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你的這些“暗示”,正在毀掉孩子的未來

你的這些“暗示”,正在毀掉孩子的未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殊不知,家長不經意的一些話語,對孩子的影響十分大,可能也會毀掉孩子的自信,甚至對未來也會有着巨大的危害。

《爲什麼父母總看到自己孩子的缺點?》

01、前段時間,幼兒園舉辦的一次中秋演出,成了鄰居小敏的一個心結。

小敏的女兒然然所在的幼兒園,老師安排了一場歌舞表演,其中,需要兩個小朋友一起唱歌。於是,老師就想到了頗有唱歌天賦的然然。

可是,然然說什麼也不肯答應。

老師和小敏私下溝通了這件事,小敏覺得這是個不錯的鍛鍊機會,就開始勸說然然,可是然然怎麼都不同意,把頭搖得像撥浪鼓。

小敏追問原因,然然哭着說:“我不去,我一定唱不好的。”

小敏和我聊起這件事的時候,嘆了口氣說:

“這孩子做什麼事都不積極,特別不自信。平時一點小事都總要爸爸媽媽幫忙,一有事情做不到也不肯自己想辦法,就是在那哭。”

“在幼兒園裏,老師提問她也不會主動回答,我和他爸爸也不這樣啊?”

02、爲人父母,我們都特別希望孩子能夠具備自信積極的人生態度。自信是勇氣的來源,也是行動力的開端,擁有自信的孩子,也往往意味着擁有更多人生的可能。

可是,我們卻常常發現,孩子不知道何時開始變得膽小退縮,不願意去嘗試新鮮事物。

追根溯源,其實往往是因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言行,向孩子傳達了“你不行”的暗示。

來看看這些話會在你的家裏經常出現嗎?

“來,寶貝,我幫你。”

“別去,別碰,危險!”

“這有什麼難的,來像爸爸/媽媽這麼做。”

……

你的這些“暗示”,正在毀掉孩子的未來

這些看似關心的語言,其背後的潛臺詞,卻在一步步的毀壞孩子的自信心。

過度熱心的幫助,讓孩子覺得“我不行”。

好友琳最近找我聊了與婆婆共同育兒的一段“小插曲”。

琳的婆婆是個非常能幹的女人,不僅家裏總是收拾得井井有條,而且非常細心,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更是特別周全,琳常常向我誇讚婆婆的好。

然而最近發生的一些事,卻讓琳覺得要和婆婆好好溝通一下了。

原來,琳的女兒柔柔前幾天學着自己扣鞋帶,剛扣了幾下沒扣上,奶奶馬上跑過去手腳麻利地幫着扣好了。

之後,柔柔看到茶几上有剛剛洗好的桃子,便伸出小手過去拿,想要放在嘴巴里面啃。奶奶見狀忙拿過柔柔手中的桃子,說:“來,奶奶幫削削”,然後迅速削皮並切成了小塊。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琳發現很多次柔柔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會被奶奶搶先做好了,而柔柔則越來越失去了做事的主動性。

其實,過度的包辦,打擊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積極性。在每一次成人的“替代性完成”發生時,都在像孩子傳達一個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到,你需要我來幫助你。”

密不透風的保護,讓孩子陷入無助。

當人在接連不斷的受到挫折時,會感到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爲力,從而喪失信心。這種心理狀態是二十世紀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一個著名發現,叫做“習得性無助”。

當孩子的一次次嘗試被制止後,他會逐漸認可自己是無法掌控環境和事物的,自己的行爲總是會被阻止的,從而失去再次嘗試的慾望。

這種“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陷入長期的自我否定之中,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看不見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否定自己。

當孩子做一次嘗試遇到困難時,身邊的陪伴者常常會爲了鼓勵他,對他說這樣的話:“寶寶,這個一點都不難,你再試試”,或者“這個很簡單,你像我這樣做就對了。”

可事實上,很多件事對於孩子而言真的很難,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太多東西需要艱難的努力,才能夠去習得。

可怕的是,身邊的大人卻總能輕鬆駕馭在他們心中很難的事情。

而如果此時,大人們無法看到孩子內心的無助感和焦慮感,而是告訴他這一點都不難,可想而知,孩子的內心是崩潰的。他們往往更傾向於選擇放棄,同時去否定自我的價值。


03、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見證一個生命走向獨立的過程。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天獨擋風雨,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於是,一些父母會在孩子的錯誤和問題面前,用非常激烈的言行指責、羞辱孩子,試圖通過“打擊式教育”的方式激發孩子做的更好。

比如對孩子說:“你真笨”、“怎麼這都做不好”、“別人都比你強”等等。

殊不知,這樣的方式,不僅難以達到幫助孩子改正的預期,更成爲了摧毀孩子自信心的“強力武器”。

長期在父母的指責、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會陷入深度的自卑之中,並且相信父母口中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失去表現自我和挑戰未知的勇氣。

而維護孩子的自信心,往往意味着保護他們對事物的主動性,增添孩子從容面對人生的動力。

自信心的培養,其實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最重要的原則是,我們要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感知到自己的力量。

想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自信,我們可以這樣做:

1、放手讓孩子去體驗。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強調過“自我教育”的重要意義。

孩子們是通過親身的體驗來學習事物的,這些知識是經過他自己驗證才獲得的,這樣更有利於培養他的獨立思考能力。

其實,在孩子發現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越來越多時,他們也在通過體驗,建立着自身的成就感。

這種成就感不是他人能夠賦予的,只有孩子親身獲得,才最有激勵意義。

2、給孩子正確的鼓勵。

鼓勵的主要目的,是爲了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們的鼓勵要更加深入而具體,讓孩子感受到真誠。

不要僅僅是停留在“你真棒”上。而是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能力和美好的特質。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

“寶貝,我看到你自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努力的嘗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放棄,做的特別好。”——讚揚孩子的堅韌性和解決問題能力。

“寶貝,我看到你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了小妹妹,你特別有愛心”——讚揚孩子的品質。

3、尊重孩子的話語權和選擇權。

一些父母會把“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殊不知,剝奪了孩子的話語權,其實也是在否定孩子作爲獨立個體的價值。

這種不平等的感覺,會滲透到孩子心理的方方面面,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與大人的互動,來感知自己的能量的。

當他們的話語得到迴應,當他們的選擇被尊重時,更能夠獲得內心真正的自信。

4、做到充分的接納。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必須要做的是接納。要知道在努力嘗試的過程中,“犯錯”是必經的過程。

孩子需要意識到“做不到”、“做錯”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想要習得一項新的技能並沒有那麼容易。而比“做到”更重要的是不斷自省和改進的態度。

當父母充分接納孩子的時候,“出錯”不再是令人恐懼的,而是充滿契機的。這樣也能夠幫助孩子快速的重新積蓄勇氣,有信心投入到新一輪的嘗試之中。

人生總難免有艱難險阻與磕磕絆絆,當孩子滿懷欣喜的開始探索人生旅程,願我們在背囊裏爲他裝滿了自信與勇氣,這份愛終將陪伴他們的一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