子的時候!”

1997年,我們正住在北京六鋪炕租來的房子裏。當時我們已經在北京郊區買下一套 130多平方米的複式住宅,正計劃着裝修。由於妻子懷孕,這些事後來便都由我獨自處理了。

10月底,妻子出現了流產的症狀,在北京婦產醫院沒有得到確診。妻子給老家天津的一位朋友打電話,那朋友認識天津婦產醫院一位老專家。老太太聽了症狀後說,需要立即住院保胎。

我們決定迴天津住院,因爲所有的親戚都在那裏,便於照顧。妻子便辭了職。在我們的計劃中,孩子生命中前三年的時光,都應該和母親一起度過。

因爲妻子不能在路上顛簸,我當時供職的單位便派了一輛車,將我們直接送到天津婦產醫院住院。

此後約半年間,我在天津、北京之間奔波。妻子出院後分別在孃家、婆家靜養。她每天喝兩次中藥,直到產前兩週。

1998年春節後,妻子的情況很穩定了,我們在北京郊區的房子也裝修好了。朋友開車將我們送到自己的家。

那之後,我們一直住在那裏,享受着郊區清新的空氣、閒暇的生活,靜靜地等待孩子的出生。

我們每天晚上在小區裏散步,小區環境很好,有一處湖水,可以盪舟。到後來,孩子在媽媽肚子裏越長越大,妻子便很少下樓了,幸好我們的住宅附帶一個 20多平方米的露臺,足夠散步和曬太陽。

6月臨產前,我們再次回了天津。6月 26日,妻子實施剖腹產,用那位老專家的話說:“我們把孩子請出來吧!”

在懷孕到生產這段時間裏,我們感受着孩子的存在,他雖然還沒有出生,卻已經影響着我們的生活與思想。

在那幾個月裏,我開始了最早的關於育子的思考,寫下許多對孩子未來的希望。

那幾年,我正在狂熱地閱讀女性主義,我幻想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女兒,能夠實踐所有我關於女性主義的理想。所以,我寫下的第一篇給孩子的文章,便是《給尚未出生的女兒的信》。兒子降生後,我又立即寫下一封《給出生了的兒子的信》,來說明我並不因爲自己的孩子是男孩兒而失望,同時也說明,男孩子同樣應該爲實踐性別平等的理想做出努力。

因爲孩子還沒有出生,所以,那時的思考,多是停留在理論上的。這也是本章的風格,而其中又以性別意識的思考爲主。

但即使在孩子沒有出生的時候,他已經給我們帶來無數的快樂……

做一個快樂、智慧的女性主義者

--給尚未出生的女兒的信

妻子孕育孩子的時候,我的身份是一名自由作家,已經出版了十多本書,並將兩性問題選定爲自己終生關注的目標。而性別問題,恰是我當時最感興趣的。作爲一個“準父親”,我幻想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女兒,並將關於未來女性的理想寄託在她的身上。在這組我寫給尚在母腹中的女兒的信中,初步表達了我對於生育、子女教育,特別是理想女性的個人思考。其中許多在 12年後整理這本書的時候看來是極不成熟的,而且許多觀點與觀念在後面章節中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比如對於養育孩子的意義的理解。這種變化也正好說明了一個男人在與孩子一起成長過程中的變化。這組信在一些報刊發表時,編者加評語道:“行文直爽大膽,引人深思。”

◎ 爲什麼生你

醫生告訴媽媽,她懷孕了。爸爸那一刻的心情,是十分複雜的。

爸爸和媽媽談戀愛時,都說一生不要孩子。養育一個孩子是十分繁重的工作,我們自覺無力承擔。生命短暫,我們嚮往二人世界的輕鬆與快樂,更想多做些事業。

人在年輕時的許多想法,隨着年齡增長會慢慢改變。媽媽過了 30歲,開始嚮往平凡、安詳的人生。而這時,爸爸還很猶豫。

爸爸一直沒有想明白,生育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是不會探討生育的意義的,生育就是爲了生育,這無需回答,也無法回答。一些常規的想法,如養兒防老,早已經過時了。爲了增加生命的樂趣?我們又何必通過這種對人力、財力、精力都極爲耗費的事情來尋找樂趣呢?爲了避免晚境的淒涼?在世界大同的未來社會,我們又有什麼權利將孩子圈在身邊?即使將他圈在身邊,我們又怎能保證他不是一個逆子,不會使我們感到更多的淒涼呢?更何況,這些想法不都是很自私的嗎?不是將孩子當做一個玩偶了嗎?

爲了人類的發展與延續?地球不是已經人滿爲患了嗎?

還有一種古怪的說法:爲了延續自己的生命。在爸爸看來這絕對是自欺欺人,根本無法挽救我們面對死亡時的恐懼。我們生育的生命與我們有天壤之別,而且他也將結束,他再生育的生命還將結束,人類這一物種都註定是宇宙的過客,如此脆弱的生命何必延續又怎麼能夠延續呢?

媽媽是這樣勸爸爸的:你就當多一種生命體驗吧。但是,我們在短暫的生命中未能體驗到的事物實在是太多了,爲了體驗做父母的感受,我們將失去多少呢?!

在爸爸看來,盲目的生育,特別是多子多福的生育觀,是典型的未開化的農業社會的產物。而在技術時代,人的許多工作正被機器和社會取代,個體生命的價值應該受到更多的推崇。

但是,爸爸還是決定生育你。爸爸最初做出這一決定的理由只有一個:因爲媽媽想生育你。生育是兩個人的事情,爸爸不能爲了自己的快樂便犧牲你媽媽的快樂。

◎ 爸爸的理想和癡想

那麼,爸爸是否很不情願地等待你的出生呢?恰恰相反,爸爸一旦決定要你,便開始了全身心的期待。爸爸要做一個最優秀的爸爸,要讓你成爲最幸福的孩子。但是,爸爸也在採取措施將你的出生可能帶給我事業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爸爸買下了北京遠郊一套寬大的三室二廳複式公寓,爸爸將書房安排在樓上,這樣,你的啼哭便不會驚擾爸爸工作了。

另外,爸爸還在想,要使你成爲爸爸事業的一部分,我要把自己關於人類的種種理想都在你的身上付諸實施。

爸爸還懷有一份癡想:你純淨的目光會成爲我看世界的另一雙眼睛,使我從這個混濁的世界中另外有所發現,童貞能夠淨化我的心靈,昇華我的精神世界……

◎ 希望你是女孩兒

爸爸一直無法肯定自己更喜歡男孩兒還是女孩兒。你媽媽懷孕被確證後,我立即清楚了:我想要一個女兒。

你即將來到的這個世界,本質上仍是一個重男輕女的農業社會。這個社會中流行着一種無需言說的共識:生男孩兒比生女孩兒好。也難怪,男人的價碼高於女人,自然希望自己的後代是男性了。一個做“準父親”的,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女孩兒,是難以被主流社會理解的。

爸爸是這個社會的叛逆者,極少受這個社會流行的規範左右,而更多地聽從自己內心聲音的召喚。我內心的聲音此時告訴我:希望自己有個女兒。

女孩兒比男孩兒有許多可以輕易便發現的優勢:聽話,讓父母省心,成年後更懂得孝敬、疼愛父母,甚至需要父母的經濟投資都少於兒子。但是,這些遠遠不是爸爸最重要的考慮。

爸爸的考慮是:我不知道該怎樣培養一個兒子,卻清楚應該怎樣培養一個女兒。

作爲男人的爸爸,經常感到困惑:男人應該如何生存?爸爸選擇現在的生存方式,是生命歷程自然形成的,但是,我仍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對是錯,自己是否算是一個優秀的男人。爸爸在事業上刻苦、勤奮,關心人類的整體利益而不僅僅是個人的名利,爲此爸爸放棄了生命中的許多樂趣。爸爸無法肯定的是,這算不算是對自我的一種殘害。

爸爸的一個重要的學術主張和社會變革理想便是“男人解放”,你長大後可以看到很多本爸爸論述這個問題的書。而且,爸爸自認爲是一個在許多方面解放了的男人,但是,爸爸仍然無法肯定,男人到底解放到何種程度纔算得優秀,抑或男人原本便不應該解放。

爸爸自己做男人便做得很糊塗,被一種慣性逼迫着向前走,長期以來很難

形成關於男性的種種理想。爸爸又該如何去影響一個兒子呢?在這個男性社會裏,男人和女人一樣是受害者,因爲男性受害的一面被掩飾着,所以他們是更深刻的受害者,出路也更模糊。

女人則不同了。爸爸滿腦子都是關於理想女人的構想,而這些構想都在完成着對傳統社會性別角色的反抗。爸爸相信,如果是一個女兒,我可以很好地給你一些引導。雖然爸爸永遠不會強迫你成爲什麼樣的人,但爸爸可以告訴你哪種生活是我不欣賞的。

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女人們被塑造成文化的奴隸,而文化是男人的文化。爸爸希望以自己一生的努力對建造一個真正自然、自由、公正的兩性世界有所貢獻,那麼,爸爸希望你能成爲我最出色的作品。

爸爸將這想法告訴給媽媽,她說:“你將咱們的孩子當成試驗品了。 ““試驗品”三個字聽起來怪殘酷的,但問題是,女人們往往被當成犧牲品了。爸爸不會讓你成爲犧牲品。

爸爸關於理想女人的理想,無法以男性之軀去實現。你則能夠去實現爸爸無法實現的願望。爸爸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要讓你爲這個世界增加光彩。

◎ 教養

出生之後,你將由誰來撫養的問題,對爸爸而言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難題。

我和媽媽不可能將你交給老人撫養,他們都沒有那份精力和體力了,我們也擔心他們對你過於嬌縱。我們自己撫養你嗎?又確實要耽誤我們很多的工作。交給社會?我們的社會撫養機制又十分不健全。

一些女權主義者拒絕生育,生育了也拒絕撫養。爸爸媽媽卻覺得,既然帶你到這個世界上,就要給你的成長提供最好的環境。爸爸媽媽是一個貌似適合的組合,爸爸把工作看得重於一切(這並非優點),而媽媽更願意過傳統女人的平常人生(這也是文化的性別塑造)。所以,媽媽是很樂於犧牲自己幾年工作時間,親自撫養你的。

一歲之前,爸爸媽媽便會鍛鍊你自己去抓取水瓶;一歲之後,你便需要自行從桌面取飯菜了。我們不會把什麼都喂到你的嘴裏。

我們甚至也不會總抱着你,學會走路後,你便只能跟在爸爸媽媽身後去散步,而不可能享受懷抱的溫暖了。你可能蹣跚,可能跌倒,我們將在前面等着你,而不會去扶起你,因爲我們在訓練你更早地自立。

請原諒我們不可能像其他父母那樣“聞哭而動”,你一哭便去哄你,這會養成你通過哭聲來達到目的的壞毛病,而最終,還是會使你遠離自立。

爸爸對你的影響,也許會隨着你年齡的增長而加大。四五歲的時候,爸爸會鼓勵你獨自到住宅小區的花園裏玩耍,鼓勵你主動結交陌生的小朋友和成人。其他父母向孩子們灌輸的種種防備他人的觀念,爸爸認爲是會毒害你的心靈的。

這個郊外住宅小區有配套的游泳池,爸爸的一個遺憾便是不會游泳,我希望你從小在水裏長大。初通水性後,我便會鼓勵你自己去游泳池。我將自由與風險同時交給你,我相信你能夠獨自承擔這一切。

你也可能會被“全託”,但那至少要到 3歲之後。如果全託,週末回家的時候,爸爸會把全部時間都給你,和你做遊戲、聊天,給你講故事,帶你出去玩。爸爸相信,兩天全身心的投入,不會遜於終日的相處。

爸爸鼓勵你在自己房間的牆壁上隨意塗抹,盡情揮灑。爸爸將爲你的每一件創作喝彩。牆壁塗滿後,爸爸只需要再刷一次漿就是了,而你童年的心靈,卻被賦予了自由、想象、創造。

爸爸同樣會鼓勵你將各種玩具拆掉,我相信你的求知慾從中可以得到滋養。

爸爸永遠不會對你講什麼“大灰狼”的故事,我只會告訴你,你應該成爲戰無不勝、所向無敵的人。在漆黑的夜晚,爸爸會讓你獨自到小區的收發室替爸爸取信件。

爸爸會鼓勵你從小與各種惡勢力做絕不調和的鬥爭,幫助你區分哪些是可以寬恕的過錯,哪些是絕不能寬恕的罪惡。爸爸會告訴你,維護真理可能需要付出個人一生的平靜,但是,對真理的追求無比美好,無比幸福。

上小學之前的某一天,爸爸會領你去學校走一走,看一看,向你講述爸爸留在學校裏的許多未竟的求學之夢。開學第一天,爸爸會讓你自己去上學。當其他孩子被父母的小轎車接送的時候,我將很自豪自己的女兒是揹着書包獨自走進學校的,就像我自己當年一樣。爸爸會告訴你,不是爸爸和媽媽不疼愛你,而正因爲我們格外疼愛你,才爲你選擇了這種成長方式。很小的時候,爸爸便會讓你爲自己與衆不同的生活狀態而自豪。

你會像爸爸一樣訂出各種計劃,並總趕在預定時間之前完成它們,同時制訂一份新的計劃。你的進取心和時間觀念將得以完善。

爸爸不會逼你上各種輔導班,不會強迫你學鋼琴或者繪畫,爸爸甚至不會因爲你考試不及格而責怪你。爸爸讀書時便是中下等生,所以爸爸不相信那幾乎是八股科舉式的考試。爸爸鼓勵你在課餘自由地玩耍,享受生命本真的賜予。爸爸更關注你精神的成長,我相信一個精神富足的人會自覺地投入自己熱愛的某項事業。

上學後,你便是大孩子了,爸爸希望你能夠獨自坐火車迴天津看爺爺奶奶、姥爺姥姥……

當爸爸坐在電腦前敲出上面文字的時候,媽媽懷着你,站在爸爸身後偷看。

她忽然笑了,說:“你在編造神話。”爸爸就是想創造一個神話。爸爸告訴媽媽:“你如果不放心,可以在後面偷偷跟着她,卻不可以讓她發現。”

爸爸堅信,人類的進步正是因爲有神話。

爸爸還有太多的設想,這些設想都將在你身上“試驗”。

爸爸相信,有了幼年時的鋪墊,你便可以在成年之後成長爲一個爸爸理想中的女性。

◎ 讀什麼書

從七八個月開始,你便會經常在爸爸書房的地毯上爬來爬去了。從 8點到16點,滿室陽光照着你,你興奮地擡起頭,發出童稚的呀呀聲。你會看到爸爸俯案的背影,然後再高擡起頭,便會驚異地看着那整面牆一直通到屋頂的特製書架。你向那書架爬去,揮着你的小手。隨着你的成長,你便可以看到書架更高處的書了。

爸爸和媽媽買下這套公寓時,有一個房間是爲你準備的,但是爸爸當時說,你的童年將更多地在爸爸寬大的書房裏度過。爸爸和媽媽都堅信,在那滿室藏書中長大的你,看着爸爸工作的背影長大的你,將不再需要任何關於求知的教導。

有什麼言傳能夠勝於身教呢?有什麼身教又能夠勝於那滿室藏書自幼小時便開始的薰陶呢?你是幸福的,出生在一個並不闊綽,卻能夠自足的家庭,而這個家庭竟是一個充滿現代氣息的文人的家。

你的房間裏也會有自己的書架,爸爸相信你在三四歲時便擁有自己的藏書將影響你的一生。但是,當你能夠自覺選擇閱讀的時候,顯然會到爸爸的書架裏尋找。那時,爸爸將向你推薦一些書。

爸爸的第一套藏書,是 14歲生日時你的姑姑送給爸爸的生日禮物。那是一套“青年修養叢書”,爸爸自己點名要的。十多年後,爸爸不得不開始藉助另外一些書,來一點點沖洗掉那套書加給我的腐朽的道德教化。爸爸不希望你重蹈覆轍。

爸爸不鼓勵你讀太多的文學書。在《西遊記》中,無性無慾的孫悟空成了正面角色,有着正常人性追求的豬八戒卻受到貶斥;《水滸傳》裏殺害追求個人幸福、拋棄虛僞貞操觀的潘金蓮的兇手被刻畫成英雄;《三國演義》裏的忠孝仁義遠勝於個人的生命價值;而《紅樓夢》則無異於性夢中遺精的產物。中國古典文學便無書可讀了。當代的中國文學呢?或風花雪月,或虛僞造作。文學家的缺少思想,是一個極爲普遍的現象。

這涉及一個真正的作家是幹什麼的問題。在中國,最優秀的作家被理解爲最優秀的文學家,而在爸爸的心目中,他應該是最優秀的思想家。作家應該是真正的知識分子,無論他用何種體裁寫作,他都應該成爲當時社會最獨立、最進步的聲音。但是,中國的文學家,有幾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呢?這不怪他們,我們生活在一種“存天理,滅人慾”的文化中,個人的生命欲求被完全否定,倫理、道德、規範成爲至高無上的尊崇。

有一些西方的經典文學是可以讀的,但爸爸更希望你多去讀一些西方思想家的着述。西方的思想家也不全都是重人道的,但爸爸的藏書中,只有那些重視人的價值的西方思想家的着作。爸爸希望你通過閱讀,不是成爲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而是成爲一個智者,成爲一個生活得真實、自由、快樂的人。

西方的東西便全都好嗎?也不盡然。但你出生成長在一個東方國度,即使爸爸個人再多的日常影響,也不可能使你完全逃脫文化的束縛。所以,你需要另一種文化進入你的思維。爸爸相信你成年後的自我判斷能力,但在成年之前,爸爸要幫助你聽到這個世界上更多的聲音,而不是像爸爸以及爸爸的爸爸那樣,年少時只能接受一種聲音。中國的兒童,最大的悲劇便是在一種聲音下長大,失去了比較、思考、選擇的機遇。

爸爸自己寫的一些書,是被某些人羣認爲“毒害青少年”的。但是,爸爸卻希望你能夠選擇它們讀。爸爸知道你會相信,爸爸寫它們的目的,恰恰是爲了有助於下一代更健康的“新人”的成長。如果爸爸不是最熱情地將它們推薦給你,那爸爸便也太虛僞了。

爸爸有很多性學藏書,爸爸絕不會把它們藏起來不讓你發現,恰恰相反,爸爸希望你在很小的時候便會選擇它們。如果一個人不先把自己身體上的事情搞通,怎麼能讓他去搞懂這個世界呢?

爸爸也要藏起一些書,那些虛僞的道德說教,那些塑造奴才的政治灌輸,那些把這個世界描寫成一片歌舞昇平的癡人囈語。請原諒爸爸的“專制”,爸爸目睹太多人被這樣的書毒殺了,吃掉了。

你生活的時代,電視和電腦充斥在生活中,真正讀書的人,讀真正的書的人越來越少了。電視使我們喪失思想,電腦使我們成爲機器,你有幸在爸爸的書房中長大,也許將成爲最後一代思考的人類。

◎ 如何做學生

爸爸對於自己的許多“非主流”設想,都十分自信。然而,涉及建議你如何做學生的問題時,爸爸卻很矛盾了。

不是爸爸不知道理想的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爸爸的擔心在於,你尚未到達理想世界,便在現實的世界中犧牲了。

我們現行的教育模式,在爸爸看來是有礙人的天性潛能盡情發揮的。我們忽視對個性的考察,對個體獨特潛能的挖掘,而用一套完全相同的既定教材,對整個國家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孩子進行同一模式的教育灌輸。進行這種灌輸的教師,便是被同一模式塑造出來的,如今,他們又用同樣的方法塑造新的一代人。

更爲滑稽可笑的事情是,那些完全一致的教材本身,又在傳達怎樣的信息,培養怎樣的人才呢?仍然不是啓發智慧,而是刻板灌輸。比如背一些人物的生卒年月,我不知其意義何在。即使我們成年後有機會用到這兩個數字,也完全可以到人物辭典裏查找。但是,如果你不背熟此類的數字與文字,你便可能無法小學畢業,無法進入高中,更無法走進名牌大學。

這種對人的篩選方式,是清朝科舉考試在今天的變種。

同一模式教育最大的優點是:抹殺個體性,強調集體性。它培養出來的是尊崇權威的順民,而不是具有獨立思考、判斷能力與精神的智慧型人才。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斥着所謂的“人才”,幸運的是,尚有一些這種教育模式的反叛者成爲獨立的思考者,所以,人類纔會一點點地進步。

爸爸因此堅信,是否能夠成爲一個優秀的人才,絕對不在於就學期間拿過幾個第一名,而在於你的課外時間是否更多地進行了自己的閱讀。這種閱讀自然是遠離書本的,拋開那些死板的教材,進入一種自由的精神天堂。

如果說,一個科學工作者可以通過這種科舉考試的方式造就,那麼,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文學者,是絕對要通過自我的修煉完成的。實際上,即使從事自然科學,如果想成爲其領域中的人物,往往也需要同時是一個人文學家。

爸爸理想中的你,求學階段應該是這樣的:學習時注重能力,不求過高的分數,每門功課 80分便足矣。你更多的時間,將用於獨立的閱讀與思考,同爸爸就各種問題進行討論甚至爭論。

同時,爸爸將鼓勵你自由地享受生命賜給你的青少年時期的娛樂機會,不要整天紮在書堆裏。我的擔心只是,在一個除了閱讀、思考與寫作便完全沒有其他生活樂趣的父親身邊長大,你是否還有可能成爲一個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然而,爸爸又十分擔心,如果你不成爲我們教育體制下的怪胎,我們的教育便很可能將你排除在大學校門之外。爸爸便是這樣被排除的,只接受了高中教育的爸爸,爲自己建造了一個精神家園。爸爸相信你也會這樣做的,但是,正如爸爸因爲未能進入高等學府而走了許多彎路一樣,我擔心你的求學之旅也難免曲折。可掉頭一想,如果你不具備對智慧的超凡嚮往與頑強追求,即使進入高等學府,不是同樣要成爲更高等的一元化教育模式的犧牲品嗎? 20年後的中國,金錢主宰一切的權威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哪裏還會有一方古典人文精神的淨土呢?

爸爸喜歡的思想家羅素,曾嘗試過建立一所與衆不同的小學,採取與主流社會背道而馳的教育方式,啓發孩子們的自由天性與生命潛能,可惜,這所學校十分短命。羅素的教育理想仍是理想,即使在你那一代,爸爸也看不到它完全實現的希望。那麼,下一代呢?我們都無法預言,但我們可以爲之努力。

◎ 性問題

爸爸相信,我們這個社會尊崇的主流性觀念本質上是錯誤的。從幼年起,你便會接受一種“離經叛道”的性教育。首先,你對異性的裸體不應該感到陌生,性的神祕感從一開始便不會出現在你的意識中,你看兩性的差別,就像看一幅圖畫和另一幅圖畫一樣。

爸爸對我們傳統的社會性別角色定位深惡痛絕,所以我不會告訴你什麼是一個女人應該做的,而只會告訴你什麼是一個人應該做的。爸爸不擔心你成爲什麼“同性戀者”、“易性癖者”之類,爸爸要讓你知道的是,生物學意義上成爲可能的選擇,都是最正常不過的。

很小的時候,爸爸便會告訴你,我們這個世界流行的貞操觀念是男人們用來控制女人的,是對女人的毒害。女人在性問題上不是被動者,不是受害者,更不是附屬者。女人同樣可以成爲性的主動者、佔有者、獲益者。性絕不是罪惡、醜惡的事情,性是大自然爲每一個人準備的最美妙的禮物。

在你初通男女之情後,爸爸會告訴你,你有說“要”的權利,也有說“不要”的權利。選擇說哪一個,你只需要問自己的心便可以了。這個社會上流行的所謂道德,往往是置生命個體的自由與利益於不顧的。你只需要對自己的心靈負責,而無需考慮其他。只要是不傷害他人的個人選擇,任何人、任何社會都無權干涉。

因爲爸爸不會藏起那些性學藏書,所以我相信你很早便會懂得自我保護的方法。在廣泛閱讀下長大的女孩子,不需要父母過於操心。

社會是否會傷害你這樣的女人呢?任何時候,爸爸都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令爸爸氣憤無比的是,即使在今天,仍時常聽到大學女生因懷孕而被“勸退”的事情。我對這樣的教育者憤恨無比。但我知道這不是他們的錯,仍然是他們處於其中的文化的過錯。希望這樣的事情不會在你的時代繼續存在,如果存在,我們就聯手徹底打倒它!

◎ 打獵去?

爸爸很少看電視,除非爲了調整疲憊的身心。

那天午飯時打開電視作爲一種消遣,電視上正在播一個兒童節目,可能是因爲你即將出生的關係吧,爸爸便興趣盎然地看了起來。

正播一首MTV,配畫面的兒童歌曲,歌名叫《打獵去》。一羣六七歲的少年,揹着玩具槍,興高采烈地在森林中穿行,大唱着:“打獵去,打獵去,我們打獵去。不打兔子和山羊,專打狐狸和豺狼……”

爸爸當時傻傻地盯着電視,真懷疑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有問題了。傳媒一向被各種紀律嚴格地要求着,但是,那些管理傳媒的紀律竟然讓這樣不可理喻的歌曲一遍遍地毒害着青少年。

首先,在這個保護自然、保護動物已成全球共識的現代社會,竟然讓一羣孩子到森林裏去打獵,這首兒童 MTV的編導真敢“頂風作浪”。更重要的是,還自作聰明地告訴孩子:不打兔子和山羊,專打狐狸和豺狼。彷彿只要是去打“兇惡”的動物,便是可以的。詞作者真的不知道嗎?許多種類的狐狸和狼都是國家保護動物,而豺的數量已經很少了,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這種歌曲薰陶下長大的少年,再對他們進行動物保護教育,豈不難上加難嗎?

我們的電視傳媒人士用意也許是好的,向少年兒童灌輸對“惡人”鬥爭的信念,但是以狐狸、豺、狼做象徵,似乎不妥。除了有礙動物保護精神的弘揚外,將食肉動物歸於“惡”的邏輯本身便是不科學的、有害的。每種動物都在爲了自己的生存努力着,人才是對其他動物危害最大的動物。

更讓爸爸無法容忍的還在後面。MTV放完後,便是一個探討兒童教育方法的系列節目,每天一個話題,十分鐘。近百名家長帶着孩子坐在一個大演播廳裏,一位男主持人故作頑皮地提出一個話題,如“孩子不聽話父母該不該打他”,讓家長和孩子各抒己見。於是,你說東,他說西,有的笑,有的哭,熱鬧非凡。

爸爸的質疑首先在於,這種關於家庭教育的“百家爭鳴”有兒童在場是否適宜?家長們思維的差異、觀點的混亂暴露無遺,爭執針鋒相對,讓孩子何適何從?孩子們的頭腦被弄亂了,大人世界原來並不存在一定的規則。這對於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的心智成長也許是好的,因爲那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學會自己思考和判斷了,但電視現場卻都是些四五歲的孩子,你讓他們怎麼抉擇?如何效仿?到底聽誰的?

最最可恥的是,通過畫面中的人物着裝和坐位等,任何一個成年人都能看明白,那是一個連續做下來的節目,只不過按話題被剪輯成每天十分鐘了。而我們的主持人竟還在那裏故弄玄虛地說什麼“昨天我們討論了”,“今天我們接着討論”,“大家明天見”,諸如此類。成人對這種造假已經習以爲常了,看電視的兒童不會發現這種造假,那麼,演播廳裏的孩子們呢?大人世界上演虛僞的鬧劇也就罷了,卻要將這些孩子也帶進劇中,在他們沒有自決權的情況下成爲這虛僞鬧劇的演員,豈不是太可惡了嗎?你們是否會想到,那些孩子聽着主持人“今天”“明天”地大白天說瞎話時,還會有什麼關於真實的理想呢?還會對這個世界有多少信任度呢?

孩子的天真與純淨,早晚是會被這個社會剝奪的。但是,我們不要剝奪得太早了,更不要在這樣的兒童節目裏剝奪吧!

身爲成人,我們不能做得太過分了。敬請手下留情!

我的女兒,將來爸爸不讓你看這樣的電視節目,你可不要怪爸爸呀。

◎ 布老虎

孩子,你的預產期是農曆虎年五月中旬。你生肖屬虎。

爸爸和媽媽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收集一些有虎的形象的物品,我們相信,等到你自己接管這些收藏時,會很高興的。

我們保留下老虎的藝術照片、繪有百虎圖的檯曆,還郵購了一些國家發行的虎年紀念郵票。而且,當你在媽媽肚子裏只有三個月的時候,爸爸便買回來一個將近一米長的布老虎。

那個布老虎威風凜凜,最重要的是,它的肚子裏有一個機關,裝上電池後,會發出威嚴的吼叫聲,兩隻虎眼還會閃着亮光。元旦那天晚上,爸爸在奶奶家拿出來展示,關了燈,讓它大展虎威,嚇得所有成人都皺着眉頭,身體向後仰,連聲說:“快拿走,快拿走。”奶奶更是警告說:“孩子小的時候千萬別拿出來,會嚇着孩子的。”

爸爸不怕嚇着你。如果你被一個玩具布老虎嚇着,也太讓爸爸失望了。

榮格說,人有集體無意識,因爲我們的祖先怕蛇,所以我們幼年即使還沒見過蛇呢,也開始怕蛇,甚至於類似蛇的繩子。依此類推,老虎也是一樣。爸爸信了榮格的很多話,但不信對集體無意識的這種解釋。爸爸堅信,正如我們成爲異性戀者是決定着社會性別角色的社會文化造成的,同理,我們怕蛇或者怕老虎,也是社會文化造成的。如果沒有成年人用“老虎來了,吃人了”之類的話語嚇唬兒童,他怎麼可能害怕虎呢?

如果爸爸不告訴你老虎是可怕的,即便把一個再大的老虎娃娃送到你面前,甚至於把你抱到一個真老虎面前,你又怎麼可能感到恐懼呢?僅僅因爲它大嗎?對大的恐懼也是成人培養出來的。僅僅因爲它的吼叫和閃亮的眼睛“陰森”嗎?關於陰森的概念也是成人加給兒童的。所以,我的孩子,我相信你不會怕那個布老虎,因爲爸爸不允許有人對你施加先入爲主的教化。

像在老虎問題上表現出來的一樣,爸爸也不會因爲一些人自我選擇的與衆不同便告訴你他們是罪惡的、有病的,而只會告訴你,哪些是我們社會主流人羣認同的,哪些是少數人的個人選擇。

布老虎又引出另外一個話題。爸爸買回它的時候,它是被裝在一個白塑料兜裏的。爸爸把那個兜扔了。爸爸認爲,玩具最大的意義便是與兒童肌膚相親,在某種意義上起着代替母親肌膚的作用。兒童在與玩具的親近中感受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快樂,促進他們心智的成長。而那些用來防塵的塑料兜,即使再漂亮,也是遠離兒童世界的。它們製造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古怪摩擦聲,使兒童感到冰冷和隔膜,玩具的意義便全部喪失了。塑料兜之類的物品是爲成人社會準備的,兒童的玩具不需要塑料兜。爸爸會一直爲你提供你真正需要的,而不是爸爸需要的玩具。

順便說一下,女人屬虎可能會被人與一個詞聯繫起來,這便是“母老虎”。你長大後如果表現得嚴厲一些,難免被人稱爲“母老虎”,你將發現這三個字極具貶義色彩。爸爸願意提前告訴你的是,“母老虎”充滿了對女人的性別歧視,是對背叛傳統女性社會性別定位者的一種懲罰,是這個社會兩性不公正的又一種表現。你不要去管別人怎樣說,怎樣想,自己想嚴厲的時候便嚴厲好了。雄老虎是威風與尊貴的象徵,母老虎也是,至少爸爸這樣看。

◎ 你將是“精神貴族”

當你開始獨立地批評這個世界,並發表自己的聲音時,爸爸對你加以引導、建議的職責便該結束了。作爲上一代人,爸爸應該更多地聽取作爲新生代的你的建議了。

無論你最終成爲何種女人,爸爸都會爲你感到自豪。但是,爸爸知道,你無疑會成爲傳統的背叛者。

你在爸爸的思想影響下長大,對人生、社會,乃至這個世界的思考與理解都不可避免打上爸爸思想的烙印,並在爸爸思考的盡頭繼續延伸。你註定將比爸爸更出色、更成熟,具有更徹底的背叛性與革命性。你的精神世界將高度富足,你一生都將處於對智慧、真理、公正的追求中。你愛全人類,你會比爸爸有更遠大的理想去追求,有更偉大的事業來建造。

你將比爸爸更爲珍愛短暫的生命,利用這生命有所創造。無論爸爸多麼不希望你的精神痛苦,但你在爸爸的書房裏長大,註定將困苦於生命意義的模糊不清,註定將憤懣於這個世界上所有不公正的人奴役人的事實,於是,你又怎麼可能不將自己的一切用於追求人類最美好的生活境界呢?

作爲在爸爸書房裏長大的一代新人,你將意志堅定,所向披靡。

你必定延續方家的精神--昂揚,進取,搏擊,創造,關心社會,關注民衆。

◎ 與你告別

在你經濟自立之際,爸爸和媽媽便要與你告別了。那以後,我們只是你的可以隨時探訪的朋友,而不再是你生活中無法離開的人。

傳統的父母,特別是今日獨生子女的父母,最大的問題便是將孩子當做了自己生活中不可或失的一個組成,甚至於自己的財產。他們投入了大量的情感、精力和物質,耗費了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時光,纔將一個生命從無帶到有,從小帶到大。這個生命寄託了他們太多的夢想,也凝聚了他們太多的現實。孩子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即使這個生命已經長大成了人,做父母的還會說:“他是我的孩子。”

在現代社會,城市裏的父母往往不再要求孩子的經濟回報了,但是,他們要求一份精神回報。他們認爲自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孩子經常回來看他們,甚至和他們住在一起,陪他們聊天,幫他們做一些家務。同樣,父母總是想知道關於自己兒女的一切,甚至於想指點他們、控制他們。老年人精神的孤獨,生活的貧乏,更使孩子在身邊的日子成爲一種節日。這也難怪,那些忙碌得難以每天陪父母的子女有了孩子,做祖父母的生命會再煥光彩,因爲他們又有一個可以整天陪伴在身邊的孫女或孫子了。

有意思的是,我們的社會鼓勵父母的這一理想,將其視爲子女對父母的一份孝心。而許多種類的動物,包括老虎,成年的兒女都要遠離父母,並且再也不回來。

爸爸完全理解人的這一社會心態。人與其他動物不同,他的幼年期過於漫長,生物學上的稱謂爲“幼態成熟”,這使父母和子女間有一種雙向的強烈依戀。

爸爸在這點上不想與主流社會作對,因爲爸爸深深理解人的弱點。爸爸只是想說:我不會做那樣的長輩。你將生活在一個技術時代,技術時代將越來越顯示其個體獨立、人際疏遠的一面,爸爸不視其爲一種過錯,而只視其爲人類發展中的人性變遷。爸爸願意尊重這一變遷。

對於爸爸和媽媽而言,你將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過客。在你未成年之際,爸爸和媽媽會做最出色的父母,讓你受到最好的關懷、疼愛與教育。隨着你的成年,特別是你的自立,我們便慢慢退出你的生活。你的生活中不再需要我們太多的引導與扶助,而我們也不願意因爲曾經對你付出很多,便要求你的回報,即使是精神的回報。我們要給你一份最輕鬆、自由的時空,讓你沒有任何負擔地發展自己。

爸爸更不敢用一個老年人的頭腦,去影響你一代新人的思想。即使爸爸自認爲將是思維永遠走在時代前列的人,我又怎麼能肯定,作爲你那一代中的精英(你肯定是的),你的思想不會比爸爸更先進呢?

你可以一個月看一次父母,甚至一年看一次。我們會要求你,只在需要一個可以談心的朋友,或者一個溫馨的憶舊人的時候回來,而不要爲了盡所謂的義務回來。父母對子女盡所謂“義務”、孝心的要求,實質上是在要求回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爸爸和媽媽仍會時常想起你,你雖然從我們的生活中淡去了,但是,你是我們最美好的回憶,因爲你給了我們一段最美好的時光。

爸爸覺得,撫養的意義,如果能夠歸結到這裏,纔是未來社會的趨勢。

溫馨絮語

“我們”   妻子從確知自己成爲孕婦的第一天起,便總是以“我們”自稱了:“我們要吃飯”、“我們要睡覺”,等等。

◎ ……………………………………………………………………………………

河蚌   妻子說:我現在就像河蚌一樣,正在痛苦中孕育珍珠。

◎……………………………………………………………………………………………

疾病   妻子說:“懷孕便是患了兩種病:懶病、饞病。 “

◎……………………………………………………………………………………………

蒙太奇的幻想   妻子說:“如果懷孕的過程能像電影裏的蒙太奇一樣該多省事呀!鏡頭一換,肚子大了;再一換,臨產了;又一換,孩子出來了。”

◎…………………………………………………………………………………

力氣   一天,妻子竟獨自將一盆花搬到陽臺上,此前這一向是我的事情。妻子說:“不要忘了,我現在是兩個人的力氣。”

◎……………………………………………………………………………………………

擁抱   我擁抱妻子的時候,她說:“你可能同時抱了兩個女人。”妻子擁抱我的時候,說:“我們兩個人一起抱你,也沒見你顯出特別的激動與幸福呀。”

◎……………………………………………………………………………………………

解放   妻子懷孕六個月後,即使繫腰帶最後一個眼兒也有些勒了,我便又替她新紮了一個孔。她說:“你解放了兩個人。”

◎……………………………………………………………………………………………

寫作   妻子腆着大肚子,仍堅持給謀職的報紙寫稿子,寫得滿意了,便說:“這是我和孩子兩個人寫的。”

◎……………………………………………………………………………………………

行大禮   妻子懷孕七個月後,寫作時最舒服的姿勢竟是跪在地毯上,以牀爲案。她說:“我行這樣的大禮,能寫不出好文章嗎?”

◎…………………………………………………………………………………………

地方太小   胎兒漸漸成長,在妻子肚子裏踢踹的動作越來越大了。妻子說:“孩子一定是嫌地方小,想踹大點兒,好待着舒服些。”

◎ ……………………………………………………………………………………

擾鄰   妻子打了一個噴嚏,確實響亮,她自己也不好意思了,說:“我這不是擾鄰嗎?準把孩子吵醒了。”

◎……………………………………………………………………………………………

袋鼠   妻子穿着揹帶褲,大肚子挺挺着,問我:“你看我像不像袋鼠?”

◎……………………………………………………………………………………………

花瓣   我們每週買一束鮮花,妻子懷孕後,我開始有意留下所有的花瓣,曬乾後保存起來,準備給孩子做枕芯。妻子看着越積越多的乾花瓣說:“我們對孩子的愛,就像這花瓣一樣與日俱增。”

◎……………………………………………………………………………………………

凋謝   一天早晨,看到黃色的菊花凋謝,葉子落了一地,我順口吟李清照的句子:“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正在照鏡子化妝的妻子說:“這不是說我嗎?”

◎……………………………………………………………………………………………

游泳   妻子讀了介紹胎兒成長的書籍後,鄭重地告訴我:“他(她)正在我肚子裏游泳呢。”

◎……………………………………………………………………………………………

電子寵物   妻子坐月子時,報紙上正巧有許多電子寵物走紅的消息,這電子寵物中,也有“電子嬰兒”。妻子便得意地說:“告訴他們吧,差遠了!再高級的計算機也帶不來做一個真母親的感受!”

◎………………………………………………………………………………………

挾胎兒以令其夫   妻子想讓我做什麼事,不再直接表達願望了,而是學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總是說:孩子想讓爸爸拿水來,孩子讓爸爸把窗戶打開,孩子想要鮮花了,諸如此類,讓我推卻不得。

◎……………………………………………………………………………

故地重遊   妻子每次去醫院檢查,總不忘低頭看着肚子,說:“孩子,咱們又來了,你看看還認識這兒嗎?”

◎………………………………………………………………………………………

胎教   妻子對我表現得一如既往的關愛,她說:“我這也是胎教的一部分,讓孩子出生就懂得尊重爸爸。”

◎……………………………………………………………………………………………

隨我   妻子成爲孕婦後,開始偏愛以往她不喜歡吃,而我喜歡吃的食物,甚至也多了一些我常有的習慣性生理反應。妻子說:“你的孩子,處處隨你。”

◎……………………………………………………………………………………………

第二章  大於零,小於等於一

兒子生命中的第一年,主要是在奶奶家度過的。奶奶特意在自己的住房不遠處買了一套一居室,這樣,既方便了奶奶幫助媽媽帶兒子,兒子一家又有自己的住處,不至於都擠在奶奶家。經常是每天早晨媽媽抱着兒子到奶奶家--這隻需要步行 5分鐘,而爸爸在那套一居室看書和寫作,就餐的時候,爸爸也到奶奶家。

兒子臨產前,便僱了阿姨幫忙,先後換了好幾任。後來我們回到北京,也僱了幾任阿姨。從只幹過一天的,到幹了一年多的,兒子在不少於十個阿姨的關懷下成長起來。兒子 3歲上幼兒園之後,便再也沒有僱過阿姨。但 6歲時,兒子還能偶爾冒出當年熟悉的阿姨的名字。

這一年,我仍然經常是北京、天津兩地奔波。當時就職的一本刊物照顧我,每週只需要上一天班。

媽媽後來經常說,爸爸那時遠不如後來那樣愛兒子,因爲遠不如後來那樣經常哄兒子玩。爸爸直喊冤。那時兒子太小了,爸爸無法與他進行精神交流。母子的交流早在孩子在母腹中的時候便開始了,這緣於他們生理上的連接。做男人的則沒有了這種“先天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爸爸與孩子早期的疏離。

但到兒子三四歲之後,媽媽便常幸福地感嘆說:“你們父子現在感情真深呀!”

即使兒子無法與爸爸“你有來言,我有去語”地交流時,爸爸也一直在關注着兒子的成長。兒子剛剛出生,爸爸便寫下一組“給初生兒子的信”,我關於男性解放的思想開始成形。

同時,爸爸也開始記錄兒子成長中的每一個溫馨絮語、精彩瞬間……

最重要的是,也正是在這一年,我開始寫作性教育文章,試圖顛覆舊的性教育理念,提出許多發人深思,甚至在某些人看來將是“觸目驚心”的觀點。我寫作它們的時候,滿腦子想的都是我的兒子,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襁褓裏的孫子

--奶奶的記錄

2008年 8月,兒孫來天津看我。

一天晚上,我在改寫回憶錄時,正在看電視的孫子突然問:“什麼時候寫我呀?”

兒媳婦說:“30年以後。”因爲我剛寫到他爸爸。

小傢伙不言聲了,不知想什麼。是遺憾,還是有什麼不好開口?

他臨離津時,我告訴他:“我先寫你吧!”

“終於寫我啦!”小傢伙看來還是願意讓我寫他。想知道點自己的過去的往事吧,還是有別的想法?不管爲了什麼,那開心的樣子,始終在我腦海裏盤旋。

今天那樣子終於促使我帶着未痊癒的疲憊的身體,開始一個一個敲下這鍵盤的字符。我不知也不管對他有何用處,只要留下我的記憶,留下我和他之間的一件一件往事就足夠了。儘管不全面、不完整,並可能一點價值都沒有,但起碼兌現了我的許願。

1998年 6月 26日中午,突然接到媳婦從醫院打來的電話:“大夫講下午要手術。”我馬上拿幾個剛出鍋的包子,打車到了醫院。吃了飯不久,媳婦就進了產房,我和兒子等人在產房外的大廳裏焦急地等待着。我們雖然人坐在椅子上,心卻飛進了產房,一會兒站起來又坐下,忐忑不安的心跟時鐘在一秒一分地跳動。這是媳婦第一次也將是最後一次分娩,臥牀靜養了近 10個月,看來,迎接這個小傢伙的到來,要付出很多艱辛、很多期盼。

每次產房門打開,我們都馬上跑過去探一下頭,但都失望而歸。

這是天津最好的婦產醫院,我的女兒和兒子都在此出生。經過了重建、硬件設施升級和幾十年後醫務人員技術和醫德的提高,我們對它是充滿信心的。

產房門再一次打開,一位白衣天使抱出了正緊閉着眼、臉上還帶着未洗淨的血絲的嬰兒,高喊着媳婦的名字,報道:“男孩。”我立即推開了旁觀的人羣,奔了過去。但是,我們只看了一眼嬰兒,他就被抱走啦。我忙着問了一句:“多重?”“6斤 4兩。 “

20分鐘以後,媳婦也出來啦。我們七上八下的心,終於稍稍平靜下來。

1998年 6月 26日下午 3點 30分,盼望已久的孫兒,終於來到人間,來到我的面前。從此時起,每當想到或看到他,都是我生命中最開心的時刻。

幾天後,女兒借了一輛小轎車,我們帶着衣、被等物,興高采烈地去醫院迎接這對母子的歸來。這是一個炎熱的酷暑,室外氣溫 36度,小車又沒有空調。幸好離家很近,雖路程不遠但感覺車開得很慢,很怕孩子中暑。一直到家,小傢伙的眼睛都沒睜開,一直在睡。

晚上要給小傢伙洗澡,我們都不敢動手。女兒和兒子都是在我母親身邊出生,由我母親照顧出滿月的。沒辦法,我們特意請來了女兒的婆婆,她是五個孩子的母親,又是幾十年的護士長,很有經驗。她將左手伸到孩子頭後,左胳膊托起孩子的整個身子,右手開始洗起來。我邊看邊羨慕,但又有點擔心:會不會把小傢伙腰閃了?耳朵進了水怎麼辦?很快就洗好了,擦乾了身子,包起來。小傢伙不哭不叫開始吃奶了。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後來我也開始嘗試着給他洗澡,但還是不敢。有一張照片是我給出生不幾天的孫子在臉盆裏洗澡,那是專爲了拍照擺的樣子。

爲了媳婦很好地休息,也爲了寶貝有個安靜的環境,我臨時在住處百米外的樓裏又買了一個獨單。正值暑期,孩子的舅奶奶和我每天數次”探視“,看着他睡覺時笑了,看着他睜開眼睛了……每一個微小的動作,都會給我們帶來會心的微笑。

小傢伙的到來給我們平靜的生活激起了浪花,給我們單調的生活又添加了幾分彩霞。

7月 26日,終於滿月啦,可以出屋了。

吃完了早點後,我就去抱孫子到我的住處,按天津老習俗,這叫”挪騷窩“。包好了後我抱他下樓,沿着小路慢步走着,先看看腳下,前腳落穩,後腳再邁起。我想,我摔了不要緊,就是怕把寶貝摔了。抱緊了怕勒着,抱鬆了又怕掉了,又怕頭頂的樹枝碰着他臉。僅 100米不到的路程,我第一次感到這麼緊張,現在想起來都好笑。

小傢伙從這一天開始,就每天往返於我的住處和那臨時買的房子之間了。這邊房子大、人多,舅奶奶、姑姑姐姐、小姑姑都會常來,還有保姆等人輪流抱他。他到吃奶時才找媽媽。

我怕摔到他,特地用布做了一個專用的兜包,中間厚厚的方形兜,兩邊各縫上了一個環形的布帶,挎在我的兩個肩上,既安全又省力。睡覺前,我就開始唱:“寶寶困啦,寶寶困啦,寶寶要睡大覺啦。”反覆唱着,同時搖晃着身子。我的聲音越來越小,不一會兒小傢伙就逐漸閉上了眼睛,開始了他的睡眠,房間裏頓時安靜下來。

孫子生下來時頭髮很黃,他媽從醫院帶回來葡萄糖酸鉀,喂他時,他閉緊了小嘴,一點兒不喝。一天晚上,要回他住處前,我把他放在飯桌上,把藥瓶往他嘴裏擠,他伸出舌頭舔了舔,又擠一滴,又舔了舔,有點酸味,但不難喝,不一會兒,一瓶 10毫升的藥液,就喝進去啦。從此我們就高興了,他不拒絕喝藥了,連續喝了很多年,頭髮也就黑了起來。

孫子的姑姑給他買了學步車。幾個月以後的一天,當他第一次坐在學步車裏時,立即加速度地奔着廚房方向橫行,瞬間就到了廚房門口。他兩手乒乒乓乓地敲起門來。保姆正在裏邊做飯,還以爲發生了什麼大事呢,開門平視一看沒人,低頭一看,原來是這個小傢伙呀。

天一天比一天涼,但我們還是堅持每天抱他曬太陽。每天在小區裏,我還是緊緊地抱着他、親切地望着他。我想,我抱住了他的身,但不等於抱住了他的心。

還不到一歲的時候,一天他媽媽去他姥姥家。小傢伙中午睡醒覺後,不哭也不鬧,就是往電話機旁夠,他拿起電話啊啊地叫。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正巧他媽進來了,我就替他說:“孩子要吃奶啦,你們上哪去啦?”他老老實實在那聽着,我感到我們兩人心靈上已經開始溝通了。

做一個男性解放主義者

--給初生兒子的信

◎ 男人這個性別

當護士將你抱出產房,對焦急地等在門外的爸爸說“是個男孩兒”的時候,爸爸的第一反應便是:這個世界上又多了一個要承受種種負荷的男性。

爸爸做了 30年的男人,似乎直到近幾年纔開始對自己的性別有了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仍是一個父權世界,表面上看,一切都是爲了男人的利益存在的,運行規則也是男性的規則。所以,男性對自己的性別角色實踐往往視而不見,不像處於被動的被“統治”地位的女人那樣,對自己的性別身份十分敏感。

但是,將近 30歲的時候,種種際遇卻使爸爸開始深刻地反思男性這一性別角色。爸爸進而發現,這個打着“爲男人”旗號的社會,實際上在做着剝削與傷害男人的事情。男人被加諸太多的責任,男人操勞過度,男人感到孤獨、焦慮與憤怒,文化卻不允許他們自由地宣泄情感,文化對男人有太多的規定,而輕視每一個男性作爲一個生命體的個性。男人享受着種種“特權”的過程,也是被傷害的過程。

做男人真是一件特別累的事情,爸爸做男人已經很累了,所以,當媽媽懷上你後,我便希望你是一個女孩子。爸爸滿腦子都是關於理想女性的幻想,我相信能夠幫你找到一條通向健康、快樂、自由的人生之路。

然而,你是一個男孩子。爸爸知道,沒有選擇的餘地,我必須爲你思考出一條同樣通向健康、快樂、自由的人生之路,而超越現有文化對男性的種種奴役。這將是一條通向男性解放的路,也將是男性與女性最能夠和諧相處的路。

◎ 名字的寓意

爸爸爲你起的名字是“一”。幾乎所有聽到這個名字的人的第一反應都是:“爭第一,好!”

這真的把爸爸嚇壞了,這絕不是爸爸的本意,爸爸最恨的就是“爭第一”。這個世界爲男性規定的最重要的一條準則便是:成功。而成功需要爭強好勝。爲此,男性放棄了許多自然賦予的快樂,而變成角逐成功的機器。這種角逐,傷害自己,也傷害着他人。爸爸不願意你爲了幾個考分,爲了名次,而失去人生的天然快樂,特別是在你未成年的時候。

爸爸心目中的“一”,具有三層含義:首先,它是《易經》中陽爻的象徵,寓示着男性,爸爸希望你爲自己是一個男人而自豪,同時以自己的人生探索出一條真正的男性快樂之路;其次,“一”是一切事物的根基與起源,是萬物的最初狀態,而最初的狀態,是最自然、本真的狀態;第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一”意味着“這一個”,它強調着個體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成爲“獨一無二”的“這一個”,符合爸爸對人本思想的理解。我們的文化,一直做着抹殺個性的事情,而強調個人與社會的整體劃一,其間便不可避免地傷害着個人的權利。作爲一個男性,爸爸希望你尊重、保持自己個體的選擇與權利,不被強勢所誘,自然便也不會成爲傳統男性社會性別角色的犧牲。

◎ 遊戲無模式

一歲左右的時候,你便將接觸各種玩具,兩三歲的時候,你便會參與到遊戲中。你剛剛降臨的這個世界,在一個人出生之始,便依其性別而制定了種種遊戲的規範。有些玩具是專爲女孩子準備的,有些遊戲則只鼓勵男孩子參與。從這一刻起,文化便按自己的需要,將你往一個圈子裏套。這個圈子,便是所謂的社會性別角色,即男女在社會中需要扮演的不同角色。社會性別角色的制定自然有其合理與必需的一面,但是,當任何事物變得僵死而強制之際,便難免對個體構成傷害。最最重要的是,社會對於違反社會性別角色的人,往往採取一種蔑視甚至敵視的態度。而在幼年時期,各種基於性別的規範,很可能使你失去自由成長的多元機遇。

爸爸會爲你提供沒有模式的遊戲。文化通過洋娃娃鼓勵女孩子的溫柔與細膩,而通過玩具手槍鼓勵男孩子的勇敢與剛強,但是,如果溫柔與細膩是一種美德,爲什麼男孩子不能同樣持有呢?爲什麼男孩子一定要被塑造成粗心大意的物種呢?玩具手槍培養出的勇敢與剛強後面,可能是對戰爭與強力的推崇,而這不是有違於人類對和平與友愛的嚮往嗎?爲什麼我們一方面指責男人好鬥,另一方面又從幼年起便培養他們對武力的嚮往呢?

如果你不願意,爸爸不會強求你去踢足球,爸爸活了 30年只在 7歲的時候踢過一次足球,但這並沒有影響爸爸作爲一個男人對這個社會做出貢獻。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和女孩子一起做手工、跳繩,玩任何一種被社會大衆認爲只應該屬於女人的遊戲。爸爸不相信這一切會改變你作爲一個男性的種種特質,而堅信這些會使你成爲一個感覺更敏銳、思維更活躍、更具有愛心的人。同樣道理,爸爸不會將任何針對社會性別角色塑造的模式強加給你,而會鼓勵你作爲一個生命體自由選擇與自由發展。

◎ “好爸爸”

主流社會認同的理想父親的形象,是莊嚴、冷漠、不苟言笑的,所謂嚴父慈母。父親是孩子模仿和崇拜的對象,是他們的行爲指針。通過觀察父親,孩子們形成了對男性的理解:男人不像女人那樣需要感情,他們的情緒反應較爲冷漠,缺少人情味。

男人被視爲天生不會照顧孩子的人,抱孩子是男人不該乾的事,他們的責任只是洗尿布。照顧孩子不是被當做一種技巧,而被視爲女人的本能。男人被剝奪了學習與實踐的機會,他們被強迫與自己的孩子分開。其實,男人同樣可以是細膩溫柔的人,同樣可以是充滿愛心的人,並且同樣有權利通過各種方式--包括照顧孩子--表達這種細膩與愛心。

爸爸對“好爸爸”標準的理解有所不同。爸爸將一直是你的一個玩伴,我們將一起趴在地毯上,以同樣的高度開始遊戲,而這種平等的姿態,將延伸到我的生命終止。我們會一起笑,一起打鬧,一起沮喪,一起惡作劇,一起對傳統的父子交往模式提出挑戰。

爸爸從來便不是一個主流社會眼中的“成熟男人”,但爸爸對自己“永遠長不大”的狀態心存一份感激。我不會成爲你的一個莊嚴、“厚實”的榜樣,但可以提供給你一種更自然、自由、隨心所欲的生存狀態的參考。爸爸相信你能夠從這種狀態中獲得生命的快樂。

父親,至少是中國的父親,在孩子略大一些之後,便不會再擁抱他了。我們是一個不習慣於通過身體語言表達感情的民族,男人間尤其如此。擁抱孩子的,多是他們的母親。對於男孩子的愛撫更是在很早的時候便停止了,男孩子被要求比女孩子更早地獨立。這一切會將你推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彷彿親密、愛、安慰與關注是男性所不需要的。但爸爸會一直擁抱你,我相信父子間緊緊的擁抱不僅可以加深我們的感情,還可以使我們雙方均獲得力量。在我的想象中,當我垂暮於病榻的時候,你的一個強有力的擁抱會使我淚流滿面。

◎ 想哭就哭

男性從小便被告知:他天生是和女孩子不同的,他要比女孩子堅強,彷彿男性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一樣。男孩子被看做不會像女孩子那樣感覺痛苦。

你很小的時候,便會有人告訴你:你是男孩子,不該像女孩子那樣愛哭泣。你應該堅強,受傷害要自己撐着,有淚往肚子裏咽,應該能夠自己“消解”苦痛。但是,告訴你這話的不會是爸爸。作爲一個成年男人,爸爸仍然想哭就哭,自然不會將那些對男性的奴役灌輸給你。爸爸希望你很小的時候便清楚地認識到,這個社會關於男人的許多“美好”定義,其實都是在傷害着我們。

流淚、發抖、哭、傾訴、憤怒,所有這一切,都是人的自我療傷過程,在我們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這些方式來釋放精神的緊張,從傷害中恢復平靜。

在你還是個嬰兒的時候,這一過程是自然完成的。但是,在你的成長過程中,這種自然康復的機會被一點點剝奪了,人們會告訴你,男性不需要這種“軟弱”的表現。而如果你仍堅持這一康復過程,便可能引來嘲弄。但是,男人也是肉體凡胎的人,也會得病,因此也需要治療。

社會會向你灌輸這樣的思想:男人對痛苦的感受力與承受力都強於女性。這種觀念不僅是對男人的傷害,也是對女人的傷害。它否定了一個最重要的事實:我們的神經系統與女人是相同的。所以,爸爸會始終如一地扞衛你感覺痛苦並通過任何一種方式化解痛苦的權利。

◎ 拋棄性別歧視

你出生後不久,知道你是個男孩子的人們都向爸爸道喜:“太好了,生了個男孩兒!”爸爸被這種讚賞的表現弄得哭笑不得,爲什麼生男孩子便一定要比生女孩子優越呢?你來到的這個世界,仍然是充滿性別歧視的世界,農業社會下形成的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但是,千萬不要以爲對男性的重視都是對男性有利的,它往往成爲傷害男性的武器。因爲,同時加給男人的,是太多的責任與期望。

當你的性別被人們以讚賞的聲音誇獎時,你要知道,你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同伴--女人,便受到傷害了。而且,從你很小的時候,社會便鼓勵你去傷害女人。人們會告訴你,男性是優越於女性的,男性是強大的,女性是弱小的。

頑皮的小夥伴中,男孩子欺負女孩子的情況將十分常見,這被看做男子漢氣概的一種表現。男人就是這樣一點點被訓練成壓迫者的,成年男女間的壓迫與被壓迫關係,便由此開始。如果在女孩子受欺負的時候你表現得對她們過於關愛,或者你平時很喜歡和女孩子一起玩,你便可能被指責爲沒有男子氣,過於陰柔。我們的社會做出了許多男孩子應該如何、女孩子應該如何的規定,所有這些規定都是以性別爲出發點,無視個體的差異與多元的選擇,是對性別差異的強化,本質上是性別歧視。

爸爸希望你不要相信人們已經習以爲常的關於男人的種種謊言,同樣不要相信關於女人的種種謊言。任何基於性別的界定,都會成爲對你自然天性的傷害。

爸爸希望成年後的你是一個真正愛女人的人,而不是將女人作爲工具,作爲獵物,或作爲附屬。我們這個世界上自稱愛女人的男人,往往骨子裏充滿了對女人的蔑視,而意識不到,對任何人類成員的輕視,都是一種病態的表現。

◎ 卸掉期望的重軛

你略大一些便會發現,做父母的通常對孩子有很多期望。如果是一個男孩子,他承受的期望便會更多、更大。他會被要求學業優秀,事業有成,至少要比父輩出色。甚至你幼兒園中的一些小夥伴,都會自豪地重複着父母對他們的要求:“我將來要讀哈佛。”

而這一切在爸爸和媽媽看來,是可悲的。將一個目標從小強加給你,無論你將來是否有能力實現它,都會成爲你心靈的重軛。作爲外力的強加而非你自己的選擇,在你追求它的過程中,它會使你時時刻刻感到不快樂,時時感到責任的負擔。如果你無法實現它,你會認爲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即使你能夠實現它,它的意義也被貶值了。

在爸爸看來,對“成功”的追逐是人類病態的一種表現。我和你的媽媽不會強迫你學習任何你不渴望學習的東西,我們將鼓勵你輕鬆地面對學業,鼓勵你享受生命本身的賜予,尋求人生真正的快樂源泉。我們認爲,人的一切行爲基礎應該是基於興趣,基於樂趣,而不應該基於對功名、利祿、“成功”的貪求。如果你的興趣在於學識,那麼你不妨爲了這興趣孜孜以求,成爲一個學者;如果你的興趣在於美味,那麼你也可以僅僅做一個在旁人看來無所事事的“美食家”。

如果女人選擇任何一種“無所事事”的興趣作爲生活方式,她不會受到任何指責,甚至會被羨慕。而如果男人做這樣的選擇,便會受人譏笑。但是,誰規定了男人一定要擔負重軛?只要他有選擇和承擔的能力,男人爲什麼不能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男人已經累了幾千、幾萬年了,可以放下擔子歇歇了。

成爲一個從男性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的男人,成爲一個快樂自由的男人,這便是爸爸對你唯一的期望。

孩子帶來的啓示

◎ 妻子想生男孩兒

決定生一個孩子的時候,妻子和我都說,我們對男孩兒和女孩兒同樣喜愛,無偏無重。所以,妻子懷孕期間做 B超的時候,我們甚至從未動過打聽一下胎兒性別的念頭。直到兒子出生了,妻子才承認,她其實一直很希望是個男孩兒,而且從未懷疑過自己懷着的是個兒子。

妻子說,她之所以聲明男孩兒、女孩兒都一樣,是因爲她畢竟受過教育,知道不該有性別偏見;她之所以又一直希望是個男孩兒,是因爲她自己做了 30多年的女人,感受的女人的不便與不幸太多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重蹈覆轍。

我的岳父母一直希望有個兒子,他們連續生了六個女兒才放棄努力。妻子幼年便聽母親說,如果不是爲了得兒子便不會生這麼多孩子,如果不生這麼多孩子便也不會家境如此貧寒。

岳父母的上一代都是農民。岳父作爲農民的兒子深受農村性別觀念的影響。岳母的父親則有嚴格的家規,女孩子不許下地幹活,甚至不許輕易走出家的院門,也只許讀一年的書,而岳母的兄弟後來都讀了大學,成爲高級知識分子。妻子幼年的時候便知道母親誓死不與二大爺家往來,只因爲一次吵架時二大娘說:“別看你現在嘴硬,等倒頭的時候還得撲到我的懷裏來,讓我兒子給你打幡兒。 “在農村,女兒是不能爲死人打幡送葬的,所以沒兒子的人家便要由侄子打幡兒。二大娘這話說得可謂刻薄,捅到了岳母的心窩子。

妻子幼年住的是平房,到公用廁所需要出一條衚衕再進另一條衚衕,晚上沒有路燈,衚衕裏漆黑一團,加上社會治安不好,所以總是父親或母親陪着去,而鄰家的男孩子總是自己去;妻子讀中學時,想和同學一起去旅遊,父母堅決不允;週末和同學去書店,父母也提心吊膽。岳母曾說:“如果是男孩子,哪兒用操這麼多心!”妻子工作後,在單位裏感覺自己和其他女同事不如男性被重視;妻子一度下崗待業,動過開出租車的念頭,但因爲所有人都說女性開出租車不安全而作罷……

就這樣,來自父母的觀念灌輸,父母來自他們的父母的觀念灌輸,生活現實中的影響,所有這些共同作用於妻子的生活與情感,她深感女性的被動,理所當然地盼着生一個男孩兒了。至於受教育所得的平權理念,僅僅作爲一種理想存在。許多女人都說,她們更希望生個兒子。不是她們有性別偏見,而是社會存在着性別差異。

有意思的是,在妻子暗地裏想要一個男孩子的時候,我開始寫一篇文章公開談論希望有一個女兒。我的理由也很簡單:我做男人累了,承受着社會要求一個男人成功、剛強、養家餬口等種種要求,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背這樣的重軛。而我關於解放的女性有許多美好的理想,相信自己的女兒可以成爲新女性的代表。

我和妻子犯的共同錯誤是,基於父母之愛,我們都爲自己的孩子選擇了逃避而不是戰鬥。這便好比希望一次革命成功,但只要別人去努力,而自己卻坐享其成。天底下即使有這樣的好事,也只應該成爲懦夫的理想。我和妻子都信奉平權的兩性關係,但如果我們不將理想具體地作用於現實生活中,我們便只能停留在逃避階段。

兒子出生後,我開始寫作一本叫做《男人解放》的書,我相信我有能力幫助他成爲一個快樂、自由的新男人。

◎ 產房外的表情

20世紀末中國某大直轄市婦產醫院的手術室外,我得以觀察到性別差異對我們面部表情的影響。

同一個下午,竟有七八位孕婦接受剖腹產手術。於是,手術室外擠滿了焦急地等候的家屬以及他們期待與忐忑的表情。

對於新生兒性別的猜測早已在進行中,前來探望的親友此時向“準爸爸”們提的最多的問題是:“知道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嗎?”

答案將由護士最早揭開。產婦還沒有出來,護士便先會探出頭來說一聲:“某某,男(女)孩兒!(。)”護士的語調有難以察覺的細微差別,說“女孩兒”時很平和,說“男孩兒”時多了些熱情。所以前者應該用句號結束,後者則似乎該用感嘆號。

情緒的大起大伏表現在家屬們的臉上。女嬰的長輩至少有十分之一秒的沉寂,然後表現出適當的興奮;男嬰長輩們預備已久的笑容與狂喜在瞬間綻放,臉上的肌肉擠成一團,那興奮是不需要節制的,像狂歡節裏遊行的人們,再多的瘋狂也不顯得出格。

一位顯然是祖母或外祖母的女人手捂着胸口,彷彿這樣可以保證心跳不會因興奮而劇烈。最激烈的表現發生在一位年輕父親的身上,他迫不及待地在樓上樓下跑動,通知自家的衆多親屬:“男孩兒!男孩兒!!”他臉上的笑容將持續到肌肉麻木,但是,那種因生男孩兒而帶來的光榮感、成就感,將持續到更久。

女嬰家長則顯得相對平靜,他們的笑容與興奮恰到好處地告訴我們:一個孩子出生了!而男嬰家長的表現似乎出生的不是一個孩子,而是一種至上的光榮。

所有羨慕的表情均投向男嬰的家長們,絕對沒有人會想一想,爲什麼生男孩兒便值得如此興奮呢?

女嬰的家長們會互相說一句:“現在這個時代,男孩兒女孩兒都一樣。”甚至會說:“還是女孩兒好,省心,同父母貼心。”但問題是,如果這確實是普遍信奉的理念,還有說這句話的必要嗎?畢竟,男嬰的家長不會談論生男孩兒的好處。

我們爲生了個男孩子高興的時候,不需要理由,僅僅因爲這是一個男孩子;我們爲生了一個女孩子而自我安慰的時候卻需要許多理由。這極爲奇怪的現象卻被視爲理所當然,沒有人提出質疑。

爲孕婦做 B超時告知胎兒性別是被禁止的,這禁止其實是針對女胎的。沒有人擔心哪位父母會將男胎拋棄。

需要重複與強調的是,我是於 20世紀末中國某大直轄市的婦產醫院觀察到上述景象的。在這座城市裏,不需要男勞力去耕地,女人也享有就業權、財產繼續權,也有扶養老人的責任,國家法律保護兩性平權。

性別的優劣觀念已如此深入骨髓,以至於我們不加思考地喜歡男嬰不需要理由。“男性=優等性別”,就是這樣簡單,簡單到被無條件地視爲真理。法律在此顯得無能爲力。

身爲“準爸爸”時,我曾表示希望生個女孩兒。我這表態曾被認爲是一種“作秀”,被人猜測爲已經知道了胎兒的性別爲女所採取的“策略”。我是哭笑不得的。

我做上述觀察那天,我的太太也在手術室裏。護士告訴我是個男嬰的時候,我表現出的興奮一如我希望是女嬰時的情景。我知道,最重要的在於我有了一個孩子,無論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都是一個平等的人類成員。

◎ 布娃娃

街邊總有許多賣各種布娃娃的小攤點,價錢很便宜。很久以來我並沒有特別注意它們,直到妻子懷上了孩子。一個 30多歲的男人做父親,心底常常涌起更多的父性柔情。

我便總會停下車選幾個布娃娃。

我將它們帶回家,爲尚未出生的孩子準備着。

有一天,我的老母親忽然說:“如果是女孩兒便好,如果是男孩兒,這些布娃娃則不適宜給他玩。”

我順勢應着,應過後卻忽然想:這種差異對待,真的合理嗎?

我們爲男孩子和女孩子準備的玩具是不同的。玩具槍、玩具坦克、變形金剛,是屬於男孩子的,而布娃娃之類是屬於女孩子的。我們已經習慣地認爲,孩子們的性別決定着他們自己喜歡這些不同的玩具,而事實上,幼童是沒有這種觀念的,選擇是由我們成年人強加給他們的。性別意識不是天生的,是我們塑造出來的。我們在通過孩子的玩具,對其進行社會性別角色意識的早期塑造。

“武器”在培養男孩子的勇敢精神,而布娃娃在培養女孩子的細膩溫情。我們都會對這樣的情景不感陌生:一個女孩子懷抱布娃娃,同她說話,給她“餵飯”,爲她“打針”,儼然一位成年女性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們通過玩具認識着這個世界,也將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投射在與玩具的關係上。玩布娃娃的女孩子其實是在模仿母親對她的作爲,母性意識同樣不是天生的,而是這樣培養出來的。這種培養一直延續到成年,女人便成爲溫情脈脈、細緻體貼的了。

如果我們將玩具槍和布娃娃同時交給一個孩子,那麼,勇敢精神與溫情體貼便很可能成爲他成年後性情中不可分割的組成。但是,我們總是給孩子其中之一。與玩具槍培養出來的勇敢精神同時到來的還有攻擊、爭戰意識,與布娃娃培養出來的溫情體貼同時到來的還有內向、退縮。當我們指責男人的“強蠻”與女人的“軟弱”時,我們是否想到,這其實正是由我們提供的玩具造成的?

玩具是一個媒介,完成着社會公認的性別角色的塑造。社會總是要求“男人要有男人樣,女人要像個女人”,極端強化的結果,使我們極易喪失另一性別所具有的種種光彩。我們已經看到,這種男女涇渭分明的性別要求是如何使一個人變得侷限、偏頗的。無論男人還是女人,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兼具兩性所有美好的性情,而排除其不利於人類永久幸福的性情。

也許,玩具真的不應該再被分成“男性化”的和“女性化”的了,而應該分爲塑造剛強精神的與培養友愛關護的。而這兩種精神,都是我們需要的。

於是,我接着買回各種各樣的玩具。

當玩具漸多起來的時候,我的孩子出生了,是個男孩兒。

◎ 兒子的嬰兒期教育

兒子只有幾個月,尚屬“嬰兒”階段,妻子便常不自覺地以我爲理由教育他了,如“乖點,否則爸爸要不高興了”,等等。而我在樓上書房寫作,妻子抱兒子到書房外的露臺曬太陽,一待他哭鬧,立即說:“你如果哭,我們就得走了,不能影響爸爸工作。”妻子這樣說的時候,我有一種模糊的快感,一定是潛意識中獲得尊重的願望得到了滿足。但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男性權威的形象便是這樣在孩子的頭腦中開始塑造的。

無論男孩兒或女孩兒,在他們幼年的時候,父親的重要地位便被確認了。父親不像母親那樣從事家務勞動,他們的工作更重要,整個家庭要爲父親的工作開綠燈,父親的喜怒哀樂是家庭的晴雨表。女人對丈夫的愛的一個重要表現,便是要讓孩子懂得敬重父親。男人的權威便這樣一點點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形成了。男孩子成年後會爲自己是男性而驕傲,認爲自己應該享有種種如父親一樣的特權,而女孩子則顯得被動,認爲男人更重要,婚戀關係中應該更多爲男人付出。兩性的不平等,便以這種方式開始了。

妻子絕非這種教育的始作俑者,我們的文化中充斥着兩性的對應等級。做母親的在重大事情上總是以父親的名義、利用他的權威來提出要求,父親有種神祕的威望。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種男權的威望由家庭擴展到社會。他會發現,男人同樣是社會領域中的“父親”。

我自己同樣對兒子進行過帶有性別誤識的嬰兒期教育。那是他 6個月的時候,去醫院打針。當別的孩子又哭又鬧的時候,小傢伙只是皺了皺眉頭,委實令我大跌眼鏡,連聲誇獎。那之後,我便會對他低語:凡需要“受苦”的時候,“別哭,堅強些,爸爸會爲你驕傲。”現在想來,我豈不是在對他進行着“男人應該剛強,不應該輕易哭泣”的性別角色教育嗎?幾千年來男人爲扮演這種角色不是已經付出太多的代價了嗎?哭泣是舒緩我們感情的一種手段,是自然的生理現象,男人有着與女人同樣的神經系統,爲什麼不能哭泣?

以男人爲中心的概念,是我反對的;不哭泣的“硬漢”形象,也是我反對的。但是,當妻子對兒子灌輸前一種觀念的時候,我曾感到朦朧的快慰,而我自己竟然也不自覺地進行着後一種觀念的灌輸。理論上總結出來的,落實在生活中是多麼的難呀!我想我更應該時刻警惕着檢省日常生活中的性別政治了。

溫馨絮語

哭聲好聽   妻子一向最煩孩子的哭聲,待兒子出生後,她躺在病房裏,聽着樓層各房間發出的衆多嬰兒的啼哭,卻笑眯眯呈幸福狀說:“孩子的哭聲真好聽。”

◎………………………………………………………………………………………

共同的名字   妻子說:“全世界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寶貝兒。”

◎……………………………………………………………………………………

快捷   我爲兒子起名“一”,對於稱兒子名字太簡單的人,我常如是作答:“考試時,你們的孩子剛寫完名字,我的兒子已經做完兩道題了。”

◎……………………………………………………………………………………………

像誰   知道妻子生了兒子的人,都會問:“孩子像誰?”

兒子的奶奶總結說:“和他爸爸小時候一模一樣。”

兒子的姥姥總結說:“和他媽媽小時候一模一樣。”

我總結說:“原來我和妻子小時候一模一樣。”

◎……………………………………………………………………………………………

沒毛病   生產前,有朋友告訴我:“千萬別做剖腹產,影響孩子的智力。”但兒子還是剖腹產出生的。從他出生那天起,我便經常很緊張地盯着他看,生怕有些什麼問題。直到六個月,各方面表現與書上講的正常嬰兒均能對應上,我才放心地對問起兒子的親朋們說:“沒毛病,一切正常。”

但後來兒子有了哮喘的毛病,據說這與剖腹產有關。

◎…………………………………………………………………………………………

爸爸爲你驕傲   五個月時,抱兒子去打針。針入肌膚,我已閉眼咧嘴,兒子卻只皺了皺眉頭,一聲不吭,連護士都跟着稱奇。我便很自豪,回家的路上一路誇獎,說:“爸爸爲你驕傲。”

那以後,每逢需要兒子“受苦”的時候,我便認真地對他說:“別哭別鬧,爸爸爲你驕傲。”

◎…………………………………………………………………………………

順口溜   哄孩子的時候要說順口溜,但臨時創作顯然太困難,於是奶奶便將自己母親當年說的順口溜又拾了起來:“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

◎…………………………………………………………………………………………

貴族與名模   兒子6個月左右,目光總是很恬淡,神態顯得高貴、冷漠。我便說:“這是貴族之相。”妻子則說:“因爲我懷孕的時候總看名模照片。”

國際名模在 T臺上的神態往往是冷漠而高貴的。

其實,所有的孩子與我們這些成年人比起來,都是內心純淨的真正“貴族”。

◎……………………………………………………………………………………

兩缸魚   我哄孩子的順口溜是自編的:“青出於藍勝於藍,一(兒子的名字)出於剛(我的名字)勝於剛。”自鳴得意地說了多遍,卻發現家中無人喝彩,而是一臉困惑。直到有一天我說得極慢,母親才恍然大悟:“你這個大舌頭呀,我一直聽成了‘魚出一缸剩一缸’,還納悶呢,哪兒來兩缸魚呀?”

◎…………………………………………………………………………………………

夢境   1999年 1月初某天,我從夢中醒來。

夢境是這樣的:兒子在牀上靠牆站着,剛剛將一個栗子皮放進嘴裏。我很緊張,怕他卡着,便伸手到他嘴裏摳。摳出一個碎片又一個碎片,我不放心,繼續摳,忽然,兒子開口說話了,很清晰的三個字:“沒有了!”我便笑醒了。

這個夢的背景是:兒子六個多月,尚不能站立,更不會說話。我盼着他快些長大,能夠同他聊天,進行真正的交流,所以已經多次夢到他開口說話了。

夢中的兒子能夠站立,並且開口說話,這一切都令我欣喜,是願望的達成。而栗子皮情節是因爲他總是將一切抓到手裏的東西都放到嘴裏,頗令我們擔心。

這個夢令人愉快,醒來後記憶清楚,過了很久之後還牢牢地記着,能夠講給別人聽。

◎……………………………………………………………………………………………

高血壓   兒子高興的時候,便笑着使勁兒搖腦袋,把腦袋擺得像撥浪鼓一樣。奶奶有高血壓,常頭暈,所以很奇怪自己的孫子竟然能夠一直這樣搖一兩分鐘,每見兒子搖腦袋,便忙着阻止:“別搖,別搖,高血壓了!”

◎…………………………………………………………………………………………

不讓心靈受傷   兒子對一切沒有抓到手裏擺弄過的東西都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越是不讓玩的,他越是執着地要玩。十個月以後,房間裏的東西都玩過了,唯獨沒有讓他玩過尿桶。於是每天便會出現幾次這樣的驚險鏡頭:兒子趁我們不注意飛快地爬向尿桶,我和妻子則手疾眼快地攔住他。兒子很不高興,每天不知要爲此哭幾次。

我認爲,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會使他的心靈受傷,產生挫敗感。於是便專程買了一個尿桶回來,專門讓兒子玩。當天,兒子便順利地把那個“玩具”尿桶扣到了腦袋上,高興地笑着搖腦袋了。

◎………………………………………………………………………………

小動物   兒子幾個月的時候,妻子笑着說:“他就像牲口一樣。”

我很不高興,說:“你怎麼能罵人呢?正確的說法是小動物。”

說來說去,都是動物。

◎…………………………………………………………………………………………

“存盤”   最令我痛苦的事情之一是,電腦裏寫好的文章,還沒有存盤,便發生了電腦故障或突然停電,使整篇文章丟失。

兒子八九個月以後,哄他睡覺便難了些。妻子哄了好久,剛迷迷糊糊睡着,如果這時我發出一些聲響,兒子會立即大睜開眼睛,妻子的努力前功盡棄。這是最令妻子痛苦的事情之一,爲此沒少同我吵架。我一開始理解不了妻子此時的心態,妻子便說:“我還沒有‘存盤’呢!”

那以後,“存盤”便成了將兒子最終哄得進入深睡的代名詞。

◎………………………………………………………………………………………

互稱爸爸   兒子很早便會叫媽媽了,但八個月時還不會叫爸爸。我有些着急,抱着兒子正對着他的臉一遍遍認真地教着:“爸爸!爸爸!” 兒子終於開口叫爸爸了,但總是要做爸爸的先對着他說出“爸爸”二字,於是便形成了這樣的景觀:父子倆互稱“爸爸”。

◎……………………………………………………………………………………

一起爬   兒子不會爬的時候,我便常趴在地毯上爬給他看。兒子會爬之後,父子倆常一起爬來爬去,也算得一幅景觀。

◎…………………………………………………………………………………………

“抓週”   中國舊時習俗,在孩子滿週歲的時候讓他從衆多物品中隨意抓取某物,並認爲這將與他成年後的人生相關。兒子滿週歲那天,我在地毯上擺出一串物品:書、筆、玩具、錢包、酒瓶子、氣球,還有一枚公章。我當然希望兒子能夠抓到書,未來成爲一位學問家。據說當年錢鍾書先生抓的便是書,也因此取名“鍾書”。兒子坐在距離那排物品兩米遠的地方從左至右看了一遍,眼睛一亮,目光凝固在某件物品上,隨後便飛快地爬了過去,一把抓在手裏。他選的,竟然是公章。兒子將來是要做官的。這可氣壞了我,我最反對當官了。

於是重新擺了物品,讓兒子抓,只是未擺公章。兒子看了看自己熟悉的物品,掉轉頭玩別的去了。原來,只有公章是兒子未曾玩過的,他抓它是因爲好奇。

◎………………………………………………………………………………………

第三章  大於一,小於等於二

1999年 6月底至 2000年 6月底,兒子從一歲成長到二歲。這一年,主要是在北京郊區那套大房子裏度過的。

妻子仍然 24小時陪着兒子,做全職媽媽。我這段時間做一份時尚刊物的主編。編輯部在北京城的西邊,我每週有兩至三天要坐兩個多小時的車去上班。在家的日子裏,還要編稿子、寫書。雖然很忙,但與其後的幾年相比,那段時間相對還算寬鬆,精神也不緊張。

與此同時,我們仍然在記錄着與兒子一起度過的每一個“溫馨絮語”,並且,這段時間兒子已經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需要我們面對了,這都體現在“成長印跡”中。本章收錄的“成長印跡”還很少,而且大多集中於臨近兩週歲的時候。後面幾章,隨着兒子越來越大,需要我們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我們就會看到,這種記錄也開始成爲本書的主要內容。

成長印跡

◎ 把菜刀當玩具

家裏住的是複式房屋,通往二層的樓梯很陡,裝修的時候最擔心的便是這樓梯,棱角分明,大人摔倒了都有骨折的危險,何況是小孩子呢?所以我的設想,應該在樓梯口攔上些什麼,以便阻止兒子向上爬。但妻子卻堅決反對。

妻子的觀點是:你越阻止孩子做什麼,他就越要去做,而我們是不可能每分每秒都盯住他的。所以,最好的辦法便是教給他如何去做。兒子八個月大的時候從奶奶家搬回了自己的家,一進門便對樓梯發生了興趣。當天他的媽媽便開始認真地教他爬樓梯:雙手緊緊抓住欄杆,一級一級穩穩地上;只向上看,不向下看;轉彎處要格外當心,等等。兒子很快學會了,爬上爬下成了他的遊戲,前幾天我們還在一旁扶着他,但他開始哇哇叫着不讓人扶,我們便在後面緊緊地跟着,緊張地張開雙手準備迎接隨時會出來的險情。幾天之後,這已經顯得沒有必要了,兒子能夠相當熟練、迅速地爬上爬下。兒子從來沒有在樓梯上摔倒過。事實是,我們大人也從來沒有摔倒過。這說明,越危險的地方,往往是越安全的地方,因爲我們時時警惕着危險,便迴避了危險。

兩歲那年的夏天看着媽媽切西瓜,兒子便迷上了那鋒銳的西瓜刀,哭着鬧着要自己切。我們的觀點是:不要因爲一些非原則的問題阻止孩子意願的滿足,經常不能滿足會使孩子產生受挫折感,影響他對於社會與人生的看法。所以,妻子便將西瓜刀交到了兒子的手上,同時教他應該如何切。但這對於兩歲的孩子確實很難把握,事實上他根本無法穩穩地握住那把刀。看着他揮舞着閃光的刀向西瓜一下下猛砍,我們才真懂了什麼叫心提到嗓子眼兒。刀很快成了兒子的玩具,他不僅用它切西瓜,還將一切能夠拿到的東西都切上幾下,不僅瓜果讓他切得不成樣子,連饅頭也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

再多的小心也沒有用,兒子有一次果然切到了手指,鮮血直流,哇哇大哭。這事教育了兒子,從那以後,他還堅持玩刀,但總是自覺地把左手放得遠遠的,於是再也不存在切傷自己的問題了。妻子總結說:不要怕讓孩子吃虧,受點苦頭,他會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如何去做。

妻子縫衣服的針,也是兒子的玩具。一開始我看着心驚肉跳,堅決反對,但妻子說:“紮了也沒有什麼,不就是流點血嘛,他就會學會以後不被扎。”確實,我們應該有勇氣讓 孩子在受傷中成長。

因爲小區的熱水供應總是不好,所以家裏每天還要插電熱水器洗澡。兒子又迷上了這件事情,總要親自插拔插頭。我們小的時候,家長是絕對禁止小孩子玩插頭的,所以一開始我們也是本能地阻止,但沒有用,越禁止他便越要做,每天都要爲這事哭好久。於是妻子便轉變了戰略,教給他如何插拔插頭,那以後,燒熱水器便成了兒子的工作。他從兩歲開始每天做這件事情,從來沒有被電着過。孩子愛勞動的熱情也受到了保護和培養。

◎ 使勁兒地嬌寵他

沒有兒子的時候,一天去朋友家吃飯,那家的小男孩兒在沙發脊上爬來爬去,他爸爸訓斥他。我便勸:“他想爬就爬唄,這也不太危險。”那朋友便笑我:“將來你有了孩子還不知道怎麼慣呢。”

也許是因爲讀過太多的精神分析學着作,我堅信對幼小的心靈應該格外呵護,儘可能滿足他的欲求,我還斷章取義地找出阿德勒的一句話逢人便講:“三歲之前怎樣嬌慣也不會慣壞一個孩子的。”而這一開始被妻子視爲過分的寵愛了。但她似乎很快也接受了我的觀點,於是我們兩人便使着勁兒地嬌寵兒子,常常讓親友們看了目瞪口呆。

兒子有一張自己的兒童高椅,那成了他的腿,他整天推着在屋裏跑來跑去,然後飛快地爬上去,踩到上面拿他想拿到的任何東西。有時還要爬到桌子上,爬到窗臺上,最厲害的一次是要往冰箱上爬,嚇得來串門的一位朋友連喊頭暈。

有段時間兒子對手紙發生了興趣,一卷剛拿出來的手紙會被他迅速抖開,拉着滿屋跑,鋪得滿地都是。有一次讓奶奶看到了,搶着不讓他浪費,我和妻子都說:“別管他,他玩完我們再捲起來,先讓他高興高興吧。”兒子喜歡玩尿桶的時候,我們給他專門買回一個當玩具的乾淨尿桶;玩家裏的水桶的時候,我們又去買了水桶回來。我們相信,任何能夠帶給兒童快樂的“玩具”,都將促進他智力的發展和對生命的熱愛。

兒子喜歡給人開門,有人敲門他便大叫着跑過去。可有一次還是讓正在門邊的媽媽先開了門,兒子哇哇大哭,我們只好請那位來拜訪的朋友先出去,重新敲門,讓兒子開。事後我們自己都覺得好笑,這也太慣孩子了。但是又一想,這又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爲什麼要讓他爲此而哭呢?何況,他畢竟只有兩歲呀!

約一歲半的時候,兒子學會了翻爸爸的提包,每逢爸爸回家,他便翻包。爲了給他一個驚喜,我每次出門都買一些吃食帶給他。後來兒子便開始盼着我出門了,因爲我一出去,他便又有好吃的了。兒子的胃口越來越好,我的嬌寵也越來越甚,每次外出都要變着花樣給他買各種食品,看着他一樣樣翻出來時那快樂的表情,我們也快樂。

但在另外的一些方面,我們又比許多家庭更不嬌寵他。比如,很小的時候起,兒子便同我們吃同樣的飯菜了,媽媽堅持不給他單獨做飯菜。媽媽的理論是:看到爸爸媽媽也吃一樣的飯菜,孩子纔會有興趣,纔不會拗着不吃飯。越是特意給他做,效果越不好。

有朋友說,你們太嬌寵他了,將來會被寵壞的。但我以爲一個缺點太多的孩子不是被寵壞的,而是父母自身有很多缺陷,上行下效的結果。我不相信愛心可以使人變壞。還是等時間證明吧。

◎ “我們愛你”

我們正在吃早飯,已先吃完飯的兒子忽然跑進屋,把我的枕巾一把抓起扔到了地上。妻子沒有訓斥,只是平靜地對他說:“這樣做不對,你應該撿起來給爸爸放回去。這道理你明白,好孩子不應該這樣做。我們愛你。”兒子想了想,便一聲不吭地照做了,然後跑過來說:“方一不淘氣,媽媽愛方一。”

妻子立即對我總結說:“這事你也可以寫到文章裏,孩子做錯了事情,不要訓斥他,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全都會明白的。”

千萬不要以爲訓斥是好的教育方法,訓斥只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產生自卑感,產生挫折感。孩子的心是絕對善的,他們如果做了什麼錯事,那一定是因爲他們不知道那是錯的,所以,你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便可以了。你還要告訴他,做了對的事情,便是好孩子,爸爸媽媽會愛他。

“愛”也許是我們同兒子相處時使用得最多的語言了,我們會因爲一點很小的事情便對他說:“爸爸愛兒子,媽媽愛兒子,奶奶愛兒子……”如果他堅持做錯事,我們會說:“再這樣,我們就不愛你了。”當不斷重複“愛”的時候,“愛”的力量自然會提升,然後,你就可以用愛的名義要求孩子遵守他不得不遵守的某些規則。

埃裏克森將個人心理的成長劃分爲八個階段,他認爲,每個階段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問題解決不好,便會影響人格的健康成長。而從出生到兩歲之前,是一個人獲得信任感的時期。這時如果他能夠從父母那裏得到足夠的愛護,便會對他人和社會產生信任感,反之,則會影響他整個的社會化進程。

溫馨絮語

敬禮   一週歲時,兒子學會了“再見”、“歡迎”、“餓”、“睡覺”等形體動作,許多動作他只看一遍便會了。成人的笑聲是最好的鼓勵,大人一笑,兒子便知道自己學對了,這動作便會鞏固下來。一天,奶奶教他學習“敬禮”。奶奶舉手敬禮的時候,兒子高仰起頭看,奶奶笑了,兒子又以爲自己做對了。於是,大人再喊“敬禮”的時候,兒子便會立即高仰起頭。大人的笑聲更響亮,兒子的動作也更爲鞏固。陰錯陽差,這個動作被我很好地利用了。給兒子洗澡的時候,我都大喊“敬禮”,然後借兒子仰頭的瞬間迅速地洗淨他的脖子。

◎……………………………………………………………………………………………

小土匪   兒子未滿一歲的時候,學會狠狠地咬人,抓住誰的手便咬誰。一歲多一點,竟然無師自通地會打人了。在小區院子裏和小朋友玩,略有不高興便撲過去狠狠地抓別人的臉,其“野蠻”是有名的。妻子稱其爲“小土匪”。我很老實,小時候總是被人欺負,所以實在無法理解兒子哪裏來的這種“好戰基因”。妻子讓我回憶家族的老祖宗,我的祖上是清軍入關的大將,戰功顯赫,後來戰死於貴州。於是我恍然大悟,做心理分析說:祖上的好戰基因一直傳遞着,在我這一代表現於思想裏,而到了兒子這裏,直接表現於行動上。

◎…………………………………………………………………………………………

“獵豔”   兒子 11個月的時候,一次妻子抱他上樓,正巧鄰家媽媽抱女兒下樓。那是一個兩歲多的小女孩兒,很漂亮。擦肩而過的時候,兒子突然緊緊抓住小女孩兒的衣服,“啊啊”大叫着不撒手。無奈,只得請小女孩兒到家裏玩,兒子抱着人家的腦袋一個勁兒地猛吻。小女孩兒很木然,兒子的情緒並不受影響,直到親夠了才鬆手。妻子笑稱那女孩兒是兒子的第一個“女朋友”。13個月的時候,兒子會走路了。帶他到院裏玩,對男孩子睬也不睬,如果哪個男孩兒摸他的三輪車,他便使勁兒推開人家。但對漂亮的小女孩兒則完全是另一番樣子,不僅任由人家騎他的車,還動不動便拉住狂親。以至於有一個小姑娘見了他便跑,而兒子則在後面大叫着踉踉蹌蹌地追趕。朋友們聽了兒子的“獵豔”壯舉,都說:“一定是隨他爸爸。”我則一臉羨慕地說:“我哪怕有他十分之一的勇敢也好呀!”

◎………………………………………………………………………………………

幽默   奶奶教給兒子家中每一個人的名字,然後考問他。答對了,“真奶奶便說:聰明。”答錯了,便說:“多幽默呀。”

◎……………………………………………………………………………………………

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我拿回家一本《白雪公主》的彩色圖畫書,妻子一頁頁給兒子講。講到王后問魔鏡:“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兒子便說:“媽媽。”

◎…………………………………………………………………………

老虎與斑馬是好朋友   妻子給兒子講童話書:小雞和小鴨是好朋友,過河的時候小鴨揹着小雞。兒子有很多硬塑的動物玩具,他便將斑馬扣到了老虎的背上,嘴裏說着:“背背。”在他的心目中,老虎和斑馬同樣可以是好朋友。

◎…………………………………………………………………………

自己起小名   妻子最早發現,兒子經常自稱“你你”,比如問他這件玩具是誰的,他便會拍着自己的胸脯說:“你你。”仔細一想,才搞明白,我們經常對他說“你如何如何”,他便誤以爲“你”是叫他,故此以“你”自居。我戲言:“你你”是兒子給自己起的小名。

◎……………………………………………………………………………………

追隨者   兒子很黏糊媽媽,總是跟在她的身後,一會兒不見便哭喪着臉滿屋找。妻子得意地說:“我這一輩子,只有這麼一個忠實的崇拜者,義無反顧地追隨着我。”

◎…………………………………………………………………………………………

忘年交   妻子每天兩次帶兒子到小區的院子裏散步、遊玩,兒子不喜歡和同齡的小朋友玩,卻交了許多忘年交--同樣來散步的爺爺奶奶們。有一位奶奶養了一條叫博博的狗,兒子每次見到那位奶奶,都喊她:“博博奶奶。”還有一位小朋友叫囡囡,兒子卻總是撫摸着她家的狗,溫暖地叫:“囡囡,囡囡。”

◎…………………………………………………………………………………………

“會議明星”   因爲對物業公司的服務不滿意,有一段時間,小區業主們經常自發集會,商討更換物業公司的事宜。妻子每次都帶着兒子去開會,兒子總是自始至終很安靜地坐在那裏,認真地看每一個發言的人。有鄰居戲稱兒子爲“會議明星”。一次,一位業主在會上激動地發言:“電線裸露在外,出了事故,誰負責?!”不知道兒子正在想什麼,適逢其時地響亮冒出一句:“媽媽!”

◎…………………………………………………………………………………

伯伯?爺爺?   小區裏住着一對老夫少妻,兒子第一次見他們,便準確地判斷出年齡的差異,喊老夫爲“爺爺”,喊少妻爲“阿姨”。老夫忙更正:不要叫爺爺。“下”叫伯伯,“妻子也一再叮囑兒子:次見了他,一定要叫伯伯。”但是兒子無法理解成人的心思,每次見那對夫妻,仍然頑固地叫:“阿姨,爺爺。”

◎………………………………………………………………………………

“叛逆意識”   未滿兩歲,兒子已表現出“叛逆”意識。有一段時間,大人說了什麼事,他都要加上一個“不”字。媽媽讓他吃飯,他說:“不飯。”讓他睡覺,他說:“不睡。”他一定覺得這樣好玩,凡事想也不想便“不”掉了。一次,媽媽說:“吃糖嗎?”“不糖!”兒子條件反射似的說完,立即意識到不對了,向放糖的櫃子跑過去,一個勁兒地叫:“糖,糖,糖。”

◎…………………………………………………………………………………

爸爸不愛   奶奶問兒子:“你是誰的小寶貝呀?”兒子邊想邊說:“媽媽的,奶奶的,爺爺的。”“還有爸爸呢。”奶奶提醒說。兒子認真地說:“不是爸爸的,爸爸忙,鎖門,不愛。”兒子指的是我一整天紮在書房裏,鎖上門不讓他進去。我聽了便很心痛,那天和孩子玩了兩三個小時。

◎………………………………………………………………………………………

被老虎咬了   2000年 6月 12日,兒子講述了自己的第一個夢。

零點 30分左右,他一聲大叫醒來,哭着對媽媽說:“咬。”

媽媽問:“蚊子咬你了?”

“虎。”兒子說。媽媽問:“咬哪兒了?”兒子伸手去摸自己的腳:“腳,沒。”又說:“威威。”威威是兒子的玩伴,可見威威也在夢裏。媽媽問:“老虎怎麼咬的?”兒子舉起兩手做餓虎撲食狀,嘴裏還發出聲音:“嗷,嗷!”

◎……………………………………………………………………………………

記仇   兒子似乎與老人有緣。在小區院裏玩的時候,如果有老人過來,兒子都會跑過去喊“爺爺”或“奶奶”,如果那位老人對他熱情,他便會對老人更加熱情,下次見面時離一兩百米便邊喊邊跑過去,如果人家對他冷淡,再見面時兒子便像沒看見似的,睬也不睬。

兒子好久沒見姑姑了,兩歲不到的時候迴天津奶奶家,一天早晨姑姑上班的路上來看兒子,兒子高興地想過去親姑姑。姑姑剛化好妝,忙擺手:“你可別親我。”兒子當即低下頭,轉身去玩玩具了,姑姑走時都不擡頭,反而弄得姑姑很傷心。

◎…………………………………………………………………………………………

“我不”   妻子看了育兒的書,告訴我,孩子兩歲的時候正是說“我不”的時候,出現了反叛意識, 到了三歲,則說“我就不”。我便只餘下哀嘆了。

◎………………………………………………………………………………………

討價還價   兒子只會說兩個數字:一和八。兒子兩歲了,還吃母乳。妻子多次嘗試要給他斷奶,都在兒子的糾纏下沒有成功。妻子招架不住兒子的軟磨硬泡時,便無可奈何地說:“吃一口吧。”兒子會立即叫着:“八,八!”

◎………………………………………………………………………………………

王后變成阿姨   妻子教兒子認撲克,兒子指着 Q上的王后形象叫“阿姨”,指着J、K上的形象叫“叔叔”。

◎…………………………………………………………………………………

老虎吃草    我給兒子講故事,講到老虎吃小羊的時候,兒子急着擺手:“不吃,不吃。”我說:“老虎不吃羊,吃什麼?”兒子說:“吃草,吃草。 “幼小的心靈,容不得一種生命去傷害另一種生命。

◎……………………………………………………………………………………

◎ 裸女玻璃門與兒子的性教育

新房子裝修中,挑選衛生間牆壁瓷磚的時候,我和妻子便留意要挑選幾塊裸女洗浴圖案的裝飾磚做搭配,可惜一直沒有找到大小及形狀與其他牆磚配套的,只得放棄。

挑選客廳通往陽臺的玻璃門的玻璃時,我在玻璃店中眼睛一亮,發現了雕花與磨砂圖案的玻璃,而具體圖案可以自選。

我直接向店主索要裸女圖案的花式,得到一個大樣本,一頁頁翻看。

我最初圈定在幾幅世界名畫的仿製品上,如安格爾的《泉》,還有《大浴女》、《出浴的維納斯》等,但最後還是決定放棄。因爲少年時曾立志要當畫家的我,雖然最終成爲畫家無望,但對這些名畫耳熟能詳,早已在頭腦中印有根深蒂固的印象,我擔心雕刻玻璃的工藝有太多的走樣,讓我看着心裏堵得慌。

最後我選定的,是一位長髮裸女,一手遮乳,一手遮着陰部。

這畫面似曾相識,接近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常見的維納斯造型,好在並非明確模仿某一幅名畫,即使工藝做得不好,我也可以將其理解爲一種獨立的創作。

選定了,心裏很高興。這裸女,完全是爲 4歲多的兒子選的。

我曾寫過一組談性教育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提到,家中應該擺設與孩子性別相反的成年人的裸體藝術品,使之從小便打破對異性身體的陌生感。同時家長又可自然地由藝術品引發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從而有助於孩子從小樹立科學的性觀念與性知識。

我這樣鼓動別人,自己當然也身體力行。

炎熱的夏季,我偶爾會在家中裸體。兒子曾詢問過關於我身體的一些問題,如爲什麼“小雞雞”那麼大,爲什麼長毛等等。但僅幾天,孩子便視而不見。妻子洗澡前後及更衣時,也會很自然地在兒子面前裸體,從不迴避,兒子也從未表現出任何好奇。因爲這些都是從他一兩歲時便養成的習慣,如今 4歲多的兒子對於兩性身體的差異已十分清楚,知道男人和女人都有乳頭和乳暈。

一位人體攝影師曾爲我拍過一組裸體照片,兒子看到了,說:“爸爸,你這些照片還真好看。”他甚至都不會對我沒有穿衣服發生任何興趣。

我想象着隨着兒子的長大,會如何指着那個玻璃門的裸女同我進行一場父子對話:

“爸爸,爲什麼要把不穿衣服的女人刻在門上呀?”

“爲了欣賞人體的美呀。你不覺得她的身體很美嗎?”

“美當然美,那她爲什麼還要用手遮住乳房和陰部呀?”

“因爲這個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認爲裸體是壞事情。人們把性器官看得過於神祕,總要遮遮擋擋,其實這些部位都是如我們的頭、手、腿一樣的器官,沒有什麼兩樣。所以,你要批判地看待這幅玻璃畫……”

“我想知道她遮住的部位是什麼樣子的。”

“可以呀,爸爸這裏還有許多本畫冊。”

“那爲什麼平時人們都要穿衣服呀?”

“這個社會上存在着很多思想不純淨的人,他們不懂得自然的人體的純淨與美麗,會去傷害裸體的人。所以,這些美的人體只能在私下,或藝術品中展示了。這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悲哀。”

由玻璃畫引出的性教育可能還會進一步:

“那些思想不純淨的人會怎樣傷害裸體的人呀?”

“男人會去污辱和強暴女人,他們看到裸體首先想到的便是性。而事實上,裸體不等於性。”

“什麼是性呀?”

“當兩個人很相愛的時候--通常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們渴望更親近對方,便會通過身體的接觸來表達這種愛情。只有當這種行爲是雙方自願的時候,性纔是美好的。而且,性應該發生在 18歲以上成年人之間,因爲性需要爲對方負責……”

“他們的身體怎麼接觸呢?”

“男人的陰莖會插入女人的陰道,也就是畫面中女人用手遮住的這個部位,這便是做愛,是成年人間愛情的一種表示。”

……

我堅信,在這樣的性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會是健康、負責的孩子。

兒子的“豐富性知識”由他 3歲時的一則逸事可見一斑。有一天家中正巧有客人來訪,那客人同他開玩笑說他是由淘氣的猴子變來的。兒子當即反駁說:“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客人被他這大人般的措辭逗笑了(其實這完全是兒子模仿我平時說話的口氣),問他是從哪裏來的。兒子說:“我當然是從媽媽肚子裏出來的呀,你不也是從你媽媽肚子裏出來的嗎?”

對孩子負責任的父母,性教育應該從點滴做起。

溫馨絮語

大家的生日   兒子 4歲生日的轉天,對妻子說:“昨天不是我的生日,是大家的生日。”妻子說:“爲什麼?只是你自己過生日呀。”

“可是,生日蛋糕卻是大家一起吃呀……”

◎………………………………………………………………………………

小樹快長高了   走在路上,兒子尿急,自己跑到一棵樹下面解決了。然後掉過頭對媽媽說:“媽媽,小樹快長高了。”

◎…………………………………………………………………………………

當爸爸   兒子說:“我要當爸爸。”妻子說:“你長大了就能當爸爸了。”兒子說:“那樣爸爸不就當不了爸爸了嗎?”妻子說:“爸爸那時就應該當爺爺了。”兒子說:“還是不行,那爺爺該不高興了。”

◎………………………………………………………………………………………

保溫杯   冬天到了,妻子給兒子買了一個保溫杯。倒完水後,兒子遲遲不喝。妻子問爲什麼,兒子說:“它在保溫呢,保完溫再喝。”

◎…………………………………………………………………………………………

哪個省力   我開玩笑地問兒子:“你將來結婚後是要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呀?”

兒子問:“哪個省力?”

我說:“當然是女孩子了。”

兒子說:“那就要女孩子吧。”想了想,又說: “不,我什麼孩子都不要,太累了。”

◎………………………………………………………………………………………

破王冠   兒子隨手塗了一個東西,遞給我,說:“這是我畫的王冠。”我認真地告訴他哪裏應該改進。兒子不以爲然,說:“我畫的是破王冠。”

◎…………………………………………………………………………………………

誰最親   我逗兒子:“你和誰最親呀?”

兒子說:“第一是媽媽,第二是奶奶……”

我說:“我呢,我要排第三嗎?”

兒子想了想說:“男人排一隊,女人排一隊。”

◎…………………………………………………………………………………………

肚子很鼓了   一位大腹便便的歐陽伯伯一天來家裏吃飯,吃完一碗,我勸他再吃,歐陽伯伯說:“我飽了。”

兒子說:“我看他是很飽了,因爲他肚子很鼓了。”

◎……………………………………………………………………………………

傷心與心熱   歐陽接我出去吃飯,兒子也要去,因爲我倆要談事情,不方便,所以我不想帶兒子去。我走後,兒子很難過,哭了好半天,對妻子說:“我可傷心呢。”

我是聽着兒子的哭聲走的,越走越不安心,便決定還是帶他去,轉回來接他。兒子破涕爲笑,說:“我的心熱了。”

◎……………………………………………………………………………………

買車省錢   兒子對妻子說:“我們買車吧,有了自己的車就不用坐出租車了,省錢。”

◎……………………………………………………………………………………

理想   妻子問兒子:“你長大了想當什麼?”

我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挺崇高的,他便說:“先當爸爸。”

◎……………………………………………………………………………………………

我很快樂   我們每天去幼兒園接兒子時,見面的第一句話便是:“今天你快樂嗎?”一天,來京的奶奶去接兒子。那天,兒子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我們:“媽媽,爸爸,我今天很快樂!”

◎………………………………………………………………………………………

免費遊戲   一天,兒子隨妻子逛商場回來,一進門便興奮地告訴我:“我玩了好多電子遊戲機呢,所有的都玩過來了,玩了一個多小時呢。”

我說:“那得花多少錢呀!”

兒子滿臉不以爲然:“玩就玩唄,還花什麼錢呀!”

我笑了:“怎麼可能不花錢呢!”

我看到妻子在一旁擠眼睛,便沒有再說。後來妻子偷偷告訴我,那些都是大孩子玩的遊戲機,兒子不會,所以一枚玩遊戲的硬幣也沒有買,但每個遊戲機的屏幕有自動變幻的畫面,兒子坐在前面手忙腳亂地按各種鈕,看着畫面變幻還以爲是他自己操作的呢。

◎………………………………………………………………………………………

合作   兒子住在奶奶家時,陪他玩成了奶奶要付出重體力的工作,但也有得以休息,並由兒子陪奶奶玩的時候。奶奶愛玩電子遊戲,又怕兒子搶,誰知兒子只是喜歡看屏幕上變幻的畫面,所以奶奶玩時他就坐在一旁助陣。這樣一來兩全其美,不亦樂乎。

◎…………………………………………………………………………………………

言情劇   奶奶愛看言情劇,兒子“非典”時期在奶奶家住了一個半月,天天晚上奶奶抱着兒子看電視。回到北京後,兒子便常冒出這樣的語彙:我愛你,我好愛你呀,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

◎…………………………………………………………………………………………

學“化學”   一天,我問兒子:“你長大了學什麼呢?法律、歷史、文學、數學、物理、化學……”

兒子打斷我:“我要學化學。”

我說:“咱們家還真沒有學化學的呢。”

兒子說:“我知道了,咱們家沒有那麼多紙。”

我說:“化學和紙有什麼關係呀?不需要紙呀。”

兒子說:“我明白了,是在黑板上畫。”

我這才恍然大悟,愛畫畫的兒子以爲化學是“畫學”。

我說:“化學也不是在黑板上畫。”

兒子有些吃驚:“直接畫在書上呀?!”

◎……………………………………………………………………………………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第四章  大於二,小於等於三

2000年 6月底至 2001年 6月底這段時間,兒子仍然主要是在北京郊區家中度過的,妻子仍然每天 24小時陪着他。不同的是,我已決定轉變人生的軌跡,辭去一切工作,以 30多歲的高齡在家奮力準備”考研“了,每天惡補英語,忙得暈頭轉向。

2001年 5月,爲了讓兒子上幼兒園方便,我們一家三口遷到城裏住,住在朝陽區的一個小區裏。就是在這個月,兒子走入幼兒園小班,開始了自己的集體生活。

兒子入托後,妻子開始了求職、面試的歷程。她已經 3年沒有工作了,而北京新聞媒體競爭十分激烈。經歷了一番曲折,媽媽重新回到懷孕前工作的報社。剛開始的時候,停筆已久的媽媽很不適應,但她十分刻苦,很快便勝任現在的工作,受到領導和同事的好評。

隨着年齡的增長,兒子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與難題,需要我們加倍認真、努力地面對了。

成長印跡

◎ 入托前後

兒子 5月 8日第一天去幼兒園,整整過了三個星期,到了 5月 29日,我們終於鬆了一口氣,這一天,兒子度過了第一天沒有哭泣的幼兒園生活。甚至於,他幾次自言自語:“方一喜歡去幼兒園。”而與他同時入園的一些小朋友,還在哭哭啼啼着。

三個星期,以及此前的日子裏,我們也形成了一些關於孩子入托的經驗以及思考。

一、入托前

兒子從出生便一步也沒有離開過媽媽,偶然有一天媽媽外出辦事,這幾個小時的分離對“留守人士”應付兒子來講也是個大難題。這種情況最難適應入托,如果是同保姆長大的孩子,相對來講會好一些。所以我們一直懷着一種恐慌:上幼兒園時,兒子怎麼辦?

拖了又拖,兒子將滿 3歲了,必須上幼兒園了。妻子也做了將近 4年的家庭主婦,想出去上班了。我們提前三個月便開始了一場“幼兒園運動”,旨在讓兒子逐步接受去幼兒園的現實。

第一次對兒子講去幼兒園的意義,妻子說:“每天早晨送你去,那裏有許多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兒子立即敏感而敏銳地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媽媽去嗎?”“媽媽早晨送你去,下午去接你……”

話未說完,兒子臉上的肌肉開始扭曲,嘴角已經咧向一邊……那以後的一段時間,只要一提到去幼兒園,兒子便大聲喊“不”,那小臉上恐懼的表情讓人看着心疼。

“幼兒園運動”的第二階段,是妻子帶着兒子去選幼兒園。從加上贊助費每月平均收費高達三四千元的“貴族園”,到每月收費兩百的軍隊幼兒園,先後看了十幾家。兒子愛玩滑梯,每到一處便自己跑向滑梯,興奮地玩起來,妻子叫時還賴着不走。妻子便伺機引導:“你想不想每天玩滑梯?”

兒子爽快地回答:“想!”

妻子再說:“你上幼兒園後,每天都可以玩滑梯了。媽媽送你上幼兒園吧。”

兒子愣了一下,腦子裏肯定立即回想起這意味着一天見不到媽媽,便轉而喊道:“方一不玩滑梯。”

說歸說,他的小心眼兒還是活動了。

兒子偶爾到鄰居小朋友家吃飯,總是吃得特別多。我也抓住機會開玩笑說:“上幼兒園後,每天吃別人家的飯,多好呀。”兒子眨眨眼,似懂非懂。

一邊不斷講解着去幼兒園的道理,一邊終於選準了幼兒園。兒子送託的日期確定後,我興高采烈地向兒子祝賀:“你就要去幼兒園了,這可是件大喜事呀。你開始了人生的新階段,爸爸真爲你高興呀。我們一起拍巴掌慶賀吧!哈哈,高興高興真高興,兒子就要去幼兒園了!”

兒子看着我的樣子,臉上先是困惑,後是思考狀,我們知道他完全被搞糊塗了,還沒有想明白何以去幼兒園是如此快樂的事情。我又一鼓作氣,手舞足蹈,邊笑邊唱:“高興高興真高興,兒子就要去幼兒園!”兒子最愛看我這樣子了,早笑得喘不上氣。此時,關於幼兒園的所有記憶,便也與快樂、喜事這些概念連在一起了。

只有心理暗示還是不夠的,細緻的思想工作仍是必需的,媽媽一遍遍給兒子認真講去幼兒園的意義:“媽媽要去上班了,上班回來可以賺錢給方一買好吃的。”

聽說有好吃的,兒子進一步心動,又試探着問:“方一和爸爸在家行嗎?”

“爸爸要讀書呀。”媽媽說,又進一步解釋在幼兒園做的事情:一日三餐變着花樣吃,還有水果、糖果和冰淇淋,老師給講故事,看電視,小朋友們一起做遊戲……幼師畢業的媽媽自己做過 7年幼兒教師,對這些再熟悉不過了。而兒子也在媽媽繪聲繪色的描述中,對幼兒園的恐懼感沒有了,好奇與興趣出現了。終於有一天,媽媽再問兒子:“送你去幼兒園好不好?”兒子認真地點點頭:“行。”

我對兒子說:上幼兒園是一件大事,那一天,爸爸和媽媽都會去接送他,晚上爸爸還要送禮物給兒子做紀念。兒子的眼睛亮亮的了。

送託的日期越來越近了,妻子開始逐步進行更多的教育:不許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他,不要還手,而要去告訴老師。

兒子每次想解手的時候,總是說自己“胃口疼”,妻子便教兒子改口,說“去廁所”,這樣便可以和老師溝通了。妻子還教了兒子幾句特殊場景下的“常用語”,重複得多了,兒子偶爾會冷不丁地自言自語冒出一句:“老師,方一還要吃!”

然而,我們也不是沒有犯過錯誤。一次兒子十分淘氣,我很生氣,便吼道:“你就鬧吧,我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話剛出口,我便意識到犯了大錯誤,這豈不是把去幼兒園與懲罰連在一起嗎?我忙說別的遮掩,幸好兒子沒有留意。

正式入托的日子進入了倒計時,我們對兒子的新生活充滿了信心。

然而,事情遠遠不如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此後的三個星期裏,一波三折,我們感受着一個幼小心靈所經歷的初次磨礪。

二、入托後

畢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兒子對幼兒園的生活有心理準備,所以在最初幾天,只是哭了很短一會兒,便去做別的事情了。他已經懂得,這份新生活是不可避免的。更何況,還有一份新奇感呢。

前三天,我和妻子總是一起去幼兒園接送兒子,我是所有家長裏第一個出現在教室門口的人。兒子入托的幼兒園,園長每天下午開大門時,也總是讓新入托的孩子的家長先進。我們都懂得,這對孩子的心理很重要,如果他們看到別的小朋友先被接走了,心裏會更難過。

兒子看到我那一瞬間的表情總是十分燦爛,讓我久久回味。第三天的時候,兒子快樂地跳起來,興奮地拍着手扎到我的懷裏。

教師對於新生的特別關照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天入園的時候妻子將兒子交到一位姓曹的老師手裏,那一整天中,兒子便緊緊跟在曹老師身後,寸步不離,還幾次要求老師抱他。每天早晨到幼兒園,也總會有老師甚至是園長走過來,一邊俯下身笑着問他好,一邊將他抱在懷裏,說着話抱進教室。兒子以往睡覺總是抱着媽媽的脖子,讓媽媽拍。在幼兒園睡覺的時候,老師便坐在他的牀邊,兒子摸着老師的耳朵,在這樣一種安慰中安詳入睡。而我們在家中更是不斷教他一首兒歌:“幼兒園,真是好,老師待我像媽媽。”所有這一切,都有助於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對老師的親近感覺,避免突然離開媽媽身邊時會產生的被拋棄感。

入托第一天,媽媽給兒子的口袋裏放了一條小手絹,據老師說,他曾整天緊緊地握着那條手絹。這時,那手絹已轉化爲一種來自母親與家庭的安慰,給進入一個陌生環境的孩子以某種心理支持。

可以說這一切都是成功的,雖然兒子偶然也會哭幾次,但沒有出現強烈的反抗情緒,我們以爲,兒子順利地度過了這個過渡期。然而,事情在第一個星期五發生了突變。

那天,妻子像往常一樣下午 5點去接兒子,她吃驚地發現,幼兒園的門大敞着,而幾間教室已經空蕩蕩了。媽媽急步走向兒子的教室,教室裏只有兒子坐在老師的膝頭,聽老師彈鋼琴。兒子看到媽媽,立即委屈得大哭起來,死拉着媽媽要去臥室拿枕頭,嘴裏還一個勁兒地說:“方一再也不來幼兒園了,方一再也不來了!”

原來,星期五中午開始便可以接孩子了,而不必像平常那樣到下午 5點鐘。我們此前不知道這一點,以至於教室裏只留下兒子,他那幼小心靈經歷的折磨可想而知。兒子帶着哭腔說:“方一都等媽媽好幾個小時了!”老師說,兒子不斷地問老師:“媽媽幾點來?”老師說:“5點來。”兒子便會接着問:“5點是幾點?”

此後兒子每天早晨去幼兒園時都要大哭,哀求媽媽不要送他去。我們曾經幾次動了惻隱之心,想留他在家待一天。但是,我們終於還是堅持着送他,一天也沒有中斷。我們知道,我們的一次妥協,可能就意味着此後將經歷更多的曲折。要讓孩子懂得,去幼兒園是一個原則,而原則是不能妥協的。

但是,我們一定要給孩子一些妥協的空間。美國一位兒童教育學家曾經說過,當你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提供三種,至少是兩種方案供他選擇,不要將他逼到唯一的絕路。比如,當兒子哭着不去幼兒園的時候,妻子會拿出兩套衣服供他選,問他喜歡穿哪一套。孩子的心理雖然不成熟,但亦有完善的自我保護與自我調整機制。這種時候,兒子往往會突然要求穿兩套之外的另一套衣服。這實際上已經說明他妥協了,而妥協的同時又給自己一種安慰:“瞧,雖然媽媽堅持讓我去幼兒園,但她同意我穿另一套衣服,說明她是在意我的要求的,是愛我的。”於是,他會在這欣慰與幸福感的支持下少一些傷心。

那些天,兒子總是在尋找到某種“讓步”的情況下突然不哭了,同意去幼兒園。

比如他會突然要求不戴遮陽帽,或突然要求先在院子裏玩一會兒。這些都可以成爲孩子的條件,不妨答應他的這些討價還價,因爲孩子的心理正處於艱難的過渡與適應期,他們有權利享有這些討價還價。在這些非原則問題上,我們總是會順從他,我們知道要給孩子一點回旋的餘地,讓他的心理有一個安慰。

三、給孩子更多的愛

許多家長送孩子去幼兒園的重要理由往往只是家長需要上班,幼兒園又可以學到一些東西。但在我們看來,去幼兒園對孩子最大的益處是,使他們進入最初級的社會生活,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技能,同時調整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衝突。

因爲受精神分析學影響較深的關係,我們此前對兒子採取的是盡情縱容的家教政策,總是儘可能不對孩子說“不”,以免使他幼小的心靈受傷。我們不懼怕讓孩子認爲他是“家庭中心”,我個人反對那種認爲“中心感”必將導致自我膨脹的觀點。我以爲如果對“中心感”正確引導,可以確立一個孩子的充分自信,以及自我成就意識,形成“我是唯一的,我是重要的”這種人本主義理念。

但是問題在上幼兒園之後出現了。在家庭中,兒子隨時隨刻都被關注着,被濃厚的愛包裹着。但到幼兒園後,一個老師面對十幾個孩子,分身乏術,不可能總是盯着一個孩子。我以爲缺少關注是影響兒子愉快接受幼兒園生活的最重要原因。但是,這又是兒子必須學會接受與適應的,因爲社會畢竟不是家庭,我們必須讓孩子懂得這之間的差別。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講,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懂得愛的概念。

一天,幼兒園肖老師告訴媽媽,兒子中午吃飯的時候突然站起來滿屋子跑,讓他坐下後,便一口不吃了,只是哭。憑着對兒子的瞭解,我們懂得,突然跑起來的兒子實際上是想吸引老師的注意,多給他一些關注,甚至希望老師去喂他。這也是他平時在家裏採取的方式。而當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被要求立即坐下好好吃飯的時候,他自然會感到強烈的失落,委屈地哭起來。

那天晚上,我和他媽媽的心情十分不好。我們知道老師們都是十分盡職的,問題出在我們的家庭教育態度與社會羣體生活的衝突上。我甚至問自己:“也許是我們的教育觀點錯了?”轉天,媽媽去向園長請教,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這種家庭與社會的衝突。園長安慰了媽媽,告訴我們,兒子的情況在同期入園的孩子之中還算好的呢。

那以後的幾天里老師們顯然給了兒子格外多的關注,媽媽再接兒子的時候,兒子不哭了,快樂地笑了,甚至有幾次說喜歡去幼兒園。當奶奶問他哪個老師對他最好的時候,他竟然會說:“肖老師!”但是,我們並不認爲事情到此便順利了,一個幼小心靈的成長是需要經歷多種反覆的,而且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但我們開始學會平靜地接受這一切,我們知道這都是兒子成長所必需的。

有意思的是,妻子一直沒敢告訴老師們,她自己也是幼兒師範的畢業生,當過多年幼兒教師,還獲得過優秀教師的稱號。妻子怕老師們笑話她,自己是幼師,還不懂得如何帶孩子。但問題是,理論是一回事,現實是一回事;對別人家的孩子是一回事,對自己的孩子又是另一回事了。

兒子最激烈地反對去幼兒園的那一個星期,每天早晨都要在家吃些早點,而幼兒園的老師並不反對。妻子回憶說,自己在幼兒園當老師的時候,這是不被允許的。老師們告訴家長,這不利於養成孩子在幼兒園充分進餐的良好習慣,不利於孩子成長。但我們的親身體驗是,這種說法至少在孩子初入園的一段時間裏是不足取的,早餐時孩子們還可能在哭泣,往往不會很好地吃飯,所以應該允許在家中提前吃些東西。

每天下午等着接孩子的家長們站在園門口聊天。有家長說,在美國,家長可以陪伴孩子在幼兒園裏度過最初的一個月。這一個月間,孩子適應了幼兒園裏的一切,從而避免了中國幼兒園中所必見的哭哭啼啼。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經驗,據說北京某大學的幼兒園也已實行這一方法,允許家長陪伴半個月,我以爲有在全國幼兒園進行推廣的價值。

但這裏還有一個隱患,不是所有新入托孩子的家長都有這個條件,那些沒有家長陪的孩子,他所體驗的被拋棄感註定比現在還要強烈。但這又可以通過分置於不同教室中而被避免。所以,肯定是利大於弊。

妻子回憶說,當她在幼兒園當老師的時候,有一個孩子曾回家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老師今天對我笑了!老師摸我的頭髮了!”任何一點細小的關懷,都可以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溫暖。

孩子是真正的弱小者,所以世界各國的任何一種社會理論,在充分保護兒童這一點上都是沒有任何異議的。這種保護絕不僅僅是充分的食品與醫療,更重要的應該是使他們的心靈一直在溫暖的愛的陽光中成長,使他們成年後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人類已有的教育理論,實際上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而這首先便要向孩子學習,因爲他們最有權利告訴我們什麼是他們需要的。

◎ 不開啓的賀卡

2000年底,我給兒子寫了一張賀卡,然後封到信封裏,寫上兒子的大名,從家裏送到郵局,郵遞員蓋個章又送回了家。

我和妻子商定,這信不拆封,直到兒子長大了,讓他自己拆。因爲信已經封死了,所以記不清準確的內容了,大意是:“兒子,在這新的一年到來之際,你又長大了一歲。你的存在帶給我們太多的快樂,我們以欣喜的目光注視着你的成長。我們將這世紀之交的祝福投送給未來的你,等待成年的你親自開啓。我們希望成年的你是這樣的:熱愛生活,追求智慧,崇尚真理,擁有一顆博愛的心。我們將爲你而驕傲,我們將爲你而感到幸福。永遠愛你的媽媽、爸爸。”

我說,今後每年都要給兒子寄一張“不開啓的賀卡”,等待他長大後開啓,看看父母對他的期望實現了多少。

◎ 老奶奶的承諾

上幼兒園後,兒子真正開始接觸社會了,我們面臨的問題便也多了起來。

每天下午幼兒園放園後,許多孩子和他們的家長都會在院子裏玩一會兒才走,就這樣,兒子便和一位小朋友的奶奶認識了。一天,那位老奶奶抱了兒子,臨走時說:“奶奶明天給你帶糖來。”

第二天放園後,老奶奶的心情肯定變了,只給了自己的孫子糖果,沒理睬也在一邊玩耍的兒子。但兒子還記着前一天的承諾,拉着老奶奶的手說:“奶奶,方一要吃糖。”老奶奶說:“我沒有了。”

與此同時,媽媽也忙着將兒子拉開,告訴他不能向別人要東西。

但是玩了一會兒,兒子又突然跑到老奶奶面前,張着手說:“方一要吃糖。 “老奶奶這一次很尷尬,終於從口袋裏拿出一塊糖給兒子。

回家後,妻子向我講這件事,我嚴厲地教訓兒子:“不許向別人要東西!”兒子滿臉困惑,說:“老奶奶說要給方一的,不是方一要的。”

我們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在兒子心中,老奶奶既然說要給他糖,便是一個鄭重的承諾。我們實在沒有能力向一個不滿 3歲的孩子解釋成人的心理與成人世界的種種微妙之處。

◎ 批評名着

兒子像所有的孩子一樣喜歡坐在媽媽爸爸的腿上聽他們講故事,兒子甚至擁有比許多孩子更多的故事書。兒子同別的孩子不一樣的是,他的爸爸經常一邊講,一邊批評那故事書中的內容。

《灰姑娘》中,王子僅僅因爲灰姑娘的美貌便愛上她,立即要娶她。我告訴兒子,愛情不應該這麼容易就產生,美貌不應該是愛情的唯一理由,婚姻更不應該如此輕易締結,這個故事有誤導之嫌。

《白雪公主》是最受批評的了,我告訴兒子,女人的相貌在這裏仍然被視爲女人唯一的價值,而白雪公主爲七個小矮人收拾房間、做飯,則塑造着女性家庭主婦的社會性別角色形象,而這是有礙於女性在社會中與男子持同等地位的。

兒子似懂非懂,眨着眼睛。

我幾乎從每一本故事書中都能找出一些可批評的內容,我感到遺憾的是,不得不給孩子買這些故事書,因爲沒有更好的書可以選擇。

有一次,兒子深刻理解了我的批評。那也是一本外國童話書,講一個善良、勇敢的農夫偷了一個魔鬼的財寶。我說,可能原來的故事是好的,但做出圖畫書時也許受篇幅所限,既沒有交代這個魔鬼到底做了什麼壞事,也沒有說明這個農夫如何善良和勇敢,只是描述他偷別人財寶這個情節。我說,單從書的內容看,這個農夫是個小偷。

轉天,妻子再要給兒子講那本書的時候,兒子立即將書扔得遠遠的,說:“這是壞孩子的故事,方一不聽。”

◎ 讚美他

雖然我 30多歲了,但別人稱讚我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喜笑顏開。我認爲誇獎是最好的老師,對大人和孩子都一樣,可以鼓勵人上進,所以,我總是和妻子一起尋找一切機會誇獎兒子。

兒子剛會數到5,我便誇兒子:“你真聰明!”兒子學會說“Yes”,我又稱讚他簡直是一個英語天才。兒子被誇了便眼睛冒光,美滋滋地再找事情做,讓爸爸媽媽接着誇。有時做了某事,如打開一個結,剝開一粒糖,便自己跑到媽媽或爸爸面前彙報,然後問:“我聰明吧?我是天才吧?”

幼兒園開了英語課後,我們總是爲他學會的每一個單詞稱讚他,兒子便更喜歡學英語了,每天晚上都纏着媽媽幫他複習學過的英語單詞。

老師上課的時候,讓學習好的同學坐到第一排。兒子被安排在第一排,興奮得很,回家說:“我以後還要坐在第一排。”

稱讚與獎勵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真正熱愛學習。

我自己也一直在學習英語,兒子便常翻我的書,問:“爸爸,我長大了也可以看你這本書吧?”言傳勝於身教,父母自己的作爲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當 3歲的兒子整天捧着英語書當“紅寶書”的時候,一位朋友的年長他 4歲的孩子卻最不愛學英語,朋友又在少年宮給孩子報名上了一個週末的英語班。然而,孩子上課的時候總是東張西望,或低頭擺弄偷帶的玩具。朋友很生氣着急,有時打罵孩子,有時則向孩子哭訴自己如何含辛茹苦對他寄以厚望。不要對孩子講述那些他們尚不能理解的東西,責難只會使孩子將學習與不愉快的情緒聯繫起來,從而產生厭學情緒,最可怕的後果是永遠煥發不出學習的熱情。這朋友的孩子不可能一個單詞都沒記住吧?家長不應該責怪他爲什麼沒有記住某些單詞,而應該誇獎他記住了哪些單詞。幼小的心靈更需要肯定、鼓勵與呵護。

後來我讀到一本臺灣出版的暢銷書《賞識你的孩子》,作者的觀點與我異曲同工。書中有兩個例子讓我過目不忘。作者的女兒做作業,十道數學題只做對了一道,爸爸當即高聲誇獎她:“你真了不起,這麼難的題都做對了一道。”一個男孩子用煤球將教室的牆塗上一片黑,老師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誇獎他:“所有的牆都是白的,多麼單調呀,你真是天才,竟然想到要將牆塗黑,真有創造力。我相信你可以塗黑它,也就可以塗白它。”……

誇獎你的孩子,不要吝嗇讚美的詞彙,同時又引導他的自尊到正確的方向,他必將出類拔萃。常被誇獎的孩子也會自然地去稱讚別人,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天,兒子對我說:“爸爸,你寫了那麼多書,多了不起呀。我覺得你真偉大!”

◎ 協商

我在電話邊放了一個來電話時作札記的本子,沒過幾天被兒子看中了,自己拿着放到他的寫字檯抽屜裏了。我同他協商後,他一度愉快地還給了我。一天我回到家卻發現,那本子又跑到他的房間裏去了。因爲上面記了很多重要的電話與雜務,我便有些着急。我同他講:“這個本子對爸爸很重要,我用別的本子同你交換好不好?”兒子拒絕交換,但他同意我將記了事的幾頁撕下。我便撕走了那幾頁,放

回自己的寫字檯裏。兒子在我身後大喊道:“你還沒謝我呢!我讓你撕你還沒謝我呢!”“謝謝”是我們家中的習慣用語之一,但這次我卻不願意說,我回敬他:“原本是我的本子,我爲什麼要謝你呢?”

兒子便很委屈的樣子,追到我的房間,在我身邊用鼻子一個勁地重重地“哼”,這是他表示極端不滿的方式。兒子又一副受氣包的樣子質問:“我讓你撕,你爲什麼不謝我?”

無奈,我說:“好吧,爸爸謝謝你。”

兒子高興了,說:“爸爸,我也要謝謝你,你把那個本子給我。”

也許,不是爲人父母者,是無法真正體會這其中的種種樂趣的。

父母只有真正尊敬孩子,孩子纔會尊敬你。

◎ 一大於二

兒子最興奮的時候,便是家裏來客人的時候。聽說有人要來,他便忙着穿衣戴帽,大叫着要同我一起到小區門口去接。客人進來了,他便一直緊隨其後,也不管人家的態度如何,自作多情地糾纏到走。

簡爺爺是我的書在臺灣的出版商,第一次剛進家門,兒子便拉着人家要求同他“玩玩”。那以後簡爺爺每次同我通電話的時候都會認真地說:“一個孩子太孤獨,再生一個吧。”簡爺爺還說,臺灣近年纔開始實施“家庭計劃”,但還是鼓勵生兩個,宣傳口號是:“男孩女孩都一樣,兩個孩子正合適。”

當時,我和妻子都屬於“無業人員”,所以不必擔心再生一個孩子會受到單位的處罰,於是真的動了再生一個的念頭。這倒不完全是因爲一個孩子太孤單,而是我們陶醉於孩子帶來的幸福感,覺得生兒育女是天下最快樂的事情,再生一個孩子,豈不是將這快樂雙倍地享有了嗎?

這想法漸濃的時候,妻子真的懷孕了。我們着實興奮了幾天,認定那是一個女兒,甚至連名字都想好了--方零。隨後便幻想着方零出生後的種種快樂體驗,並擬定新的生活計劃。但問題也就在這時出現了。

我們發現,如果媽媽仍然像對待方一一樣全天候陪伴方零到 3歲,她不得不再次辭職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我們將不得不從兒子身上移走很多時間和精力,無法實施許多關於兒子的原計劃,如每天晚上給他講故事,或陪他去上英語夜校,每個週末去博物館,假期去各地旅遊,等等。我們不得不從兒子那裏抽出至少一半的時間放到另一個孩子身上,兒子將從我們這裏獲得打折了的關愛。甚至於,我們的經濟開支也必須做很大的調整,花在兒子身上的錢,要分出一半花在女兒身上。奢望可以將愛心與精力成倍地付出在兩個孩子身上是不現實的,因爲人是肉體凡胎。而這些,無疑都將影響兒子計劃中的成長。

直到此時,我們才忽然意識到:擁有兩個孩子不等於便付出了雙份愛,一加一小於二,而一大於二。

妻子將兒子的小妹妹方零送走了。我們心中對她有很多的愧疚,但我們知道,如果不能夠給孩子足夠的愛,我們的愧疚將更大,對他們也將是極大的不負責。既然命運將兒子交給了我們,就讓我們全身心地愛他吧!

◎ “貴族幼兒園”

一位同是寫作圈的朋友,她的丈夫是擁有多家連鎖店的富人,這朋友的兒子與我兒子同齡,所以也幾乎同時入了幼兒園。一天,朋友來電話,其間問道:“你兒子上的是每月收多少錢的幼兒園呀?”我說:“300元的。”不用問便清楚,她的兒子上的是幾千元的“貴族幼兒園”。

放下電話,我凝視了兒子很長時間,心裏閃過一絲愧疚。

兒子入幼兒園前,我們便四處打探各種幼兒園,從收費每月兩三百元的傳統國辦園、企業辦園,到每月三四千元的私立幼兒園。私立幼兒園因爲收費高,又有“貴族幼兒園”之稱。

兒子的媽媽是幼兒園老師出身,實地一考察,便知道其中的差異。那收費高出十幾倍的“貴族幼兒園”,確實不是白白交那麼多錢的。室內是地板、地毯,夏季有空調,衣服髒了老師給洗,玩具、圖書的配備也都非低收費的幼兒園可比,每個老師帶的孩子少,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呵護與關照,甚至連每天吃水果的次數都比收費幾百元的幼兒園多。而最吸引我們的,則是幾乎所有私立園從小班起便配備了外國人做英語教師,實施雙語教育。

但是,那高昂的收費還是讓我們望而卻步。我雖然被視做自由寫作圈中的相對富有者,仍然困窘於負擔那麼多的托兒費。曾從事過幼兒教育的妻子心裏清楚,教學質量與收費標準雖然不會成嚴格的等級遞升關係,但 3000元與 300元比起來,在提供的軟硬件上,肯定會有天壤之別。

兒子最後還是進了一所研究院的附屬幼兒園,每月僅需交三四百元錢。

即使將兒子送入每月 300元的幼兒園之後,妻子還幾度陷入自責中,她曾對我說:“我的夢想就是多賺錢,一年後將兒子也轉到‘貴族幼兒園’。”於是,我便更爲愧疚了。

直到有一天,看到妻子認真、細緻地爲兒子做玩具,我的負疚感才獲得徹底的解脫。

那是妻子從一本兒童書上學來的方法,拿張紙剪出一個圓、四個小長三角形和一個大長三角形,可以通過擺放組合出幾十種人和小鳥的不同姿態。妻子剪得極認真,用一塊紙夾板剪出那幾個圖形後,又找出幾張不同色彩的彩紙,剪貼到那組紙夾板的兩側,這樣,便可以拼組成穿着不同色彩服飾的小人了。

妻子做得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整個下午都在忙這件事。

我一開始還埋怨她費時費力做這不值錢的小玩意,後來卻被她的投入所感動。她哪裏是在做玩具呀,分明是將一個母親的關愛與幻想全部注入這手工中。雖然我們沒有錢給兒子買商場裏那琳琅滿目的幾百元、幾千元的玩具,但是,這精工細做的拼圖玩具,在妻子的細心引導下,同樣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助益。

我又想到服飾。爲了答謝一位幫了我大忙的朋友,我曾給她的孩子買了三套名牌童裝。當時我便想,我們自己從來捨不得花錢給兒子買這樣的名牌,心裏不免有些心酸,再次對兒子感到愧疚。但回到家,看到兒子身上他媽媽親手做的衣服,我的心中又升起一絲溫暖。

兒子有好幾身衣服都是妻子熬到夜裏兩三點鐘做出來的,很精緻。曾爲服裝報的編輯和記者,妻子對服裝頗多感悟。她用一些很便宜的布頭,自己邊設計邊裁剪,竟然給兒子縫出幾身極精美的服裝,好多人問是從哪裏買來的。

我們雖然沒有辦法給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質,但已盡力爲他提供富足的愛。我相信在這樣的關愛下長大的孩子,他的精神世界同樣是富足的。

一天,還是那位與兒子同齡的孩子的母親,在電話裏談起孩子的時候抱怨說,丈夫從來沒有時間和兒子一起玩,即使週末也忙得全天不回家,回家的時候孩子早已睡了,所以對於這位父親來講,抱一抱孩子都是難得的事。

相比之下,我的兒子卻要幸福得多。無論多麼忙和累,我每天也都會有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和兒子在一起,整天陪兒子玩的時候,同樣很多。不到 4歲的兒子已有近百本書了,而這些書都是我買回來的,每一本我都給兒子講過了,其中許多本還講了好幾遍呢。讓我想起便欣慰的是,入幼兒園第一天,當別的小朋友都大哭着說“想媽媽”的時候,兒子則在說:“想媽媽和爸爸。”傍晚幼兒園外等候接孩子的人羣中,我是爲數極少的幾位男性之一。

我們雖然無法讓兒子享受更多的經濟利益,但是,我們可以讓他享受更多的愛與關懷。無論父母多麼貧窮,都可以給孩子充分的愛。

不能在幼兒園裏接受正規的雙語教育,我們就爲兒子報名參加了幼兒園裏的英語班。我們總是用誇獎來激勵兒子的學習興趣,兒子的英語是全班學得最好的,每次上英語課後都帶回幾朵“小紅花”。來自父母的細心而正確的關愛,確實可以彌補環境上的欠缺,使孩子同樣迅速地成長。

我特意保存起妻子給兒子縫的一套衣服,我希望他長大之後可以懂得,從另外的意義上講,他同樣是一個小“貴族”。

◎ 準備好了再做父母

記得結婚之初,我們是鐵定了心要做“丁克家庭”的,看到有些夫妻爲孩子所累,我們實在想不明白這樣做到底是爲了什麼,我甚至寫過一篇質疑生育意義的文章到處發表。

妻子過了 30歲,想法卻一點點變了,直至做夢都生孩子了。不同的年齡,對於生命意義、人生價值,以及生活樂趣所在的理解,會有很大的不同。

兒子出生那年,妻子 34歲。可以說,我們對於養育一個孩子的心理準備與物質準備,都充分了。此後所需要做的,只是把內心積澱了太久的渴望與感情,一股腦兒地投注在孩子身上。所以,妻子很自然地、心甘情願地放棄了既舒適又收入不菲的工作,在家整整帶了 3年孩子。3年間太多的辛苦,但因爲有那份積澱太久的母愛,沒有什麼是不能夠承受的。我是反對既工作又帶孩子的“全能太太”主張的,我認爲那是對女人的大剝削,而且既做不好工,也帶不好孩子。

我們曾經住在郊區寬敞的房子裏,但爲了兒子 3歲的時候能上幼兒園,接觸集體生活,我們特意搬到了擁擠的城市住,爲此做出了很大的犧牲與調整。唯一的目的便是:兒子早晨可以不必起得太早,來得及到幼兒園。

許多鄰居或朋友的孩子是全託的,有的甚至入園第一天便開始全託。在生孩子之前,我也有過這樣的想象。但我們現在視之爲一種極不負責的舉動。我將三四歲幼兒的全託生活看做是對孩子心靈的一次殘酷屠殺,將他們從母愛與家庭中剝奪。鄰家的一位太太,全居在家,兒子不到兩歲便被送去全託,僅僅因爲“伺候孩子太累了”。那個可憐的小男孩兒第一週便哭病了,第二週竟致急火攻心,突然失聲了。幸好因爲救治及時,沒有徹底失聲。

還有一位朋友,僅僅爲了保持身材,便一直沒有用母乳餵養,她的孩子現在 7歲了,一年發燒感冒不計其數。

做父母不意味着一種權利,而是一種責任,是需要付出的。年輕的夫妻應該事先想清楚:你準備好了做出這樣的付出嗎?你有能力做到這種付出嗎?

沒有準備好,就先別生孩子。

真正有資格做父母的人,至少應該具備這樣的認知:養育孩子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孩子不是供父母解悶與娛樂的,他們甚至不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種調適與補充,他們是上天賜給我們的一種福分,讓我們的人生煥發光輝和更有價值。家庭的幸福與快樂,纔是真正最有價值的幸福與快樂;家庭的成功,纔是人生真正的成功。

唯一可以確認在我們死後仍會記起我們的人,便是我們的孩子。

◎ 男孩子的第二次“斷乳”

兒子兩歲多才斷乳。精神分析學家稱斷乳爲“最殘忍”的割離行爲。雖然兒子斷乳晚,但是非常輕鬆完成,遠比我們預期的要輕鬆許多。妻子從未有意識地想給他斷乳,兒子自己在接觸食品的過程中漸漸淡薄了對母乳的興趣。只是夜裏醒來的時候,纔會想到在咀嚼乳頭的那份安全感中睡去。所以我想,弗洛伊德所稱的斷乳對孩子的長遠精神影響,在兒子這裏不會是負面的。相比較而言,將於若干年後到來的第二次“斷乳”的危害,卻令我有些擔心。

3歲之前,男孩子和女孩子沒有太多的區別,他們都整天黏在媽媽的懷裏。但 3歲之後,男孩子卻要面臨第二次“斷乳”,即脫離母親太多的摟抱與愛撫。男孩子一點點失去以往所常有的親吻與擁抱,而女孩子還繼續擁有這一切。

十幾歲,甚至接近成年的女孩子,我們還可能看到她們在父母懷裏撒嬌的場景,她的撒嬌讓父母感到快活。這對男孩子是很大的情感打擊,男孩子通常三四歲時便喪失了撒嬌的權利。上小學之後如果再撒嬌會被看做不像個男孩子。男孩子們對這次“斷乳”做何反應呢?

一位朋友的兒子 4歲了,我幾次在他家看到這個小男孩兒試圖向父母撒嬌的表現:鬧着不吃飯,嘴裏哼哼嘰嘰,上躥下跳。所有這些都是爲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如果這時母親將他抱在懷裏,他可能會立即老實了。但是,朋友兩口子總是這樣訓斥兒子:“別耍賴!坐要有坐樣,站要有站樣!”或乾脆說:“這麼大了還撒嬌,真羞!”於是,“斷乳”便這樣完成了。很快,男孩子適應這種“斷乳”後的生活,不再提出要求。但是,他們的內心卻受傷了。一些小男孩兒面對來訪成人的親吻,會害羞和迴避,而他們微紅的臉頰正說明他們其實渴望這種久違了的愛撫。

好在,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解釋男孩何以需要第二次“斷乳”。男孩子被告知,大人們之所以這樣要求他們,正是因爲他們是男孩子,需要幹一番大事業,而幹大事業的人必須獨立、剛強,感情上不婆婆媽媽。總之,他是優越的,是被賦予重任的。

作爲對傷害的“補償”,這種身爲男性的重要感會使男孩子們覺得好過些,有助於他們順利地通過第二次“斷乳”期。但與此同時,他們開始輕視女孩子,也開始失去自由、快樂的童年。

這確實是極可怕的。我不想讓我的兒子經受這樣的“斷乳”。

◎“這叫陰莖,你也有呀”

對青春期的性教育已經被重視起來了,但是很多家長,包括一些傳媒人士仍然否認一兩歲甚至幾個月的嬰兒也存在性教育的問題。事實上,弗洛伊德很早便揭示,嬰幼兒期的性教育是極爲重要的,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新精神分析學派雖然否認弗洛伊德對性的過分強化,但也認爲,早期教養方式包括性教育是兒童人格成長中重要的一環。

兒子長到六七個月的時候,便經常撫摸自己的小雞雞了,甚至於在撫摸的時候,他會面露笑容,一副陶醉的樣子。朋友的兒子也經歷了這樣的階段,朋友採取的方式是強行將他的手拉開,指責他,告訴他這樣做不對。當妻子和我商量應該怎樣對待這種現象的時候,我的態度很明確:絕對不能表示出那樣強烈的反對。

小孩子所做的,便是自慰。我們已經過了那個對自慰嚴加譴責、諸多誤識的年代,今天絕大多數的人都能夠接受自慰也是正常性生活的一項組成。對待成人持這種態度,爲什麼對孩子要持另一種態度呢?幼兒尚意識不到那是“性”,只是一種身體的舒適反應,與喝一口香甜的母乳具有同樣的意義。而我們成年人,卻以自己的眼光,將那看做羞恥的事情,認爲不能讓小孩子“壞”了,所以我們纔會去強行阻止。如果僅僅將它看做是一種身體舒適的自然欲求呢?我們不是應該鼓勵孩子這樣做嗎?

事實是,我們對孩子的強行禁止,反而會加強自慰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強化他對這種行爲的認識,他會在成人注意不到的時候去自慰,其結果與成人的期望正好相反。

對於兒子的自慰,我們採取了漠視的態度。妻子有時即使“干預”一下,也僅僅是用一些別的事情將他的手佔去,而從來不去明確告訴他那是不該做的事情。而我看到的時候也從來不去管他,由着他自己快樂去。

兒子剛過兩歲,我洗澡的時候,有幾次他鬧着要找爸爸。將他放進浴室,他便以好奇的目光盯着我的生殖器,問:“這是什麼?”我很坦然地回答:“這叫陰莖呀,你不是也有嗎?它是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就像你有手和腳一樣。 “兒子說:“大。”那意思是“爸爸的大”,我告訴他:“你的也會長大的,你現在不就比以前長高了許多嗎?這是一回事。”

面對孩子的這類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回避,要以最平常的口氣像談論身體其他器官一樣談論。在這種氣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應該對涉性事物有一份平常心,而平常心纔會產生正確的性態度。要做到這一點,也許根本的問題是,家長自己要真正將性器官看做與其他器官一樣,將性看做是一種最平常的生理欲求與反應。

和孫子一起玩

--奶奶的記錄

孫子回津時,我帶他出去玩。他膽子特別小,坐小火車,他要在車頭手把方向盤,叫我陪他一起坐,還教我怎麼把方向盤。我感到我的心回到了童年,忘卻了煩惱。他給我帶來了久違的歡樂,給我在內心深處留下了永遠抹不掉的甜蜜和無窮的回味。

一天,我和他媽第一次帶他去天安門。趁我們去衛生間時,他自己跑了。“十一”的天安門人山人海,我們慌忙跑出去找。我看到他,跑過去把他抱起,他還不知道問題的嚴重呢!

2003年 4月,“非典”來了,幼兒園停課了。他終於又有時間回到我的身邊,這是我求之不得的機會。我們不能出大門,就每天騎三輪在小區院內圍着樓轉圈,他沒幾天就會騎了。我只好跟着在後邊跑,怕他摔着。

2003年的夏天,我和他家三口一起去了北戴河。我和孫子在大海里戲水,在陽光下享受紫外線的光顧,在微風徐徐吹過來的沙灘上漫步……

在海水裏戲水後,再上岸時,我站起來有點困難。小孫子人小力氣大,一個人使勁把我拉起來。小孫子,當你成了大力士時,奶奶就更需要你了。

他用沙子給我洗腳、給我按摩、給我蓋了小“腳屋”。他跪在我身邊,忙個不停。我內心的喜悅,已不需言表。

相聚的時間像在飛跑,幾天的溫馨絮語,馬上要結束啦。火車站依依惜別,何時再相見?只有盼望下一個假日快快到來。

2004年,媳婦去青島開會,我和他們一家三口去了青島。我們天天坐在海邊遙望遠處,分不清海與天的分界點,有時藍天白雲海水清澈,有時烏雲密佈。

我們坐在沙灘上,他把沙子“砌築”成各種樣子的“雕塑”,“加工”出我們愛吃的“蛋糕”、“點心”等等。我跟他說:“如果用兩個顏色更好看些。”他想了一會兒也沒搞成,我就把表面的沙子撥開,露出下面的溼沙子,顏色比上邊的深多了。他既羨慕又驚奇,天真地望着我說:“我怎麼沒想起來?”於是又重新操作、加工。我想:小傢伙啊,你還挺謙虛的呢!天那麼高、地那麼大,世界那麼廣闊,未被你認識的知識領域太多太多了。你今後的路還長呢!有學不完的東西呀。

晚上,我們一家四口坐在海邊聊天,小孫子突然說:“我們開會吧。”一句話,引得我們哈哈大笑。

我已經是老態龍鍾的風燭殘年,孫子則是蒸蒸日上。時光使我們倆人的差異在變大,見面的時間間隔在延長,但是,願我們的心長久相知相通。

溫馨絮語

第二個夢   2000年9 月的一天,兒子的另一個夢。

那天上午,兒子和媽媽一起去超市,兒子自己拿了一大包果凍放到購物車上,媽媽認爲這東西沒有營養,便趁他不注意又放回了貨架。回到家,兒子找不到果凍,咧着嘴哭了,邊哭邊急急地跺腳:“沒,沒,沒。”

於是,午睡中兒子兩次咧着嘴說夢話:“沒,沒。”

◎……………………………………………………………………………………

識圖能力   我考兒子的識圖能力,先在紙上畫出一個圖案,問兒子:“這是什麼?”兒子認真看了看,想了想,說:“尾巴。”

我挺失望,說:“不對,讓媽媽告訴你吧。”

妻子看後說:“是隻梨。”

我不高興了:“怎麼你也看不出來,像孩子一樣缺少識圖能力。”

兒子又說:“是香蕉。”

我無奈地嘆了一口氣:“我畫的是松鼠,你們的識圖能力太差了。”

◎………………………………………………………………………………………

“摸奶不羞”   兒子斷奶後,仍十分留戀那曾經的甜蜜源泉,總要摸着媽媽的乳房睡去。媽媽不讓他摸,對他說:“羞,真羞!”那以後,兒子再摸之前,自己先大聲喊:“摸奶不羞,摸奶不羞!”同時理直氣壯地伸出小手。

◎………………………………………………………………………………

“奶奶是小狗”   兒子多日見不到奶奶,一天忽然自言自語:“奶奶是小狗。 “這可把我和他媽媽嚇壞了,怎麼這麼小就學會罵人了呢?對他一通訓斥,他純純地看着我們,仍說:“奶奶是小狗。”那表情卻是極思念奶奶的樣子。

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在兒子的眼中,小狗最可愛,奶奶也最可愛,所以,奶奶=小狗。

◎………………………………………………………………………………

捉迷藏   我教兒子捉迷藏,但輪到兒子藏起來的時候,他總是趴到自己的牀上,兩隻小手緊緊地捂住自己的眼睛,讓爸爸“找”。這還不算,還要一邊笑着一邊喊:“我在自己屋呢,我在牀上呢。”也許,在他那幼小的心靈中,隱藏起來不僅是一件無法學會的事情,也是一件無法理解其意義的事情。

◎…………………………………………………………………………………………

阿姨爲什麼不吃飯   家中的勞務不多,所以僱的阿姨是半日值,每天下午 3點來,7點鐘回家吃飯。兒子的晚飯通常在晚上 6點多,那時阿姨還沒走。兒子便總嚷着讓阿姨吃飯。妻子說:“阿姨回自己家吃飯。”兒子帶着哭腔:“不,我要讓阿姨吃飯。”令我們覺得羞愧的是,只有在兒子的眼中,人與人才是完完全全平等的。

◎…………………………………………………………………………

小黑屋   也許是被嬌慣得太多了,兒子好像不相信我們會真的生氣,真的處罰他,所以有的時候“命令”不奏效。有次兒子淘氣了,我靈機一動將他關到廁所裏作爲懲罰,這招真靈,兒子哭得撕心裂肺。我心疼了,打開門後又是親又是抱,還跟妻子說:“以後我們不關他小黑屋了,也不以關小黑屋相威脅了,免得他的心靈受傷。”

◎…………………………………………………………………………………………

兒子不乖了   兒子跟媽媽在小區院裏玩的時候,總會碰到王奶奶。王奶奶不管幾點鐘,每次見到兒子都是同樣的問題:“吃飯了嗎?”被問得次數多了,兒子便不再像一開始那樣認真回答,而是左顧右盼,不理睬王奶奶。王奶奶於是說:“這孩子大了,不乖了。”

◎……………………………………………………………………………………

洗手給飯檢查   兒子吃飯前執拗着不洗手,我便先洗了手,將手伸到飯菜上面,認真地看着它們說:“大米飯,我的手乾淨嗎?土豆燉牛肉,我的手乾淨嗎?我可以吃飯嗎?”

兒子見狀,立即跳下椅子去洗手了,還說着:“方一也要讓飯菜檢查。”

◎…………………………………………………………………………………

媽媽別說壞話    兒子犯了錯誤,妻子很生氣地斥責他。兒子立即撲上去用小手捂住媽媽的嘴,說:“媽媽別說壞話!”

◎………………………………………………………………………………

妻子的幽默   兒子淘氣,將擦臉油抹滿了鏡子。當天晚上,妻子對我說:“兒子將擦臉油抹滿了鏡子,然後對我說,給鏡子裏面的我抹香香。”我拍案驚絕,忙往紙上記,妻子又說:“他那話,是我替他說的。 “

◎…………………………………………………………………………………

小猴子想方一了   爲了兒子上幼兒園方便,我們全家從郊區搬到城裏住,但許多東西都留在了郊區的家中,包括兒子的玩具小布猴。一天,兒子說:“方一想回家了,方一想小猴子了,小猴子也想方一了。”

◎……………………………………………………………………………

管雨點的叔叔   連着下了幾天雨,兒子忽然說:“怎麼還下雨呢?打電話問問。”

妻子問:“問誰呀?”

“叔叔,管雨點的叔叔。”

◎…………………………………………………………………………………

◎ 告訴我,但不要打我

一天,兒子自言自語地說:“我要找一個不打我的爸爸和媽媽。”我們聽到了,心一顫,驚住了。

我們是很少打兒子的,因爲兒子很少做出確實值得我們加之以拳腳的事情。幼小的孩子總是對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愛,絕不會存心做壞事、做錯事,即使他們真的做了壞事和錯事,那也僅僅是因爲他們不知道那是壞事和錯事。

但兒子又是一個太活潑的孩子,活潑有的時候會被解讀爲淘氣,我們狀態不好的時候,也難免打他幾下。一開始,兒子只是委屈地哭泣,不知從何時開始,他學會了反抗。

“不許打我!你不能打我!”他會以強硬的語氣對揚起巴掌的妻子這樣說,那副嚴厲的神態,讓妻子又氣又笑。

妻子說:“你犯錯了,就要打你。”

兒子說:“犯錯也不能打!”

就在聽到兒子要另找爸爸媽媽那句自語的當天,妻子同他認真地談心:“做錯了事,不打怎麼辦?”

“你告訴我錯了就行。”

“可是有些錯誤媽媽告訴你很多遍了,你還是不聽,怎麼辦?”

兒子沉吟片刻,說:“那我以後聽了……”

這件事之後,到寫這文字的時候快一年了,我們再沒有打過兒子。有一次我的巴掌揚起來了,揮了揮,自己落下了,惹得妻子在一旁笑。

當然,不要指望孩子的承諾會永遠地落在實處,他們會忘記,重要的是,他們原本便可能沒有認識到那些錯誤的性質。比如兒子總愛拿晾衣竿在房間裏揮舞,我們說這對他自己很危險,也容易打壞東西,說他多次這毛病還是改不了。妻子索性讓他拿到樓下去揮,他在院子裏盡情地耍了一番,回到家便沒有興趣了,將那杆子扔到一邊不理不睬了。

兒子的平權精神一度發展到連我們的語氣也要管束。大人在着急生氣的時候訓斥或僅僅是責怪他,他便會說:“不能好好說嗎?爲什麼這麼橫呀?”有時更進一步,直瞪着我們說:“你不能這樣對我說話!”

我們反省,這種時候往往是孩子並沒有犯什麼大錯誤,而我們因爲勞累等各種原因語氣不好。如果知道自己犯了嚴重的錯誤,兒子會不聲不響地保持沉默,聽任我們吼叫一番。只是事後,他會認真地摟着妻子的脖子說:“媽媽,你以後能不能別對我那麼厲害呀?”這讓我們心底對他的愛憐,更增許多。

對於孩子的這些表現,我們私下裏是很高興的,孩子具有了充分的民主意識,懂得反抗家長的權威,懂得維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權利。我們同樣相信,這對於他未來的成長是極爲有利的。有時我們氣頭上訓斥過他,事後也會主動向他道歉,請求他的原諒。這一過程中,我們自己也在成長着。

◎ 睡前遊戲

一次和一位朋友談起她的孩子,她說:“每天晚上他都讓我着急生氣,不得不訓斥他,有時還要打他幾下才管用。”

我問所爲何事,她說:“洗澡後上牀,他總不甘心老老實實鑽到被子裏,穿着很少的衣服在牀上又叫又蹦,着涼怎麼辦?”

朋友的兒子,與我的兒子有着同樣的表現。我想,也許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睡前遊戲”吧?孩子要玩遊戲,訓斥不是解決的辦法,何不同他一起玩遊戲呢?

做父母的可以和他玩“打仗”的遊戲,每個人都披一件戰袍,還可以玩“捉迷藏”、“鑽黑洞”的遊戲,和孩子一起鑽到被子底下,用被子把自己全部蓋住,然後在黑暗中相互摸索……

這樣遊戲的時候解決了怕孩子着涼的問題,又滿足了孩子游戲的慾望,孩子們玩一會就會累的,那時正好哄他們睡覺。歡樂的笑聲會進入孩子的夢鄉,而不必讓他帶着訓斥入睡。

孩子只想快樂,他不會理解父母擔心他着涼的憂慮,因爲他幼小的頭腦還無法將遊戲與着涼、發燒、病痛等聯繫清楚。所以,要順着孩子的思維去看待事物和處理事物,千萬不要幻想讓幼小的孩子接受大人的思維方式。

睡前遊戲如此,許多事情皆然。

◎ “非典”時期的快樂爸爸

2003年 4月,“非典”疫情明朗化之始,我們急急地將孩子送到了天津的奶奶家。

沒幾天,我讀書的大學自行封閉了,我被封在校外。妻子的報社也輪休了。我們去了天津,和母親、孩子過一段時間。當時沒有想到,半個月的天津生活,竟然使我體味到另一種人生的價值與境界。

母親剛剛在天津近郊的一個新建小區買下一套複式公寓,裝修好了尚未搬入,我們一家三口便先行住了進去。我帶去厚厚一堆書,計劃每天至少啃 80頁艱澀的理論。

但住進後才感到問題嚴重,左鄰右舍都在裝修,吵得根本看不了書。我被噪音逼到屋外躲避,卻意外發現在小區裏散步是種享受。這是一個有着四千多平方米人工湖面的小區,可以盪舟其中;小區四處綠蔭環繞,目光投到任何一個角落所見都是景觀;網球場、健身房、兒童樂園、游泳館、咖啡屋、壁球館、花房等等,一應俱全。

就這樣,我開始了一種陌生的生活,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生活。

我太習慣於緊張的生活了,總是給自己訂出一堆閱讀或寫作的計劃,然後逼迫着自己提前完成它們,從而爲自己的勤奮、進取、敬業、惜時等諸多美好品德自我陶醉一番。緊接着,我又會訂出新的計劃,又逼迫着自己更早地完成它們……生活便在這樣的周而復始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我確實因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許多收穫,我一直因此而自豪。

但是,我在那半個月被徹底改變了。

母親每天打電話給我們,有一天她問我的兒子:“你們天天都做什麼呀?”

兒子大聲回答:“睡覺、吃飯、看電視、散步。”母親又問:“還有呢?”兒子再答:“還是睡覺、吃飯、看電視、散步!”

確實,這就是我們一家那些天的全部生活。而最令我難以想象的是,我竟然樂在其中!

每天早餐後,攜妻帶子在小區裏漫步,坐在湖邊給兒子講故事,和兒子一起在兒童樂園裏玩沙子;午飯後午睡,起牀後再到小區裏漫步,或教兒子滑軲轆鞋,或滑船;晚飯後則躺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吃水果,一看就是三四個小時。

我從來沒有這樣看過電視,我們家的電視機使用率極低。

兒童樂園裏有一個蹺蹺板,妻子和兒子坐一頭,我坐另一頭,竟然可以起落得很好;我給兒子用紙折了一條小船,放到湖中,沿着岸邊追跑着看風將它刮到湖的對岸;兒子玩沙子的小勺,每天用後都藏在沙池的一個角落,根據周圍事物設定一個記號,於是,每天兒子都可以玩一遍“找財寶”的遊戲,一天竟然找不到了,兒子很傷心,我則藉口回家取水喝,悄悄地從廚房裏拿了一個勺,“變”出來給了兒子一個驚喜;小區門口是一大片空地,有許多人專門來這裏放風箏,我們也買了一個放高了,交由兒子“掌舵”,但牽力太大,他幾次握不住

連軸刮跑了,我們一家三口便在後面大呼小叫地追……

兒子對小區裏的路標發生了興趣,我開始教他去認那上面的漢字。雖然早就爲兒子買過一套識字卡片,但由於生活的忙碌只教過他很少幾個。此後的一些天裏,我每天分三次,每次半小時,坐在陽光下給孩子上“語文課”。短短十天,他竟然記住了將近 200個漢字,連我也頗有成就感,覺得將來可以當名好老師。

和兒子玩,便是我那些天的生活軸心,幾乎忘記了計劃中那一堆要讀的理論書。意外地,我得以連續幾天全身心放鬆地和孩子玩,將我的社會角色徹底拋到了腦後。這種原本是意外事件強加給我的生活,卻使我陶醉其間。

世界爲我打開了另外一扇窗。我原本知道這扇窗外是有風景的,但我一直對自己說,那風景不屬於我,因爲早在少年我便定下“要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因此必須放棄許多。但此時,我卻分明被這平凡的快樂所包裹、所浸泡、所感染和感動。

因爲我常年住在北京,所以一年間見老母親的次數極有限,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卻可以隨時打一輛車,去找老母親聊天。同母親坐在一起,我彷彿又回到了幼年時光,回到了依附在母親膝下的日子裏。看着蒼老的母親,好幾次我的眼裏突然涌上淚水,因爲我想到,“非典”過後我與她將再也難有這樣悠閒的相聚。我只能暗暗祈禱,讓我的母親長壽。對於孩子來講,即使見不到母親,只要知道母親“在那裏”,也是一種安慰。

妻子不止一次對我說:“雖然你這段時間看書少了,但我覺得很幸福……”

有一則流傳很廣的故事,講一個漁民在捉到足夠當天吃的魚後便躺在海邊曬太陽,一個城裏人問他爲什麼不去捕更多的魚以便存更多的錢以便有一天可以富裕到不必捕魚而是躺在海邊曬太陽,那位漁民反問道:“我不是已經躺在這裏曬太陽了嗎?”我也開始質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不斷地求“進取”又是爲了什麼?什麼纔是生活中最本真、最純淨的快樂?書是要讀的,事情也是要做的,但是,我們是否真的應該將自己鎖在上面,以至於連親子之情都不能很好地享受?

5月中旬我們一家都回到了北京。暫時我仍沒有獲准返校上課,兒子也沒有送幼兒園,妻子上班了,我成了一個居家帶孩子的男人。我會將兒子看電視、午睡,以及晚上睡後的時間用來讀書和寫論文,而在他需要我的時候,認真地陪他玩。他已經認識近 300個漢字了,可以讀簡短的小故事。而且,我們還一起學會了在電腦上畫畫,我買回這臺電腦 3年多了第一次用它畫畫。

我在一旁提示着,兒子畫了“爸爸媽媽和我”,那是一家三口在一個湖邊拉着手玩耍的畫面……

兒子還畫了一幅“我和奶奶”,我將這些畫通過電子郵件發給天津的老母親,我相信她也正同我們一起感念着那段“非典”時期的幸福生活……

現代社會被指責爲將人異化了,我們總是以結果,甚至數字來評價自己生命的價值,對“事業成功”的強調與追求成爲重要的時代症。

交換理論家霍曼斯提出“成功命題”:個人的某種行動越是經常地得到相應報酬,他就越可能重複這一行動。而我們今天身處其中的社會,總是會對追求“成功”的人給以更高的報酬,而對那些在平凡生活上投入時間與精力的人,視爲一種支付過多、回收過少的非理性行爲。這樣的價值觀內化於我們的內心,使我們幾乎無法不按霍曼斯“價值命題”來行事:某種行爲的後果對一個人越有價值,他就越可能採取該行爲。

我們所尊崇的,是韋伯定義的工具理性,而非價值理性。但是,科恩又告訴我們,理性不能解決一切煩惱,所以人有時需要週期性地退回到強調親屬、宗教信仰等“象徵”的生活中,成爲一個“雙向度的人”。

在“非典”這個特殊時期,某種意義上我從固有的社會生活中部分分離出來,得以幸運地體味到另一種“價值”,一種更令我體味到生命本真的價值。

◎ 心永遠懸着

一天,兒子帶回家兩張彩紙,說老師讓父母分別寫上對孩子的祝福,要拿回學校佈置牆面。我和妻子都寫下了很多祝願的話,但第一句話,不約而同地都是:“祝兒子健康地成長……”

和一位朋友談到兒子,我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我老得死去之前,能夠一直看到兒子健康地活着,最怕的事情便是他出點兒什麼事了。”那朋友也有一個兒子,她說:“同感。”

爲人父母者,當然難免望子成龍,難免在孩子身上投注許許多多的希望,但這一切都基於最基本的一點:孩子平平安安地健康活着。

無數個夜晚,被噩夢驚醒,都是兒子出事了。有一次去海邊玩的機會,從知道的那一刻起,我腦子裏就閃出這樣的念頭:千萬不要出事呀。沒兩天,便夢到正和兒子在海邊玩,海浪捲過來了……迷信的人會說,這樣的想法與夢境都是不吉利的。但是,父母那顆懸着的心,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便再也難以放下,總擔心他會出事,總怕萬慮中還有一點點閃失。遇到甚至想到什麼險境,第一個念頭便是:保護好我的孩子!

生養孩子前,在電視或報紙上看到孩子受到意外傷害的報道,並不會有太強烈的情緒反應,但現在不一樣了,許多案例會在腦子裏長期盤旋,經久不去。某個孩子被公園石雕砸死了,某個孩子從學校二層的護欄處掉下摔殘了,某個孩子游泳時淹死了,甚至,還有一個孩子課間被同學捅胳肢窩逗着玩,竟然笑死了……所有這些都令我們心驚膽戰,我和妻子都會互相通報着這樣的信息:外面是不安全的。

一次我去幼兒園接兒子,便樓上樓下巡視了一圈,看是否有從二樓掉下的隱患。這顆懸着的心是否會在孩子長大之後放下呢?今年,我的老母親 68歲了,我這個兒子也已爲人父了,她還總會在電話裏叮囑我:注意安全……父母最受不了的,便是孩子出事。所以,父母總是恨不得多長出幾隻眼睛,總是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恨不能一刻不離地跟着孩子。爲人父母,便意味着你的心要永遠懸着,直到你自己最後不得不閉眼而去……

◎ 我喜歡你

一個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也很自然地學會了讚美別人。兒子喜歡被人誇,也喜歡誇別人。

一天早晨起來,兒子便一個勁兒地對妻子說他是如何地喜歡媽媽,妻子問:“我漂亮嗎?”

兒子答:“你的眼睛很漂亮,你的鼻子很美麗,你的嘴脣紅豔豔,你的臉蛋特別白……”

他有一天一遍遍地對我說:“我喜歡你,我很喜歡你。”

我問:“很喜歡是怎麼喜歡?”

兒子說:“就是愛你唄。”

春節去天津奶奶家,見到誰都說“我喜歡你”,討得人人愛他,然後便哄着人家給他講書,陪他玩。做過老師的舅奶奶故事講得最精彩,兒子跟舅奶奶也最“膩乎”,拉着舅奶奶的手,不斷說各種甜蜜蜜的話,哄得舅奶奶給他講了一本書又一本書。晚飯後該回家了,舅奶奶都不忍心走,說:“我走了這孩子準哭。”便又給他講書,從 7點推到 8點,8點推到 9點,最後走時還在擔心兒子哭鬧。

沒想到,舅奶奶剛走,兒子便爬到了奶奶身上,說:“我喜歡你。你給我講書吧。”

奶奶問:“你喜歡我什麼呀?”

兒子說:“我喜歡你的白頭髮,我喜歡你的洋蔥臉,我喜歡你的小眼睛,我喜歡你臉上的皺紋……”弄得奶奶哭笑不得。

即使是一個乖巧的孩子,也難以弄清大人的喜好。

◎ “學生銀行”事件的“另類觀點”

山西省大同市某學校門口的商店,鼓勵學生們來這裏存錢,提供了種種方便他們支取與就地消費的方式,使學生通過在那裏存錢可以便捷、便宜地買到那裏出售的商品。學生們還可以支取這些錢去網吧等場所消費。

這種鼓勵的結果是,很多學生紛紛從家裏偷錢,去存入那個商店。

一家雜誌的編輯告訴我這件事,請我談一談對兒童保護的看法。

當我需要對此作出觀點表態的時候,我不清楚的是,這家商店是否明確或含蓄地告訴孩子們:你們可以去偷父母的錢?

如果沒有這樣暗示或鼓勵,而僅僅是誘導學生們來存錢,我認爲此店無任何過錯。畢竟,存錢是一種良好的習慣,符合我們社會的傳統美德。至於消費,也同樣符合我們正處於其中的這個消費社會的道德標準,不消費便沒有社會的快速進步。

至於孩子們,已與過去的孩子不同了。過去的孩子花幾百幾千要驚呆旁觀者,而現在的孩子往往可以從家長那裏得到不少的錢,還有豐厚的“壓歲錢”,所以,沒有人僅僅會因爲一個小孩子存入或花掉幾百幾千元吃驚。

或許有人反駁說:那商店即使沒有明示或暗示,潛意識裏也是希望孩子們弄來儘可能多的錢存入自己的賬戶的。

那麼我們也可以反駁說:將盡可能多的錢弄進自己的口袋,不僅是那商家管理者的潛意識,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明確的意識,沒有任何過錯呀。如果我們連潛意識都要追究,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犯罪者了。所以,判斷一種行爲是否有過錯,在於具體實施了什麼,而不在於“想”的是什麼。如果所做未犯法,即使想的再惡濁,也不能奈何人家。

又有人會反駁說:可是這商家畢竟對未成年人提供了誘惑呀,未成年人的判斷與自我把握能力太差,提供誘惑便是不負責。這裏要區別“誘惑消費”與“誘惑偷竊”的區別,前者同樣是過錯的,但即使是施加於未成年人有一定的道德上的質疑與爭論,也不具備法律上的“過錯”。

我所真正感興趣的是,爲什麼當這類事件發生的時候,人們的目光、輿論的焦點都要集中到商家這類“社會誘因”上?彷彿提供誘惑者要承擔一切責任似的。

我相信不可能那所學校的所有孩子都回家偷錢存入那個商店,這樣做的孩子肯定只是少數。爲什麼大多數孩子不受社會上的誘惑,只有少數受誘惑呢?這正說明誘惑本身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家庭與學校的教育未能先行一步,佔領孩子的頭腦。

自己沒有先培養好孩子,出了問題就把責任都推到外面,這不是負責任的父母與學校。這種習慣的推諉方式也必將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我們必須牢記的是:這個社會中永遠存在着誘惑,誘惑是永恆存在、不可避免的。那些不被誘惑所誤的人,是因爲他們自己有定性,而不是因爲沒有誘惑。

第五章  大於三,小於等於四

2001年 6月 26日,兒子過 3歲生日;轉一年的這一天,他過 4歲生日。整整一年,兒子都是在北京朝陽區的家裏和不遠處的幼兒園度過的。

兒子變得能說會道了,“溫馨絮語”的內容便也多了起來。我和兒子的情感交流十分密切,妻子再也不會說我不太理孩子了。

同時,兒子成了我們看世界的另一雙眼睛,通過“成長印跡”,我們大人也在成長着……

成長印跡

◎ “大餅”與“討厭鬼”

兒子兩歲多的時候,一次同妻子去副食店買大餅,他用稚嫩的聲音對售貨員喊:“大餅!”引得周圍人笑了起來。回家之後,兒子又認真地喊了幾聲大餅,我也覺得好笑。從那以後,“大餅”便成了兒子的口頭禪,動不動便喊一聲大餅。

最初的新鮮勁兒過去後,我們不再覺得兒子這樣不斷地喊大餅是件有趣的事,便開始告訴他不要再喊了。但這阻止卻適得其反,兒子喊得更來勁兒了。我們有時做出很生氣的樣子,兒子則變本加厲,存心跑到我們面前一連串地喊大餅,同時笑着觀察我們的反應。即使掰開揉碎地給他講道理,他也僅是當時答應了,過一會兒又笑眯眯地看着你喊大餅。

很快到了春節,一家人迴天津老家與家人團聚,兒子和他的“大餅”便成了大家的笑料之一。兒子喊得更歡了。有時別人問他問題,他也以大餅迴應,讓人家摸不着頭腦。

上幼兒園後,兒子遇到喜歡的人也是一個勁地喊大餅。有一個小朋友的奶奶原本很喜歡兒子,但兒子衝着她喊了幾聲大餅,人家便皺着眉頭走開,不再理他了。兒子也對着家裏做小時工的阿姨喊大餅,那阿姨倒很幽默,回敬說:“你是小餅。”軟硬兼施都不管用,我們忽然意識到,一味地阻止與訓斥不僅達不到讓兒子告別“大餅”的目的,反而使他喊得更響了。

我認真地分析了一番兒子這種表現的根源,得出結論:兒子第一次向售貨員喊大餅的時候,周圍的人笑,對他構成了一種誇獎和鼓勵;兒子回到家喊大餅,爸爸也覺得有趣,也笑,更使他認定喊大餅是一件可以獲得獎勵的好事情;當成人從最初的新鮮勁兒中走出來之後,孩子卻不可能自然地完成這種轉變,所以我們的阻止沒有意義,反而會使兒子產生一種逆反心理,越不讓喊越想喊;再進一步,兒子則將喊大餅視爲一種引起父母和他人關注的方式,他喊大餅時我們的反對錶現越強烈,他所受到的關注值也就越多,這促進了他喊大餅。與此同時,喊大餅還成爲他逃避尷尬、迴避困境的一種方式,遇到別人問他無法回答或不願意回答的問題,或當別人逗他玩以至於他有些不適應時,他都以一聲“大餅”轉移別人的注意,同時自己也從那種處境中逃脫出來。

兒子的心理機制,本能地完成了上述種種行爲,從而使他與大餅結緣。

認清問題的實質,我決定對症下藥,與妻子約定無論兒子再怎樣喊大餅,都裝做聽不見,不理睬他。兒子喊大餅是爲了得到某種呼應與反饋,如果目的長期達不到,他自然不會再重複這無益的行爲。這一招果然靈,半個多月下來,兒子真的不再喊大餅了。過了半年多,有一次爸爸試探着對他說了句“大餅”,兒子已然想不起是怎麼回事了,他徹底忘了。

可是,“大餅”走了,“討厭鬼”又來了。

“討厭鬼”是我和妻子在 10年婚姻中習慣形成的生氣時使用的共同語言,已考察不出最初是誰向誰學的了。被淘氣的兒子惹惱時,我們也會斥一句:“討厭鬼!”一天,我也惹惱了兒子,3歲多的他瞪着眼睛氣哼哼地對我吼道:“討厭鬼!”

這三個字從他嘴裏出來別有一番情趣,我和妻子當時忍不住都笑了。沒想到這一笑又使兒子養成不斷說“討厭鬼”的語言習慣。就像一年前說“大餅”一樣,“討厭鬼”變成了兒子的口頭禪,不分場合與對象,一天不知要對多少人重複多少遍。

正趕上春節,兒子的“討厭鬼”再度遍地開花。

同樣是軟硬兼施,同樣一無所獲。奶奶說:“怪了,平時這麼懂道理的孩子,怎麼這事就同他講不明白呢?”即使這話,兒子同樣要回敬一句“討厭鬼”。

對許多長輩不斷地說討厭鬼,我和妻子再怎麼樣也要打一通兒子了。兒子被打後滿臉是淚,哇哇哭得傷心極了,擰脾氣犯了,哽咽着、惡狠狠地不斷重複着:“討厭鬼!討厭鬼!討厭鬼!”

幸好春節沒幾天便過去了,我們帶着兒子回了北京。我們心裏清楚,“討厭鬼”不過是“大餅”的翻版而已。我們約定:第一,從自身改起,自己再也不說討厭鬼;第二,兒子說討厭鬼的時候,我們不理睬他;第三,畢竟不同於一年前說大餅的時候,兒子長大了一歲,更懂事了,所以在適當的情景下,我們要明確地告訴他:“討厭鬼是罵人話,爸爸媽媽以前罵兒子是討厭鬼不對,我們錯了,向兒子道歉。爸爸媽媽也知道兒子說討厭鬼沒有惡意,但別人不一定都知道,以爲兒子不喜歡他們呢,兒子肯定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以後兒子不要再說‘討厭鬼’了。”

不到半個月,兒子便真的告別了“討厭鬼”。一天同奶奶通電話,兒子忽然想起了什麼,說:“奶奶,我下次迴天津的時候,再也不說你討厭鬼了。”奶奶當即高興得笑了起來……

真正理解孩子,因人制宜、因勢利導地引導孩子,才能使他們一點點健康成長起來。

◎ 死亡話題

在我 3歲的時候,我的父親自殺了。與此有關,我從小便對死亡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懼,成年後更是執着于思考生命與死亡,在很多本書中都反覆談論生與死。曾經有一位朋友聽我在電話裏發了一通人生無常的感慨後,告誡說:“你可不能對兒子說這些呀,免得他的幼小心靈承受不了。”這朋友哪裏知道,3歲多的兒子早已對死亡的概念耳熟能詳了。我說:我不要我的孩子再如我一樣經歷對死亡的無知與恐懼。

在我看來,迴避談論死亡是一種弱者的表現,是一種無意義的逃避,正好佐證着我們對死亡的極大恐懼。死亡對於我們心靈的影響,絕對不會因爲我們不談論它便減弱。恰恰相反,如果我們正視它,以平常的心態談論它,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生命,也能夠使我們更堅強地面對死亡。

我曾經認真地給兒子講解,人是如何出生,如何成長,以及最終將如何死去的。正因爲有死亡,所以我們更應該努力地生活。死亡的概念如此深入兒子的心靈,以至於當我和妻子同他談論到未來的時候,兒子會突然冒出一句:“那時你們就該死了。”

還是 3歲時,一天兒子吵鬧得太厲害,我和妻子都煩了,我便怒衝衝地說:“如果沒有你,我們多清靜呀!”兒子聽了,立即躺到地上,說:“讓我死吧。”這情節讓事後聽到的人十分愕然,認爲如此小的孩子不應該對死亡有這樣的認識,而我當時卻哈哈大笑,也一直當做兒子的小機靈講給別人。

一次,兒子和妻子有如下的對話: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呀?”

“老了才死呢。”

“奶奶都那麼老了,怎麼也不死呢?”

“奶奶身體好,就不死。有病才死呢。”

“奶奶的手上貼創可貼了,怎麼還不死呢?”

……

把死掛在嘴邊,死便不再可怖,生便更有意義。

然而,兒子對死亡的感受,又並非一直這樣平靜。

兒子從小在郊區長大,爲了上幼兒園的方便搬到了城裏,郊區的房子租出去了。從郊區搬出那天,我頗傷感,晚上哄兒子睡覺的時候,對他講,爲了照顧你上幼兒園方便,所以爸爸媽媽不再住最喜歡的鄉下了。也許幾十年後的一天,爸爸媽媽都死了,你也老了,再回去住,會想起你小時候在那裏度過的日子……兒子聽着,臉上的肌肉開始抽動,嘴角一咧,一把摟住我的脖子,傷心地大哭起來。對死亡的概念已很熟悉的兒子,受不了這樣的“煽情”……

這件事之後,我很多年不再輕易談論死亡了。

◎ 自由地塗畫

兒子是在我的鼓勵下開始在牆上塗畫的,最早的“作品”產生於爸爸這樣的話:“你在牆上畫畫,試試會怎麼樣?”兒子便立即熱愛在牆上塗畫了。

所有的孩子都愛在牆上隨意地畫,兒子只不過是在我的啓發下更早地開始了“壁畫”創作。最簡單的想法是,自由塗畫有助於孩子成爲一個畫家。略高一級的看法是,用各種顏色的彩筆塗畫的過程,是孩子思維自由馳騁、創造力獲得充分發展的過程。但我的認識更深一層:自由塗畫有助於自由性情的形成與鞏固,從而促進一個健康心靈的成長。

一個生活中有太多條條框框、受太多束縛的孩子,他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對世界的態度都會受到影響,他探索生活的積極性也會受到阻礙。成年之後,他挑戰未知與自我的能力都將大打折扣。

與重新粉刷一遍牆壁相比,有哪一位家長真的願意孩子付出這樣大的犧牲呢?

物業的伯伯來收水電費,看到滿牆的兒子的“畫”,笑着說:“你爸爸是作家,你是畫家。”兒子聽了美滋滋的,此後一個月都在說:“我要當畫家。”

物業那伯伯還指着唯一一面牆說:“就差這個沒畫了。”人家剛走,兒子便將那面牆塗滿了。

胳膊夠不着的地方,兒子便搬來小凳,踩在上面畫。我盯着那些雜亂無章的線條良久,終於說:“你真是天才,你畫的作品叫做‘困惑的思想’……”

◎ 和孩子玩

每天下午我去幼兒園接兒子,從教室出來後,我們總要先在園子裏玩一會兒再回家。

環視一下,90%以上都是女性家屬來接孩子,男性只有屈指可數的四五個,而且多是爺爺輩分的人。

慢慢地,我從觀察中總結出家長同孩子一起玩的三種境界。最低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是“看孩子玩”,這個“看”字可讀一聲,也可讀成四聲。“看孩子玩”,即孩子自己玩,家長在一旁看管着孩子,免得他們摔倒碰傷,還有家長站在旁邊聊天。第二種境界,便是“陪孩子玩”,或曰“逗孩子玩”,孩子是玩的主體,家長爲了滿足孩子的欲求,而陪孩子一起玩。第三種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種境界,便是“和孩子玩”,即家長自己也對孩子做的遊戲感興趣,他自己也喜歡玩,同樣以孩子般的心態參與到遊戲中來,他也是遊戲的主體,在遊戲中和孩子的關係是平等的。至少每天下午在兒子的幼兒園裏,我是唯一一個真正和孩子一起玩的家長。和孩子玩,不僅家長受益,孩子的心靈成長同樣受益。

有一組半米高點兒的石頭砌成的小門,讓孩子們鑽來鑽去,我便同兒子一起鑽。那門對我而言太矮也太窄,我幾次險些被卡在裏面,只得手腳並用才能通過。這引得一些“看”孩子玩的家長鬨笑。我內心卻挺驕傲的。

有一組鐵欄杆圈出的迷宮,兒子每天都要在裏面跑幾圈。我則安排他從一個進口入,然後我站到另一個出口,讓他選擇最近的路線轉到那裏,而且中途不能誤入死衚衕。同時我自己也居高臨下地找着最佳路線,有時竟然不如兒子身處迷宮之中找得準確。兒子成功地做了幾次,我便誇他是天才。再以後他便開始逗我了,存心往死衚衕裏面鑽,然後站在那裏看着我哈哈大笑。我說:你仍然是天才,因爲你可以成功地走彎路。

也許因爲我是唯一和孩子玩的大人,也吸引了別人家孩子的注意和好感。一天,一個小男孩兒攀上一個架子,然後大聲叫我,炫耀地喊着:“你看,我上來了!”我立即誇他:“真棒,你真能耐!”那男孩子眼睛立即亮亮的,又攀爬到架子的另一邊,又大叫我,我再誇他。他更高興了,便讓我看他從高處下來。

這時兒子跑向另一個遊戲器了,我便追過去,而這邊的男孩子卻不高興了,大叫:“你快來呀,快來看我呀。你不來我可就跳下去了!”他這麼一威脅,可把我嚇壞了,忙跑向他,又惦着兒子,一時分身乏術,心驚肉跳。

院子裏有一組滑梯,是那種頂部有很大空間的滑梯,有一天,幾個小朋友都聚在那裏並不往下滑。忽然,一個小女孩兒認真地衝我說:“我這裏是 315路,你上不上?”

我認真地問她:“要買票嗎?”

女孩子說:“要。”

“多少錢?”我再問。

那孩子想了想說:“二十、百。”孩子對錢的概念很模糊,所以會把十和百混在一起。

我說:“太貴了。兩塊錢行不行?”

女孩子說:“行!”

兒子則在旁邊說:“不行。這是 358!”

358是我們回郊區住宅的車,我估計 315是那個小女孩兒回自己家的車。又一個女孩子在旁邊喊道:“不,是 949!”於是三個孩子幾乎報出了他們知道的所有車號,然後站在那裏向周圍大喊着,讓大家“快上車”。我則一會兒問他們這車到哪兒,一會問他們爸爸媽媽坐車還要不要錢。一個男孩兒對我連叫:“Good mooning!”我則更正他應該是: “Good afternoon!”

我和孩子們玩得正歡呢,卻不見了那幾個孩子的家長,也許他們又跑哪兒聊天去了。

兒子忽發奇想,對我說:“爸爸,我這車沒有司機,不用開就走。”

我問:“沒人開怎麼走?”

兒子說:“這是自動的。”

我說:“撞到人怎麼辦?”

兒子答:“人都在邊道上,撞不到。”

我再問:“撞到車怎麼辦?”

兒子答:“車有軲轆,自己會轉彎。”

……

聆聽童語,真是人生莫大的一種享受!

◎ 漆黑的晚上

晚上五六點鐘發現燈不亮,不是小區停電,才意識到很可能是自家電錶裏沒電了。

我便翻出電錶卡到樓道里插電錶檢查,兒子緊跟其後,小眼睛盯着我插卡的動作,好奇地眨着。

果然沒電了。我便回屋和妻子商量怎麼辦。

兒子攔住我要玩那電錶卡,我不給,他嘴一咧委屈地要哭。我心一軟,給他了,然後進廚房和正做晚飯的妻子說話,妻子說可能大的銀行還沒有下班,也許可以買到電。我便決定去買電。

前後也就兩三分鐘的時間,再出來,發現那電卡已不在兒子手裏了。

我慌了,大聲向兒子要。妻子也出來,厲聲讓兒子交出來。因爲離銀行下班的時間很近了,我們擔心買不到電要黑一晚上,所以都十分着急,兩個人圍着兒子,一起又喊又叫,大聲訓斥。

兒子極少見這陣勢,臉上呈現出難得一遇的驚恐與慌亂,他知道自己遇到大麻煩了,面部肌肉緊張地抽動着。

我意識到自己犯錯誤了,雖然着急也不應該對孩子大喊大叫,忙改換口氣,問兒子那電卡的去向,並曉以利害。但兒子可能真是被嚇着了,竟然許久說不出話來。

我便滿屋子亂找,電卡還是不見蹤跡。

平日裏凡被兒子看中的東西,他都會轉移到自己的小寫字檯裏。我將那寫字檯翻個遍,還是沒有。

妻子也意識到自己錯了,改了口氣:“好孩子,媽媽知道你會變魔法,給媽媽變一個魔法,把電卡變出來吧。”

兒子還是一聲不吭,但表情已恢復了平靜與尊嚴。

此時我已完全是平時對他的親暱口氣了,哄着他說出電卡的去向,兒子低聲說:“不知道。”

“不可能,許多天前放的東西你都會記着在哪裏,怎麼剛放的就忘了?”

兒子還是搖頭說不知道。

我恍然大悟,我們真的嚇着他了,在高度的緊張中,孩子確確實實忘記了。同樣不能排除的可能是,出於對父母那種強硬態度的本能反抗,他的潛意識也會將電卡的去向“忘記”。

再滿屋子找,怎麼也找不到。

去銀行買電,絕對是沒有希望了,我索性買了兩支蠟燭回來。

4歲的孩子很快又歡聲笑語了,但是,無論怎樣誘導,他還是說不出那電卡的去向。

我不知道要經歷怎樣的繁瑣手續和多少天的等待纔可以辦到一張新電卡。

晚飯後,在燭光中,我找出一個與電卡相似的磁卡,領着兒子到房門口,重演了一遍傍晚給他電卡的情景:“爸爸拿電卡插了電錶,你要走了,爸爸進了廚房,然後你就拿着電卡……”我誘導着,希望兒子可以恢復記憶,卻引來妻子的哂笑:“看你爸爸學問這個大呀,就差給你做催眠了。”

唉,這些招數此時真不管用,兒子還是找不出電卡。但這個小傢伙已經開始恢復他的幽默了:“我吞到腦子裏了……不對,我變魔法變沒了。”

“你再變回來呀。”我說。

“變沒了東西,你還能再變回來嗎?!”他振振有詞,指着桌面上一個椰子殼做的娃娃頭說:“那你把它的孫子給我變出來吧。”

這個晚上在漆黑中度過,不能看書,不能看電視,最恐怖的是人類早已不習慣在黑暗中摸索了,總下意識地要去按燈的開關。只有兒子,似乎更多了快樂,看着蠟燭也興奮地笑,看着我們趴在地上滿屋子找也興奮地圍着跑來跑去,還對我說:“爸爸,我晚上做個夢,就會夢到那卡片。”

這是一個混亂不堪的晚上。我和妻子口角不斷,她怪我太嬌慣孩子,原本不應該給他那電卡玩;我則說不想讓兒子體驗到不必要的挫折感,對電卡的好奇心是求知慾的一種表現,應該得到滿足。

我說這話時小傢伙正坐在椅子上玩,立即跑過來給我一個緊緊的擁抱,還在我的臉上狠狠地親了一口,表示他的感謝,親過了,還回頭看了一眼坐在沙發上生氣的媽媽。

過了一會兒忘記又是哪一句話他愛聽了,再次跑過來無言地擁抱,緊握着我的手,表情莊重,眼裏淚汪汪的,一副深受感動的樣子。

其間我們不斷打電話找小區物業公司的電工,偏巧那電工當天公休。熬到9點多,電工終於來了,將我家的電路接到公用電路上,房間裏亮了。

再次滿屋子找電卡,還是找不到。

從電工那裏瞭解到,我需要去區電業局重新購卡。看來,轉天上午我有事幹了。

這時已是晚上 10點,想一想整晚上沒有看書,轉天又一上午不能看書,原定的計劃至少需要向後推一天,心裏悵然若失,但看一看兒子,又忍俊不禁地笑了。

這雖然是一個雜亂不堪的晚上,從另一面看,也是一個特殊的、與衆不同的晚上。如果不是兒子弄丟了電卡,如果不是漆黑一團,我們豈不是要度過一個如每天一樣平淡無奇的夜晚嗎?正是由於兒子的“錯誤”,這個晚上雖然雜亂,卻有所變化,和兒子一起留下許多新的體驗,足以構成未來的回憶了。等他長大後講給他的兒女,一定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們總是希望生活中“不出錯”,能夠“順利”,但是,如今晚一樣的小小混亂,不同樣是生活的一種恩賜嗎?以感激的目光看待生活中每一份不同經歷,以積極的視角看待日常的“失誤”,也許我們才能夠更深地體味生活中的豐富。

今夜,便是孩子賜福給我們了。

妻子問兒子:“下次爸爸再拿電卡,你還要嗎?”

兒子堅定地答:“要。”

妻子更氣了:“還弄丟是嗎?!”

“不是,”兒子邊搖頭邊說,“看看就給爸爸。”

兒子也在這經歷中成長着。

◎ 寵愛教育

一位朋友來訪,送給妻子幾個小包裝的口紅。我們正在客廳裏聊天,時值3歲的兒子已悄然研究起那幾個口紅。他將蓋子揭開,抹在手指上,然後在牆上畫起畫來。

最先注意到正在“創作”的兒子的是朋友,他大叫起來:“這可怎麼辦呀?牆上都弄紅了!”

我笑笑,說:“沒有什麼,隨他畫吧。”

兒子先是被朋友的驚叫嚇了一跳,怔怔地看着他,見我這樣表態,立即放鬆下來,笑了。但他的興趣便由牆壁轉到了朋友身上,張着兩隻已豔紅的小手,就要過來摸那朋友。朋友嚇得從沙發上跳了起來,連連後退,同時向妻子呼救:“快,快,我最怕小孩兒了!”

兒子見他這樣子,更來了精氣神兒,嘎嘎大笑着,追着要用那紅手去摸他的褲子……

這朋友後來每次通電話和見面的時候,都不忘記說一句:“你們家那小孩子,唉!”一個“唉”字,包含了無法言盡的太多內容。朋友還多次告誡我們:“我也反對嚴厲地管孩子,但孩子不管還是不行的,千萬不能寵壞了!”

我笑笑,禮貌地應承着。

朋友不知道,對於兒子,我實行的是“寵愛教育”。我的一個口頭禪就是:“使勁兒地嬌寵他吧!”

中國歷史上,“寵愛”一向不是一個好詞。舊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訓,新有“千萬不要把獨生子女寵壞了”的告誡。只是沒有人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相:小孩子生來就是讓人嬌寵的!永遠不要怕寵壞了孩子,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的會寵孩子。

精神分析學大師阿德勒曾說:小孩子在 3歲之前無論如何是寵不壞的。

我想說:如果你真的“寵愛有道”,便可以永遠寵愛你的孩子而不必擔心被“寵壞”。

所謂“寵壞了”的告誡,換一個角度看實在是混賬話:我們總是盡力地寵愛自己,寵愛女人,甚至寵愛寵物,爲什麼不能寵愛弱小、純淨、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呢?女人和我們自己都會被寵壞,貓狗也會被寵得非肉不吃非奶不喝,但小孩子是絕對不會被寵壞的。因爲,小孩子是可畫可改的白紙,你只要對他認真講道理,他就會聽你的。如果是一個一直寵愛他也因此被他所愛的人對他細心講道理,他更會言聽計從。

儘可能地呵護、疼愛、撫慰你的孩子;

儘可能滿足你的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

儘可能不批評孩子,必須批評的時候要緊跟着表揚幾句;

儘可能讓孩子自由地行爲,對他想做的事在不傷害他自身的前提下不加任何限制;

儘可能避免打罵你的孩子,實在氣急時打罵了,事後要向他道歉和解釋;

……

寵愛孩子的關鍵在於你真的理解了孩子。絕大多數的父母並不真的理解孩子,他們總是俯視孩子。只有當你蹲下來,將自己的心置換到孩子的內心中時,才能真正理解他們,寵愛也自然產生了。

也就是說,我這裏提倡的寵愛教育不是一種過於感性的簡單的溺愛,而是基於理解的一種理性選擇。

兒子之所以去玩弄那口紅,甚至將其塗抹到牆上,完全是好奇心使然。而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任何一個偉大人物的一生都充斥着旺盛的好奇心。如果我們保護了口紅、白牆,傷害的卻是孩子的好奇心,得失孰重孰輕呢?

凡有客人來訪的時候,無論生熟,兒子總是極其瘋狂。他會圍着客人嬉戲,而不理會人家反感的臉色與迴避的姿態。一次有個小姐姐由母親陪着來訪,妻子拿兒子的書給小姐姐看,兒子卻不斷地奪下來;還有一次來客人時,他揮舞着棒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還爬到了餐桌上,嚇得客人驚叫:“這孩子,這孩子……”

我相信客人們最大的吃驚還在於,孩子這麼淘氣,他的父母怎麼不管呢?有時看兒子太惹客人驚恐了,我們也會象徵性地呵斥幾句。其實我們清楚,此時無論我們說什麼,兒子都不會理會的。因爲他的經驗告訴他,爸爸媽媽並不會因此而真的嚴懲他。

我的這一嬌寵完全是基於對他行爲的理解:他在客人面前所做的一切,不僅絕無惡意,而且意在討好。他奪下小姐姐手中的書並非出於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信念,而是因爲想和小姐姐玩,想吸引她的注意;他之所以在客人面前“瘋狂”,同樣是因爲他想吸引客人的注意而關注他。他不喜歡被忽視,他通過淘氣來討好客人。他越淘氣,來訪者越驚懼,越關注他,兒子內心也越滿足。

兒子的舅奶奶是位退休的小學校長,每次見兒子都抱到腿上給他講書、講故事,所以兒子和舅奶奶在一起時最乖,從來不淘氣。如果那些陌生的來訪者也能抱起兒子誇獎幾句,同他說說話,我相信他同樣會安靜下來的。只是成人們通常缺少對別人家孩子的愛心,以及同孩子平等交流的胸懷,他們去別人家串門的時候總是忽視(至少是輕視)孩子的存在。

孩子渴望成爲衆人關注的中心,這一願望也常受到批評,有文章說這樣長大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心理不健全。在我看來這至少有一半是胡扯。道理很簡單,我們完全可以換一個角度反駁說:渴望被關注的人,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強,在學校、工作崗位,他都會不斷進取,以保證自己處於被關注的位置。

每個孩子,甚至每個成人,骨子裏都是渴望被關注的。所以,問題並不在於一個孩子是否成爲關注的中心,而在於成人以及社會如何對待這個“中心”,如何將他被關注的慾望正確引導。

理解了孩子渴望成爲“中心”,同時也要理解孩子缺少“標準”。

成人們積累了多年的成長經驗,“度”的概念在我們頭腦中根深蒂固。我們清楚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情,做到什麼分寸。比如我們同孩子開玩笑,會知道怎樣做纔不會過火,不會傷害他們。但是,孩子們卻因爲過於年幼而未及通過經驗來形成度的概念,他會同我們開玩笑,但是,他的玩笑許多時候在我們看來就是傷害,就是胡鬧。如果這時我們不理解他們頭腦中度的概念的缺乏,而將孩子的玩笑當成惡作劇,甚至當成“破壞”來批評和懲罰,我們就會傷害孩子的情感,甚至真正傷害他的“人際能力”。

我同兒子開玩笑的時候,有時會輕輕地捅弄他,敲打他的腦袋,他會嘎嘎大笑。有幾次,他同樣以類似的方式逗我,大笑着用木棒打我的腦袋,疼痛中的我剛要惱,想到了“度”的差別,便還之以微笑了。

小孩子習慣於舞弄棍棒砸壞東西,這是惹大人惱火的行爲。這時就要理解孩子: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對這個陌生世界的一種探索與嘗試,舞弄棍棒同樣如此。只不過他們頭腦中尚沒有輕重、距離這些微妙的概念,所以,損壞物體並非他們的本意。

但物品還是不應該損壞的,所以我們要平心靜氣地同他講道理。有時講過道理還犯同樣的錯誤,怎麼辦?這時就要理解,每個人的學習都有一個遺忘的過程,需要慢慢適應。同樣的道理可以講兩遍、三遍、四遍……大人們還會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爲什麼要苛求孩子一次“達標”呢?

如果大人講道理時先煩了,態度野蠻了,孩子便可能以他們的方式“提醒”你犯的錯誤。

有一次,兒子吃荔枝,將果核扔到了地上。我隨口訓了他兩句,他看看我,又將剛吃過的果核扔到了地上。我剛要發火,立即意識到自己剛纔的態度不好,轉而改爲同他平心靜氣地講道理,兒子便乖乖地將果核放到托盤裏了。

每個人對禁忌都有一種反抗的本能,禁忌越強,反抗越烈。兒子以扔果核反抗着我剛剛實施的強制禁忌,而當我改爲懷柔的疏導時,他便言聽計從了。

有人也許會反對說,這不就是把孩子慣壞了嗎?對於習慣於強制管束方式的家長來說,這可能是慣壞的一種表現。但是,如果從自幼培養民主精神、平等意識的角度看,這恰是孩子具有民主精神的一種表現:你可以和我平等地講道理,但是不可以居高臨下地命令和強迫我。

這便是寵愛教育的核心所在。

從另一個角度看,寵愛是一種欣賞,一種鼓勵。而在欣賞與鼓勵下長大的孩子,會是自信的、不斷追求上進的。

◎ 兒子的“謊言”

兒子尚不到 4歲,我便多次發現他說謊了。

明明是別人做的事情,他卻說是自己做的;明明沒有發生的事情,他也說得情真意切。

一天晚上,我應他的要求在一張白紙上畫了幾隻螞蟻。他拿着紙跑去找妻子,說:“媽媽,這都是我畫的。”妻子誇他畫得好,他又改嘴了:“這是老師畫的,畫了送給我的。”妻子又誇他,說:“一定是你表現好,老師才送的。”兒子便狠力地點頭。

我在旁邊聽着可沉不住氣了,這小子不到一分鐘就編了兩個謊言。我剛要指責,妻子衝我擠擠眼睛,我沒有吱聲。

妻子悄聲告訴我,兒子並非存心要欺騙誰,他只是覺得那幾只螞蟻畫得好,幻想自己也能畫那麼好,便不由自主地說是自己畫的;又出於想從老師那裏獲得更多關愛的潛意識,謊稱那是老師畫了送給他的。這,便是 4歲孩子的“願望的達成”。

我恍然大悟,反覺得兒子的謊言裏有了很多可愛的成分。

一天,兒子去衛生間小便,出來後對我說:“爸爸,我打死了兩隻蚊子。”

我很吃驚,問:“怎麼可能呢?蚊子哪裏是那麼好打的?”

“我就是打死了兩隻蚊子嘛!”兒子認真地說。

過了沒 10分鐘,他又對我說:“爸爸,我剛纔在廁所裏打死了 3只蚊子。 “

媽媽下班回家後,兒子興奮地報告媽媽:“我打死了 4只蚊子。 “

我已經哭笑不得了。

我自己去衛生間,發現不知由何處來了一種黑色的小飛蟲,用手輕輕一抓便抓住了。我便叫來兒子,問他打下來的是否便是這種”蚊子“,兒子說,是呀,我打的就是這樣的蚊子。

孩子仍然沒有說謊,他只是沒有搞清楚蚊子和這種奇怪的小飛蟲的區別。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夏季的夜晚媽媽曾多次空手打死蚊子,每一次都得意地對我和兒子說:“看看,我多能耐,你們得感謝我。”於是在兒子的心目中,打死蚊子便是一件偉大的事業,在他的自述中被擊落的“蚊子”的數目不斷上升,實則表現了一種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

聰明的父母應該在這種時候給孩子恰當的誇獎。

有一次,兒子對我說,一位小朋友說瞎話被老師批評了,那小朋友一直說自己的爸爸是警察,全班的小朋友都知道他爸爸是警察,可他爸爸其實不是警察。

那位同樣 4歲的孩子爲什麼編造這謊言呢?聯繫平時兒子的言行,我立即讀懂了那孩子的心。

兒子在家裏舞槍弄棒的時候,總是大叫:“我是警察!我是警察!”

可能在所有孩子的心目中,警察都是勇敢和正義的化身,他們覺得成爲警察是一種光榮,而擁有一位當警察的爸爸更是光榮,所以,便出現了“我爸爸是警察”的“謊言”。

孩子實在不應該因爲這“謊言”而受到批評。

4歲的孩子是不會說謊的,謊言只屬於成人。

真正的謊言應該這樣定義:有意欺騙他人,以獲取某種利益,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

而孩子們所說的“瞎話”,顯然不屬於這樣的謊言,他們尚不明白何爲欺騙。那“謊言”只是幼小心靈一種美好的嚮往,一種理想的寄託,表現了他們童心的純淨。

爲人父母者,只有真正蹲下來以孩子的視角看事物,才能讀懂孩子的“謊言”,纔不會無端地指責他們,甚至傷害他們。

◎ 一位網友的質疑

《兒子的謊言》一文,寫完後我便貼到了我的 BBS論壇裏,當天,便有一位“百合醉了”網友發帖子提出質疑,她寫道:“記得小時候我和你兒子有一次相同的經歷,我跟家裏人說受到了某位老師的表揚(能受到此老師的表揚非常不易),當然實際上沒有了。等我老爹知道真相以後,對我說:說謊不是好孩子,你沒有受到表揚表明你做得並不好,騙家裏人沒有意義,對你任何幫助也沒有,而且你和家裏人沒有說真話是不對的。事後一整天沒有讓我出去玩,算是對我的‘教育’。我不知道老爹這麼做是不是完全對,不過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說過謊了。老哥,你覺得不揭穿這樣的謊言對孩子的教育真的有意義嗎?求解!”

我立即做了回覆。

在我看來,無論兒子還是這位“百合醉了”,假稱受到老師表揚都不是在說謊,還是那句話,“謊言只存在於成人世界中,孩子的內心沒有謊言”。孩子們此類的“說謊”是上進心的一種表現,不應該打壓。“百合醉了”的父親竟然一天不許她出去玩,顯然做得過分了。也許她再也不說“不存在”的事情了,但是,她的上進心是否同時受到了打擊呢?她對榮譽的熱愛,對於被關注、被表揚的渴望,是否也受到了打擊呢?

如果我的方法尚待商榷的話,我想“百合醉了”的父親至少可以這樣做:一方面肯定孩子的上進心與對榮譽的追求,另一方面告訴她,真的努力去做,就一定會受到老師的表揚。同時含蓄地暗示孩子,即使是完全出於好意而說“不存在的事情”,也不是一種值得稱讚的行爲。

不要擔心孩子不理解你的暗示,他們的內心像雨後的天空一樣潔淨,他們都是小精靈,心裏什麼都明白。成人總是過低估價孩子,同時又過高估價自己。

不當場揭穿孩子的小把戲,是爲了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與進取心,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以後無條件地鼓勵他的小把戲。應該將他表現出的上進心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進行引導。

“百合醉了”的父親的強行壓制行爲,推行了一種家長制的權威,這是不利於孩子從小樹立民主精神的。同時也說明,傳統教育注重表象、注重結果,而不是關心人內心的成長;同時傳統教育本質上是以成人的眼光看世界、看孩子。而現代教育理念是以孩子的視角看孩子,它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成長,而不是成人世界規範的維護。

從另一個角度看,不許孩子說謊本身並不符合成人世界規範,因爲成人們一直在說謊,爲什麼孩子卻不能說呢?

對自己一套對孩子一套,這便是成人的虛僞,本質在於太小看孩子們了。

◎ 防盜門與小號

未做父母的人,永遠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做父母的心情。

我主要寫作兩性關係的書,常有讀者找來諮詢一些婚姻困境之類的問題。兒子出生之前,遇到處於離婚邊緣的夫妻,我做出是否離婚的建議時,孩子只是一個次要的參考因素。我當時常說的話是:維持很糟的婚姻並不一定比結束這婚姻對孩子的影響更好。

但是,兒子出生之後,再遇到類似的諮詢者,我則將孩子作爲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了。

有兩件事,發生在十多年前,原本早已淡忘了,但是兒子出生後,我們卻時常清晰地回憶起來,並感到很內疚。

一件發生在我和妻子結婚不久,鄰家的夫妻剛生了小孩子,夏天熱,我們便整天開着單元房門,單元防盜門質量不好,必須使勁兒撞才能關上,所以每次進出家的時候防盜門都要弄出很大的響聲。緊隨這響聲的,便是嬰兒的啼哭。但少不更事的我們什麼都沒有意識到。直到有一天,鄰家的年輕母親對我們說:孩子睡覺多,關門時常吵醒他,麻煩您留意小聲些。

但習慣已然養成,轉天出門時,我又使勁地摔上了防盜門,於是,嬰兒的哭聲與母親心疼的勸慰聲接着響起……

10年後,兒子出生了,當兒子被各種噪音從睡夢中驚醒大哭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鄰家的嬰兒,感到無比羞愧。

另一件事發生在我和妻子到北京後最早住的一幢高層裏,也是通常開窗睡覺的夏天。我早晨喜歡睡懶覺,而每個週末的早晨,7點多鐘,總會被樓上某層傳來的一陣吹奏小號的聲音吵醒。一天,被吵醒的我終於氣惱地推開窗戶,衝着外面大吼了一通。此前,那週末的小號聲在全天會多次響起,而我發過脾氣後,不僅早晨聽不到小號聲,任何時候都聽不到了。    我感到很欣慰。

一天晚上,我和妻子下樓散步,無意間注意到,在馬路邊沿上坐着一對母女,女兒正認真地吹着小號……

兒子 3歲半的時候,主動要求彈奏電子琴,這時,我便會想起那坐在馬路邊的母女,於是,一絲愧疚再次涌上心頭……

◎ 帶誰去旅遊

一直計劃着等兒子再長大一些,便帶他去旅遊,幻想着帶他出去玩的快樂。

心裏很清楚這是一份苦差使,不僅要擠出時間,還因爲孩子的幼小,這一路上會十分操心,會很累,但是,仍然不停地幻想着、構畫着……

有一天猛然想到:爲什麼沒有同樣幻想與構畫着帶自己的老母親出去旅遊呢?

畢竟,退休在家的老母親,最大的興趣與夢想便是常出去走走,而這夢想實現的最大障礙,便是沒有人陪伴。我總是說自己太忙太忙,因此只能勸母親參加老年俱樂部的旅遊團,勸母親在自己的老同事中尋找同伴,難道我就真的忙得沒有辦法擠出僅僅是一個星期的時間嗎?帶母親出去旅遊,肯定會比帶兒子出去玩省事省心多了。

我自己小的時候,母親同樣將帶我出去玩視做一件極快樂的事情。記得 8歲那年爬千山,當時連飯都吃不飽的母親爬不動,坐在石凳上看我順着石階爬到她視線的盡頭,她向我揮揮手,我就忙返回來……

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總是給予更多的愛,而對於自己的父母,卻回報得少之又少。我們太習慣從父母那裏得到,以至於我們甚至不習慣爲父母付出。我的潛意識裏總覺得母親是那個可以不斷給予我關愛的人,她永遠是堅強的,永遠是付出的,永遠不需要我的回報……

然而,事實是,我的老母親真的已然老了。

忽然間想到,也許我的老母親某一天會突然離我而去,那時我會悔恨的,因爲我從來沒有爲她做過一些什麼。而我現在想到能爲她做的,也僅僅是陪她出去旅遊。即使僅僅爲了減少一些母親離去後的悔恨,我也應該陪母親玩玩。

寫完這篇文字,我立即給母親打電話,約一個旅遊的時間!

我們生養孩子的一個重要收穫是:從爲人父母的經驗中,體會自己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從而更多地去愛、去回報我們的父母。

妻子寫的故事(2則)

這本書中大部分內容都是我寫的,下面這 2則,則是妻子寫的。

◎ “漂亮的小熊”

兒子穿新衣服總是特別高興。一次有朋友來訪時送了一套新衣,兒子認真地對人家說:“穿上這套衣服,我就是漂亮的小熊。”

兒子愛美,是從 3週歲開始表現出來的。正值夏天,我給他手工縫製了一套綠緞子中式開襟夏裝。緞子面料是真絲的,穿上很涼爽,加上幼兒園老師誇兒子的衣服漂亮,這個夏天兒子幾乎天天都堅持着要穿這套衣服,我則不得不天天晚上洗。

對於做服裝,以前我一直只會釘釦子,可自從有了孩子之後,我一點點喜歡上了縫縫做做。雖然經濟上允許給孩子買成衣了,但給孩子手工縫衣服另有一番快樂。守着牀頭已然睡去的孩子,一針一線地縫着,想象着孩子穿上後的樣子,覺得很幸福,彷彿是一種表述母愛的方式。

不約而同地,遠在天津的奶奶,也不斷買回各種小塊布頭,給兒子裁剪、縫製各種衣服,爲此還特意借了一個縫紉機回來。只是奶奶做的衣服總是太大,這也許因爲奶奶總見不到孩子,在奶奶的心目中盼着孩子快點長大,所以不知不覺影響了她對孩子身高的判斷。

一次,我花十元錢買了一塊立絨布頭兒,給兒子縫了一條褲子之後,餘下的只夠上衣的兩個前片,我就用自己縮水的羊毛衫裁了一個上衣的後片,合在一起給兒子縫成一套衣服,又在褲子上繡上小鴨子和大象。特別是在上衣的兩個口袋分別繡上兒子的名字,在兩條褲腿上則縫出漢語拼音的兒子的名字。兒子很喜歡這套衣服,總是驕傲地指着口袋上的字告訴別人那是他的名字,又說:“這是媽媽給我縫的。”

記得兒子過“百歲兒”的時候,我們給他買了幾套童裝,加上親友送的,有二十多套了。老公把所有的包裝盒都拆了,孩子平均每天換兩身,很像樣地當了一回小模特兒。事實證明這是明智的,孩子身體長得快,不到兩個月,這些衣服都小了。

3歲半時,兒子已然會自己選擇新衣了。在服裝店選衣服時,他要求衣服上要有動物圖案,上衣喜歡有拉鍊的、有帽子的,而褲子則要帶口袋的,好放手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鼓勵孩子自己選擇服裝,這有助於從小培養他們的服裝文化意識。

姑姑送給兒子一套派克蘭帝童裝,橘黃色的上衣,有拉鍊、小狗圖案、帽子,口袋上還有釦子,兒子很喜歡,每次放進東西都要自己把釦子扣上,還說:“不會丟東西。”這年秋天,這套衣服成爲孩子的最愛。

兒子不喜歡的衣服是套頭式的毛衣,因爲穿的時候需要費力地彎伸胳膊,如果領口窄套入的時候更難,還會碰痛耳朵。兒子已經認得幾個品牌的服裝了,穿的時候會自己叫出牌子來,如米老鼠、小豬斑納、小魚遊(派克蘭帝),等等。穿上漂亮的衣服,兒子確實像一隻漂亮的小熊。

◎ 兒子的消費經

一天,領 3歲半的兒子去商場,剛進門,迎面便是一個擺放得十分漂亮氣派的各種巧克力組成的一面“牆”,兒子眼睛一亮,腳步加快,直盯着跑過去。

幾位售貨員阿姨一定也挺高興,笑着招呼他:“小朋友,買點什麼?”

兒子睬也不睬,徑直走到巧克力“牆”面前,認真看了一眼,出人意料地指着最外面那種巧克力氣哼哼地蹦出一句:“一點兒都不好吃!騙人!”然後哼了一聲,扭頭便走。

我和售貨員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這事還得從半個月前說起。一次去超市,兒子看到一種包裝十分精美的盒裝巧克力,一定要買。因爲那巧克力是“雜牌”,我擔心不好吃,想給他買那幾種名牌,但兒子認準了漂亮的包裝,非要不可。無奈,只得買回。

果不出所料,吃慣了德芙等名牌巧克力的兒子,只吃一塊便不再吃了,只是整天擺弄那漂亮的盒子玩,還時常認真地包一塊遞到我們手裏:“媽媽,爸爸,你們吃吧!”讓人哭笑不得。

我們便趁機教育兒子:包裝好的不一定好吃,一定要看品牌,看說明。那以後再去超市,兒了選擇巧克力或其他食品時,總是說:“媽媽,看說明!”

在各種果凍廣告充斥電視屏幕的時候,兒子也不免受其誘惑,在超市看到了便鬧着要買。我和他爸爸都說,這種東西沒有營養,也不好吃。兒子不聽,只得買回。但只一次,他便覺得沒什麼味道,再在電視上看到果凍廣告的時候,便會指着屏幕怒斥:“不好吃!沒營養!騙人!”

兒子喜歡帶卡通圖案的服裝,所以我給他買衣服時總是挑選有動物圖案的,孩子十分高興,撫弄着衣服上的小動物自言自語。但是,膠印的圖案經過幾次水洗便殘缺不全了,兒子很傷心,說:“媽媽,它們多疼呀。”那之後我便得了經驗,一定要買機繡或布補的小動物。

溫馨絮語

寵物   有朋友要送我們一條小狗,妻子說:“我們不用養貓養狗的,兒子就是我們家的寵物。”

◎……………………………………………………………………………………………

捉迷藏   電視里正演貓追老鼠的迪斯尼動畫片,兒子說:“他們在捉迷藏呢。”在幼兒的心目中,沒有仇恨與敵對。

◎…………………………………………………………………………………………

娃娃睡覺了   兒子想將一個布娃娃立在桌子上,總是立不穩,最後還是倒了。兒子便說:“娃娃睡覺了。”

◎……………………………………………………………………………………

海南島來的爺爺   湯笑爺爺從海南島來,給兒子帶來許多芒果,還有多種糖果。兒子回來的時候,我說:“這些都是一位爺爺送給你的。”兒子說:“我喜歡這個爺爺。”

◎………………………………………………………………………………

給蘋果上色   兒子的圖畫書上有一頁是給蘋果塗顏色的,兒子一邊認真地塗,一邊說:“不上色,不好吃。”

◎……………………………………………………………………………………

溼紙巾   妻子買了一盒溼紙巾,到外面玩的時候給兒子擦手。後來溼紙巾沒用完被丟在抽屜裏,半年後的一天,兒子無意中翻了出來,立即拿了一個橘子,打開單元門到樓道里,然後用溼紙巾擦手,再吃橘子。他認真地說:“這是在外面用的。小時候的事我還都記着呢。”

◎…………………………………………………………………………………………

不敢打電話   我一度自己躲到郊區去讀書,剛開始的時候每天給兒子打幾次電話問候。每一次兒子都認真地問:“你什麼時候回來呀?”我不忍心告訴兒子還要過很多天才能回去,於是便不敢打電話了。

◎……………………………………………………………………………………

醫生笑了嗎   洗澡的時候,兒子指着妻子腹部的刀疤問:“這是什麼呀?”妻子說:“醫生從這裏切開媽媽的肚子,把你取了出來。”兒子問:“醫生看見我時,笑了嗎?”

◎……………………………………………………………………………………

饞得哆嗦   講動物書的時候,爸爸說:“烏龜也是可以吃的。”兒子說:“我饞得都哆嗦了。”

◎………………………………………………………………………………………

新加坡的鞭子   新加坡的範伯伯來串門,聊到新加坡學校和家庭仍對犯錯誤的孩子實行鞭刑,幾乎所有的商店都有小鞭子出售。兒子在旁邊越聽越氣,故意跑到範伯伯面前“哼哼”地喘粗氣,以示不滿。

◎………………………………………………………………………………

找捱打是嗎   兒子淘氣的時候,妻子總是訓斥他:“找捱打是嗎?!”我不滿意妻子這種方式,妻子再做錯的時候,我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找捱打是嗎?!”

◎……………………………………………………………………………………

出租車   外出的時候,我和妻子商量坐哪趟公共汽車最便捷,兒子在旁邊說:“坐出租車,哪兒都到。”

◎…………………………………………………………………………………………

沒用的能力   兒子曾經不會兩條腿一起蹦,蹦的時候總是一起一落兩條腿交替着蹦。妻子很擔心,怕有生理上的障礙。我說:“沒關係,兩腿一起蹦這能力,長大後幾乎用不着。”

◎……………………………………………………………………………………

奶奶的生日禮物   奶奶要過生日了,妻子問兒子:“你送奶奶什麼生日禮物呀?”兒子說:“玩具熊、巧克力、塗色的書,還有積木。”又說,“我送的最高級了。”

◎……………………………………………………………………………

要當奶奶   我對兒子說:“你長大之後也會當爸爸,還會當爺爺。”因爲奶奶更常同他玩,所以兒子說:“我不當爺爺,我要當奶奶。”

◎………………………………………………………………………………………

爸爸的鬍子   兒子說:“爸爸的鬍子沒有蝦的鬍子長,所以爸爸不會在水裏遊。”

◎…………………………………………………………………………………

一二三   兒子不聽妻子的吩咐時,妻子便嚴厲地數“一、二、三”相威脅,如果數到三還不聽話,就會有懲罰。

一次,妻子又開始數數了,兒子說:“不行,要數五六七。”

◎…………………………………………………………………………………………

請客   家裏來客人的時候,我們便到飯館去吃飯。一天,我說要領兒子去飯館,

兒子問:“請客嗎?”我說不請別人,只請兒子。兒子很奇怪,問:“爲什麼?”路過一個小飯館的時候,兒子以爲我要進去呢,便帶着哭腔大叫:“不去這裏!”他的目標是前面不遠處的大飯店。

◎……………………………………………………………………………………………

真淘氣   小區裏的湖面結冰了,一家三口散步的時候,我回憶自己小時候又一次從冰上走,險些掉到水裏的經歷。兒子評論道:“還真淘氣。”

◎…………………………………………………………………………………………

換詞   兒子在幼兒園學了首兒歌,內有“聰明又伶俐,那就是小兔”的字句。兒子回家後再唱的時候改了:“聰明又伶俐,那就是方一。”

◎……………………………………………………………………………………………

髒字   每次通電話,奶奶都會問兒子:“想奶奶了嗎?”兒子回答:“想了。”

奶奶再問:“哪兒想的?”日久天長,兒子被問煩了,便開始胡說一通:“耳朵想了,嘴想了,鼻子想了。”就是不說心想了。一次,竟然說道:“我屁眼兒想了。”嚇了我們一跳,怎麼學會說這麼不雅的髒話了呢?

但細一想,對孩子來說,那僅僅是一個供他做替換詞彙的同等的身體器官,沒有雅與不雅之別。也許只有在孩子的心目中,人體器官纔會恢復它們原本的地位。

◎……………………………………………………………………………………………

我有小寶寶了   我的肚子漸大,妻子便調侃我:“你這裏的孩子平時都快六個月了,吃飽飯就八個月了。”

一天,兒子吃完飯後拍着自己的肚子說:“我這裏都有小寶寶了,四個月了。”

◎………………………………………………………………………………

結婚   有一天在飯館吃飯的時候,正巧趕上一家結婚的包酒席。我便抓住時機對兒子進行“性教育”,講解結婚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得認真,也看得認真。

那以後,一看到電視上演一男一女乾杯,便說:“他們結婚了。”

◎…………………………………………………………………………………………

小鹿不理我   妻子帶兒子去動物園,兒子買了一份草喂小鹿,小鹿剛剛吃飽飯,看也不看掉頭走了。兒子滿臉委屈,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媽媽,小鹿不理我!”

◎……………………………………………………………………………………

防噪音   妻子做飯的時候,兒子這個“小黏糊”總要跟進廚房。油煙機的噪音很大,每次一開油煙機,兒子便忙跑到廚房外,隔着門上的玻璃看媽媽。油煙機停了,兒子再進去。

妻子說:“兒子的自我保護意識真強。”

我說:“這是環保意識,防噪音污染。”

◎…………………………………………………………………………………………

魔法   兒子淘氣,將自己的一本書從牀縫裏塞到了牀底下,過了一會兒,又嚷着要。

妻子說:“我們搬不動牀。”

“我們三個人一起搬。”兒子說。

“一起也搬不動。”

“我搬得動,”兒子說,“我有魔法。”

◎……………………………………………………………………………………………

第一次搞創作   2001年 7月12日晚,我正在吃飯,兒子搬着小凳子坐在旁邊,說:“爸爸,我要給你講故事。”於是開始了他第一次創作。

“小兔子在家,有人敲門了,是小山羊……”講完這句,兒子便玩別的去了。

我忙提示:“後來呢?後來怎麼樣了?”

兒子接着說:“後來大灰狼來了,要吃小白兔。”

“大灰狼成功了嗎?”

“沒有,小白兔睡覺了。”

“睡覺就不能吃了嗎?”

“對。”

“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後來大灰狼就去找小松鼠了,它想吃小松鼠,可是小松鼠也睡覺了。”

兒子又想玩別的去,我接着問他:“再後來呢,大灰狼幹什麼去了?”兒子認真地想了想,說:“大灰狼進了幼兒園,小朋友們都回家了,幼兒園鎖門了,大灰狼就跑了。”

◎………………………………………………………………………………

誰的兒子   妻子和我談論兒子的時候,逢到誇獎兒子時,都說“我兒子如何如何”,逢到說兒子淘氣的事的時候,總是說“你兒子如何如何”。

◎………………………………………………………………………………………

別人的孩子   週末,妻子帶兒子去肯德基,對面的座位也坐着一對母子。妻子觀察那個孩子,他對自己的媽媽很有禮貌,自始至終沒說幾句話,表情很沉靜,不苟言笑。這一切都與兒子的活潑和沒規矩形成對比。

妻子回家後對我感慨地說:“那肯定是送寄宿幼兒園的孩子,被教養得‘規矩’過頭了……”

◎……………………………………………………………………………………

帶老虎  去肯德基去肯德基的轉天,兒子早晨醒來後躺在牀上擺弄布老虎,自言自語:“老虎愛吃肉,方一要幫助它,帶它去肯德基,方一和老虎是好朋友……”

◎…………………………………………………………………………………

父與子   我抱兒子洗手,洗手池三面是鏡子,互相映照對面鏡子中的人像。兒子大笑着:“這麼多爸爸!”我也大叫着:“這麼多兒子!”

◎…………………………………………………………………………………………

踢毽兒   妻子買回一個插着五彩繽紛羽毛的毽兒,踢得駕輕就熟。兒子也踢,卻一下也沒有踢着。兒子便去換上妻子的大鞋踢。“媽媽的鞋有魔法。”他說。

◎…………………………………………………………………………………………

兒子的紙   兒子總愛翻我的抽屜,我總是生氣地不讓翻。一次,兒子翻出一張寫着字的紙,問我:“這上面寫的是什麼?”我看了看,說:“上面記着你說過的有趣的話,我有時間的時候會寫成文章。”兒子拿着那張紙便走,我又生氣地攔住他,兒子撅着小嘴說:“這是我的紙呀,怎麼還不讓我玩呢?”

◎………………………………………………………………………………………

“有趣的話”   兒子知道我總記下他說過的有趣的話去寫文章,有時說了一句自以爲很有趣的話,便對我說:“你留着寫到書裏吧。”我和妻子哈哈大笑。兒子便瞪着眼睛冥思苦想要努力再說幾句“有趣的話”,但這刻意去說的話總是不着邊際,如:“鏡子怎麼不走路呀”,“水瓶怎麼不喝水呀”,等等。

◎………………………………………………………………………………

表揚   我給兒子買回一塊蛋糕,兒子邊吃邊說:“買的還真好吃,我表揚你!”妻子收拾好了房間,兒子又說:“還真乾淨,我表揚你!”每當兒子做了什麼正確的好事,妻子便用“表揚你”來獎勵他,他由此也學會了表揚爸爸媽媽。

◎……………………………………………………………………………………………

誰吃了蘋果   《幼兒畫報》上每期都有找圖的遊戲,即讓孩子在複雜的圖形當中找出某個物品。這是兒子最愛的遊戲之一。一次,需要在一條有唐僧師徒們坐的船上找一個蘋果,兒子找了好半天沒有找到,自言自語:“誰把蘋果吃了?”

◎…………………………………………………………………………………

電腦裏的故事   我和兒子玩的時候說:“也不知道等你長大後,還能不能記起小時候和爸爸玩的事。”兒子說:“當然記得了。記不住,我就去你的電腦裏面查,你把我的故事都寫到電腦裏了。”

◎…………………………………………………………………………………

“太好了”   我發現了一套好書,每本書教孩子一句將影響其一生的話。我先買回了第一本--《太好了》,告訴孩子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要以樂觀的精神面對。

幾天後,兒子用積木搭高樓,搭到一半倒了,兒子自言自語:“太好了,我又可以重新練習我的能力了。”

◎……………………………………………………………………………………

勤勞   兒子看完三隻小豬的故事便自言自語:“我睡覺的時候,就是懶惰的人;我吃飯的時候,就是嘴饞的人;我出去玩的時候,就是勤勞的人。 “

◎……………………………………………………………………………………………

心肝   一天,我稱兒子爲”心肝“。兒子說:“你想吃了我呀?”

◎……………………………………………………………………………………………

第六章  大於四,小於等於五

2002年 6月到 2003年 6月,兒子進入幼兒園中班,我也考上了研究生,讀一年級。兒子是班裏年齡較小的小朋友,而我是班裏年齡最大的學生,比許多同班同學大出整整一輪(12歲)。

爲了我上學方便,我們再次搬家,搬到北京海淀區雙榆樹小區居住。兒子進了新的幼兒園,騎車從家裏到那個幼兒園只需要七八分鐘,到我上學的中國人民大學也只需要十二三分鐘。

妻子仍然辛苦地上班賺錢,爲了給我更多時間讀書,她做了幾乎全部的家務。每天早晨妻子送兒子去幼兒園,晚上則是我接的時候多。我對兒子說:“媽媽一個女人賺錢養兩個男人:爸爸和兒子。”妻子扮演三重角色:工作者、妻子、母親。她揹着“三座大山”……

成長印跡

◎ 兒子與書

搬新家後,我重新調整了書櫃。

那是一面牆八組十六扇開門的書櫃,我將最靠牆的兩組,給了兒子。其中最下面一層,放着 4歲多的兒子正在看的各種圖文並茂的書刊,再上面一層,則是給少兒看的文字書了。再往上,放着中外文學名着三四百部。我自己是讀那些文學名着長大的,裝書架的時候,看着那一個個熟悉的書名,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當年讀這些書時的美妙體驗,一次次陷入激動中。

兒子早就知道將有自己的書櫃了,第一天來裝修好的新房,還沒進單元門便喊着:“我要看看書架。書架在哪裏?”

我牽着他的手,到書架前,指給他看:“這一層是你現在能夠自己看的,這一層是媽媽給你講的,再上面,是你長大之後看的……”

兒子看不到高高的書架裏面的書,我便雙手抓住他的腋窩,將他高舉起來,讓他看頭頂那一排排的書。

我告訴兒子:“這整面牆的書櫃裏面的書將來都是你的,爸爸希望你喜歡它們。永遠記住:讀書越多越聰明、越出色,好孩子都是讀書長大的……”

兒子有一本《格列佛在小人國》的圖畫書,而上面的書層裏,有一本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的全譯本《格列佛遊記》。一天,給他講過圖畫版的格列佛,我又抽出那本全譯本,翻到格列佛初到小人國的章節,給他讀了五六頁,一邊讀一邊比較着圖畫書中的情節,兒子聽得十分入神。我因勢利導:“你長大後識字多了,便可以自己讀這些大書了,這裏面的情節更有趣……”

兒子從小便生活在圖書的世界中,一歲剛過,媽媽便開始給他“講書”了。兩年多,兒子已擁有 100多本自己的書刊,許多書刊都翻爛了。

兒子幾乎從無撕書的習慣,掉的書頁,都是無意中損傷的。兒子時常要求爸爸媽媽將那些書“粘好”。

兒子愛書。他極少因爲買糖果之類哭鬧,卻多次爲了買書而哭鬧,有段時間路過報刊亭就指着封面花花綠綠的刊物要買。這時便需要給他大講一番道理,說爲什麼這裏的期刊不適合他。

兒子喜歡聽“講書”已到了許多時候成爲我們負擔的地步了。早晨醒來,要講幾頁書才肯起牀去幼兒園;去幼兒園時也鬧着要帶上書;晚上回到家更是一直纏着爸爸媽媽講書;哄他上牀的最好辦法就是:“快上牀,然後媽媽給你講書。”每本書都至少講五六遍才罷休。

有時兒子累得先睡着了,半夜醒來還會迷迷糊糊地說一句:“媽媽,還沒給我講書呢……”家裏來客人的時候,兒子最淘氣,但只要那客人給兒子講書,他會變得極乖,不聲不響地聽,而且很喜歡這位給他講書的客人,事後很久都會提及。

兒子號啕大哭的時候,怎麼勸也止不住他的哭聲。我發現,只需要拿來一本書坐在他旁邊,自顧自地講起來,他就會立即止住哭聲,全神貫注地聽,進而破涕爲笑。

但我們也有擔心。兒子雖然愛聽“講書”,卻不肯自己複述書的內容。複述是鍛鍊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的絕佳辦法,所以,我和妻子總是格外留意引導他複述。有一次我誘導他:“這本書爸爸已給你講過許多遍了,該你給爸爸講了。 “

兒子立即洞察我的動機,說:“我都忘了,我什麼都不記得了。”我說:“如果你都忘了,我不是白講了嗎?那我就不給你講了。”兒子慌了,說:“爸爸,我沒忘,這個故事是講……”妻子自豪地說,兩年多大量地“講書”很見成效,兒子的思維能力與口頭

表達能力都比同齡的小朋友強。當然,這也可能是自家的孩子自己愛的關係,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兒子自幼對圖書以及讀書的熱愛,不可能不影響他的一生。

我們的三點總結是:

一、父母每天用大量時間給孩子講書,會累一些,但多付出一些關愛,多投入一些時間,從小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求知的慾望,遠比將來等他上學後不愛讀書時再着急強得多;

二、要不斷誇獎孩子愛“聽書”的習慣,鼓勵他,使他意識到閱讀行爲本身也是快樂的,而不僅僅是書裏的故事是有趣的;

三、父母的以身作則很重要,如果問兒子,爸爸最常做的事情是什麼,他一定會說“讀書”。

一位朋友將家長對幼兒的教育分爲兩類,一類如訂出嚴格的學習計劃,帶着去上各種培訓班等等,他稱之爲“訓練”;再一類則並不要求孩子必須去學什麼,只是培養他對世界與生活的熱愛,促進他性情的自由成長,從而增強他的學習興趣,朋友稱這種更良好的教育爲“培養”。他說,我對兒子採取的方式顯然屬於培養。言傳勝於身教。我無法想象有我這樣一個整天捧着書的爸爸在旁邊,兒子會不熱愛學習。

搬家的轉天,兒子學會整理自己書架裏的書了,他看着爸爸的樣子,將一本本書書脊朝外,排列整齊……

◎ 你幸福了嗎

妻子經常問兒子:“你覺得幸福了嗎?”“你現在是不是很幸福呀?”

妻子問這問題的時候,往往是一家人正在一起休閒玩樂的時候,或是我和妻子各牽着兒子的一隻手在街頭漫步,或是三個人在家裏做遊戲,或是我們坐在桌前給他講書,看他擺積木,等等。因爲我絕大多數時間關在書房裏,所以這種一家三口共處的時光很難得,這可能便是妻子問兒子這樣問題的原因。

事實上,是因爲妻子先覺得幸福了,所以才問兒子。她設身處地地感受着兒子的幸福,所以認爲兒子也感受到了幸福。

而兒子對這問題,要麼認真然而面無表情地點頭說“幸福”,要麼置之不理。

一天,妻子再問他時,我插話說:“不要問他了,他現在還不懂得幸福,因爲他一直生活在這幸福中。當他某一天失去幸福,或是長大了,懂事了,回首幼年的時光,纔會覺出幸福。”

我們大人之所以會覺得幸福,是因爲我們經歷了人生的滄桑,品味過團聚、離別、愛、喪失、孤獨、擁有、幻想、剝奪等等這些人生的喜怒哀樂,於是我們才明白與家人在一起平淡而親密地相處,實則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之一。家與親人是永遠的最安全的港灣,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與高尚的感情。

然而,這些表面平淡的東西,即使對於少未更事的青年也難有強大吸引力,何況對一個 4歲多的孩子呢。

妻子認爲兒子幸福,是以她的視角,基於她人生體驗的一種感悟。而兒子要明白這一道理,恐怕至少還需要 20年,甚至 40年,需要他真正長大成人,離家去獨闖世界,直到有一天,疲憊了,受傷了,或是歷經千辛萬苦獲得了,纔會突然發現,幼年時父母陪自己玩的時光,纔是生命最幸福的境界,讓功名利祿都顯得淡了。

有些人,直到晚年,才意識到這種幸福。

不久前的一天,妻子又不由自主地問:“兒子,你覺得幸福嗎?”

正在我們的注視下玩拼圖的兒子,顯然記得我上次的“高論”,頭都沒有擡,只是認真地說:“我不懂得幸福不幸福,你問爸爸吧。”

這回答,讓我和妻子大笑,也讓我們覺得幸福。

◎ 與兒子同眠

兒子出生之始,一家三口是同睡一室的,夜間換尿布、餵奶等等,多一個人便多一些照應。

但尚未出滿月,兒子便對我的鼾聲表示了不滿,往往我一睡着,他便在我的鼾聲中睜眼,而且會歪着腦袋尋找這噪音的方向,繼而咧嘴大哭。到了會趴着的時候,聽到我的鼾聲便翻身趴到牀上,小腦袋擡起來盯着熟睡的我,迷惘且驚奇。

我只好留下他們母子,自己遷到另外的房間裏睡了,4年來一直如此。

我有時會趁兒子熟睡的時候悄悄躺到他的身邊,看着他睡眠時那天使一般的面龐,聆聽他輕輕的呼吸,輕嗅他淡淡的體香,覺得是一種享受。但,不敢久留,擔心驚醒他。

前些天,我姐姐從天津來,晚間住在我家,我讓出了自己的房間,同妻兒睡到一張牀上。

妻兒熟睡後,我才上牀睡覺。兒子躺在中間,我在他身邊躺下的時候,竟然有一種別樣的心動。與兒子同眠的記憶早已淡漠。

我小心翼翼地躺在那裏,側身向着兒子,擔心碰到他。藉着月光,我仍可以看清他那祥和的面龐,純淨得讓人不敢相信這個小尤物真的出自我們。

忽然,我的心緊揪了起來。我聽到兒子過重的呼吸聲,竟然如鼾聲一般。4歲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重的呼吸呢?是不是心臟有問題?我更加緊張了。

我檢查了一下,兒子的手並沒有壓在胸前,那麼,一定是心臟有問題了。我想着天亮後立即帶他去醫院檢查,進而不由自主地想到可能會接踵而至的一系列不幸,炎熱的夏夜裏我竟然全身冰涼了……

兒子的鼾聲仍舊。

我越來越緊張,翻身坐了起來。妻子被驚醒了,迷迷糊糊地問我幹什麼呢。我說:“兒子這麼重地呼氣,不正常呀!”

妻子輕描淡寫地說:“他感冒了,鼻子不通氣。你快睡吧,別折騰了!”

我將信將疑地躺下。過了一會兒,兒子的呼吸聲平緩了,我終於鬆了一口氣,爲自己剛纔那一番胡思亂想感到好笑。

我閉上眼睛,似乎打了一個瞌睡,又立即驚醒了。據說只要我一閉眼就會鼾聲如雷,我看了看兒子,他並沒有被驚醒,我才放心。

我轉過身去,背朝兒子,我想這樣即使打鼾也會對他影響小一些。但忽然又想到,如果我睡着翻身,豈不是很可能正好壓到兒子嗎?以前看過報紙上母親睡覺時將嬰兒壓死的報道,想想都讓人心悸,即使壓傷了兒子的小細胳膊也不得了呀!於是我又翻身面朝兒子。

這樣一番折騰,已然不困了,便想索性再晚睡一會兒吧,這樣即使打鼾,對兒子的影響也會小一些,時間短一些。

我便繼續在月光下癡癡地欣賞兒子!

他仰躺着,小胳膊垂在身邊,嫩嫩的小手微蜷着。我輕輕地將自己的一個手指伸到孩子的手心中,指尖鉤住他的手指,輕輕地拉着,鼻子用力吸了幾下他的體香……我沉浸在一種幸福的感覺中,一直微笑着……

曾看過一篇文章,說女兒就是父親的“情人”。其實,豈只女兒如此呢,哪一個孩子不是父母的“情人”呢?

回想起自己結婚前後立誓一生不要孩子的舊日心情,我啞然失笑了。那時候只想孩子是一個負擔,想人口增加對於社會的壓力,想父母對孩子只有付出得不到回報……有了孩子後,才漸漸懂得,這些原來都錯了。

兒子哪裏是一個負擔呀,他簡直是上天賜給我的生命中最精美的禮物。孩子是父母的導師,只有真正做了父母的人,才能夠明白我們可以從孩子那裏得到多少教益。我曾寫文章題爲《與兒子一起成長》,此絕非作秀,兒子確實教會了我太多的東西。他甚至不需要言語,他這弱小生命與純淨心靈的存在,便爲我打開了這世界最大的一扇窗。

兒子帶給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4年多了,在這個與兒子同眠的夜晚,躺在他的身邊,我才忽然意識到,正是從兒子這裏,我才真正懂得什麼叫愛,也真正具有責任心。

情侶間的所謂愛太膚淺了,父母對孩子的愛用任何語言來描述都會顯得造作,這是一種不需要去形容與描述的愛。爲人父母之後,一個人的責任心才真正達到頂峯。願意爲某某事業獻身與犧牲,只是一種誓言或決心,而隨時準備着爲自己的兒女赴湯蹈火,是父母們不需要去思考與準備的一種本能反應。幾天前看一個拐賣兒童的報道,我就在想,如果我不幸攤到那樣的厄運,我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一切所謂的事業與前途,背上乾糧,走遍全中國所有的鄉村與邊塞,也要把我的兒子找回來!

前些天家中一直在忙新房的裝修,我一方面因爲失去了許多讀書時間而心煩氣躁、暴躁易怒;另一方面,我又幾乎是本能地對每一個細節都事必躬親,反覆權衡,緊盯不放。四五年前也有過裝修的經歷,那時我基本做了“甩手掌櫃”。閒下來的時候我自己都會吃驚這變化,現在我明白了,這變化完全是兒子帶給我的,他的存在讓我更具責任心,更求完美,更盡心竭力地面對生活。

因爲有孩子的存在,成人才更多細膩的感情,才更多愛心與責任;因爲有孩子的存在,這個世界纔有未來與希望,才更多對和平的呼喚與嚮往;因爲有孩子的存在,父母纔可以無償地付出,纔可以永遠不計得失,纔可以從辛苦的撫育中獲取快樂,纔可以真正體味到生命的燦爛與輝煌。

我愛兒子。

◎ 鼓勵的作用

兒子 4歲生日過後不久,轉到了新的幼兒園。剛到的時候,他有些認生,不喜歡和小朋友們玩,遊戲的時候總是自己躲到一角,或者靜靜地看別人玩。新的幼兒園也有許多新規矩,是兒子在原來的幼兒園沒有學會的,別人都會而自己不會,更加重了他的孤獨感。但老師太忙,無法向家長詳細介紹每個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況,所以一開始很多情況我們都不掌握,幸好這時幼兒園給每個孩子家長髮了一個“聯絡本”,每個月交流一次,使我們多了一個幫助兒子度過最初的適應期的手段。

幼兒園要求所有孩子吃飯時都用筷子,而兒子此前從來沒有拿過筷子。妻子便在家認真地教了他好幾天,但他表現出一定的牴觸情緒,拒絕用。後來孩子透露說,老師在吃飯的時候當着所有小朋友的面說他了:“這麼大了還不會用筷子!”這讓兒子的自尊心很受傷。

我們意識到,孩子不能夠融入新集體,有自身的原因,但同老師的態度也有很大關係,老師有責任對新來的孩子格外多一些關照。

妻子一方面加緊引導、訓練兒子用筷子,另一方面也和老師打了招呼:兒子從小自尊心強,什麼話都聽得懂,而且往心裏去,所以說話要留意一些。然而我們後來竟然從兒子口中得知,妻子同那個老師談過之後,吃飯的時候她再也不勸導兒子用筷子了,總是任由他用勺子,我們在家中的努力豈不前功盡棄了嗎?

有一次,老師在交流本上寫道,兒子午睡的時候穿衣脫衣極慢,總是落在小朋友的後面。兒子回家也說,老師又批評我穿得慢了。我們清楚,這些負面評價不僅影響了孩子適應新環境的努力,也容易傷害他的自尊心。妻子便在家裏加強訓練他脫衣穿衣等方面的能力,每天早晨都對他說:“像解放軍一樣起牀,看看誰最快!”果然見效。

我們又在那個本子上給老師寫道,兒子喜歡聽表揚,當他在哪一方面做的不夠好時,請老師表揚他幾句,比如說:“你用筷子有進步了。 ““你脫衣、穿衣的速度快多了,還要更加努力呀!”這樣,兒子便真的會越做越好的。

這個小本子還給老師的當天,兒子回家時就興奮地說:“老師今天表揚我了,說我會用筷子了,還說我穿衣服也進步很快。”果然,那天兒子在家裏以極大的熱情,帶着炫耀的姿態用筷子補吃了一頓晚飯,睡前脫衣服時也不讓妻子幫忙,而是一個勁兒地說:“你看我有多快!”

妻子轉天見到幼兒園園長的時候,便表揚了那位老師,說在她的鼓勵下,兒子進步很快。那之後,那位老師見到妻子總是格外客氣,待兒子也更多耐心和愛心了,兒子很快便融入了新的羣體中。

大人還喜歡被別人誇呢,何況孩子?

那個本子在半年間往返六七次,記錄了很多兒子成長中值得紀念的故事。可惜的是,有一次我出差,妻子加班,另一位小朋友的父母幫忙接兒子到他們家玩,那個小本子在路上弄丟了。

◎ 學習維權

因爲擔心孩子受到老師的冷落,或受委屈,所以家長們總會將對幼兒園的種種意見壓抑下來,敢怒而不敢言,息事寧人。

這也曾經是我們的態度。做父母的,無法一直跟在孩子身邊,無法不錯眼珠地保護他。但是,有些時候事件會發展到我們忍受不下去的地步。漸漸地,我們開始轉變了,變得一旦權益受到傷害或威脅,便立即明確地做出反應。我們發現,只要處理得好,不僅孩子不會受到老師的“打擊報復”,而且還可以幫助孩子學會維護自己的權利,進而對正與錯有更明確的認識。

在第一個幼兒園上小班的時候,對老師有不滿意之處,妻子會找到園長,很委婉地提出來,同時說明,一個老師面對許多孩子,出現疏漏是在所難免的,希望園領導把意見轉達給老師就可以了,不要過於爲難老師。事實證明,充分講究談話技巧,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次自願接種疫苗,兒子是幼兒園唯一交費接種兩種疫苗的孩子。費用交了一個多月,幼兒園所屬的研究院衛生站的人來了,兩針一起給兒子打了進去。當天晚上,孩子的胳膊紅腫,疼得直哭,夜裏還哭醒過兩次。

第二天,妻子先帶孩子去了醫院,問同時注射兩針疫苗是否有害,當班醫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大人打兩針還受不了呢,何況是不到 4歲的孩子。 “

於是我寫了前因後果的控告信,妻子送到了那個研究院的黨委,要求做出處理,給我們滿意的答覆。

坦白而言,黨委負責人的態度很不好,迴避、搪塞,拖了一個多星期也沒有給一個明確的說法,只是承認不應該在交費後拖一個多月再給孩子打針,但認爲同時注射兩針沒有副作用,不是違章。

那個幼兒園的園長一直很認真負責,我們對她的印象很好。這件事,我們一開始就對她說,與幼兒園無關。但園長還是很重視,一個勁兒地道歉,說幼兒園和她本人還是有過錯的,並且每天打電話問兒子的胳膊好些了嗎。

兒子的胳膊在第三天便徹底不再疼了,我們又查了有關疫苗注射知識,確認同時給兒子注射的兩種疫苗確實不會有副作用,唯一的害處就是孩子會很疼痛。

一方面考慮到幼兒園園長的誠懇態度,另一方面認爲表達我們抗議的意義已經達到,孩子又沒有什麼事,所以雖然對研究院黨委的作風很不滿,我們還是沒有對此事進一步追究下去。

兒子小班時上的這個幼兒園,雖然是單位附屬幼兒園,但因爲是有幾十年歷史的老幼兒園,所以管理、教學還都是相當規範的,家長的意見,也能夠得到及時的尊重。

我們搬家後,兒子也轉到離家很近的一個私立幼兒園。這個幼兒園的硬件設施強多了,地板、空調、高級玩具、各種遊樂器材,孩子一進去就喜歡。這幼兒園屬於一個”幼稚集團“,在北京辦有多家幼兒園和小學,還辦有自己的報紙,並常在國家級的幼兒報上推出整版的介紹自己如何好的報道,收費也高出一倍多,按理說應該不錯。但事實證明,軟件上很不過關,遠遠無法與兒子上的第一個幼兒園相比,我們與園方的交涉便也多了起來。

先是兒子兩次被同一個小朋友抓傷臉部,第一次因爲不重,考慮到孩子之間打鬧是難免的,我們便沒有做出任何表態。第二次確實很重,皮肉都翻起來了,過了將近一年臉上的疤痕才基本淡去。

就在兒子第二次被抓傷的當天,我們寫了措辭強硬卻也算有理有節的信,轉天,妻子給幼兒園和抓傷兒子的小朋友家長,各送出去一份。那封信全文如下:

關於我們的孩子被抓傷事件的備忘錄

2003年 1月 24日下午,當我們去 ××幼稚集團 ××幼兒園中三班接兒子時,老師告知我們,當天一位小朋友將兒子的臉抓傷了。我們看到,兒子左側面頰留有約一道將近 3釐米長的抓傷,皮已掉,露出紅肉。抓傷處據眼睛也僅有約 3釐米。

據老師講,當時兒子淘氣,無故將一位小朋友的拼圖打亂在地,於是另一位與此事件無關的旁觀小朋友伸出手抓傷了兒子。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已是一個月之內兒子在幼兒園第二次被以同樣的手法抓傷,他的右側面頰至今仍隱約可見 2002年 12月被抓傷的更長的疤痕。

而據兒子自己講,兩次都是同一位小朋友劉 ××抓傷的。(對此,需要老師的核實。)

老師對此事的解釋是:小孩子在一起打鬧,這是難免的;兒子太淘氣了;老師已同抓傷人的幼兒家長講過了。

鑑於同樣的事件已第二次發生,我們認爲這不是偶然的,而且,如果不加以重視,難保不再次出現。因此,就此事件我們特做如上備忘錄,並做如下觀點澄清:

一、我們認爲幼兒園教師有監管不力的責任。幼兒園對入托兒童的人身健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抓傷的不是面頰而是眼睛,不是輕傷而是重大傷殘,將無法以”難免的“來推託。

二、我們認爲抓傷兒童家長同樣有責任。我們不知道是否真如兒子所言兩次抓傷行爲均是同一兒童所爲,我們同樣不知道在第一次抓傷之後,該兒童的家長是否得到了通報。如果以上二者均爲肯定,我們認爲家長至少沒有成功地阻止自己的孩子再次實施同樣行爲。

三、根據老師的講述,實施抓傷行爲的兒童本是旁觀者,而非兒子淘氣行爲的對象,再加之同樣的手法已第二次出現,我們認爲該兒童的行爲已經成爲一種習慣。如果不給以充分重視,我們確信同樣的事件還會重演,而下一次可能就會導致抓傷眼睛之類的終生殘疾。因此我們強烈要求幼兒園與家長均負起責任!

四、如果同樣事件再一次發生,無論受傷程度如何,我們都將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究。

最後聲明:我們對幼兒園老師與兒童家長均無成見與惡意,只是希望共同努力,擔起責任,避免更大事件發生,導致三方均不願意看到的後果。當然,我們同時也會認真教育兒子,如何更好地與小朋友相處。

謝謝!

(署名)

2003年1月26日星期日

(此備忘錄一式三份:幼兒園、實施抓傷行爲兒童的家長、兒子家長各留一份。)

轉天,我們收到了那位姓劉的小朋友家長的覆信,認真道歉了。但是,幼兒園不僅沒有做出任何正面迴應,老師反而責怪妻子不應該將那樣一封信交給對方幼兒的家長,又說了一通”孩子太多,老師看管不過來“之類的話。對此,妻子做出了明確的迴應:“送孩子到幼兒園就是讓老師看管的!”

因爲對該園的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種種意見,反映過又沒有得到解決,與上封信同時,我們還送出了另一封意見信。這所幼兒園開設有美術和英語課,從外面請教師來講,但是,對形式的重視遠多於實質。

關於 ××幼稚集團幼兒園英語與美術教學的看法

尊敬的 ××幼稚集團負責人、尊敬的 ××幼稚集團 ××幼兒園負責人:

您好!

我們的孩子正在貴集團下屬幼兒園入托,入托一個學期以來,總體感覺還是不錯的。但我們也明顯地感到存在着一些問題,特別是英語教學與美術教學。

我們可以感受到貴集團是十分注重形象工程,以及長遠發展的,本着對貴集團負責、對幼兒負責的態度,我們願意在此坦誠提出我們的看法。

我們相信許多情況貴集團與幼兒園領導是並不知情的,我們樂於提供這些信息以便你們做出最佳選擇。

關於英語教學:

一、選用教材不合理。選用的是國外教材,國內買不到,家長無法輔導孩子複習。在我們的一再要求下,12月份幼兒園借給我們教材進行了複印,但多數家長的問題並未解決,因爲據說英語老師認爲複印侵犯版權,不讓複製。幼兒園雖然在家長的建議下將每週講授的單詞與句型抄貼在布告欄中供家長抄錄,但幼兒教學圖文並茂的優勢也喪失了。

二、教學方法不合理。通過上觀摩課我們發現,教師與幼兒的交流極少,不是直接輔導每個孩子發音,而主要是讓孩子聽磁帶,而磁帶又是翻錄的,錄音效果極差,頗多雜音。我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都聽不清楚,更不用說幼兒了。

三、教學效果極差。有英語課的日子,我們晚上回來問孩子學了什麼,他都說不上來;一學期下來,孩子的單詞量無明顯增長。而此前我們在一個機關幼兒園讀小班的時候,英語課後孩子都可以清楚地陳述當天學過什麼,一學期下來記住了很多單詞。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爲貴集團聘請的英語教師有問題。我們希望貴集團認真考慮這一情況,以免長期下去貴集團在幼教方面的聲譽受損。我們建議改爲聘請有經驗的教師來進行英語教學。

關於美術教學:

孩子講:“所有小朋友的畫都是老師畫的。”老師講授之後,幼兒畫不好,老師便親自去畫。這些畫就這樣陳列了出來,給人美術教學效果很好的假象。

在我們的接觸中,許多家長都談到,孩子在家中畫的畫,與幼兒園裏“畫”的畫,有着天壤之別。課上的畫在線條等處,明顯可以看出是成人所爲。

我們認爲美術教學貴在培養幼兒興趣,使他們內在的性情自由發揮,而不是追求“藝術成果”。現在美術老師的這種做法,是一種誤導。長久下去,不僅幼兒對藝術的先天感覺會被破壞,貴集團的教學聲譽也會受損。

我們同樣建議更換更懂得幼兒美術教學特點的教師來執教。

最後,我們做如下說明:

一、在我們與其他家長的接觸中,我們清楚地感受到,以上問題不僅僅是我們的個別看法,而幾乎是所有家長的感覺。但是爲了避免老師對自己的孩子“不好”,絕大多數家長敢怒而不敢言,表面上還不得不說各種好聽的話以使老師多關照自己的孩子。

我們相信貴集團與我們一樣清楚,這種表面的歌舞昇平,必將使我們雙方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讓我們儘早清醒過來,以更好地對集團與孩子的未來負責。

二、一些幼兒的家長選擇了不上幼兒園的美術課,而在週末帶孩子另外去上課。這實際上已不利於貴集團的聲譽。不要小看個別家長的這種選擇,這將形成一種輿論的擴散效應。

三、選擇不上美術課的幼兒,在別的孩子上課時會被安排到臥室自己玩耍,而沒有老師陪伴。我們認爲這存在着因打鬧而造成傷害的隱患。因此,對於這些幼兒建議有老師陪伴。

以上種種善意的建議,希望得到貴集團與幼兒園的重視與考慮。

謝謝。

(署名)

2003年1月26日星期日

我們如此誠懇的意見信,卻沒有得到任何正面的回覆。妻子送信去集團時,一位負責人接待了她,不承認有任何問題,只是忙於辯駁。

對這封信的唯一回復是園長來過一個電話,明爲聽取意見,但講話很不客氣,軟中帶硬,妻子都做了適度的迴應。

園長說:“你們的孩子是不是很淘氣呀?”

妻子說:“小孩子都淘氣,不淘氣就不是孩子了。”

談話中,妻子提到,我們付費送孩子去幼兒園,就是消費者,就應該得以相應的對待。園長當即冷冷地說:“消費者也有選擇不消費的權利呀,想入我們園的孩子排着隊呢,我很奇怪當初怎麼會接收你們孩子進來。”

話說到這個地步,我們知道,已經沒有辦法再同她談了,除了再次轉園,已別無選擇。

第一次轉園時兒子在短期內存在“社交問題”,但很快便和大家打成一片了,所以我們一點不擔心轉園會對孩子不利,反而認爲可以鍛鍊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增長更多的見識。妻子到鄰近的幾個幼兒園打聽,都要等到 9月份新學期開始才接收新生,所以兒子還要在這裏再待一段並不短暫的時光。我們避免和園方正面衝突,還是客客氣氣地微笑着相待。

但這時,又出現了一件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的事。

自從我們送交了上面那封反映幼兒園美術課老師替孩子畫畫以顯示“教學效果”的信後,我發現,幼兒園牆上掛的兒子的畫徹底變了一個樣子。別的孩子的畫仍然逼真得讓人不敢相信是出於不到 5歲的孩子之手,完全是大人的畫畫風格,但兒子的畫則連最基本的輪廓也沒有,很明顯是老師一點兒沒有指導,完全任由孩子胡亂畫的。幼兒畫的畫,其實也是有自己的風格的,既不會像實物那樣逼真,略加引導也不會什麼都不像。

轉天,妻子送兒子的時候便同班級裏的老師進行了交涉,直言了我們的懷疑:“是不是因爲我們寫了意見信,你們就完全不教兒子了?”老師否認,妻子說:“連最基本的輪廓都沒有,怎麼能證明教過呢?如果教過了,這樣的教學質量也太差了吧?爲什麼只有我們孩子的畫與別的孩子相差如此之大,與以前相差也如此之大?”

老師無言以對。那之後略見好轉。

我很傷心。兒子原本是極喜歡畫畫的,我們擔心他畫畫的熱情自此受挫,更擔心他會在與別的小朋友的比較中而變得自卑。我們就在家裏教孩子畫畫,又給他在別的學校報名上了一個週末上課的圖畫班,這纔算略安一些心。

應該說,在我們爲維護孩子權益而與幼兒園的交涉中,有“勝利”,也有“失敗”。我常想,孩子是否會因爲那些“失敗”而受負面影響呢?雖然從觀察中沒有得到這樣的印象,但我們每做一事都更加小心。我們也相信,無論如何,正面的影響一定大於負面的影響。我們爲孩子所做的所有“維權舉措”,最終都會使他成爲一個更加熱愛公正、平等權利的人,更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更具有正義感的人。

我們當時沒有想到,在兒子小學畢業升初中的時候,我們還會有一次“轟轟烈烈”的維權。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