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幼兒視力保護重點問題分析

幼兒視力保護重點問題分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幼兒視力保護重點問題分析!

如果父母兩人都是近視眼,會不會遺傳給孩子呢?

近視的發生有許多原因,長時間近距離工作後,近視的發生率增加;閱讀、寫字或做精密的工作時,假若照明不當,亦可能衍生近視;再者,有些幼兒倘若有營養缺乏的現象,亦會促使近視早期發現。一般都認爲近視會遺傳,但根據流行病學的報告,近視者的遺傳率不到5%,亦即95%的近視者,都是由於後天因素形成的。

孩子得了近視,家長該怎麼辦?

大多數時候,幼兒出現的爲“假性近視”,主要是由於眼睛睫狀肌不正常的收縮,引起調節肌肉的痙攣,造成水晶體增厚,使得來自外界的平行光線聚集在視網膜前,而導致近視。對於假性近視,許多正規醫院都設有專門的矯正門診,運用阿脫品眼藥水或透鏡進行治療,可以產生很好的效果,如果經治療無法恢復,應該在眼科醫生的指導下配戴眼鏡。因此,家長如果發現孩子視力減退,到眼科門診就診是十分必要的。

預防近視有什麼方法和技巧?

預防勝於治療,對於近視來說尤爲重要。預防近視的措施有:

1、對孩子進行愛護眼睛的教育。例如:閱讀書籍時要保持正確的姿勢、眼睛與書本距離最好爲35釐米左右,每次閱讀或寫字的時間不要太久,每40分鐘至一小時最好能休息5至10分鐘。另外,不要在走路、坐車或躺在牀上時閱讀,閱讀、寫字的照明光線要適當等等。

2、科學使用電視機和電腦。

電視機應安置在眼睛視線的下方,眼睛與電視機的距離應該保持在電視畫面對角線長度的5至10倍。此外,每年固定一至二次的視力測試,可以早期發現孩子是否有視力下降的現象。

3、多做戶外活動。

孩子的自制能力較弱,家長必須幫助他們調節用眼的時間及強度,帶孩子到戶外去活動有助於他雙眼的休息,有時間的家長每天可以帶孩子到公園或開闊地去活動。另外,陪孩子在陽臺上或樓頂遠眺也是不錯的休息,看雲、觀察天空中的小鳥、都可以幫助孩子有機地運動眼部調節肌,既簡單又方便。

寶寶的視力還可能出現哪些問題?

視力的缺陷有很多種,其中較爲常見的有近視、遠視、斜視、弱視和複視。不過,幼兒遠視的不多。

如果出現弱視、斜視或複視對孩子的視力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事實上,在孩子成長髮育過程中,本身都有不同程度的複視及斜視的生理現象,寶寶約三個月至六個月大時,雙眼的運動協調功能才逐漸發育成熟。弱視的幼童,在眼睛本身的結構上,並沒有特別明顯的病變,但若不去理會它,會造成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減退。在醫學上,弱視的定義是指視力無論如何矯正都無法達到0.6以上的人。

大多數人的弱視和斜視有相當程度的關係。一旦出現斜視以後,同一物體的影像會投射到雙眼不相對應的部位,便會產生複視,明明是一件東西,看起來卻是兩件。複視不僅導致視力的障礙,而且大腦會主動地抑制那隻斜眼的視覺,久而久之這隻眼睛便成了弱視。在複視出現的初期,只要把正常的那隻眼睛遮蓋起來,用斜眼的那隻眼睛來看東西,便可以解除大腦對患眼的抑制作用。

斜視、複視及弱視三者互爲因果,這種情況常見於4歲以下的孩子。要矯正並不難,只要用以上提到的方法斷斷續續矯正到9歲,一般可恢復正常。對孩子弱視、斜視及複視的矯正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在孩子3至4歲時請去醫院進行一次全面的視力檢查,發現問題及早矯正。如果到上學時發現,兩隻眼睛的視力差距已在逐漸形成,矯正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

哪些營養素對保護孩子的視力有用?如何攝取才科學?

1、維生素A或它的前身,胡蘿蔔素可以預防眼睛乾澀不適,甚至夜盲症及乾眼症。維生素A的食物來源包括動物肝臟、蛋黃、牛奶及奶製品、黃綠色的蔬菜瓜果,如花椰菜、南瓜、胡蘿蔔、芒果等。除了在以上食物中攝取外,父母可以給孩子如果吃魚肝油進行補充。但要適量,如果攝入量超過,會引起中毒現象。

2、眼睛有不少的視覺神經細胞,維持神經系統健康的大功臣——維生素B羣也和視力息息相關。中國人烹調食物喜歡煎煮炒炸,很容易破壞怕高溫的維生素B1,加上大部分的人喜歡吃精緻食物,米、麥的胚芽、外殼的精華成分都被丟掉了,因此減少了維生素B1的攝取機會。維生素B2、B6、B12等一起攝取效果最佳,它們主要在動物肝臟、乳類、瘦肉、綠葉蔬菜、豆類、小麥胚芽、糙米或胚芽米、啤酒酵母中最多。所以,給孩子吃些粗糧,蔬菜涼拌着吃,都是不錯的食補方式。

3、維生素C的主要功能是抗氧化,防止視網膜受到紫外線傷害、防止水晶體老化,增加眼睛裏細小血管的韌性、修護細胞,幫助增進眼球健康。人體幾乎無法儲存維生素C,必須要每天從食物中攝取,在深綠色及黃紅色蔬菜裏面最多,比如番石榴、西紅柿、草莓、獼猴桃、葡萄、柚等,儘量不要服用維生素C藥片來補充,以免引起結石。

幼兒視力保護重點問題分析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