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你是如何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成功的毀掉了孩子的共性?

你是如何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成功的毀掉了孩子的共性?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庭是每個人人生的起點,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所能帶給孩子的影響會追隨一生。

但是,有誰是天生就會做父母嗎?

中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談家庭教育時曾說過這些——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進入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覈,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像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你是如何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成功的毀掉了孩子的共性?


那麼什麼是好的父母呢?

好的父母要能夠及時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好的父母要能夠明白——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

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

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

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

下面分享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常會出現的十條共性問題,這些問題常常讓孩子處在一種危險的成長環境裏,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希望各位父母能夠及時檢視自身、做好自我教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引導孩子走向更加健康向上的成長軌道。

1、期望過高

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對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極力追求培養一個完美的孩子。

這種心理與期望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試想一下,孩子一味迎合外界的期望與要求,成爲表面上完美與優秀的孩子,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迎合期望與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孩子慢慢就會忽略本身追求,失去自我的意義。

這種爲了別人而活的生命狀態就如一顆定時炸彈,最終傷到的,不知是別人還是自己。

2、與他人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比較孩子的好壞是很多家長的通病。

孩子不是一件物品,更不是專屬於某人的私人物品,爲什麼會被拿來比較呢?

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榮恥相關者的父母,其實質是虛榮心理沒有得到滿足,且好面子。

而孩子卻就此被銬上了比較的枷鎖,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要被拿來作爲虛榮的砝碼。隨着被比較的人的不同,還要忍受父母的忽喜忽怒。

孩子不斷去模仿“別人家的孩子”,就這樣逐漸迷失了自我。

你是如何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成功的毀掉了孩子的共性? 第2張

3、貶損孩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

但是,當父母對於孩子的所作所爲有不滿的時候,就喜歡用自己高高在上的語調來貶損孩子。

其實,孩子做錯後本來就會內疚難過、羞愧不已,而父母卻被自己不滿和憤怒的情緒支配,用言語來刺激孩子,加重他們的自責。除了讓孩子更加走不出自己的負罪感外,更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其實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在孩子遭遇挫折時,無言的陪伴與單純的支持更爲重要,得到愛與鼓勵會比貶損更讓孩子擁有向上的力量。

4、數落孩子

無論是體格、經驗還是思想,家長與孩子有着天生的不平等。

同時,如果也認同與孩子在人格上的不平等,家長就會自然而然地教導與數落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人體會到自己的威嚴,有些人擁有徵服感,從而洋洋得意。

但是孩子表面服氣,心裏是真正的服氣嗎?多少孩子的反叛與心理扭曲都源於這種不尊重、不平等的野蠻行爲。

真正的教導應是“不言之教”,真正的威嚴應如“春風化雨”,在潛移默化中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孩子,而不是在數落中讓孩子慢慢失去自尊。

你是如何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成功的毀掉了孩子的共性? 第3張

5、有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

比如——“要是考好了就給你買旅遊鞋!”

或者——“你聽話,我們全家去旅遊!”

這些條件乍聽起來合理開明、有理有據,但是卻是在暗示孩子——

符合標準纔是被愛的。

就是說,如果孩子想要得到愛,就必須付出一些代價。

請各位家長細想,這樣對嗎?

帶孩子來到這個世上,是我們的選擇;愛孩子,也是我們的義務。

每個孩子都值得無條件的被愛,而不是被這些條件綁架。

6、預言孩子沒出息

這種預言有兩種後果。

第一種是:越說孩子沒出息,孩子就真的沒出息。

孩子在你的消極暗示彙總完全喪失了鬥志和學習能力,實現你的預言;

第二種就是自尊心很強的孩子,會努力去證明自己。

活在證明中的孩子也許會取得一些成果,但是代價卻是失去自我。

在他人眼光中努力打拼的的孩子,對於幸福的理解具有缺陷,也失去了追求幸福人生的機會。

7、限制孩子的行爲

有些家長可能人生比較成功,因此把自身閱歷和人生經驗帶到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來。

部分家長很自我,對於孩子的教育要掌握全部主動權,不許他人置喙,更不許孩子有自主權。

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一舉一動生活的像個木偶,又怎能勇敢自信?

孩子是否自信,取決於家長的態度。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論你經歷的是什麼樣的人生,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你是如何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成功的毀掉了孩子的共性? 第4張

8、代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具有三個心理獨立期,分別是:3歲、9歲、12歲。在這三個時間點前後,是孩子成長最爲迅速的時候,也是能獲取獨立人格的最佳時期。

孩子從小學習吃飯穿衣,這是必經的過程,但是家長卻總要加以干涉。

在吃飯時——“別灑了,要不我來餵你吧?”

穿衣服時——“這個不行,換這件吧!”

甚至不問孩子的喜好就幫孩子報興趣班。

這都是不智之舉。

因爲代替就是剝奪。你代替了孩子的什麼成長,就會令他喪失了什麼學習能力。

9、擔心孩子

有了孩子之後,很多父母都是活在焦慮之中的。

家長總是在擔心。擔心孩子跟不好的人在一起,染上不好的習慣。

但是正如“墨菲定律”,如果你想要得到最不想要的結果,方式就是擔心與焦慮。

比如擔心孩子染上網癮的父母每次經過網吧,都要跟孩子強調——“你可不能進去,進去就是壞孩子了!”

孩子也許還不明白網吧是什麼,卻記得了父母的慌張和擔心的情緒,這令他好奇,直到非得進去一探究竟。

10、不相信孩子

家長總是生活在矛盾之中。

想要孩子一躍變得優秀完美,卻不肯放手讓孩子去經歷與磨練。

就好像想要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卻把它禁錮在溫室大棚;

想要雛鷹遨遊天空,卻不讓它學習飛翔。

他們總是不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控制能力。比如孩子在家寫作業,你卻認爲他會去玩電腦,非要在家看着才安心。

但是,如若不懂得尊重與信任孩子,就是在毀滅孩子的自尊,切斷孩子的廣闊前路。

試着放手和信任,也許孩子會成長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