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理智對待幼兒的偷竊行爲

理智對待幼兒的偷竊行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理智對待幼兒的偷竊行爲


順手牽羊的丹丹

丹丹今年3歲了,經常和鄰居家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每當看到別人漂亮的玩具時,總忍不住要佔爲己有,想方設法偷回家。媽媽意識到丹丹有這個“壞習慣”,三番四次進行教育卻收效甚微。今天,媽媽又發現家裏多了一隻小熊玩具一定又是丹丹順手牽羊拿回來的,於是腦子裏轟地一響:這孩子太不像話了,小小年紀養成這等惡習,長大了可怎麼得了!於是,怒氣衝衝的媽媽決定嚴厲懲罰她,抓住丹丹便是一陣狠打。

理智對待幼兒的偷竊行爲

像丹丹媽一樣,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所謂“偷竊”行爲都非常敏感,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曾經有過拿別人東西的經歷,問題是當你發現孩子“偷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會如何處理?讓我們先來了解幼兒“偷竊”的性質——

物權觀不成熟

年幼的孩子暫時還弄不清楚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在他的觀念裏,“只要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因爲早在他還沒具備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時,就已經習慣了以這種方式佔有物品:手一指,媽媽就把小球拿來;眼一掃,爸爸就把飯碗端來……目之所及的所有物品都能夠供他所取。

放縱孩子,予取予求

很多的家長把孩子的要求視若聖旨,不論孩子要什麼都予以滿足,導致他心中沒有是非標準,想得到什麼就會毫無顧忌地拿。這類家長往往會默許孩子把公共財物拿回家,比如幼兒園的玩具、公園的花花草草等等,甚至認爲這是一種“有出息”的表現,也有的家長認爲這是無足掛齒的小事,但長此以往卻會養成孩子隨便拿別人東西的不良習慣,漸漸發展成有意識的偷竊行爲。

缺乏關注,譁衆取寵

還有的孩子私拿東西並不是因爲自己真正需要或喜歡,而是想通過這種行爲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關注。這類孩子在父母無暇顧及其生活和情感需要的家庭較常見,孩子內心會產生一定的失落感,認爲父母不注意、不關心自己,於是就通過故意拿小夥伴的東西,引起父母的關注。

專家支招

重視並糾正孩子的偷竊行爲,家長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建立物權觀念

爲孩子準備他專屬的日常用品,如碗筷、護膚品、拖鞋等,不要和其他人混用,幫助他從小建立“我的”的觀念。如果可能的話,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把他的衣物、玩具和用具放在固定的地方,讓他自己收納,幫助其建立這樣的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沒有經過他人同意,不可以隨意亂拿亂翻。

●信任孩子

孩子在剛開始偷拿別人東西時,心裏不一定有“偷”的概念,父母不必大驚小怪,應巧妙地讓孩子講清來龍去脈,如 “我喜歡”、“家裏沒有”、“他欺負我了我要報復”……父母應相信他不是有意的“偷”,耐心懇切地給孩子講道理,說明這樣做是不對的,鼓勵孩子把東西送還給別人。只要孩子鼓起勇氣送還物品,就應該表揚他,這樣他才能體會到父母的信任,避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

●分辨是非

正面教育幼兒具有特殊意義,因爲孩子年紀小、經驗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更需要成人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直觀生動的方法進行教育。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等方法,讓孩子體驗小主人公丟失東西后着急的心情,感受不經同意隨便偷拿東西給別人造成的麻煩和痛苦,以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正確的行爲。

●榜樣作用

幼兒模仿能力強,而模仿的對象首先是父母,所以父母要嚴於律已,不貪佔小便宜,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當發現孩子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時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教育,及時帶着孩子將東西送還主人,讓孩子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如何做一個誠實的人。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