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毀掉孩子成績的這些做法,你卻天天在重複!

毀掉孩子成績的這些做法,你卻天天在重複!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上坐公交車的時候,旁邊座位的奶奶一直在大聲的教小孫女加減法。“2和哪個數字組合起來是9”,“2和哪個數字組合起來是7”,“3和哪個數字組合起來是8”……

小女孩回答的很慢,而且經常出錯。奶奶的也越來越不耐煩。

後來奶奶一邊很生氣的重複同樣的問題,一邊用很嫌棄的聲音罵孩子“心裏想啥呢,笨死得了”,“人家別人都會,你別念書了”,“死腦瓜骨”。

小姑娘帶着哭腔吐出一個個她心裏面猜出的數字。

看不下去,跟孩子奶奶說,孩子還小,可能不懂題目的意思。再耐心教教就都會了。

奶奶則回了一句“不是那塊兒學習的料,怎麼耐心也白搭”,還特意看了孩子一眼,似乎是在故意說給孩子聽。

看着孩子怯生生的,委屈又不敢哭的樣子,真是有點不忍心。

毀掉孩子成績的這些做法,你卻天天在重複!

記得之前看過全國著名班主任鄭學志老師的一篇經驗介紹,他早年的時候,曾在某個職業中學教語文。

那所職業中學的孩子們學習熱情很低,甚至很多孩子在初中,都被老師和家長視爲是“破銅爛鐵”。只是希望孩子們在職業學習裏混到畢業就好。

鄭老師接手班級,跟孩子們說這兩節課寫作文。孩子們就一片反對聲。喊着說不會寫。

鄭老師把標準降低,問孩子們寫一段話可不可以。孩子們還是喊着寫不來。

後來鄭老師又降低標準,讓孩子們兩節課只寫一句話就行。

孩子們就笑,認爲老師太好糊弄了。

等孩子們把一句話寫完,鄭老師就把每句話都在課堂上朗讀。不通順的句子,當場要求重寫;通順的句子,就大聲表揚;寫的好的,就眉飛色舞的評價。一節課下來,孩子們都特別高興。

鄭老師告訴孩子們,一篇文章裏面,有一句話,一段話很精彩,就是成功的。還給孩子們分析雜誌上吸引人的文章,跟孩子們討論裏面哪句話句話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孩子們認同了老師的說法之後,畏難情緒也就消失了。之後學作文的“哲、理、情、趣”和修辭,也就漸入佳境。有幾個孩子的作文,甚至在省級雜誌上發表。

鄭老師講的是教學過程中的方法,其實也值得我們很多父母思考。

教育孩子這件事本身,無可指摘。可是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溫柔的呵護,還需要耐心的等待。

我們成年人最應該做的,不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打壓孩子,給孩子貼上“笨蛋”“不開竅”這樣的標籤,而是幫助孩子,去掌握學習的要領,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

毀掉孩子成績的這些做法,你卻天天在重複! 第2張

教育界有句名言:“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師和教學。”

提出這一觀點的,是美國享有極高聲譽的小學老師,Marva女士。

Marva女士出生於1936年,父親是非裔,母親是印第安人。並且出生地是一個黑人聚居的小鎮子。

在種族歧視盛行的年代,Marva的父母一直都在鼓勵和支持她。所以Marva接受了教育,併成爲了一名黑人聚集的貧民窟的教師。

Marva所面對的教學困境不難想象,酒精、暴力、毒品都在孩子們中蔓延,孩子們十幾歲就會離開學校,拉幫結派,與犯罪和毒品相伴。

Marva女士執教過程中,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的告訴孩子們,他們都有各自的天賦,將來都會有出息。

她給孩子們讀故事書,訓練孩子們的閱讀和表達能力。不厭其煩的關心每一個學生,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做得更好。

並且她還會觀察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根據孩子們的不同學習程度和閱讀能力,給孩子們留不同的作業,推薦不同的書目。

面對愛搗亂、犯錯誤的孩子,Marva也從不用惡毒的話侮辱,而是給孩子們“有益”的懲罰。

比如有一次,有個男生踢(kick)了另一個孩子,她就讓那個男生去查kick的詞源,然後向全班小朋友彙報。

她發現有個女生在課堂上嚼口香糖,就讓她去查人類嚼泡泡糖的歷史,並當着小朋友的面做一次演講。並拿出世界地圖,告訴孩子們做口香糖的樹主要產自哪裏,以及那些國家是如何與美國做貿易的。

就是靠着極大的耐心和愛意,Marva女士創造了一個奇蹟。她的學生中,極少有人犯罪。而是成爲了政治家、醫生、律師、商人,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做了老師。

Marva女士經常告訴孩子們“無論你是誰,生活在何處,都有權利獲得一個美好的未來,而只有你用自己的才智和世界擁抱,它纔會一步步向你靠近。”

Marva女士創造的奇蹟也啓示我們,如果一個教師都可以用無私的愛去鼓勵孩子,信任孩子,激發出孩子們內心的熱情。我們做父母的,爲什麼不能寬容孩子,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呢?

毀掉孩子成績的這些做法,你卻天天在重複! 第3張

前段時間有朋友轉發給我一篇臺灣大學周志文教授的文章。周教授在文章裏,回憶着自己的“笨”女兒,是如何一路走到博士的。

周教授的女兒叫球兒,從小做什麼事情,都比其他孩子“笨”很多。

別的孩子都會察言觀色,球兒永遠渾然不覺。教她背古詩,不僅緩慢低效,而且錯誤百出。上小學即使在很差的學校,成績依然平庸。

在球兒5年級時,周教授送她學了鋼琴。鋼琴老師很喜歡球兒,稱讚球兒彈琴有“大將之風”。

周教授觀察,女兒彈琴經常犯錯,記譜子的能力也很差,不過記住了之後,彈的倒是很連貫。

之後球兒上初中的音樂班,文化課經常不及格。甚至經常在留級的邊緣徘徊。成績差到私立高職都考不上,只好讀高中的音樂班。

因爲成績不好,球兒在學校也受到了孤立,沒有什麼朋友,也不受老師喜歡。

慶幸的是,球兒的音樂成績一直不錯。以音樂特長考入了不錯的大學,又因爲在大學期間學的課程都跟音樂有關,成績有了較大提高。

後來球兒又考入美國很好的大學讀碩士,並且頂尖音樂學校願意提供高額獎學金,讓球兒去那裏讀博士。

周教授通過女兒的遭遇,思考教育的目的。

他認爲,“教育應給受教育者知識,這些知識應該是教導孩子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教育應該想辦法造就一個人,而不是摧毀一個人,至少使他自得、使他快樂,而不是使他迷失、使他悲傷。”

其實我們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必然會有各自的特長和短板。

有些孩子聰穎可人,他們應該得到肯定和鼓勵,應該更自信的去面對學習和生活。也有一些孩子稍顯內斂遲鈍,頑皮淘氣,這些孩子也有權被溫柔相待。沒有一個孩子是應該被輕視、被放棄的。

自然界的規律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我們教育者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播種下美好和希望的種子,孩子長大後,纔可能會有累累的收穫。要推動孩子進步,也不能拔苗助長。

越是漫長的路,就越要慢慢的走。越是遇到困難的孩子,就越需要養育者,有一顆從容堅韌,靜待花開的心。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