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百科知識 > 親愛的BABY侵略者

親愛的BABY侵略者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母愛總是被歌頌得很崇高。偉大的母親總是含辛茹苦,犧牲自己的一切。難怪現代女性會把做母親視爲畏途,擔心孩子會使自己喪失自我。可誰說我們一定要做傳統意義上的“偉大母親”呢?我們還有別的選擇,比如做個現代酷媽,有愛心,更有自我,只要你懂得界限的藝術。

自從升級爲媽媽,柯雯的生活全然改觀,常常感覺筋疲力盡。每天早出晚歸地工作,下班後,儘管有保姆,但精力充沛又調皮搗蛋的多多往往會纏着媽媽。多多喜歡摟着媽媽睡覺,所以柯雯要等到多多熟睡之後才能爬起來幹一點自己的事情。到週末,每每想有點自己的時間,又常常接到公婆發來的“熱情邀請”,不得不帶着多多去完成 “政治任務”。

親愛的BABY侵略者

一切好像也都在情理之中。但卻令柯雯對自己越來越失望。還記得幾年前的批判語調:西方女人成熟早而衰老晚,三四十歲正是充滿活力和魅力的年齡,而東方女性成熟晚而衰老早,好容易解除矇昧有了女人味兒,一有孩子就母性大發,重心轉移,個人事業和女性魅力從此走失。現在看看自己,柯雯覺得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嘲諷,儘管外表依然時尚,但自己和傳統一輩有什麼本質不同?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與BABY劃清界限

在中國,我們習慣把家庭當成一個整體,家人間互相融合,界限不清。而西方傳統承認每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空間、權利和邊界,身爲母親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空間,只要她知道如何爲孩子、爲自己、爲家人劃出清晰合理的界限。對,界限,正是柯雯尋找的解決方案。

界限≠排斥

但母親們的潛意識中,界限往往和排斥劃等號。不是嗎?當柯雯想給多多的行爲設立界限的時候,多多的反抗和眼淚讓她覺得自己是在排斥孩子;當公婆希望他們每週都能帶多多過去而他們每兩三週去一次似乎也是對公婆的排斥;當柯雯想和老公有更多相處的時間時,似乎也覺得自己是在排斥孩子和其他家人。爲了大家都滿意,爲了不排斥任何人,柯雯只好盡力滿足所有要求,直到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而一個身心俱疲的人又怎麼能把事情做好?是該給這種惡性循環叫停的時候了!

非傳統媽媽懂得界限的藝術

很多媽媽都和柯雯一樣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間,希望能擺脫兩頭燒蠟燭的境地。那麼,應該如何在家庭中劃出合理的界限?這裏有幾條界限特別重要,就是孩子行爲的界限,孩子與媽媽之間、孩子與父母以及小家庭與擴展家庭之間的界限。

孩子vs環境:對孩子說NO,or孩子對你說NO

首先,柯雯需要做的就是給多多的行爲劃定健康的界限,讓多多知道什麼行爲是好的——可以的——不好的——絕對禁止的。當多多做出“禁止”類行爲時,一定會受到處理。這樣做一開始也許會遭到反抗,但其實孩子在對父母的要求說“不”時,也正是在嘗試父母容忍的界限在哪裏。只要這界限能堅決一貫地執行,孩子行爲的改變往往比成人容易得多。

清晰的界限會變成孩子的習慣。比如毛毛的父母要求毛毛每玩過一套玩具後要先收好再玩下一套。這件事從小開始訓練,四歲的毛毛對此已經相當自覺。這不僅給父母減輕了許多的工作量,對於孩子也是一個終生受益的好習慣。

孩子vs媽媽:“媽媽是誰的?”

兩歲多的時候,孩子漸漸有了“我”的意識,也漸漸能夠把自己和父母分開,這是孩子心理“斷乳”的好時機。可惜很多父母都沒有抓住這個機會。

在西方家庭中,嬰兒往往從出生起或斷奶後就單獨睡一個房間,父母一般不會爲了孩子而分居不同房間。而在中國家庭中,孩子往往和母親同睡,而父親卻往往被打發到“單身宿舍”。這種做法等於延緩了孩子獨立性的培養,讓孩子無法在自己和母親之間感覺到界限。

孩子不能明確區分自己與媽媽的界限還會有很多其他麻煩,比如,隨便動媽媽的物品,在媽媽在家工作時覺得自己有權打擾,或者像多多那樣對爸爸說:“媽媽是我的,你不要碰媽媽!”

孩子vs父母:誰是二等公民?

作爲健康家庭的一個必要條件,夫妻關係應該是家庭中第一位的關係,而孩子應處在這一單元的外層。但現實版往往是:母親與孩子構成的“小單元”處在了家庭的核心地帶,而丈夫被擠到外圍,成了二等公民。

母親與孩子過度親密不分彼此,自然會把丈夫冷落,引起夫妻關係的矛盾。而父親的二等公民位置,必定會削弱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權威和地位,讓父親難以從男性的角度給予孩子應有的影響。久而久之,家庭關係會離正常方向越偏越多。

在美國電視劇《成長的煩惱》中,儘管主人公傑森和麥琪有三個(後來是四個!)孩子,各自的工作也很忙碌,但他們還是經常會外出約會,這樣做不僅有益於夫妻關係,在孩子面前也是個好的榜樣。

而這種約會,在時間上要以雷打不動的優先級安排,在內容上則無須向孩子或其他家人“坦白交代”,在心情上更無須爲這種自由而感到內疚——是的,這不是傳統的做法,但傳統的做法除了讓女人透支自己還有什麼益處?

小家庭vs擴展家庭:決定者or參與者

對於一個正常的小家庭,家庭所有內部事務的權利與責任完全屬於父母,而父母可以決定讓祖父母參與的限度。 對於祖父母的一些對孩子教育不利的行爲,比如在孩子面前抽菸,給孩子過多不健康的食品,容許孩子做危險的事情……父母有權善意地提出意見。對於柯雯來說,如果時間、精力等客觀原因不能滿足祖父母某些願望,也不必內疚,不能讓家庭生活被祖父母的期望淹沒。

不妨再個人主義一點

傳統的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互相干涉,互相施加壓力,這樣不分彼此的結果是大家都很累。現代女性要在家庭、事業、孩子的各種期望中依然保持作爲女性的獨立與魅力,需要的是在思想中添加一點個人主義的思維方式:爲健康的自我劃出健康的界限,會讓自己和他人都快樂。

爸爸說法:換個角度思考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家庭界限問題”。孩子的界限有時候很大,大到每個房間都有孩子的玩具。孩子自己的房間、客廳、書房,甚至爸爸媽媽的房間。玩具是無所不在的,孩子的家庭內部的邊界也就根本不存在。

孩子的界限有時候很小,小到所有事情都需要依賴於家長的決定:吃什麼東西,穿什麼衣服、看什麼電視、交什麼朋友。在這個小小天地裏只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家長的觀點,一種是錯誤的觀點。直到終於有一天,孩子長大了,開始說:“我的事情不要你們管!”他們開始主動要求劃出各種各樣的界限。

只有孩子有了清晰的界限,媽媽才能夠獲得清晰的界限。想獲得界限卻不能實現的媽媽需要逐步讓孩子知道他/她的界限在哪裏,也需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熟和對界限的理解;最值得關注的情況是,如果家庭內部一開始就劃錯了界限,等孩子長大後再想按照正確的方法重新劃界,恐怕就要多付出很多倍的代價了。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實習編輯:鄧碧琴)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